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分析
第三章第三节__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三章第三节__语义特征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e2a12cb52acfc789ebc954.png)
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m.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它们的结构层次和句法关系都一样:
g.他 付了 一万元定金 给 王老板
h.他 要了 一些白药 给 小王 i.他 画了 一幅山水画 给 孙教授 主 连 动 宾 定 中 谓 动 动 宾
需全面考察,认真分析,以免以偏概全。 根据上面的例子 ,似乎可以得出结论:
褒义形容词和中性形容词能进入“A一点儿!” 祈使句式,贬义形容词不能进入这种句式 。 但如果再仔细考察,就会发现:
有些褒义形容词是不能进入该句式的——
D.﹡棒一点儿! ﹡高尚一点儿! ﹡健康一点儿! ﹡可爱一点儿! ﹡平凡一点儿! ﹡伟大一点儿!
C形:
D形:
-
-
↓ 形容词:[+可控,—贬义]
七、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实例:用于口语
(1)你们老夫老妻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2)他呀,部长了,可还是那样平易近人。 (3)哟,几年不见,都都大姑娘了。 (4)你大学生了,还那么不讲文明! (5)“他哪一年入的党?”“老党员了。” (6)冬天了,得穿毛衣毛裤了。 (7)“今天星期几了?”“星期四了。”
四、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 式
实例:
A.死了 三天了 B.等了 三天了 C.看了 三天了 D.挂了 三天了 动 宾
四种不同的表义情况:
A.死了三天了 三天:“V”动作完成后的时间
伤了三天了 断了三天了 熄了三天了 了了三天了 丢(=遗失)了三天了 塌了三天了 出现了三天了 出嫁了三天了 娶了三天了 提拔了三天了 到任了三天了 枯死了三天了
第三章第三节__语义特征分析法[1]
![第三章第三节__语义特征分析法[1]](https://img.taocdn.com/s3/m/d1609db7f121dd36a32d8249.png)
(二)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
• 是指某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们所在 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 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要素。有两层含义:
1.不能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某类词的 语义特点
如:“写、送、拿、挂”等——动作
2.某小类实词的某种语义特征是结合 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
如:哥哥写给小王一封信 李教授送给图书馆一批书 他拿给小王十块钱 写、送、拿:[+给予] 又如: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B.远一点儿! 高一点儿! 大一点儿! 粗一点儿! 浓一点儿!
近一点儿! 低一点儿! 小一点儿! 细一点儿! 淡一点儿! ﹡骄傲点儿! ﹡冒失点儿! ﹡粗心点儿! ﹡悲观点儿!
实例:不能说
C.﹡滑头点儿! ﹡自满点儿! ﹡胆小点儿! ﹡散漫点儿!
为什么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呢? 这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有关:
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比较:
A:两个动作行为,一个过程(转移)
B:两个动作行为,两个过程(都是转移)
C:两个动作行为,两个过程(制作、转移)
三种不同语法意义,可以通过变换分化:
A:两个动作行为,一个过程(转移) B:两个动作行为,两个过程(都是转移)
A.著有、占有、享有、拥有…… B.附有、刻有、写有、题有…… C.藏有、存有、怀有、带有…… A.V[领有]有[领有] B.V[使附着]有[存在] C.V[领有/使附着]有[领有/存在]
六、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 句式: 实例:能说
A.谦虚点儿! 大方点儿! 坚强点儿! 耐心点儿! 虚心点儿! 客气点儿! 灵活点儿! 主动点儿! 细心点儿! 积极点儿!
