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荷塘月色一、重点剖析1. 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
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一首诗,是文学作品中流传较广的一篇。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文学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十分重要。
下面,我将从作者、写作背景、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作者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理学家周邦彦,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周邦彦以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广为流传,并为后人所推崇。
他的笔触独特、情感细腻,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2.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这首诗是周邦彦在江南游历之时创作的,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貌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周邦彦在描绘荷塘的过程中,既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赞赏,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3. 主题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周邦彦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景仰。
同时,通过描写荷塘中青蛙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人生如青蛙在荷塘中一样,应该适应自然的规律,顺应人生的变化。
4. 表现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以实现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其中,以景写的手法最为明显。
周邦彦通过描绘荷塘的色彩、香气以及荷叶、莲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几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荷塘的美丽。
他还通过对青蛙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它们在月光下欢快的画面。
此外,周邦彦还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
通过深入研读《荷塘月色》,我们可以欣赏到周邦彦才情横溢的文学才华,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同时,我们还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因此,高一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这样的优秀作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荷塘月色这首诗,挖掘出更多的精华所在。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摘要:一、朱自清与《荷塘月色》1.朱自清简介2.《荷塘月色》创作背景二、《荷塘月色》内容概述1.荷塘景色描绘2.月光下的静谧之美3.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三、作品主题及意义1.对自然景色的赞美2.对内心情感的抒发3.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四、作品艺术特色1.细腻的描绘手法2.优美的散文诗风格3.寓言与象征手法正文: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文章开篇,朱自清便将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荷塘的景色优美,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塘显得更加静谧、美丽。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自然景色的由衷赞美。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月光下的荷塘让作者回忆起往日的时光,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荷塘月色》还体现出朱自清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在描绘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寓言与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探索。
这种思考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荷塘月色》具有细腻的描绘手法、优美的散文诗风格以及寓言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在描绘荷塘月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学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第二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林语堂。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荷塘中看到的月亮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散文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1. 文体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现代散文注重对自然、人生、人情等主题的抒发和感悟,以情感为主线,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注重展示个人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2. 主题思想:荷塘月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对比,传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其中,比喻手法是作者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法,通过将月亮比喻为"水面上的银盘"、"掬起一碟子清白的明月"等,增强了对月亮的形象和意境的表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4. 感悟与思考:荷塘月色以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美好感受。
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从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
文章最后通过回忆儿时的游泳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
5. 文化内涵:荷塘月色借助了自然景物,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对东方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家、情、思乡等情感的象征。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致敬。
通过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高一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荷塘月色》的段落划分有多种方式,以下是两种常见的划分:第一种:1. 第一部分(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2.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3.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第二种:1. 开头一段为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2. 第二、三两段为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
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3. 第四、五、六三段为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
4. 最后四段为第四部分,作者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二、文章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这篇散文通过描绘作者夜晚漫步荷塘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静谧、淡雅、朦胧的月夜荷塘图,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文章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荷叶、荷花、月光、树影等元素,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静谧而神秘的夜晚荷塘。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所表达的意境深邃而悠远。
荷塘月色的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是蕴含着作者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在作者笔下,荷塘月色成为了自然与生命的象征,它们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神韵。
通过描绘这些自然元素,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对于人生的哲理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 e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①: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 a nu①:柔美的样子。
7、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 ,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 ish d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 Q :船桨。
.精品文档.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
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⑪: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 写
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
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精品文档.
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
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 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