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只有一个儿子教案
(教案Word)语文7上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4*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内容解读1.点明时间,交代地点文章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费城”。
“56年”说明事情过去已久,但仍记忆犹新;“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既点明了事情发生时的天气状况,又说明了这一天使作者印象深刻。
(第1段)2.描写心理,埋下伏笔这几段描写了“我”不敢冒险的微妙心理,交代了“我”不敢爬悬崖的原因是牢记母亲的训诫,说明“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说明“我”体质弱,为下文“我”爬悬崖时落后遇险埋下伏笔。
(第2~4段)3.交代位置,写出感觉“在很远的另一边”交代了悬崖的位置,“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交代了悬崖的特征,“只有60英尺左右”交代了悬崖的高度,“耸立”一词表明悬崖在“我”的眼中极高。
(第5、6段)4.恐惧心理,描写细腻这几段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描写了“我”上不去、下不来的极度恐惧心理。
“浑身发抖”“怦怦地跳动”表现了“我”的胆怯害怕,照应了前文提及的“我”身体病弱。
“吓坏了”写出了“我”对要爬小山道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做了铺垫。
“喂,等等我”“我不能”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软弱无助。
这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为下文杰里和父亲找“我”埋下伏笔。
“我”一个人在悬崖上,十分害怕,“感到阵阵晕眩”“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意识到那就是我”等语句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7~17段)5.父亲鼓励,走下悬崖“我”按照父亲教的办法,最终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
父亲的话不多,但充满了关爱和鼓励。
“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是父亲教给“我”战胜困难的办法,为“我”生发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18~28段)6.生发感悟结尾一段写“我”由此次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大困难是由许多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苏教版)教材简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全文以“爱”为轴心,语言清新,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栽花赏花,重在描写,其中第4、5自然段中景色描写,既写出了花儿的美好,又烘托了人物心情和品质,值得细细品味。
第二件事写信教子,重在说理。
“‘给’,永远比‘拿’愉快……”富有哲理,是全文点睛之笔。
【设计理念】本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应紧扣“爱”字展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潜心品文,既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又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单的使用旨在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在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现状,适时调控课堂。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表达方法,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探望”、“欣赏”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精读课文“栽花赏花”部分,体会父子真爱,领悟以写景烘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体会父子真爱,领悟以写景烘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咱们班的孩子都喜欢读书,能说几句读书的名言吗?出示幻灯片高尔基的名言:这两句是谁说的?你对高尔基了解吗?请同学读作家卡片,去更多的了解高尔基。
2.读了作家卡片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作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今天我们就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二、记忆回放检查预习1.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呢?出示课件——生字2.课文读得怎么样呢?找三位同学读课文。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4苏教版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学会本课2个生字。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联络课文内容和生活实践,体会〝给予〞的外延。
二、进程与方法品读感悟课白话语,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世亲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络课文内容和生活实践,体会〝给予〞的外延,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联络课文内容和生活实践,体会〝给予〞的外延。
难点:联络课文内容和生活实践,体会〝给予〞的外延,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课时布置】1课时【课前预备】教员预备:多媒体课件。
先生预备:预习生字和课文,搜集关于高尔基的信息资料。
【教学进程】一、兴趣导课1.同窗们,一同读两那么名言: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2.同窗们知道这两那么名言是谁说的?〔高尔基〕3.点题:明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二、全体感知1. 自在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 出示生字词,正音,指点〝妻〞、〝瞧〞的写法。
妻瞧芳欣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关于高尔基的故事,主要表达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的两件生活大事。
三、精读领悟1.自在读课文思索:〔1〕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把自己的终身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2〕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分为几局部呢?第一局部:〔1〕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局部:〔2-5〕栽花赏花。
第三局部:〔6-9〕写信教子。
2.学习第一局部,思索:〔1〕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2〕高尔基和儿子的关系怎样样?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3.学习第二局部,自在阅读2-5自然段,思索:〔1〕〝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疗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和儿子的感情如何?高尔基的家在苏联,而他在意大利疗养,千山万水也没有隔断父子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苏教版教材简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亲小孩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他期望亲小孩明白得人一辈子的欢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教学目标: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2、明白得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明白得人一辈子的欢乐在于付出的道理;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2、明白得“‘给’永久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得“‘给’永久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读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教学预备: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爱好。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专门欢乐,内心感到特愉快?”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高尔基对“什么事最欢乐”是如何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久比‘拿’愉快。
”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如何“给”?二、品读"栽花赏花",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感悟父子情深1、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子爱父"。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觉:“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觉,谁给了谁什么?”你是如何样明白得那个“探望”的?小男孩探望父亲时做了些什么?过渡:“读书时就应该如此,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觉,去感受,这是一种专门好的读书方法。
”(2)、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觉些什么,产生如何样的感受。
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

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
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新野县第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1苏教版

1.(出示高尔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老人吗?(板书:高尔基)对,他就是今天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是谁?(补充完整课题)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教育儿子也很特别,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间的几件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后再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读文,想想哪儿节可以合并为一段.
2.交流分段情况。
四、指导写字。
1.提示写字要点。
2。学生描红后临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间的哪几件事?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5.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7.公元前73年,角斗士__ _ _______________率领七十多名同伴冲出角斗士学校,逃到维苏威山举行起义.