语义特征分析法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价值

语义特征分析法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价值近些年来,汉语教学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为例,“语义特征分析法”提出,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展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重视和研究。
首先,“语义特征分析法”强调了探究文本语义所必需的分析性思维,让学生从形式特征出发,同时注重文本内在的结构意义,以及把握文本的综合意义,以期达到用一言尽言的目的。
同时,它注重从文本的形式到内在的意义之间的关联,把一切文本都放到一个语义语境中,使整个修辞教学在系统化和统一性上得以提升。
其次,“语义特征分析法”推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从重视形式特征转变为注重意义特征。
它强调“符号在信息传达的背景中的含义及作用”,把修辞分析和修辞应用紧密地结合,以期保证修辞教学的科学性,把训练学生的修辞思维作为修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语义特征分析法”着力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也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复杂文本的本质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
同时,它还强调文本的宏观视角,提出了“跨文本性”和“多维视角”,能够从视角维度上揭示语言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为修辞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语义特征分析法”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把修辞分析教学与修辞应用教学紧密地结合提升,而且让学生把握文本的综合意义,揭示语言内涵,拓宽学生的语言运用范围。
因此,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要正确掌握“语义特征分析法”,从而把
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语言教学新纪元。
简析语义特征分析及其优势

简析语义特征分析及其优势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唐卉107摘要:语义特征分析是通过分析一个句子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实词所具有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的目的。
并且,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有它的产生作用的客观基础,包括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相对与句式变换分析来说,它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语义特征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利用某类或某次类词的语义特征来进行句法分析的方法。
语义特征是个语义学术语,指义素分析得到的最小语义成分。
词与词在组合搭配时既有句法限制,也有语义限制,即词在语义成分上的适应性,如果语义成分不相适应,则词语无法组合,这就是语义特征在起作用,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一、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语言分析的方法并不完全是主观的,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每种语言分析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事实,都有语言事实作为它的基础。
语义特征分析也不例外,它有客观基础。
首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
组合关系是呈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是具有相同特点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从语法方面来说,聚合关系就是可以在句法格式的某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之间是互相依存的。
在语法上,这种依存关系可以表述为:组合关系为聚合关系的形成提供了赖以实现的位置,无此组合位置,聚合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的实现提供了词汇项目,没有一组特点相同的词汇项目,句法结构就无法构成,组合关系也就无从实现。
这两种关系舍弃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由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才可以依据聚合关系方面的相同点或相异点来解释组合方面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其次,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法

句法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法
精品课件
作业
反对的是他 如何用变换分析法来分析这个歧义结构?
第一步:句式格式 V的是N 第二步:分类(a)(b) 第三步:句式的不同变换
精品课件
(a)V的是N:反对他
反对的是他 吃的是馒头 看的是电影 学的是英语 ↓ 反对他 吃馒头 看电影 学英语
三. 分析“V+了+时量+了”
A. 死了三天了 B. 等了三天了 C. 看了三天了 D. 挂了三天了
精品课件
A类句式:
伤了三天了 丢(=遗失)了三天了 断了三天了 了(liǎo) 了三天了 塌了三天了 出嫁了三天了 提拔了三天了 枯死了三天了
精品课件
动作完成、实 现后所经历的 时间
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进一步划分实词小类提供句法、 语义依据。
比如:形容词可细分为:
小结
1.语义特征的内涵 2.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 3.可进入祈使句“Adj(一)点儿”句式的形容词
的语义制约,不可进入句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精品课件
4.分析“V+了+时量+了”中不同的动词的语义特 征,从而分解句式,同时也给动词进行下位分类
语义特征分析法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将词转化为固定维度的向量,形成语义特征。
特征匹配与分类
相似度匹配
比较文本间的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 Jaccard相似度等。
分类器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文本进行分类, 如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神经网 络等。
