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的规格划分
api基础油质量标准

API(美国石油协会)基础油质量标准是用于评估和分类润滑基础油质量的国际标准。
这些标准对于润滑油的生产和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基础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润滑油产品的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PI基础油质量标准:1. **API基础油组别**:API将基础油分为五个主要组别,分别是Gr I、Gr II、Gr III、Gr IV和Gr V,其中Gr I是最低级别,Gr V是最高级别。
这些组别基于基础油的物化性质,如粘度指数、硫含量、硅含量等进行分类。
2. **粘度指数(VI)**:粘度指数是衡量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粘度变化的指标。
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在温度变化时粘度变化较小,对于高温高压应用非常重要。
3. **硫含量**:硫含量是一个关键的基础油质量指标。
低硫基础油通常更适合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因为它们有助于减少沉积物和氧化产物的形成。
4. **硅含量**:硅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
过多的硅可能会导致润滑油在使用时产生泥浆状沉积物,损害机器部件。
5. **酸值**:酸值是基础油中酸性物质的浓度,高酸值可能导致腐蚀和沉积物的形成,因此需要进行控制。
6. **色度**:色度是基础油的颜色指标,它通常与油品的纯度和清洁度有关。
7. **折射率**:折射率是一种用于确定基础油中杂质含量的方法,高质量的基础油通常具有较低的折射率。
8. **残炭含量**:残炭含量是指在高温下基础油分解后残留的残炭量,高残炭含量可能会引发机器部件的磨损。
这些标准和质量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和要求进行调整和选择,以生产出适合特定润滑油产品的高质量基础油。
API基础油质量标准有助于确保润滑油在不同工业和机械应用中的性能和可靠性。
机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机油基础油分类标准本帖最后由爱车邦于 2009-07-21 09:20:59 修改[float=right][/float] 基础油分类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如下。
表格 API-1509基础油分类标准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类别饱和烃含量/%黏度指数VI硫含量/%(质量分数)I类<90%80~<120>0.3II类>90%80~<120<0.3III类>90%>120<0.3IV类聚α-烯烃(PAO)V类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有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
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聚合法。
PAO 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
基础油的规格划分

度,BS则以100℃运动粘度划分。
这些中性油的规格标准已在国内实行了一段时期,对于润滑油总体生产技术起了促进和提高作用。
石蜡基基础油以俄罗斯和韩国产品质量最佳,国内来源主要由贸易进口后分销,进口此产品的企业有青岛森拓贸易有限公司、天津SK代理等。
此产品适合用作高档润滑油原料。
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40)四大类。
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
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HVI高粘度指数中性油,规定粘度指数不小于95。
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以及HIV-650和两个HVI-120BS、HVI-150BS光亮油。
MVI为中粘度指数中性油。
粘度指数不小于60。
适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不高的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MVI-60、MVI-75、MVI-100、MVI-150、MVI-250、MVI-500、MVI-600、MVI-750、MVI-900以及MVI-90BS、MVI125/140BS和MVI-200/220BS三个光亮油。
LVI为低粘度指数中性油。
未规定最低粘度指数。
适用于配制变压器油、冷冻机油等低凝点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LVI-60、LVI-75、LVI-100、LVI-150、LVI-300、LVI-500、LVI-900、LVI-1200以及LVI-90BS、LVI-230/250BS两个光亮油。
很多人搞不清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

从1983年执行中性油指标,制定了石蜡基SN、中间基ZN、环烷基DN三种中性油标准。
该标准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品调和需要,现修改为五档三类:1、传统溶剂精练矿物油2、加氢裂解矿物油3、加氢异构矿物油(以上三种又统称矿物基础油)4、合成油(PAO,分子为聚α-烯烃)5、其他合成油很多人搞不清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那我们就从我国润滑油的规范说起.与多数基础工业一样,我国润滑油最先也是延用了前苏联的规范(гост系列规格),我国随后的企业标准、石油(SY)、石化(SH)标准及国家标准(GB)均由苏联规范改编而来。
润滑油的分类润滑油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两大类。
其中车用润滑油油包括发动机油,水箱及冷却系统用油,自动波箱油,齿轮油(手动波箱用),刹车及离合系统用油,润滑脂等。
有关润滑油的构成以及合成油与矿物油概念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
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
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
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
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
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
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确定或评定配方的性能优劣。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
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
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润滑油基础油是润滑油产品的主要成分,其质量对润滑油的性能和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国际标准,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
矿物油基础油是指从石油中提炼的原油,经过加工和精制而成的润滑油基础油。
矿物油基础油主要包括精制基础油和加工基础油。
精制基础油是指通过加氢精制、脱色和脱臭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基础油,其性能稳定,适用于高级润滑油产品的生产。
加工基础油是指通过溶剂萃取、分馏和加氢处理等工艺得到的基础油,其性能较精制基础油略逊,但价格更为经济,适用于一般润滑油产品的生产。
合成油基础油是指利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生物合成方法制备的润滑油基础油。
合成油基础油具有较高的性能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适用于高端机械设备的润滑。
合成油基础油主要包括聚α烯烃基础油、酯基础油和液态聚合物基础油等。
生物基础油是指利用植物油、动物油或微生物发酵油等生物原料制备的润滑油基础油。
生物基础油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可再生性,对环境友好,适用于一些特殊领域的润滑需求。
在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机械设备和工作条件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般来说,对于高速、高温、高负荷的机械设备,可以选择合成油基础油,以保证润滑油的性能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对于一般工况下的机械设备,可以选择矿物油基础油或生物基础油,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环保性能。
总的来说,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每种基础油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合理选择润滑油基础油,可以有效提高润滑油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中国基础油的划分标准

