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润滑油基础油及润滑油知识【精选】

全合成油的定义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全合成油,其实并非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合成油,它们大多数属于高度精炼的第三类矿物油(GroupIII),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合成油分两种,第一种是Polyalphaolefins(PAO),是原油中提炼出来的乙烯、丙烯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成的大分子基础液,另一种便是以酒精和脂肪酸为基础材料,经化学缩聚反应而合成的酯类油。
在2000年之前,一般只有以100%PAO或酯类为基础油的润滑油,才会在包装上印上“FullSynthetic”(全合成)这二个英文字。
在1999年,美国消费者维权机构,Better BusinessBureau,裁定美孚对嘉实多不应在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上印上“Full Synthetic”字句的指控不成立,原因是“FullSynthetic”在包装上是市场推广用字,而并非科学用字。
自此以后,很多润滑油制造商纷纷称他们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为全合成油。
而到了今天,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小品牌,或不负责任的润滑油从业员,甚至宣称以更低质量的基础油所制成的产品为全合成油。
对机油的常见误解1)从包装上去辨别一款机油的品质很多车主在选购机油时企图从包装上去辨别一款机油的品质,那是徒劳的。
一款润滑油的包装只会告诉你油的规格与黏度,质量还是要用过才知道。
如果你不想乱试,你可以咨询资深和中肯的机修师傅,或者通过互联网络)搜寻有关不同人对不同品牌润滑油的评价,众人的说法会给你一个客观的答案。
2)机油的黏度越高越好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
通常,机油的黏度越大,所形成的油膜就越厚,流动性较差,阻力大所以耗能大,高黏度机油通常会用于比较旧的汽车,厚油膜有助于加强密封性,新车或刚大修过的汽车则适宜使用低黏度的机油,以节省燃料。
当然,在夏季高温、怠速、开开停停等恶劣的行驶情况下,品质较差的低黏度机油容易变稀,难以维持正常的油膜厚度从不利于发动机的寿命,适当选择黏度高一点的机油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利的,但并不代表要盲目追求高黏度。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美国API基础油分类标准中国润滑油动态网 ( 日期:2007-1-6 15:21:18)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I类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II类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III类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粘度指数很高;IV类为聚a-烯烃(PAO)合成油基础油;V类则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
类别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
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
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
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
PAO和XHVI 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
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照美国SAE标准。
培训资料-基础油

培训资料
基础油
一、润滑油基础油:
(一)、分类及含义:
1、矿物油基础油:是由原油加工提炼而成。
2、合成基础油:是由不同化学结构组分反应制成。
(二)、矿物油分类及代号:
1、分为石蜡基基础油SN、中间基基础油ZN、环烷基基础油DN三类。
2、根据粘度指数分类:超高粘度指数、很高粘度指数、高粘度指数、中粘度指数、低粘度指数基础油五类。
国外石油公司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三)、润滑油基础油标准:
1、通用基础油标准:是根据粘度指数分类,以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基础油标准和专用基础油标准。
(1)、通用基础油标准:
HVI通用基础油标准,粘度指数不小于95,可用于调配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
滑油。
中性油牌号分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和HVI650八个牌号,光亮油牌号分为HVI120BS、HVI150BS。
HVI通用基础油标准Q/SHR 001-95
见附件1
MVI通用基础油标准,粘度指数不小于60,可用于调配粘温性能要求不很高的润滑油。
中性油牌号分为MVI75、MVI100、MVI150、MVI250、MVI350、MVI500、MVI600、MVI750和MVI900九个牌号,光亮油牌号分为MVI90BS、MVI125/140BS。
MVI通用基础油标准Q/SHR 001-95
见附件2
LVI通用基础油标准,属于低粘度指数基础油,调变压器油、冷冻机油等低凝点润滑油,不生产,简单了解。
2、专用基础油标准:分为深度精制基础油标准(S)和低凝基础油标准(W)两类。
基础油分类