八、判断,对的打“√",错的打“×"。(7分)
1.徐霞客经常抱着追求功名的观念读书。()
七、填空。(8分)
1.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
2.读万卷书,________________。
3.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
4.乘兴而行,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第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
2.品读感悟课文语言,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
难点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无产阶级作家。
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3.板书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广+龙——庞、妻。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妻”上下结构,注意整个字的笔画。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可以减轻学生的难度,有(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qīpánɡchàyān juézāi妻子脸庞姹紫嫣红镢头栽种教师领读。
词语理解:(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的两件生活小事。
二、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1):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部分(2-5):栽花赏花。
第三部分(6-9):写信教子。
2.第一部分(1)品读第1自然段,高尔基是什么人?(2)高尔基对自己的儿子怎么样?3.第二部分(1)品读第2-5自然段,“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第14课 学习有方法教学设计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对了才能成功,学习也是如此哦,下面,我们来玩24点游戏。
1.游戏规则:任意抽4张牌,用各张牌上的点数通过加、减、乘、除法列一个算式,最快的初“24”的人获胜(J、Q、K分别代表11、12、13,A代表1;所抽取的4张牌每张只能用一次)。
小结:这节课我们总结了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分享方法很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做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总结:
能学好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就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好的学习方法,相信自己一定能学的更好。
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 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游戏法
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教学准备:
教 师:多媒体课件
学 生:自己满意的绘画、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认识到学习有方法,明确方法很重要。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填满屋子的光》。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富翁的三个儿子谁最聪明?
小学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设计
年 级
二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14.学习有方法
课 时
2课时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案别
定稿教案
授课人
审核人
备课
组员
教 学 设 计
旁批
教材分析:
本课所说的的“学习有方法”,既包含办法、策略层面,还包含认识、态度层面,指不畏惧学习苦难,感受学习有苦但是也有乐。“算24点”这个游戏虽然有些难度,但是掌握了技巧和方法后,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本课教材还呈现出了学生课堂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旨在引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去观察比较,发现学习的好方法。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感受只有会学习才能学得好。教材同时也是提示学生,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好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我们在向他人学习的同时,还要创造性地寻求合适自己的方法。分享与合作既是寻找有效学习方法的途径,本身也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只有一个儿子
教学目标:
1、能在语境中认识“歇、伶、俐、赛、莺、嗓、拎、桶、腰、甸”10个生字。
掌握“包字头”。
积累词语‘伶俐’‘沉甸甸’等并了解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并读出语气;
3、懂得作为子女要关心、孝敬长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前不久刚过了三八妇女节,很多小朋友都为妈妈做了些事,谁来说说看。
(2、3生交流)
2、师:今天的课文也是关于孩子和妈妈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
(板书课题:14、只有一个儿子。
)
3、师:谁来读课题(个别读“子”要读轻声,“一个”要做强调。
)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课文共有几小节(生:13节)
2、师:课文里出现了那些人物呢请同学开小火车读课文。
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
3、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物啊(生:7个)他们分别是(三个妈妈、三个儿子和一个老爷爷)
(PPT出示)。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刚才的课题,看了屏幕上的内容。
你有什么疑问吗
5、师:是呀,文中出现了三个儿子,可课题却说只有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
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三、学习课文。
故事从哪里开始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习‘歇’,(写一写)
看,有三个妈妈——在她们的旁边还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
在三位妈妈眼中,她们的儿子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一)学习2-6小节
1、师:读读课文2-6小节,用“——”划出三位妈妈评价儿子的话。
2、师:第一个妈妈怎么说自己儿子的
“我那个儿子又伶俐,又有力气,谁都比不过他”(指名读)
(1)这个儿子有什么优点(贴字条:伶俐有力气)
学习‘伶’(后鼻音)理解“伶俐”
(2)儿子这么优秀,妈妈什么心情怎样读(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
3、师:那么第二个儿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赛过黄莺,谁都没有他那样好的嗓子。
”(指名读)
(1)第二个儿子有什么优点嗓子好到什么程度(字条:唱歌赛黄莺)
黄莺是唱歌最好听的一种鸟类,第二个儿子的歌声却比黄莺还好听,所以第二个妈妈说‘谁都没有他那样好的嗓子’,什么意思
(2)作为妈妈你有什么心情读一读这句话!(个别读,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4、师:那第三个妈妈怎么说自己儿子的
“有什么可讲的,他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指名读)(字条:没什么特别)
老师也来读读这句话。
你听了什么感觉。
5、是啊,母亲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师引读)第一位妈妈骄傲的说…第二位母亲自豪的说…第三位母亲平淡的说…
(二)学习第七小节
1、聊了自己的孩子后,妈妈们要回家了,她们手上有什么(生:水桶)
给它一个动词,‘拎’,谁来学一学,它和刚才学的伶俐的伶一样吗
2、水桶重不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请一位同学读,一位同学演一演。
(三)学习8-11节
1、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文中的3个儿子会怎么做呢请你读一读课文8-11小节,用曲线划出相关
语句
2、交流:第一个儿子(字条:看也不看妈妈一眼)只顾什么意思
第二个儿子(字条:也不看妈妈)
3.妈妈拎着水桶那么重,可前两个儿子迎面跑来看都不看妈妈一眼,看看第三个儿子怎么做的(生读)
这桶水确实很重,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沉甸甸)
学习‘甸’,包字头,单独第四声,词语沉甸甸中第一声。
(用实物感受)
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跑到,接过,提走(字条:接过水桶)
4. 这3个儿子看到妈妈的辛苦后有不同的表现,(师引读)
这一切老爷爷都看在眼里,他说:…(引读13节)他为什么这样说他真的看不清有几个儿子吗(生自由答)
5.师:是啊,前两个儿子有各自的本领,(引读板书)但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妈妈。
只有第三个儿子,
虽然他没有特别的本领,但在妈妈最劳累时帮助了妈妈。
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儿子。
所以老爷爷最后会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四、总结课文揭示深意
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你们要向谁学习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做关心长辈、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板书:
14只有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伶俐有力气看也不看妈妈一眼
第二个儿子唱歌赛黄莺也不看妈妈不像儿子
第三个儿子没什么特别接过水桶,提走了真正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