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案20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势能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分组实验,验证重力势能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问:什么是能量?常见的能量形式有哪些?b.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b. 阐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c.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a. 展示生活中涉及重力势能的实例。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解释现象。
4. 小组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b. 提问: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有何联系?五、课后作业1. 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八、课程扩展1. 介绍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如动能、热能等。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
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板书: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1.重力做的功[板书]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力F做的功为:。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板书]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重力势能高一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3.了解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动能概念。
2.提问: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位置的改变是否也会影响其能量?二、新课内容1.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定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其位置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2)单位:焦耳(J)2.讲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1)表达式:E_p=mgh(2)解释:E_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
3.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根据公式E_p=mgh,直接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的重力势能。
(2)能量守恒法: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将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
4.举例说明重力势能的应用(1)水力发电: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2)钟表发条:利用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推动齿轮转动。
三、案例分析1.分析物体从高处落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求解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2.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求解物体滑行距离。
四、课堂小结2.强调重力势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10m高度处的重力势能。
2.举例说明重力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表达式及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重力势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重力势能初中教案

重力势能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 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 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点:1.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尺子、的重锤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含义。
2.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式,让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实验:将小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四、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 讲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高度释放的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2. 让学生讨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反思重力势能的应用,思考如何利用重力势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其他应用,如水力发电、跳水运动员的起跳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重力势能与其他势能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精选篇1)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第四节重力势能(一)引入新课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3.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4. 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举例验证这一规律。
4.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重力势能。
5.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重力势能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高度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的课程做好准备。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关系。
2. 探讨重力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登山运动等。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随着教师考试临近,想必许多考生都在为没有适宜的示范教案而烦闷,常常困扰于课程内容太多无法删减,时间自然也无法保证。
本文以物理学科(重力势能)为例,为您呈现10-20分钟的课堂教案,精简的速写教案将成为您备考的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了解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依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操纵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商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2.2022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庞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庞大的灾难。
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
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一)重力做功的特点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
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给出如下三种情况:(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重力势能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重点)
3.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点)
4.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难点)
5.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所共有的(系统性)
课前诵读
1.重力的功:重力的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它的始末位置高度差有关,即:W G=mgh.
2.重力势能:物体受到的重力与高度的乘积,即:E p=mgh.
3.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它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并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只有规定了零势能面之后,重力势能才有确定的值.这个值可以是正值(在零势能面以上),可以是负值(在零势能面以下),可以是零(在等势面上).
4.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功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做了多少功,物体的重力势能改变多少.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即W G=E p1-E p2=-ΔE p.
课堂引入
如图,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兴高采烈地玩滑梯,请思考以下问题:小朋友沿不同的路径从滑梯上端滑到下端,重力做的功是否相同?
合作探究
一、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探究1:你认为这三种情况下如何求重力的功?
图甲:重力做功图乙:重力做功图丙:重力做
功
结论:
表达式:
探讨2:物体从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是增加还是减少?
二、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2.重力势能是
3.重力势能的单位:,符号是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做功重力势能
物理意义重力对物体做功由物体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产生,且由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表达式W G=mgΔh E p=mgh
影响大小的因
素重力mg和初、末位置的高度差
Δh
重力mg和相对参考面的高度h
特点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与路径及参考平面的选择无关
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同一位置的物
体,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其重力势能
的值不同
过程量状态量
联系重力做功的过程是重力势能改变的过程,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且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改变多少,即W G =E p1-E p2=-ΔE p
1.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而言,在上方,重力势能为在下方,重力势能为.
注意:有实际意义的是重力势能的,这个并不因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
2.系统性:重力势能是与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当堂训练:
练习1
1.重力做功由重力和物体的位移决定大小.(×)
2.同一物体在不同高度时,重力势能不同.(√)
3.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重力势能可以不同.(√)
练习2
滑雪运动员从雪山高处高速滑下,运动员的重力做了正功还是负功?其重力势能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当冲上另一个高坡时会怎样?
练习3
1.重力势能E p1=2 J,E p2=-3 J,则E p1与E p2方向相反.(×)
2.同一物体的重力势能E p1=2 J,E p2=-3 J,则E p1>E p2.(√)
3.在同一高度的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它们的重力势能一定不同.(×)
练习4
如图所示,起重机正在向高处起吊楼板.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和选择塔顶为参考平面,楼板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势能是否相同?
练习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
桌面离地高度为h.若以桌面为参考平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
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是()
A.mgh,减少mg(H-h)
B.mgh,增加mg(H+h)
C.-mgh,增加mg(H-h)
D.-mgh,减少mg(H+h)
练习6.一根粗细均匀的长直铁棒重600 N,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将
一端从地面抬高0.50 m,而另一端仍在地面上,则()
A.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了300 J
B.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了150 J
C.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0
D.铁棒重力势能增加多少与参考平面选取有关,所以无法确定
练习7.质量为m的均匀链条长为L,开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时,有1/4的长度悬在桌边缘,如图所示,松手后,链条滑离桌面,问:从开始到链条刚好滑离桌面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练习8.起重机以g/4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h高度,则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
少?(空气阻力不计)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共同具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B.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
C.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D.在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2.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将同一物体分别从底端拉到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坡度小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B.沿坡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C.沿坡度小、粗糙程度大的斜面运动时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多
D.不管沿怎样的斜面运动,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相同,物体增加的重力势能也相同
3.关于重力势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重力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越多
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越多,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越多
C.重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零
D.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4.质量为50kg、高为1.8m的跳高运动员,背越式跳过2m高的横竿而平落在高50cm的垫子上,整个过程中重力对人做的功大约为()
A.1000J
B.750J
C.650J
D.200J
5.运动员跳伞将经历加速下降和减速下降两个过程.将人和伞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两个过程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阻力对系统始终做负功
B.系统受到的合力始终向下
C.重力做功使系统的重力势能增加
D.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重力做的功相等
6.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所示为其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7.一根粗细均匀的长直铁棒重600N,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将一端从地面抬高0.50m,而另一端仍在地面上,则()
A.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了300J
B.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了150J
C.铁棒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0
D.铁棒重力势能增加多少与参考平面选取有关,所以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某物块分别沿三条不同的轨道由离地面高h的A点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轨道1、2是光滑的,轨道3是粗糙的,则()
A.沿轨道1滑下重力做的功多
B.沿轨道2滑下重力做的功多
C.沿轨道3滑下重力做的功多
D.沿三条轨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9.在离地80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求:
(1)在第2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2)在第3s内重力所做的功及重力势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