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君将哀而生之乎?(xx《捕蛇者说》)“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xx》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

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

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

“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

动词使动用法概念

动词使动用法概念

动词使动用法概念在我们学习语文,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动词使动用法”这个概念。

那什么是动词使动用法呢?简单来说,就是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它本来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这里却用作了动词,意思是“使江南岸绿”,也就是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

再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并不是说“臣活”,而是“臣使之活”,也就是“我使他活下来”。

动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主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比如说“惊天地,泣鬼神”,不是天地自己惊,鬼神自己泣,而是“(某事)使天地惊,使鬼神泣”。

那么,为什么会有动词使动用法这种语言现象呢?这和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语言的简洁性有关。

在古代,人们在表达某些意思时,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就会采用这种使动的方式。

它能够用一个动词就清晰地表达出主语对宾语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在理解和判断动词使动用法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

比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的“从”不是沛公自己“从”,而是“使百余骑跟从”。

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能知道沛公是带着一百多骑兵来的,所以这里的“从”就是使动用法。

再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亡”字不是郑国自己亡,而是“使郑国灭亡”。

要判断这个“亡”是使动用法,就需要我们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有清晰的把握。

当时的情况是有人在讨论是否要灭掉郑国,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亡”就是灭亡,那就会误解句子的意思。

动词使动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比如《论语》中的“杀鸡为黍而食之”,“食”在这里就是使动用法,是“使之食”,也就是“让他吃”的意思。

还有《史记》中的“李牧连却之”,“却”是“使……退却”的意思。

在现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其实也能看到动词使动用法的影子。

比如“这条消息震惊了所有人”,“震惊”就有使动的意味,是“使所有人震惊”。

如何理解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如何理解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如何理解古汉语中的使动方法鹿邑县远志高中梁玉二○一二年四月如何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使动用法在古文中大量存在,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是古汉语学习中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就如何理解判定使动用法作如下粗浅的阐述。

什么是使动用法?最简单的说法是:使动就是宾语动。

在一般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里,作谓语语的动词通常表示一种动作行为,这个动词后面所带的宾语就是它动作行为对象。

而使动用法则不是这样,它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发出一一动作行为。

虽然句式仍然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

这就是使动用法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

例如“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公二年》——“作战之前(宋国将顾华元)杀羊让士卒吃”。

这个句子里的“华元杀羊”是一般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宾语“羊”是动词,谓语“杀”的动作、行为为对象,意思是“华元把羊杀了”。

而“华元食士”虽然也是个“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但内容却绝不是“华元吃了士卒”的意思,而是“华元让士卒吃”。

这是主语使宾语“士”发出“食”这个动作行为。

“食”在这里就作使动用。

“食士”就是“使士食”。

这是个“使+宾语+动词”的格式。

这个格式就有“语文使宾语怎样”的含意。

这样的格式在现代汉语里就是兼语式。

古代汉语里很少有这样的兼语式。

它常常是通过“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灵语的内容。

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在“主——谓——宾”的结构里,谓语动词作了使动用。

由于使动用法都是使宾语发谓语动词的行为动作,所以才叫“使宾语动”。

现代汉语中也偶有使动用法的句子。

例如“这鬼天气,真烦人”。

“这个淘气的学生,真气人”。

其中的“烦人”就是“使人烦”,“真气人”就是“赵使人生气”。

“烦”和“气”在句子中都做使动用,这也是在一个一般的动宾结构中表示了一个兼语式的内容。

这两个现代汉语的便子对我们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概念: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例如:(1)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黄州快哉亭记》)(2)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2.思考:根据下列例子,思考实词使动用法有几种类型?(1)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2)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可以富安..天下。

(5)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3.常见类型:(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六一居士传》)动词的动作是由宾语发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

(《伶官传序》)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形容词所描述的性质和状态是宾语所具有的。

(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舍相如广成传。

(《廉颇蔺相如传》)名词所描述的动作属性或身份是宾语所具有的。

二、意动用法:1.概念: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2.常见类型:(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例如: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更多解释语义相同: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先溃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就是"以....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就是"以为耻"。

语法不同1、并使动用法:谓语的动作无可奈何其前的主语所收到,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收到,宾语存有兼语的性质。

2、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

所谓并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备“并使……”的意思,即为此时谓语动词则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收到的,而是由宾语收到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抒发了兼语式的内容。

并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相同,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则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意动用法。

通常可译为“指出......”“以.....为.....”“对.....深感.....”等。

古代汉语——使动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使动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用‎作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4‎)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

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天论)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

