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乐俊【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方法: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发生重大事件、入院非自愿、既往有攻击行为、无业与易激怒方面与暴力事件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早年家庭环境不良、妄想、抑郁与未婚方面与暴力事件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主要与发生重大事件、入院非自愿、既往有攻击行为、性格内向、无业与易激怒等因素相关,临床应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尽量将其暴力行为发生概率降至最低.【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8【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对策【作者】乐俊【作者单位】528400 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石岐门诊部【正文语种】中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迁延易复发的重型精神障碍,其表现主要是患者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等与周围环境存在冲突、不协调[1-2]。
暴力行为作为精神病科一个较为多见的问题,是患者精神症状和精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导致患者自伤、伤人或毁物等。
患者的暴力行为对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是精神科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有效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
我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1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患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3]。
其中男69例,女52例。
年龄18~51岁,平均(36.3±2.7)岁。
偏执型41例,青春型49例,紧张型21例,单纯型10例。
本组患者中共发生暴力行为61例。
1.2 方法对1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致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不仅病因尚未明确,而且患者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思维容易出现异常,同时缺乏自控和辨别能力,具有较高的暴力倾向以及危险行为。
相关研究指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障碍与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而随着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发生严重暴力行为的机率也越高,因此需要通过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分级分类管理,从而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目前仅依赖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够满足维持治疗,尤其是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常模水平[4]。
由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相互作用又错综复杂,因此有研究指出以认知行为疗法等无不良反应的心理疗法替代传统药物治疗;此外相关研究也指出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因此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利于康复的支持性环境。
为了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应用效果,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开展此次综述。
1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暴力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对方生物体不愿接受的一种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妄想、幻听等阳性症状是引发暴力行为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指出出现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性格特点就是不满、冲动、个人行为粗暴、反复无常等,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了暴力行为后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人格特征;因此针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其暴力行为的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以便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不仅严重威胁社会安全,而且加剧了社会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惧,而其中男性精神分裂症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存在居住农村、文化程度低、无业、有被害妄想、发病时未服药的比例明显多于非暴力组,其中被害妄想、受教育程度低是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通过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能较好地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护理对策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5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做出过攻击行为,统计、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出攻击行为的主要高危因素。
结果: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出攻击行为的原因最多的是情绪易激惹,占到67.8%,而幻觉妄想症状群、敌意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医务人员采用强制手段让患者入院、医务人员言行失当等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正确、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防止出现伤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183-01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因为精神因素支配、精神症状等方面的影响,比如妄想、幻觉等症状往往容易出现一些攻击行为,这样不仅会损害患者本人,同时也会威胁到其他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1]。
为了有效确保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采取有效的精神治疗手段,同时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控制患者的攻击行为。
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5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做出攻击行为)的一般资料,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15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做出过攻击行为)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并没有合并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功能障碍。
其中男114 例,女38 例;患者年龄最小13 岁,最大76 岁,平均(29.5±11.8)岁。
1.2 方法总结、分析15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主要精神症状、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方式以及治疗依从性等,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目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