结果评估与优化
01
准确率、召回率、F1值:评估分类结果的性能指标。
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结合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 方法,形成更为强大的语义特征分析模型, 提高语义特征分析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多模态 语义特征分析,将不同模态的数据 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语义特征分 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是指将不同 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取更
产品评价
02
分析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和反馈,了解产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品牌形象评估
03
评估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06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未来发 展与挑战
深度学习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结合
深度学习技术为语义特征分析提供了强 大的工具,能够自动提取高层次的语义 特征,提高了语义特征分析的准确性和 效率。
02
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化技术 可以提高大规模语义特征分析 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03
利用高效的降维技术和特征选 择方法可以降低大规模语义特 征分析的维度和计算复杂度, 提高分析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交叉验证:通过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评估
模型的泛化能力。
03
特征选择与优化:根据性能指标,选择或优化特征,
提高分类效果。
第五章 语义特征分析法

• 马庆株的一项研究成果
• 实例:
• (1)A死了三天了
•
B等了三天了
•C看Leabharlann 三天了•D挂了三天了
• 词类序列相同,层次相同,内部构造相同。
• 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实际代表了四 种不同的情况:
• A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 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
• 类似的例子:
• 伤了三天了 • 熄了三天了 • 丢了三天了 • 出现了三天了 • 娶了三天了 • 到任了三天了
• 例如: • 看[+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看见[+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动作者能主观决 定并自由支配的、
有意识的
• “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术语借用到语法学中, 有两个目的:
• 一是用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 因
• 二是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 同是动词,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而 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
• 通过上例发现,我们是通过分析该句法格 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 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 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 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的。
二、关于语义特征
•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原是语义 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 有的特点。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一、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 产生
• 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 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
• 前面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 动词+着+名词”歧义句式的实例。
• 通过变换分化为两个句式:
语言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分析

语言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和传递信息、理解和交流思想。
语言的语义特征是指语言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中的意义关系,而语义分析则是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语言的语义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义性。
许多词汇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拥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一词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岸。
这种多义性给语义分析带来了挑战,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汇的确切意思。
其次,语言的语义特征包含了一系列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语言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意义联系。
最常见的语义关系有上下位关系、反义关系、同义关系等。
比如,“猫”是“动物”的一个具体例子,它们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高”和“矮”是反义词,它们之间存在反义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语义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另外,语言的语义特征还涉及到隐含意义和语用信息。
隐含意义指的是在表面上不明显的意义,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推理来理解。
例如,“你还不错”这句话表面上是给予肯定的意思,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隐藏着一种讽刺的意味。
