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制药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毕业要求制药工程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是以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制药工程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问题,从而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等。
本专业在学校强大的工科基础上,侧重于化学制药工程和中药制药工程,探索药物制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工业生产的工程技术,包括新工艺、新设备、GMP改造等。
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工程知识和分析能力1.1掌握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2掌握药物生产工艺与设备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1.3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熟练应用计算机,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
1.4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制药工程相关问题。
2. 研究、设计和开发能力2.1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2熟悉国家关于药物生产、药物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3掌握制药工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药物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2.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3. 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1具有创新意识和自觉的批判意识,并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4. 自主学习和良好沟通能力4.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2能够就制药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中药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的课程体 系以及据此确定课 程的教学内容, 并采用模块 共必修课 、 专业必修课、 综合实 践课和选修课) 方式加以实施。 在课程设置过程 中, 始终突出课程见习、 生产实习、 毕业 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 “ 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与企业 , 合作 , 构建一批 以 “ 目引导”“ 项 、任务驱动” 为核心的实训教 程, 中药基本技能实训) 中药鉴定技能实训》 实现了 如《 ) 、 等, 专业实践教学从模拟到仿真再到真实场景教学的最终走向。 同时课程体 系中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包括文化基础知识、 文 化素养、 社交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 竞争意识、 创新意识、 市场 化意识、 思想道德、 职业道德( 包括敬业精神、 诚信、 吃苦精神) ,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4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2深化 “ 校企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推动专业的调整与发展 , 引导课 程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中药专业积极探 讨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 、 实验 实训教材和专业实施 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在人才培养 中 做到 “ 四个结合” 理论和实践结合、 : 学校和企业结合 、 产学研 结合、 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 2 1 实施校 企人 才共 育机制 通过 学校 建立 、 . 企业参 与 的 中 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全面修订 了中药专业的培养 目标 、 教学计划、 实训方案 , 实行模块化组合 , 适当 “ 淡化学科意识 , 强化能力培养” 建立了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机制 , ; 聘请合作企 业的技术专家 、 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 参与教学改革、 指导理 论和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职业技 能考核和举行 学术 交流等 。 此外 , 开展毕业生 “ 订单” 培养和学校为企业服务 , 与芜 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悦胜( 芜湖) 药业有限公司、 芜湖康 奇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 订单” 培养协议, 每年向协议
药品生产技术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药品生产技术骨干专业建设方案一、社会需求与专业基础㈠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1•贵州省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贵州省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卫生材料、中药种植养殖业等七大门类。
2013年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254户,涌现出益佰、百灵、信邦、汉方、神奇、同济堂等一批重点企业,全省14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500强。
另外,全省已建成医药产业园区6个,在建医药产业园区13个。
2014年8月,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后,《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 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
2014年10月30 日,66个新医药产业项目在贵州省各地集中开工,总投资285亿元,涉及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研发服务、健康养生等产业。
2015年,贵州省编制出台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抓紧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苗药进药典进医保;支持现有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新兴医药企业;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园区和基地,实施一批健身养生和职工疗养等项目。
2.贵州省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94.64万亩,居全国第3位;一大批地道药材(如天麻、杜仲、灵芝、半夏、黄柏、太子参、吴茱萸、金银花、银杏等)享誉国内外,全省已建立41个中药材品种规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188万亩。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16%;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317个。
药品品种1327 个,独家品种33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567个。
我院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一一梵净山腹地,梵净山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成员单位,中药材种类多、蕴藏量大。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概述本项目为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群包含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方向)、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4个专业。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2003年在原生物教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
现有12年办学历史,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目前本专业的在校生有230人,专业群在校生1420人,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本专业主要满足自治区生物制药、食品发酵及生物制品生产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食品及抗生素发酵生产、微生物检验、发酵技术调控、药物制剂的生产等农、林、牧各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本项目的建设要点如下:1.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创建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分段训练、能力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2.建设基于校内进行的生产性实训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建成一系列校内优秀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构建完整的、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3.完善并新建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使生产性实践学时占总实践学时的50%以上,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经历。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打造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实践课占专业实践课比例达到50%。
5.建成一批包括专业课程资源、生产性实训基地、教科研成果等在内的共享型优质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实现项目建设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二○一五年五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1.刘长君(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2.于春梅(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3.李克秀(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4.李雪(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5.项曙光(通化市万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6.于鹏(白山市永利药业)7.李亚东(长白山药业集团)8.姜锡伦(白山厚得堂大药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四、专业人才职业定位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1.能力目标2.知识目标3.素质目标4.岗位资格证书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工作领域分析2.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分析及核心课程3.课程体系的构建4.教学安排七、专业教学必备条件(师资标准与软件、硬件资源配置)八、考核及评价九、课程教学标准(见附录)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1.专业名称:中药制药技术2.专业代码:530304二、招生对象与学制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2.学制:全日制三年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方针以及本行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通过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学生掌握药物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营销管理等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从事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从而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行业的营销及服务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专业人才服务面向(一)主要就业行业及企业:为适应吉林省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向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白山市和周边其它城市医药行业。