右。
现在回到国内,我国于70年代起,制定出三种中性油标准,即石蜡基中性油、中间
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但是,SN油的粘
度以40℃的运动粘度,BS则以100℃运动粘度划分。凑巧的是,石蜡基的石的第一个
拼音为S,中间基的中的第一个拼音为Z。不知环烷基为何命名为DN。
有人说“从严格意义上说150SN和150N不是一样的,但一般情况下150SN和150N同属
于国标基础油,其性能指标相差不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好像现在基础油根据粘度指数分,如LVIs,MVIs,HVIs,XHVIs以及Group I, II,
国际上,N是Neutral--中性油,如100N,325N;SN是Solvent Neutral--溶剂(精制
)中性油,如75SN,500SN;BS是Bright Stock--光亮油,如120BS, 150BS。
中性油按100华氏度粘度(SUS-赛氏粘度秒)分类,如150SN的100F赛氏粘度为150左
III, IV, V, (VI)。
好像金属加工液对基础油的粘度指数要求不高。
润滑油基本油分类概述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
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 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
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
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
但PAO边界润滑性差。
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分类标准
类别含量/% 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MVI) <90% 80--<120 >0.03%
II类 (HVI) ≥90% 80--<120 <0.03%
III类(VHVI) ≥90% ≥120 <0.03%
I类通常是由传统的“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含量小于10%),含量高,热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的,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140 划分‘SN’油的粘度以 40℃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 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 90--120
中粘度指数: 40--90
低粘度指数:﹤40。
基础油分类标准

基础油分类标准
类别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 类(MVI)V 90% 80Y20 >0.03%
II 类(HVI) > 90% 80Y20 <0.03%
III 类(VHVI) > 90% > 120 <0.03%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咼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山类油的性能可与聚a -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从外观上来说,精制程度越高的看上去就越纯净,所以三类颜色浅,一类颜色深
超高粘度指数:> 140 划分‘ SN油的粘度以40 C运动粘度
很高粘度指数:120--140 ‘BS油的粘度以100 C运动粘度
高粘度指数:90--120
中粘度指数:40--90
低粘度指数:< 40
通用基础油粘度牌号。
食品级润滑油基础油(最详解)