方法从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基本资料,对两组精神分裂患者的攻击行为史、住院期间发生的行为攻击案例以及患者的治疗观察表等记录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攻击行为史要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社会能力、易激惹程度、社会兴趣度等方面的数据较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患者自身的社会能力、兴趣、易激惹程度以及既往发病史等为影响患者行为攻击的主要因素,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注意患者的服药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行为攻击次数。
标签: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护理措施所谓攻击行为,就是指会对他人造成某种程度人身伤害的行为。
攻击行为本身是可以控制的,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却有着一定的不可控制性。
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病的一种病理表现,并没有统一的致病原因。
患者在患病初期多会有抑郁低落、不爱与人沟通、知觉思维反应迟缓、精神动作行为不一致等临床表现[1]。
对精神分裂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究,就成为了控制病情、对症治疗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对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增强医院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控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基本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8~62岁,平均年龄为(41±13)岁,所有患者经我院一系列的检查均确定患有精神分裂症。
将这82例患者依照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频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含有41例,观察组患者行为攻击次数较多,对照组患者行为攻击次数较少。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精神分裂症为精神疾病,病人会产生思维、知觉、行为、情感多个方面的障碍,出现冲动、攻击等暴力行为,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需运用怎样方式进行护理。
1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1.1幻听与妄想精神分裂症病人多数会出现幻听,常常听到他人侮辱、批评以及攻击自己,进而内心产生一种憎恶心理,产生暴力行为,如图1:图1精神分裂症病人幻听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思维情感上会出现多重障碍,内心形成妄想,部分病人认为他人咳嗽、吐痰便是对自身有意见,部分病人觉得他人会加害自己,进而对妄想对象产生暴力行为。
2未能合理用药在患有精神疾病,未能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往往较高。
出于担心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考虑,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会减少用药或者是停止用药。
3并发抑郁症在并发抑郁症的情况下,特定时往往将愤怒会指向外部,寻求外部惩罚,病人将攻击他人或者是杀人来实现自杀目的,也可能会将杀人扩大化。
2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应怎样护理2.1有效展开风险评估重视观察病情,有效开展安全护理。
应观察病人语言行为,了解其是否存在幻觉或者是妄想,掌握病人情绪变化。
并且室内各方面陈设尽量保证实用且简单,不出现伤人物品,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每天均展开安全检查。
2.2重视运用沟通技巧使用沟通技巧,能够实现对认知行为的有效干预,缓解病人心理,在沟通时,除了注重语言的运用,也需要注重非语言的运用。
在病人出现情绪激动、言语不堪的情况时,应保持表情严肃,使病人可以逐渐安静。
也需对病人进行启发,引导病人逐渐平稳情绪,认识到暴力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可以愿意配合治疗。
2.3发现暴力征兆在病人出现暴力征兆时,需及时发现,并且对其进行制止,寻求呼救,获得他人支持,并且和病人进行沟通,给予病人安抚,使用直接、清楚的语言使病人了解到产生暴力行为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同时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结合病人需求进行洗漱、喂水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07-20T11:23:51.663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8期作者:王瑗[导读]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种,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中途擅自停药极有可能造成病情复发王瑗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241000摘要: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种,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中途擅自停药极有可能造成病情复发。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精神分裂症护理进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护理进展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常常存在极强的暴力行为,令人畏惧,从而敬而远之,这是因为患者在发病时身体行为不受控制,误伤了自己和他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其能够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因此,精神分裂症预后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一、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分析(一)不遵从医嘱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的提升,在多种疑难疾病治疗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便达到稳定病情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药物巩固疗效。
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出于经济压力或社会压力等因素,在没有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停药,从而导致病情复发。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需要维持1-5年的规律服药,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复发几率。
此外,相关研究结果明确指出,由于不规律服药可降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为此患者在康复期间,不规律服药也是导致其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1]。
(二)社会心理因素单一因素造成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几率比较小,该疾病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下而形成的。
长时间的负面情绪或超负荷精神压力,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二次入院的风险大大增加。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精神疾病,病患会出现不同程度思维认知、行为感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障碍,进而表现出冲动、攻击等暴力行为。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对出现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患进行护理?请进行以下阅读。