语用信息则是指通过语言交流中的非语言元素和上下文暗示的信息。
比如,说话人的语气、语速、面部表情等可以影响事件的解读。
语义分析是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语义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语言。
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语义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任务中。
语义分析的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是通过定义一系列语义规则,然后应用这些规则来解析和理解语言。
基于统计的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数据来学习语言的意义模式,并根据统计规律进行语义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语义分析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语境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特征。
因此,语义分析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语义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特征分析一、含义•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二、作用•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使语法研究更具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除朱德熙以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
概括起来,语义特征分析在以下诸多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的揭示一个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原因。
“香蕉、苹果、梨子、杨桃”因为共有[+水果]的范畴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组合,而“香蕉、石子、泉水、黄土”因为缺乏共同的范畴特征而不被理解。
“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这种类型的并列。
“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
“吃”和“喝”的这种对立可以用语义特征表示为: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喝[+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二)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词语的比较隐蔽的语义特征。
例如“写、搛、留、舀”等动词本身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
但当说到“写信、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取得“给予”的意义[6]。
这时,它们可以跟“卖、送、递、让”等本身包含“给予”意义的动词一样,可以出现在“V+NP(受)+给+NP(与)”或“V+给+NP(与)+NP(受)”格式中。
例如:•(2)写一封信给老王? 写给老王一封信•舀一瓢水给小张(喝)? 舀给小张一瓢水(喝)•留一个座位给老大爷? 留给老大爷一个座位•“写、搛、留、舀”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有别于其他行为动词,如“看、读、撞、拉”等。
•(三)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句式能否成立的语义依据。
例如,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形容词加“(一)点儿”构成的祈使句:形容词+(一)点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该句式[7]。
试比较:•(3)A. 虚心点儿!积极点儿!坚强点儿!•主动点儿!灵活点儿!大方点儿!•B. 粗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浓一点儿!大一点儿!慢一点儿!•C. *骄傲点儿!*悲观点儿!*罗嗦点儿!•*胆小点儿!*嘈杂点儿!*蛮横点儿!•D. *可爱点儿!*健康点儿!*伟大点儿!•*优秀点儿!*美丽点儿!*高尚点儿!•(3)中四组格式中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可以用矩阵图区别如下:•(3')形A:[+褒义,-贬义,+可控]•形B:[-褒义,-贬义,+可控]•形C:[-褒义,+贬义,±可控]•形D:[+褒义,-贬义,-可控]•可见,只有同时具备[-贬义]和[+可控]两项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才能够进入以上格式。
•(四)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同时为词类的进一步细分提供“最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4]。
例如:•(4)a. 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兰兰刻记号在钢笔上•b. 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明明别校徽在帽檐上•c. 兰兰在冰柜里取饮料•≠兰兰取饮料在冰柜里•d. 明明在碟子里抓花生米•≠明明抓花生米在碟子里•e. 兰兰在词典里查生词•* 兰兰查生词在词典里•f. 明明在兰兰头上数白发•* 明明数白发在兰兰头上•(4)中各例原式可以抽象为:•N1+在+NPL+V+N2•可以看出,(4)a和(4)b的V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这使“在+NPL”移至补位后语义关系保持不变;(4)c和(4)d的V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这使“在+NPL”移至补位后语义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4)e和(4)f的V既不具有[+使附着]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特征,这使“在+NPL”不能被移至补位。
•同时,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格式中的动词V被划分为三个小类:“附着”类、“去离”类和“非附着、非去离”类。
•(五)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同形格式中相关词语语义指向不同的原因。
例如:•(5)a. 我给了他一本自己的书。
•b. 我送了他一筐自己种的蔬菜。
•c. 我告诉他好几遍自己的通讯地址。
•d. 我要了他一本自己的书。
•e. 我买了他一筐自己种的蔬菜。
•(5)a-c中的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而(5)d-f中的动词具有[+获取]的语义特征。