(二)工作岗位:1.初始岗位群:中药制药(品)岗位群,即从事中药各种剂型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生产操作技能有关的岗位。
面向区域经济的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001 ) 5 0 8
、
制 药 工 程 专 业 的建 设 背 景
河 北省 是 全 国 规 模 最 大 的 化 学 原 料 药 产 业 基 地 . 家 庄 石 市 是 国务 院 批 7 我 罔重 要 的 医 药 工 业 生 产 基 地 , 年 来 医 伴的 近 药 产 业 超 常 规 发 展 , 成 了 包 括 化 学 药 、 成药 、 药 、 药 、 形 中 农 兽 药 材 、 间 体 等 生 产 、 口 、 通 、 发 和 服 务 在 内 的 医 药 产 巾 J lT 流 J 研 业 体 系 , 学 原 料 药 和 中间 体 的 生 产 规 模 和 技 术 水 平 已居 全 化 国 首位 、 界 前列 。埘 制药 人 才 和技 术 的需 求 十分 旺 盛 , 世 未来 的发 展 过 程 将 对 医药 产 业 给 予 更 大 的 技术 投 入 和 资 金 支 持 。 医药 产 业 的迅 速 发 展 促 使 其 需 要 更 多 的专 业 人 才 , 其 是 高 尤 质 量 的创 新 型 人 才 , 为 我 校 的 制 药 专 业 的 建 设 和 发 展 带 来 这
面 向 区 域 经 济 的 制 药 一. 特 色 专 业 建 设 T程
尚振 华 赵 莹 于 奕峰 尚 青 张 越 刘 守信 康 怀 萍
( 北 科 技 大 学 化 学 与 制 药工 程 学 院 , 北 石 家庄 河 河
摘 要 :河北 科技 大 学 制 药 工程 专 业 作 为 国 家特 色专 业 , 应 以 面 向 区域 经 济 为基 点 . 分 利 用 专 业 优 势 , 实践 教 育理 充 从 念 、 才 培 养体 系 、 践教 育基 地 、 学方 法 手段 、 资 队伍 建 人 实 教 师 设 等 方 面进 行 重 点 建 设 。 关键 词 :河 北科 技 大 学 制 药 工 程 专 业 面 向 区域 经 济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2017修订版

二、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制药工业及其相关
1
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制药工程专业
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掌握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 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经济观念、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从事制药及相关专业领域科研、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方面 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45.5 学分)
(1)通识必修课程:要求修满 39.5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考核 方式
11106130 11104620 25100120 11104820
11104920 11206710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事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中国文化导论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之上,学会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运用 数学、自然科学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与基本原理,对制药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 认识、表达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工程设计方法和制药工程基本原理, 针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工艺、质量控制、设备等复杂工程问题,基于“质量源于设 计”的理念,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和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环境及安 全、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能力。
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中医药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自查报告2020年11月29日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自查报告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基础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学校、系部的统一安排下,自 2019年12月,我校就设立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立“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
经过近半年的紧张调研和不厌其烦的反复讨论,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认真吸收、消化省内其他医药类职业院校制药类专业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以及精心完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成功经验基础上,修订了新一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汇总如下:一、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概况(一)2018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本方案的总学时为5076,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860学时,占36.7%;专业技能课程为2568学时,占50.6%;任选课程为562学时,占11.7%。
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为1︰1.38。
总学分为288学分,其中课程教学按照每学期16-18学时1学分计算;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按照每周2学分计算;顶岗实习按照每周1.5学分计算;社会实践、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教学活动按照1周1学分计算。
课程类别按学习的要求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程。
2018级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执行情况(二)202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针对2020级所使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五年整体检查,结果显示五年方案整体设计合理,符合科学定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0.96:1,规范执行“4.5+0.5”培养模式,从第一学期至第九学期周学时分别为28、30、28、30、29、30、28、26、26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30学时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0(一)建设背景0(二)专业现状2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4(一)专业发展目标4(二)人才培养目标5三、专业建设内容5(一)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5(二)完善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7(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10(四)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2(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5(六)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16四、改革举措17(一)紧贴宁夏中药产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7(二)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18五、绩效考核指标19六、资金预算28七、保障措施28(一)组织保障30(二)人员保障31(三)经费保障31(四)政策保障31(五)质量控制3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1.产业背景宁夏地处我国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过渡地带,幅员虽小,但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变,地势高低错落,气候变化大,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
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
目前全区中药材品种有1500种之多,资源蕴藏量在1.1万吨以上。
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常用中药材中,宁夏就有157种,占普查品种的43.3%。
而人工栽培的药材已近100多个种类,种植品种丰富多样。
地产的西正甘草、原州黄芪、海原茴香等药材为历史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宁夏由此被国内中药界公认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具备发展中药产业的资源基础和优越条件。
自2000年5月宁夏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以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药产业被确定为自治区13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宁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中药基地建设及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到2010年,全区种植名优道地中药材64.6万亩,围栏补植管护300万亩。
依托宁夏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涌现出了以启元国药、多维药业、伊正回药等为代表的中药企业,以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沃福百瑞等为代表的以中药为基源的营养保健品企业,以国老富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隆德县西北药材公司等为代表的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及外销的农工贸一体化企业。