1.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1精神症状影响引起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为:幻想、妄想、兴奋、躁动、易激怒、敌对、猜疑、焦虑、忧郁等。
精神分裂症病患经常会出现一些幻觉,或听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批评或者攻击等,使自身产生厌恶心理,形成暴力行为。
又或者精神分裂症病患常常妄想,其攻击行为通常是经过自己细致安排的,一般在攻击对象没有任何防备情况下进行暴力攻击,导致攻击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部分精神分裂症病患认为自己常常受到医护工作者的“管制”与“剥削”,从而对医护工作者形成敌对心理,表现出态度冷淡、不配合临床治疗、私自藏药或者拒绝用药等不配合情况,等待时机就会对医护工作人员发起攻击。
1.2逃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多为封闭式住院环境,使精神分裂症病患有一种被禁锢、被欺骗的感觉,在不认同自身患有疾病或者治疗期间痛苦时,常常将负责管理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医护工作者当成发泄对象,对其进行暴力攻击。
1.3医患关系紧张由于精神分裂症病患某些心理需求与行为没有及时获得满足或者病患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害威胁,要求出院未予以认同,负责管理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医护工作者限制病患人身自由等。
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比较强硬,使用命令性语言,对病患提出要求,导致病患容易被惹怒,使医患关系愈发紧张。
然而,矛盾性升高也是引起病患出现恶意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1.4疾病史根据相关研究指出,既往存在暴力史,精神症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激惹、敌对性等心理状态,容易增加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概率;而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患也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若精神分裂症表现出社会能力比较差、社会兴趣比较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讲话声音大、语速比较快、语量比较多、动作比较多且快、坐立不安等异常情况,说明病患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分析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分析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躁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相关患者发生攻击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
结果对于躁狂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的患者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明显的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使伤残率降低,为医护人员提供工作的安全保障。
结论对于躁狂精神分裂的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了解引发攻击的相关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加患者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是预防攻击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躁狂精神分裂攻击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235-01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针对自身和他人的一些列攻击性的行为[1]。
躁狂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因素的严重影响,其攻击行为表现的更为突出。
患者经常表现在住院期间对医护工作人员或者病友造成威胁,导致精神以及躯体上的伤害,同时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躁狂精神病患者的发生的攻击性行为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防范护理措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笔者现将分析躁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躁狂精神分裂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在56.39±4.39岁,病程在2个月至15 年,平均病程为5.12±5.93年。
1.2 方法:根据此组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为研究主要题材,对所有的攻击攻击性的行为相关护理记录整体的分析回顾并实施调查。
2 攻击行为的常见因素2.1 患者在家人的强行压制下来到医院进行治疗,本身带有易激怒成分加之当工作人员对其实施管理时,易出现对工作人员进行拳打脚踢,甚至在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拿起办公室的物品就进行攻击攻击[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
素及护理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干预。
方法:纳入96例患者,依据暴力行为发生是否分为暴力行为组(n=41)与未发
生暴力行为组(n=50),。
回顾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
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组无业、年龄(18~40)、易激怒、不自愿住院、攻击、重
视大事件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性采
取措施。
结论:无业、易激怒、不自愿住院、重大事件等为该疾病患者发生暴力
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重型精神病,截止目前,病因尚不清晰,临床表现多以
情感、精神活动等不协调为主,且同一阶段也可因个人差异的不同呈现不同表现。
该疾病多见青壮年,存在反复发作、治疗过程复发等特点,若未及时治疗可对患
者肢体、社会、心理等功能形成严重影响[1]。
为此,本次对我院收治的96例患
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并
针对性采取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价值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96例患者,时间选取区间为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
依
据暴力行为发生是否分为暴力行为组(n=41)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组(n=50),两
组基线资料对比(表1),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意识、行为、感知等方面出现扭曲;②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自知力;③具有一定判断力与
理解能力;④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晓,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人格
障碍;②精神呆滞,完全不理会,不沟通;③妊娠、哺乳者;④合并躯体她类疾病。
表1:基线资料(±s)
组别性别年龄
(岁)
学历程度
男女大
学以上
高
中以上
初中以
上
观察组251641.35±
7.15
13208
对照组272341.75±
7.25
162210
t0.4470.258 1.317
P0.5040.7970.752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致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1.3观察指标
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系统处理数据,用t检验定量资料(x±s),用X2检验定性资料(%,n),P小于0.05象征有差异。
2 结果
发生暴力行为组无业、年龄(18~40)、易激怒、不自愿住院、攻击、重视大事件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变量发生暴力行
为n=41
未发生暴力
行为n=50
X2P
性别0.