中国基础油的划分标准
中国基础油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基础油分类标准:根据黏度指数、硫含量、饱和烃含量等指标,将基础油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黏度指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和超高黏度指数(UHVI)。
此外,饱和烃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基础油中饱和烃含量越高,其性能越好。
2. 使用范围分类:根据使用范围,将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
通用基础油可用于多类产品的调制,而专用基础油则用于特定类型的产品,如适用于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代号后加W)和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代号后加S)。
基础油分类标准 mvi

基础油分类标准 mvi基础油分类标准 MVI。
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润滑油的性能。
基础油的分类标准对于润滑油行业具有重要意义,而MVI(Mineral Oil Viscosity Index)即矿物油粘度指数,是基础油分类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MVI是用来表示矿物油在不同温度下粘度变化的能力的指标,它是通过比较矿物油在4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时的粘度来计算得出的。
MVI的数值越高,表示矿物油在温度变化时粘度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抗温性能;反之,MVI数值越低,表示矿物油在温度变化时粘度变化较大,抗温性能较差。
根据MVI数值的不同,基础油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来说,MVI在80以上的矿物油属于高粘度指数基础油,MVI在70-79之间的属于中等粘度指数基础油,而MVI在70以下的则为低粘度指数基础油。
高粘度指数基础油通常用于制造高温高负荷的工业润滑油,如齿轮油、液压油等,因其在高温下粘度变化小,能够保持润滑油的稳定性能。
中等粘度指数基础油则适用于一般工业润滑油和汽车发动机油等,而低粘度指数基础油则多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润滑油,如寒冷地区的发动机油、润滑脂等。
除了MVI外,基础油的分类还与其粘度、闪点、凝固点等指标有关。
不同类型的基础油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润滑油的配方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油类型,以确保润滑油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发挥良好的润滑性能。
总的来说,MVI作为基础油分类标准之一,在润滑油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和适用范围。
因此,在润滑油生产和选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基础油的MVI指标,以确保润滑油能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润滑效果。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分类标准
类别含量/% 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MVI) <90% 80--<120 >0.03%
II类 (HVI) ≥90% 80--<120 <0.03%
III类(VHVI) ≥90% ≥120 <0.03%
I类通常是由传统的“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含量小于10%),含量高,热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的,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140 划分‘SN’油的粘度以 40℃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 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 90--120
中粘度指数: 40--90
低粘度指数:﹤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矿物润滑油基础油又称中性油。
中性油粘度等级以37.8℃(100℉)的赛氏粘度(秒)表示,标以100N、150N、500N等;而把取自残渣油制得的高粘度油,则称作光亮油(bright oil),以98.9(210℉)赛氏粘度(秒)表示,如150BS、120BS等。
我国于70年代起,制定出三种中性油标准,即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
例如:75SN、100SN、150SN、200SN、350SN、500SN、650SN 和150BS。
但是,SN油的粘度以40℃的运动粘度,BS则以100℃运动粘度划分。
这些中性油的规格标准已在国内实行了一段时期,对于润滑油总体生产技术起了促进和提高作用。
石蜡基基础油以俄罗斯和韩国产品质量最佳,国内来源主要由贸易进口后分销,进口此产品的企业有青岛森拓贸易有限公司、天津SK代理等。
此产品适合用作高档润滑油原料。
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40)四大类。
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
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HVI高粘度指数中性油,规定粘度指数不小于95。
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以及HIV-650和两个HVI-120BS、HVI-150BS光亮油。
MVI为中粘度指数中性油。
粘度指数不小于60。
适用于配制粘温性能要求不高的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MVI-60、MVI-75、MVI-100、MVI-150、MVI-250、MVI-500、MVI-600、MVI-750、MVI-900以及MVI-90BS、MVI125/140BS和MVI-200/220BS三个光亮油。
LVI为低粘度指数中性油。
未规定最低粘度指数。
适用于配制变压器油、冷冻机油等低凝点润滑油。
粘度牌号为:LVI-60、LVI-75、LVI-100、LVI-150、LVI-300、LVI-500、LVI-900、LVI-1200以及LVI-90BS、LVI-230/250BS两个光亮油。
HVIS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除粘度指数大于95外,还有较优良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和一定的蒸发损失指标。
适用于调配高档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
其粘度牌号对应于HVI中性油。
HVIW为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
除粘度指数大于95外,还规定了较低凝点、较低的蒸发损失和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
适用于调配高档内燃机油、低温液压油、液力传动液等。
其粘度牌号对应于HVI中性油。
MVIS为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除粘度指数不小于60外,还有较好的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性。
适用于调配汽轮机油等。
其粘度牌号对应于MVI中性油。
MVIW为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除粘度指数不小于60外,还有较好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和蒸发损失。
适用于调配内燃机油、低温液压油等
二、基础油的性能(技术指标)
在观察基础油的好坏,主要看的是基础油的性能,也就是常说的技术指标。
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般理化性能
(1)外观(色度)(2)密度(3)粘度(4)粘度指数(5)闪点(6)凝点和倾点
(7)酸值、碱值和中和值(8)水分(9)机械杂质(10)灰分和硫酸灰分
(11)残炭
特殊理化性能
(1)氧化安定性(2)热安定性(3)油性和极压性(4)腐蚀和锈蚀(5)抗泡性
(6)水解安定性(7)抗乳化性(8)空气释放值(9)橡胶密封性
(10)剪切安定性(11)溶解能力(12)挥发性(13)防锈性能(14)电气性能
(15)润滑脂的特殊理化性能(16)其它特殊理化性能
以上是测试基础油的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准。
但一般情况下,技术指标往往都是一般理化性能,知道基础油的理化性能,就很容易判断基础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