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的产业链。
2010年,全区中药材深加工规模企业超过15家,中药产业实现产值23.8亿元。
2. 人才需求分析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开发科研成果已逐年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亦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宁夏中药企业规模仍不够大,产业集中度低;其次是技术开发及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第三,非常关键的是人才的缺乏,中药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固然缺乏,但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工人也是严重不足。
所以许多医药企业纷纷向外省寻求技术工人,如宁夏金太阳药业公司近几年已从西安等地招聘技能型工人。
从调查结果可见,一是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中专以上学历占14.3%、无学历人员占75.3%;二是职称普遍偏低,初级占12.0%、无职称人员占88.0%;三是普遍缺乏中、高级工,分别占比率为10.0%、17%;四是近两年所需中药种植、中药炮制、中药制药等人才都大幅增长,这及宁夏建设中医药强省有密切关系;五是企业普遍反映引进的先进设备、工艺改革需要大量第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六是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七是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员工;八是现有员工面临退休、继续教育的问题比较突出,亟待技术人员的补充和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能力。
(二)专业现状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是依据宁夏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需求,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多年建设为基础,于2010年设立,是目前宁夏唯一开办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依托示范院校专业群建设,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专兼职教师队伍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1.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药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为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建了“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中药生产工艺,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期至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公共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第二阶段即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以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按照“小批量、个性化、不同类别”的要求,学生进入校内实训室或模拟实训车间相关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和技能考证培训,学生通过理论及实操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第三阶段即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论文,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 注重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初见成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如《中药炮制技术》在2010年参加了校级课程改革项目并通过验收。
3. 教师队伍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5人,占专职教师数的50%;讲师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0%;双师素质教师12人,达到100%;硕士研究生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5%,取得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证书3人。
兼职教师12人,均从中药制药行业和企业招聘的、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如王枫高级工程师从事中药生产、检验等行业工作有20多年,现为宁夏六盘山药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已成为本专业外聘教授并长期承担该专业《中药制剂设备》、《GMP实用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
4.建成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本专业现有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调剂实训室、中药提取实训室、中药制剂实训室、中药检测实训室和中药标本馆等,有中药提取机组、滴丸机、压片机、胶囊填充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自动电位滴定仪、智能崩解仪、分光光度计等各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220多台套,总价值210万元,各类药品试剂价值3万余元。
中药标本馆现有面积60平方米,已收藏宁夏道地及全国大宗品种中药标本和饮片近400种。
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及宁夏多维药业集团、宁夏六盘山药业有限公司、宁夏泉水药业有限公司、宁夏金太阳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已签约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 成立了“宁夏中药材开发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7月,围绕宁夏中药材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宁夏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宁夏中药材开发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单位,旨在进行中药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开发,为宁夏中药企业输入高新中药生产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这是迄今为止宁夏批准的唯一的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
中心的成立,不仅提升了学院乃至宁夏中药材方面整体的科研水平,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结合也具有推动作用。
6. 存在不足及问题(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2)为促使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环境更加贴近,及企业、研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有待调整本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基地的设置及功能。
根据中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并探索实训实习监控、考核机制。
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宁夏中药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进中药制药专业及宁夏中药产业的对接;通过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争取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形成示范,促进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为学生建立稳定的认知实践、创新活动及顶岗实训实习基地,形成校、科、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使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对专业教学团队的打造,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对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产生辐射及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提升专业服务于宁夏中药产业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宁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药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把所学中药制药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药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探索“教研产、多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校内的教学,“中心”的科研和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有机结合,通过“学校、中心、企业”多主体的共同指导,实现中药制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在校内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学习,训练和培养其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
“研”:在校内完成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同时,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参及“中心”项目的研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产”: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以及在“中心”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并通过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其职场素质。
多主体:教研产相结合,形成以学校、科研中心、企业及行业多主体参及人才培养。
具体实施过程见图3-1:图3-1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二)完善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融证于教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了解相关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由制药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岗位技术工人及专业教师,共同对中药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课程设计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拓展、综合实践四大模块(图3-2,图3-3),使课程体系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融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历教育及技能鉴定紧密结合。
在课程具体内容改革的构建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及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岗位群课程模块职业资格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