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气虚体质:适当增加营养,如鸡汤、红枣 等,避免过度劳累
阳虚体质: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如羊肉 、生姜等,避免寒冷刺激
阴虚体质:适当增加滋阴食物,如银耳、 百合等,避免辛辣刺激
痰湿体质:适当增加祛湿食物,如薏米、 冬瓜等,避免油腻食物
湿热体质:适当增加清热利湿食物,如绿 豆、苦瓜等,避免辛辣刺激
感冒: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冒病毒 咳嗽: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刺激性气味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放松心情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 ,疏通经络,缓解疲 劳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 ,调节气血,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推拿的作用: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 增强免疫力
针灸推拿的注意事项 :选择专业医师,注 意卫生和安全
中药:根据个人体 质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方剂:根据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 方剂进行调理
药膳:将药物与食 物相结合,通过饮 食进行调理
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研发新型中医养生保健产品 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养生保健走向世界
政府支持:政府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高校等教育机 构开设中医养生保健课程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 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企业合作: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广中 医养生保健产品和服务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养 生保健,保 持健康生活 习惯
儿童阶段:注重营 养均衡,保证充足 睡眠,适当运动
青少年阶段:注意 饮食健康,保持良 好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
中年阶段:注重饮 食调理,保持心情 愉悦,适当运动
老年阶段:注重饮 食清淡,保持心态 平和,适当运动, 预防疾病

中国美食中的“和合”文化

中国美食中的“和合”文化

中国美食中的“和合”文化作者:王江梅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4期食物最初被人类用来果腹,后来受到区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特色资源以及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宗教和民族习惯等长期影响,逐渐演变成一地的美食文化,成为这一地的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菜系(中国菜系、西方菜系和清真菜系)之一,而三大菜系的区别不仅在于烹饪方式方法的不同,更多的还是因为美食观念的差异。

“和合”文化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包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三者的“和合”。

美食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人、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天人相应的生态观、五味调和食治养生的美食观、美食意境的和美观正是中国美食“和合”文化的体现。

正因为“和合”,中国才会有多种菜系,也才会有中西美食文化及观念的差异,多样而和合共生,美食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一、“和合”文化的具体涵义“和合”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赓续不断的文化概念,更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理论、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想。

大部分学者认为,“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是父、母、子、兄、弟之間的五种伦常关系,后孟子确定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伦理纲常美德。

整句的意思是,商族的始祖商契综合运用“五教”来教化百姓,使得百姓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简而言之,中国“和合”文化以人为本,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社会)三个方面的“和合”。

二、中国美食中的“和合”文化1.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和合”表现在食物的选择上,四方不同食、四季不同食。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在自然环境中认识和研究人和人的健康。

天人合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体现出中国饮食的最大特点。

四方不同食,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罗显坤化学2班摘要:中国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 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饮食; 养生; 健康;食品营养正文: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与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 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 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 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不是治“ 已病”, 而是治“未病”。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理念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理念

中医饮食养生中医养生理念中医饮食养生中医养生理念,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饮食养生中医养生理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饮食养生“食养”或“食疗”在我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传统中医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分;《论语》中也有了明确的食疗配伍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汉朝《神农黄帝食禁》一书中的五十多种病,其中半数可以食疗或食养调养之;至晋唐时期,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并提出用猪肝治夜盲症,用谷皮、米粥等预防脚气病等。

从唐代以后,逐渐推出了“饮食养生”的专著,而民间亦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尽管食物的作用不如药物显着,但因采制方便、口味鲜美,可以当作菜肴、点心和饮料等食用,因而大众乐于接受。

从我国的饮食历史来看,食疗本身就是同医药学一起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一直有“医食同源”或称为“药食同源”的概念,许多食物如大枣、枸杞、薏苡仁、山药、桂圆、百合、赤小豆、牛蒡子以及葱白、生姜、花椒、大蒜、乌梅等既可入药,又都是常用食物或调味品。

另外,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古代中医学著作中对食物的药理作用都有描述,并记载了一些食疗方,说明医药与食物存在密切关系,这就是“饮食养生”或食疗的基础。