447
0. 504
男25
(60.98)
27(54.00)
女16
(39.02.)
23(46.00)
年龄(岁)
5.
058
0.
025
18~4030
(73.17)
25(50.00)
41~5111
(26.83)
25(50.00)
妄想0.
660
0. 416
有2425
(58.54)(50.00)
无17
(41.46)
25(50.00)
抑郁0.
276
0. 599
有26
(63.41)
29(58.00)
无15
(36.59)
21(42.00)
婚否0.
152
0. 696
结婚18
(43.90)
24(48.00)
未婚23
(56.10)
26(52.00)
无业7.
037
0. 007
是9(19.51)23
(46.00)
否33
(80.49)
27(54.00)
易激怒 4.
097
0. 043
是32
(78.05)
21(42.00)
否9(21.95)29
(58.00)
早年环境不良
0.
188
0.
664
是24
(58.54)
27(54.00)
否17
(41.46)
23(46.00)
住院意愿
9.
683
0.
002
自愿12
(29.27)
31(62.00)
不自愿29
(70.73)
19(38.00)
既往攻击
9.
152
0.
002
是27
(65.85)
17(34.00)
否14
(34.15)
33(66.00)
重大事件
9.
945
0.
002
有26
(63.41)
16(32.00)
无15
(36.59)
34(68.00)
3 讨论
16~40岁为该疾病多发年龄,也是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的年龄阶段。
该类患者精神、精力充沛,常因性格暴躁、自私、爱管闲事引发暴力行为,并发生严重后果。
患者住院初期,多因精神症状的控制对疾病不具备认识能力,多坚持自我观点,认为住院是对自己的陷害而出现暴躁情绪,产生暴力行为对内心不满进行宣泄,因此入院初期也是暴力行为发生的最高峰[2-3]。
本次结果分析中,两组入院自言行、既往攻击行为、中时间发生、无业等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
分析可知,出现过重大事件的患者,精神发生遭受过巨大创伤,而无业人员会因生活窘迫,出现身心压抑,严重时对周遭人美好生活产生心理失衡,故而受到不良因素刺激后,出现易怒,继而发生暴力行为。
而对于护理人员,对出现暴力行为较高的患者,需采取针对措施。
(1)定制评估表:护理人员依据家属自述、患者自患病前后的临床表现,发现并查看诱导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并将整理好的结果统计记录在风险评
估表中。
其中包含,入院方式、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攻击方式、身体机能、依从性、负性事件,依据评估项目将其每项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每个档次2分。
依据评估标结果,最后对护理措施进行适当调整。
(2)护理干预:对于高风险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将其安置在一级病房中,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除了做好与患者针对性护理服务恩爱,还应做好自身的保护工作,将病房内可能造成暴力风险、危险的物品、设施全部处理干净,以便对患者处于的环境安全性进行有效宝行,同时从根本处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此外,加强患者日常饮食营养,睡眠质量,以及对精神状态的有效调整;对于中风险患者,首先测试患者护理服务的依从性,依据结果采取措施,实施过程中,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对患者当下心理状态、思想变化进行了解,相对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引导患者情绪、思想保持在积极舒缓状态,对于隐藏的暴力风险行为,护理人员将其时刻监督于视线范围之内,并做好临床的记录预计护理调整工作;对于低风险患者,护理人员应增加巡视次数与监管时间,依据患者病情状态、积极程度安排适合患者的活动,例如歌唱、生活技能竞技等,以便对患者日常生活丰富,进一步对其精神状态改善,定时安排讲座,提升患者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度。
综上,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因无业、易激怒、入院非自愿等因素提高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对此临床可采取针对措施,通过评估,区分高中风险患者,最大限度减低暴力行为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傅德香.社会适应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84-87.
[2]徐兴红,吴玉峰,刘玉蓉.阅读疗法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和社会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9):641-647.
[3]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等.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2,28(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