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影响到句中的“自己”的语义指向也不同:(5)a-c的“自己”指向句首主语“我”,(5)d-f的“自己”指向间接宾语“他”。
•(六)一些句法格式究竟表示怎样的语法意义,以及该格式的组成成分究竟需具有怎样的语义特征,二者可以互相鉴定。
换言之,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揭示某些结构或某些句式的语法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对已有认识的改进。
例如:•(6)把冷菜热热*把冷菜扔扔•把衣服晒晒*把衣服看看•把门窗修修*把门窗拆拆•把地板拖拖*把地板指指•把文章读读*把文章写写•把战马刷刷*把战马骑骑•(6)左列的动词可以重叠,右列的动词不可以重叠。
这跟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都有关系,但目前对把字句的认识并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现象。
这就促使人们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七)语义特征分析有助于促进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的研究。
语义特征决定词语组合的可能性和组合的方式,它制约着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也制约着语法单位的组合和表达。
计算机自动生成句子需要人工对词项进行语义特征的标注,因此,语义特征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计算语言学的进展三、语义特征的提取•三、语义特征的提取•索绪尔认为,在整个语言的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行。
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研究。
但是不同语言单位何以能够组合,何以能够聚合,类似问题却一直未见有正面的系统而深入的讨论。
事实上,不同语言单位之所以能够组合或聚合,首先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
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的一组词语如果不是完全等义(事实上等义词在词汇系统中只占很小的比率),这样就会存在区别性语义特征。
因此语义特征的提取实际包括相容性语义特征的提取和区别性语义特征的提取。
•(一)相容性语义特征可以从词语组配、词义系联、词典释义等途径提取。
•1.词语组配。
根据“语义一致性原则”,“两个词语能够组合成一个语言结构,它们必定具有某个或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
”[9]例如,状态形容词“雪白、冰冷、红彤彤”不能受“很”修饰,而性质形容词“白、冷、红”则可以,这是因为前者的[+极性量]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不相容,而后者的[+可变量]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相容的缘故。
相容性语义特征可能由于组配对象的不同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在“烧了一张纸、烧了一件衣服”中“一张纸、一件衣服”的[+可燃;+可毁]特征跟“烧”的[+燃烧;+使消失]特征相容,而“烧了一壶开水、烧了一锅鸡汤”中的“(开)水、(鸡)汤”的[+可加热;+可使成]特征跟“烧”的[+加热;+使成]特征相容。
这种情况会导致某些结构产生歧义,例如“烧了一车炭”就存在二解。
•2.词义系联。
马庆株指出,“词义系联分为同义系联和不同义系联两类。
经过同义系联替代之后可以得到表示同一意义的词语的聚合,这表示同一意义的词语有相同的语义特征。
”例如“逃跑、喊叫、修理、折叠、尝试、收藏”等,构成这些词的同义的成词语素在单独成词时一定有共同的语义成分。
“不同义系联包括上下位系联、类义系联,系联的结果得到上下位词。
类义词,原词与其上下位词、类义词也一定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此外反义系联得到的反义词虽然不能保证语义特征完全相同,但总会有共同的语义成分。
”[10]马先生还认为,通过方言际、语际比较和对比,即比较词义学和对比词义学的方法也可以发现语义特征。
例如可以从“看、瞧、瞅、望、瞄”,“搅和、和弄、和、搅、拌、调”两组中分别找出共同的语义成分。
•3.词典释义。
有时,借助于词典对词义的解释可以帮助确定词语的相容性语义特征。
对比下列两组例子:•(7)字写在黑板上在黑板上写字•灯笼挂在屋檐下在屋檐下挂灯笼•秧苗插在水田里在水田里插秧苗•纸船漂在水面上在水面上漂纸船•(8)*饭吃在食堂里在食堂里吃饭•*手洗在盆子里在盆子里洗手•*信寄在邮局里在邮局里寄信•*歌唱在教室里在教室里唱歌•(7)既有“N+V+在+Np”格式,也有“在+Np+V+N”格式;(8)只有“在+Np+V+N”格式,而“N+V+在+Np”格式不成立。
这是因为“N+V+在+Np”格式中的“在+Np”表示N通过V 导致的结果或状态,而“在+Np+V+N”格式中的“在+Np”只表示V动作发生的处所。
(8)中的V不能致使N产生“在+Np”表示的结果或状态,而(7)则可以。
《现代汉语词典》对(7)中的V的释义可以说明这一点[11]:•写: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
•挂: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
•插:长形或片状的东西放进、挤进。
刺进或穿入别的东西里。
•漂:停留在液体表面不动。
•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使附着于某处],这跟整个格式的语义特征相容[12]。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可以通过句法变换、性质对比、添加成分等途径提取。
•1.句法变换。
陆俭明认为,变换分析的依据有三点[13]:语言表达的多维特点致使语言中相同的语义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大量的同义格式,如“我送给他一本书”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说成“书我送给他了”、“我送了本书给他”、“我把书送给他了”等。
其次,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格式则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同形格式,如“山上架着炮”既可以理解为“山上正在架着炮”,也可以理解为“炮架在山上”。
第三,含有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关系。
根据以上事实,一些同形格式可以通过格式变换进行分解。
例如:•(9)a. 去的是工作队•b. 看的是工作队•c. 做的是工作队•(9)的句法形式相同,可以抽象为“V+的+是+N”格式,但它们的语义关系是不一样的。
这可以通过句法变换来检验。
首先,虽然它们都可以变换为“N+V”,但V的语义自足性有差别,“工作队去”是自足的,而“工作队看”和“工作队做”的V缺乏受事而不自足,这说明“看”“做”和“去”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别。
其次,上述格式变换为“V+N”后,(9)a和(9)c不能变为该格式,只有(9)b能变为该格式(“看(望)工作队”,不过,“工作队”由变换前的施事变成了受事。
这说明“看”和“做”的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