食品级润滑油基础油详解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白油)、合成基础油(PAO)、植物油基础油、硅油、含氟油五大类。
矿物基础油矿物基础油(白油):别名石蜡油、白色油、矿物油(允许与食品接触,但不能食用);化学结构:它是由石油所得精炼液态烃的混合物,主要为饱和的环烷烃与链烷烃混合物,原油经常压和减压分馏、溶剂抽提和脱蜡,加氢精制而得。
性能特点1、成分液体石蜡性状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在日光下观察不显荧光。
室温下无嗅无味,加热后略有石油臭。
密度比重0.86-0.905(25度) 不溶于水、甘油、冷乙醇。
溶于苯、乙醚、氯仿、二硫化碳、热乙醇。
与除蓖麻油外大多数脂肪油能任意混合,樟脑、薄荷脑及大多数天然或人造麝香均能被溶解。
2、性质无色半透明油状液体,无或几乎无荧光,冷时无臭、无味,加热时略有石油样气味,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挥发油,混溶于多数非挥发性油,对光、热、酸等稳定,但长时间接触光和热会慢慢氧化。
本品允许含有食用级抗氧化剂。
3、应用在食品工业可用作被膜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可用于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鲜蛋,最大使用量为 5.0g/kg;其他使用参考:作为面包脱模剂,对烤盘腐蚀性小,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作为食品机械润滑剂,不腐蚀机械;此外也可用以延长水果、蔬菜、罐头的储存期。
4、白油安全性ADI:高黏度矿物油0~20mg/kg(FAO/WHO,1995);中或低黏度矿物油一类0~lmg/kg(暂定),二类、三类0~0.01mg/kg(暂定)。
5、白油种类矿物油有些领域叫白矿油或白油,常用的有工业级白油、化妆品级白油、医用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等。
不同的类别的白油在用途上也有所不同。
工业级白油,是由加氢裂化生产的基础油为原料,经深度脱蜡、化学精制等工艺处理后得到,可用于化学、纺织、化纤、石油化工、电力、农业等,可用于PE、PS、PU等生产。
食品级白油,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经深度化学精制、食用酒精抽提等工艺处理后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基础油种类分成以下5种类别:
第一类,传统溶剂精炼矿物油;
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
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
第四类,聚α-烯烃(PAO);
第五类,其他合成油
合成油包括PAO、双酯、多元醇酯、聚醚、硅油、磷酸酯
PAO作为车用基础油对添加剂、油封材料、涂料及矿物油有良好的相容性,而且是各类合成油中价位最低的一个品种。
酯类基础油虽然耐高低温及抗磨性好,但遇水不稳定,易腐蚀,对油封及涂料的相容性差,并且成本不低,所以现今已无这类商品生产。
而聚醚对水及油等比酯类稍好,但和矿物油及添加剂不易相容,而且价格又高,所以无法广泛使用。
聚α-烯烃(PAO)作为基础油调制的润滑油与石油基矿物油润滑油相比有许多优点。
首先是PAO油的热氧化安定性明显优于矿物油。
当进行165℃、5 天的热油氧化试验时,石油基机油的40℃粘度由95mm2/s 增加到146.3mm2 /s,粘度变化率为54.0%;而P AO型合成润滑油粘度仅从94.0mm2/s增加到96.8mm2/s,粘度变化率只有3%。
这意味着使用PAO型合成润滑油后,可以延长换油期,也就是减少停车时间和降低维修费用。
另一方面也表明,用PAO基础油调制汽车润滑油时,可以少用添加剂,或用较低廉的添加剂,这样可以降低PAO型合成润滑油的价格,使它与石油基润滑油有较强的竞争力。
那么实际市场的各个品牌的都是什么油呢?
现在很多合成油都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油,也就是第二类,加氢裂解矿物油;第三类,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比如过产的统一的,长城的,昆仑的!韩国的SK也属于第三类合成油,也叫VHVI所以比较便宜!
国际上,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
API(美国石油协会)对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
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
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
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一般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各类添加剂构成的,而基础油又分为合成油和矿物油。
它们的区别在于矿物油是由石油经过提炼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一些产品后所得到的一种重质油。
而纯合成油是由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解出来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而成。
与矿物油相比,合成油抵抗外力的能力非常强,其热稳定性、抗氧化性、抗粘度变化的能力、抗剪切能力都要比矿物油强得多
所以合成油分的很细,而市场却很乱,基础油决定有的好坏,添加剂配方都不一样,但也差不多,而基础油有:合成基础油,合成油,纯合成油,半合成油,他们的叫法都差不多,但价格差的很多,有的半合成油比合成油还贵,因为人家是纯合成油掺的,每个油的说明都标明了,油的性质,所以,大家自己看,
全合成机油与传统机油比,更具有优势,包括:
.抗磨保护--发动机在激活时,特别是在低温下激活时会产相当大的磨损。
全合成油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自由流动,能够迅速到达发动机和阀系传动机构的任何部位。
.高温稳定性--高温会使润滑油氧化,导致粘度增加(机油变稠)。
通过使用高性能流体和增强的抗氧化配方,即使是在高达204°C(400°F)的温度下,全合成油比其它传统机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低温性能--传统机油会随着其组成成份在极低温度下结晶而变稠,从而阻碍机油的流动。
全合成油的高性能成分具有卓越流动性,可在低温下迅速被泵送至运动部件。
.防止沈积形成--因机油劣解而形成的油泥会堵塞机油通路,妨碍机油流动,并造成活塞环卡死。
全合成油的平衡添加剂组合能够有效防止沉积和油泥的产生
其实机油生产商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开始大量使用3~4类基础油来调和新牌号产品,III类基础油VHVI (Group III)上面说了,性能不错,而且价格只有PAO的50%左右,厂商何乐而不为那?但是从化工行业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synthetic”还是有严格的区分界限的,在欧洲国家,由于ACEA机油标准比美国API标准严格,厂家一般多使用PAO来制造合成机油产品,在美国更多的是用1类+3类基础油调和较高级别的产品来调和合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