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

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二、意动用‎法如前所述‎,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词让别人去做事的语法结构。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一个动词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动作,使动词所表示的主动意义比较强烈,同时它可以表示请求、命令、召唤、劝说等语义。

下面是一些古汉语使动用法的例子:
1.劝
例句:劝君莫惜金缕衣。

(《长恨歌》)
分析:劝是使动用法的一个典型例子,表示劝告别人不要做事。

这句诗的意思是劝告男子不要惜金缕衣,不要过分珍惜财富,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2.命
例句:命归旧山林,愿结一枝春。

(《离思五首·其四》)
分析:命表示命令,告诉别人去做事。

这句诗是在表达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对方回到故乡,在这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并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教
例句:教人下马知何处。

(《青玉案·元夕》)
分析:教表示要求,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人以自己的口吻告诉读者,如果有人下马来过元夕,应该向别人询问方向。

4.叫
例句:叫骆宾王赋新诗。

(《送魏万之歌辞》)
分析:叫表达召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形容魏万之的才情出众,诗人要求骆宾王为魏万之赋一首新诗。

5.使
例句:使君休命是何人。

分析:使表示命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派人去请问对方的队伍排列情况。

6.召
例句:召唤白云归故乡。

(《春宫怨》)
分析:召表示召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表达女子思念故乡的心情,希望白云能够回到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志华(1964—),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
传递”,即“S 有一 个愿望,希望某件事实现,他把这个愿望传递给 A,由 A 来 实施。这样我们看到 A 和 S 分别承载了两项重要的施事特 征—— —‘意愿性’和‘实施性’。”但在这种句式里“A 的行为只 是执行 S 的意愿,很多情况下他所做的不是出于自发的意 愿。”[4]
(13)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14)焉用亡郑以陪。(《左传·僖公三十年》) 例(13)中的动词“饮”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这种动作是在 主语“晋侯”主观控制和支配下,由宾语“赵盾”来发出并实施 的,主语只是间接的施事,宾语是直接行为施事。(14)中的动 词“亡”表示的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在主语的主观控制和 支配下,由宾语“郑”被动地产生的,宾语“郑”也是施事,却是 直接非行为施事。 (一)主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般句子的主谓语之间在语义上是“施— ——动”关系。但 “使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却是 “支施— ——动”(或称为 “间施— ——动”,或“隐施— ——动”)关系。如: (1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 纪》) (16)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例(15)中“臣活之”,在语义上不是指主语“臣”“活”,谓 语动词“活”的行为是在主语的主观支配、控制下,由宾语“之 (项伯)”来施行的,主语是支配施事;(16)虽然宾语“姜氏” “惊”不是由主语“庄公”主观愿望所控制的,但却是受庄公因 “寤生”的客观事实所支配的,主语庄公也是间接施事,或支 配施事。 (二)主语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主语与宾语之间是“支施— ——被支施”,也即“间施— —— 直施”(即“隐施— ——显施”)的语义关系。 (17)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 二十二年》) (18)求也退,故进之。(《论语·先进》) (19)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谓语动词“生”、“肉”、“进、“斗”所表示的行为,都是 由宾语“死(人)”、“骨”、“之”、“秦赵”直接实施的,宾语是实 际上的施事。但宾语的施事行为是在主语的支配下进行的, 如果没有主语对宾语行为的控制支配,宾语不可能实施这一 动作。 (三)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使动句”的宾语都是施事,宾语与动词之间是“动— —— 施”关系。如: (20)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 半。 (《左传·宣公二年》) (2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一般情况下,(20)代词宾语“之”应是动词“食”的对象, 但这里在主语的支配下,却成为“食”的主体,是动词“食”实 际上的施事;(21)中的宾语“尉”虽具有非意志性,但却是动 词“忿恚”实际上的施事。 使动用法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可将它 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一)“使动用法”的语义特征。 “使动用法”表达的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 者,导致被使者产生某一致使结果”。 [3]一般来说,致使包括 4 个基本要素:“致使者(力的来源)、致使力(致使者对被使者 的驱动力)、被使者(力作用的对象)和致使结果(被使者在致 使者作用下发生的变化)。”[3](p100) (3)李牧(S)连却之(A)。(苏洵《六国论》) (4)天汉四年春正月,(S)朝诸侯王(A)于甘泉宫。﹙《汉 书·武帝纪》﹚ 例(3)中致使者是“李牧”,被致使者是“之”,致使者通过 一定的致使力,造成的致使结果是“却(退却)”,即“李牧使之 却”;(4)中的致使者“武帝”(省略),被使者“诸侯王”,致使结 果 “朝 ”,即 致 使 者 “武 帝 ”通 过 一 定 的 致 使 力 “使 诸 侯 王 来 朝”。
词”,都可用作使动。如: (5)郑人大败戎师。(《左传·隐公九年》) (6)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墨子·鲁问》) 不仅各类动词可以用作“使动”,即使是“活用”为动词的
形容词、名词或数量词,只要从语义上看,主语、宾语和动词 之间存在如王力所说的:“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 个动作”[5]的关系,那么,也就是用作“使动”了。如:
(二)“使动用法”的意义类型。 人们通常认为“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但 主语究竟要使宾语 “怎么样”,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概 念。而从语言事实上看,动词、名词、形容词或数量词都能用 于“使动”,并且用于“使动”时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所以学 者们在解释“使动用法”时,多从“使动词”的角度来进行解 释。如王力认为“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 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 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5]。周光庆认为“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就是主语使宾语 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 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形容词用作使动 动词是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态。”[6]王力对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还作了特殊说明:“及物动词本来带有 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 具有这种动作”,并强调,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 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5] 从学者们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将人们常说的“使动用法” 概括为两种类型:一、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二、主语使 宾语产生某种性质或状态。 二、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动词的性质。 在“使动用法”中,动词有着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人们 的重点关注。但能用作“使动”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词?这也 一直是“使动用法”问题中争议较多的问题,多数人认为用作 “使动”的可以是各类实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他动词”才用 作“使动”,“真正的‘使动用法’是他动词带宾语。”[7] 由于“使动用法”是从语义层面,而不是从动词的性质层 面提出来的语法概念,所以究竟是否是“使动”,不是由动词 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无论动词本身是“自动词”还是“他动
湖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12 期
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张志华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 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 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
如: (1)“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2)“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 两个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
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例(1)中的动词“朝”所表示的动作是 由主语“孟子”发出的,是指“孟子去朝见王”;而(2)中的动作 “朝”则是由主语“武丁”使宾语“诸侯”发出的,意思是“武丁 使诸侯来朝见”。于是人们常把(1)称为一般句子,而把(2)称 为使动句。
关键词:使动用法;语义;语义指向;施事;支配施事;被支配施事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1)12-0149-04
自 1922 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用”[1]之 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成为汉语语法 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缺乏显性的形式标记,长期以来人们 都未能对其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现在人们大多把可以用 “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都称 为使动用法。但在古汉语中,可以套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很多,如“孙子膑脚”(司马 迁《报任安书》)、“太康失国”(《史记·夏本纪》)均可以理解 为“孙子使脚膑”、“太康使国失”,然而,这些句子显然不是使 动用法。那么,究竟什么是“使动用法”?如何来判定“使动用 法”?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长期争议的主要原 因,是由于缺乏对“使动用法”的本质— ——语义的深入分析与 探讨。
(7)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8)齐桓公全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9)“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的“高”、“国”、“一”虽然本身是形容词、名词、数词, 但进入“使动用法”的结构槽后,就被管控为动词,并被用作 使动。 可见,“使动用法”其实是一个动词的结构槽,无论是自 动词还是他动词,或是形容词、名词,甚至数量词,只要进入 了这个结构槽,就被管控为动词,并被用作使动。 (二)动词的语义指向。 从动词的角度来说,动词指向的是右边的宾语,而不指 向左边的主语。所指的宾语既可以是句内宾语,也可以是句 外宾语[8]。 (1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11)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 (12)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战国 策·赵策》) 例(10)及物动词“见”指向右边句内宾语“孔子”,意思是 指“孔子”去见,而不是指主语“阳货”去见;(11)不及物动词 “出”指向右边的句内宾语“狼”,即“狼”出,而不是主语“先 生”出;(12)使动词“去”也是指向右边的宾语,只是这时的代 词宾语“之”已经省略,指向的是句外宾语。关于“使动词”的 语义指向问题笔者已作过较详细分析,这里不再多谈。 三、主语和宾语的义角色 在使动句中,主语和宾语同时担当的是施事的语义角 色,但主语施事和宾语施事的语义特征并不相同:主语是将 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宾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强迫宾语来实施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宾语却是受主语控制和 支配,宾语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完全不是出于自己 的主观意愿,宾语的所产生的行为或变化,是在主语的挟迫 下发生的,具有被主语支配的语义特征。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根据施事语义上的差异,将施 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从施事的“意愿性”特征出发,我们借 用李临定(1984)的观点,将施事分为“意愿施事”和“非意愿 施事”;二、从行为者是否参与事件,关注“行为者”与“意愿 者”是分离还是合一的角度出发,我们借用史有为(1991)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