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实质性器官为脏,空腔脏器为腑,脏与腑、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的作用互相联系,构成完整的人体。

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直接反应了内在的脏腑功能,比如目赤、耳鸣的现象都可以在肝、肾两脏器上找原因,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整体观念还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要与自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

食疗养生的传统之争中西医对饮食的差异和共同点食疗养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见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食疗被广泛应用,并被视为调整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中医不同,西医在饮食方面注重的是营养学和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指导主要关注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和合理摄入。

虽然中西医在饮食观念和理论上有一些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共同点的。

一、中医对饮食的差异1. 食疗基于中医理论:中医的食疗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注重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症,提出了养阳、养阴、养血、养气等不同的食疗方案。

2. 食补为主:中医食疗强调通过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营养,强调食物的疗效,注重强身、滋补和调理内脏功能。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疗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3. 讲究个体化:中医食疗注重个体化的调理,根据人体的体质、病症和季节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中医食疗注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制定饮食方案,因此在个体化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西医对饮食的差异1. 营养摄入为主:西医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摄入的平衡。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西医提出了各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和比例,以及膳食宽泛的概念,强调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摄入量控制,达到营养均衡和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2. 强调科学研究:西医的饮食观念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西医通常通过研究和验证,提出各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例如纤维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脂肪对心血管的影响等。

3. 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西医的饮食观念更注重通过合理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心脏病患者需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

三、中西医对饮食的共同点1. 均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中医养生是一种千年传承的健康保健体系,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为主,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谈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1. 平衡与和谐: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倡导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使得身体内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防患未然: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防患未然”。

中医注重预防,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人体的自愈能力,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摄入等措施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平日的养生方法和保健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养生的价值观1.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病症,更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

中医养生倡导维持整体的健康状态,不仅关注某个局部的问题。

这种整体观念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综合健康,常常项目标来纠正采取药物治疗等应对策略,而要注重从整体上调整、改善自身的养生状况。

2. 自然与谐: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倡导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适应,遵从身体的生物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等。

此外,中医强调调理饮食、留出休息时间等,以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回归自然,通过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保持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价值与现代社会1. 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许多挑战。

科学营养观念

科学营养观念

科学营养观念人一辈子追求的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本能的追求,为了吃为了穿,为了繁衍后代,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这个层次而活,我们说,他属于低智商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的追求是理性追求,他要做一番事业,做一番对人类有意义的事业来,那么还有一种是精神追求,他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政治家认为最重要的是权利,企业家认为最重要的是资产,文学家认为最重要的是爱情,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是事业,养生学认为最重要的是健康。

精英们的英年早逝最近这些年,大家可能不断听到关于精英早逝的报导,老一辈的焦裕禄42岁,高秀敏46岁,温洲的王均遥死的时候36岁,北京同仁堂的总裁张生瑜38岁突然病故,力诺太阳董事长杨丙洲45岁,中央电视台的罗京死于淋巴癌扩散,享年48岁,罗京去逝没几个月,浙江卫视的金牌主持人梁薇28岁突然病故。

是不是就精英死的早,沈阳晚报一个记者对此产生怀疑,他就在沈阳的一个急救中心蹲了一个礼拜,60岁死的不算,60岁抢救成功的不算,没抢救成功死亡的,蹲了一个礼拜,死了8个。

这就提示一个问题,不是精英出了问题,高秀敏死了大家都知道,罗京死了都知道,我们普通人死了谁知道,没人知道。

所以现在健康的问题,不是老年人的问题,老年人的健康反而好,中年问题,青年问题反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些日子,卫生部长开会,陈竺部长就说,如果我们不实行有力的措施的话,不把预防为主放在前面的话,卫生关口不前移的话,那么二、三十年后会有颈痛出现。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为什么好呢,第一,老年人重视健康问题,而且特别听话,你一说夏天喝绿豆汤好,回家就去熬绿豆汤去,你说冬天喝红小豆汤好,回家都熬红小豆汤去,中年人、青年人不听话,你说你的,我才不信呢,我没那个时间,所以中年人、青年人的健康反而是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健康是的1,其它都是是0,有个这个1在这儿,你后面的0加的越多,数值就越大,一旦这个1没了,这条命就没了,在有多少钱,有意义吗?所以说,人最重要的,还是这条命。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一、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2、中医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⑴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应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家就认识到饮食对人的作用。

