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分类标准
api基础油质量标准

API(美国石油协会)基础油质量标准是用于评估和分类润滑基础油质量的国际标准。
这些标准对于润滑油的生产和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基础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润滑油产品的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PI基础油质量标准:1. **API基础油组别**:API将基础油分为五个主要组别,分别是Gr I、Gr II、Gr III、Gr IV和Gr V,其中Gr I是最低级别,Gr V是最高级别。
这些组别基于基础油的物化性质,如粘度指数、硫含量、硅含量等进行分类。
2. **粘度指数(VI)**:粘度指数是衡量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粘度变化的指标。
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在温度变化时粘度变化较小,对于高温高压应用非常重要。
3. **硫含量**:硫含量是一个关键的基础油质量指标。
低硫基础油通常更适合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因为它们有助于减少沉积物和氧化产物的形成。
4. **硅含量**:硅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
过多的硅可能会导致润滑油在使用时产生泥浆状沉积物,损害机器部件。
5. **酸值**:酸值是基础油中酸性物质的浓度,高酸值可能导致腐蚀和沉积物的形成,因此需要进行控制。
6. **色度**:色度是基础油的颜色指标,它通常与油品的纯度和清洁度有关。
7. **折射率**:折射率是一种用于确定基础油中杂质含量的方法,高质量的基础油通常具有较低的折射率。
8. **残炭含量**:残炭含量是指在高温下基础油分解后残留的残炭量,高残炭含量可能会引发机器部件的磨损。
这些标准和质量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和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以生产出适合特定润滑油产品的高质量基础油。
API基础油质量标准有助于确保润滑油在不同工业和机械应用中的性能和可靠性。
润滑油分类标准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矿物润滑油基础油又称中性油。
中性油粘度等级以37.8℃(100℉)的赛氏粘度(秒)表示,标以100N、150N、500N等;而把取自残渣油制得的高粘度油,则称作光亮油(brightoil),以98.9(210℉)赛氏粘度(秒)表示,如150BS、120BS等。
我国于70年代起,制定出三种中性油标准,即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
例如:75SN、100SN、150SN、200SN、350SN、500SN、650SN和150BS。
但是,SN油的粘度以40℃的运动粘度,BS则以100℃运动粘度划分。
这些中性油的规格标准已在国内实行了一段时期,对于润滑油总体生产技术起了促进和提高作用。
石蜡基基础油以俄罗斯和韩国产品质量最佳,国内来源主要由贸易进口后分销,进口此产品的企业有青岛森拓贸易有限公司、天津SK代理等。
此产品适合用作高档润滑油原料。
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40)四大类。
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
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HVI高粘度指数中性油,规定粘度指数不小于95。
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以及HIV-650和两个HVI-120BS、HVI-150BS 光亮油。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分类标准
类别含量/% 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MVI) <90% 80--<120 >0.03%
II类 (HVI) ≥90% 80--<120 <0.03%
III类(VHVI) ≥90% ≥120 <0.03%
I类通常是由传统的“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含量小于10%),含量高,热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的,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140 划分‘SN’油的粘度以 40℃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 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 90--120
中粘度指数: 40--90
低粘度指数:﹤40。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什么是石蜡基,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
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 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API-1509基础油分类标准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类别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I类 <90% 80~<120 >0.3II类 >90% 80~<120 <0.3III类 >90% >120 <0.3IV类聚α-烯烃(PAO)V类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
类别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 类(MVI)V 90% 80Y20 >0.03%
II 类(HVI) > 90% 80Y20 <0.03%
III 类(VHVI) > 90% > 120 <0.03%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咼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山类油的性能可与聚a -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 140 划分‘ SN油的粘度以40 C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 C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90--120
中粘度指数:40--90
低粘度指数:< 40
通用基础油粘度牌号。
合成基础油分类

合成基础油分类
合成基础油是一种由多种化学品混合而成的高级润滑油。
按照不
同的化学成分和制造工艺,可以将合成基础油分为以下几类:
1. 聚α烯烃(PAO):是一种烷基化合物,具有极高的粘度指数
和优异的低温性能;
2. 多元醇醚(PAG):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极佳的抗氧化性能;
3. 酯类(POE、Dibasic ester等):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和甚
佳的高低温性能,适用于高速及高温环境;
4. 氟聚合物(PFPE):表现出极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极窄的沸点
分布,可承受极端条件;
5. 高烯基高聚物(CO),是高共轭度和高度分支化的化合物,
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极佳的抗磨性能。
以上是合成基础油的几种分类,不同种类的合成基础油在不同的
应用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应选择适用于特定应用的合成基础油。
基础油标准

基础油国标是指对基础油进行分类和标准化的一种系统,是润滑油行业的重要标准。
基础油是石油加工中的重要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润滑油、工业油、汽油和柴油等领域。
基础油国标的制定过程包括市场调研、技术研究、国内外比对和专家论证等环节。
通过对各种基础油样品的性能测试和分析,确定了基础油的质量指标和分类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对基础油的生产和使用起到了指导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基础油的贸易和合作.基础油国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指标:粘度指数、闪点、凝点、氧化安定性、抗腐蚀性、溶剂可溶性等。
其中,粘度指数是衡量基础油流动性的重要指标,闪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基础油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凝点是指基础油在低温下开始凝固的温度。
氧化安定性和抗腐蚀性则是衡量基础油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
关键指标。
此外,基础油国标还包括API(美国石油学会)标准、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等。
这些国际标准主要针对润滑油基础油进行了分类和规范,以确保润滑油在不同的工况下具备所需的性能和稳定性。
然而,基础油国标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基础油的标准和要求可能存在差异,这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此外,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的基础油国标可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指标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指标一、什么是基础油(Base oil)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大约 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
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
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二、基础油的性能(技术指标)在观察基础油的好坏,主要看的是基础油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技术指标。
主要抓住以下几点:一般理化性能(1)外观(色度)(2)密度(3)粘度(4)粘度指数(5)闪点(6)凝点和倾点(7)酸值、碱值和中和值(8)水分(9)机械杂质(10)灰分和硫酸灰分(11)残炭特殊理化性能(1)氧化安定性(2)热安定性(3)油性和极压性(4)腐蚀和锈蚀(5)抗泡性(6)水解安定性(7)抗乳化性(8)空气释放值(9)橡胶密封性(10)剪切安定性(11)溶解能力(12)挥发性(13)防锈性能(14)电气性能(15)润滑脂的特殊理化性能(16)其它特殊理化性能以上是测试基础油的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准。
但一般情况下,技术指标往往都是一般理化性能,知道基础油的理化性能,就很容易判断基础油如何。
三、基础油的分类通常来说,基础油主要有以下5大类(1)I类基础油,主要是通过原油萃取得来,较高的硫含量,粘度指数比较低,目前已经很少采用。
(2)II类基础油,通过对原油进行脱腊、脱硫,清除基础油里面的不利物质,从而得到更加稳定的基础油,目前许多润滑油公司采用此类润滑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油分类标准
类别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MVI) <90% 80--<120 >0.03%
II类 (HVI) ≥90% 80--<120 <0.03%
III类(VHVI) ≥90%≥120 <0.03%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140 划分‘SN’油的粘度以 40℃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 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 90--120
中粘度指数: 40--90
低粘度指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