认为饮食是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按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

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益养生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志、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

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⑵饮食治疗:习称“食疗”“食治”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孙思邈曾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如今,中医食疗不少成果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如:临床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应用红枣防治贫血;应用木耳防止眼底动脉出血;应用百合、苦瓜等防治病毒和细菌性感染等疾患。

⑶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泛指饮食的方法、方式,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中医食节内容极为丰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如中医提倡的全面膳食而不偏食;不暴食暴饮,食量有限度;讲究食物卫生清洁,食前食后有良好卫生习惯,进茶进酒要适量等等。

⑷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

饮食的宜与忌实质上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益,失当则为忌。

二、中医饮食营养的基本观点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下面,我们就在中医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中医饮食的基本观点。

㈠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⑴人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厨师专业知识第三讲: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传统的营养观念:食治养生学说。

食治养生强调人的饮食必须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辩证施食,饮食有节,以保正气,除邪气,达到健康长寿。

今天安徽新东方厨师专业知识讲堂第三讲就来跟大家讲一讲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食治养生学说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之点则是辩证施食和饮食有节。

一、辩证施食
1.辩证施食的基础是要认识食物原料的性味、归经。

性味指的是食性,即食物的性质。

中国医学常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来阐释食物的性质。

四气,又称四性,食物的寒热湿凉四种食性。

在寒、热、温、凉四个大类中,又按程度的不同,再分为大寒、大热、寒、热、温、凉、微温、微寒及平性的食性等级。

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性食物则常具有温阳救逆。

散寒等作用,介乎于寒和热、温和凉之间的平性食物,则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身体等作用。

五味指药物和食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食物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

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乃五味不同的作用。

甜味能供给营养能量,促进新陈代谢,治虚症。

酸味能收敛固涩,中和碱性胺为胺盐,增加静电引力,止汗,止血止下。

苦味具有健胃、清热、泻火的作用。

辣味能增加热运动,行气,活血,发汗,退热。

咸味具有溶化、解凝、稀释、消散作用。

升降浮沉则用来指食物或药物的定向作用中的四种趋向。

升,上升之意;降,下降之意;沉,泻痢之意;浮,发散之意。

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2. 食物的性味、归经观念,在烹饪中得到广泛应用。

烹饪技术所形成的严格选择原料,原料一物多用,综合利用,荤素配合,性味配合,使主料、辅料、调味料协调互补,都是来源于食治养生的传统营养观念。

以性味配合制作菜肴来说,中国菜的制作技术,讲究量、质、形、色、味的配合,所谓“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

但制作菜肴的目的,既是为了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养生健身。

因此,十分强调性味得当,使其提高营养价值。

二、饮食有节
1.饮食数量的节制。

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过饥过饱,不要暴饮暴食。

经常饮食过量,不仅消化不良,还会使气血流通失常。

节制饮食数量有益于人体健康,从现代营养学角度观察,多食可致体重增加,人体肥胖,并易发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足见注意饮食数量的节制是很必要的。

2.饮食质量的调节。

就是食物的种类和调配要合理,不能偏嗜。

饮食五味之入五脏,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盛了都会有损于五脏。

3.饮食寒温的调节。

这种调节,既有对食物寒、热、温、凉四种食性的要求,又有四性与四时天气适应性的要求,还有对食物温度的要求。

辩证施食与饮食有节的观点,是中国烹饪科学的重要内容,是食治养生这一传统营养观念的主体。

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烹饪技能锻炼的同时,不断教授学生这些专业烹饪基础知识,对于安徽新东方来说,培养的不仅仅是厨师,更是一群懂得现代烹饪饮食营养的烹饪精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