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笔记

合集下载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五行生克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五行生克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五行生克展开全文五行生克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理:道理,自然之理。

生、克:机制,现象,结果。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气、血、精、神一也。

在人体内的五行是相对的概念,就其具体的成分大体是一样的,只于其所处的功能和状态而分水、火、金、木。

相生是物质的转换、热量的转移正常运行的状态,相克是影响、制约、调剂物质转换、热量转移的正常进行,或由非正常运行状态回到正常运行的状态,或有正常到非正常等等。

气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因其较为纯净,所有物质都是有气所组成的,气构成血液、津液、体液、脉、皮肤、肉、筋、骨等等。

气和质的界限在哪?是否包括气血津夜能化生和转换的体液和有机体等?有量变到质变?树是生长体,制成桌椅,不再生长,树为气不为质,桌椅为质?“积”和肿瘤是如何被消的?肿瘤内有输送营养的通道,完备的生态体系,是否也是气的一种?生克到底是什么?有水火交济(包含己土戊土之交)、有金木升降,有此为生克?没有则不是生克?比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和范围的,这是否看作划分气与质的依据?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气为物质,气的化生和燥化在一个温度范围内、温度范围或者压力范围内完成,温热凉寒是过程、是现象,也是诱因,春夏秋冬是现象、过程、或结果,或仅是名称。

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六气为主因。

温热凉寒是主因,春夏秋冬是现象、是过程、是结果;春夏秋冬是太阳运行的结果,因此又说六气是太阳运行的结果。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积温成热,热清变凉,积凉成寒,寒润变温(润的含义结合水性)。

“夏之热生秋之凉”,“冬之寒生春之温”,此处非物极必反,也是较难理解啊。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土即中气,四象化生之源,四象是中气己土戊土之交后的阴阳升降变化的结果,又促进、改变土的阴阳升降变化,互为因果,主因是土,所以说“土为四象之母”。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气血本身是一体。

气为阳,血为阴。

一般的病都是气先病,血后病。

什么意思呢?就是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阳主动,它变化得比较快;阴主静,它变化得相当缓和、慢一些。

所以一般的病最初都是气分病,慢慢地会变成血分的病,久病多郁。

血分病可以理解为身体内部已经有一些有形的郁结。

气郁不通时间久了,很多的瘀浊就慢慢沉积下来,其中最容易形成的瘀血,就是我们讲的血分病。

气和血都算是人体的正气,《四圣心源》主要是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讲,所以即便它谈到邪气的时候,也主要是涉及到了气和血两方面。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见得更多的是痰浊、气结,更重一些的郁结它并没有谈到。

首先来看他讲的血瘀。

气血在人体里面都是一股温气,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它是一股阳气,一股温和、柔和的阳气在流通,这股阳气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气血如一,合二为一的,或者说气血都比较平和,比较均匀这么一种状态。

这个时候,一气流通充盈周身,所以一身都是非常地温暖,非常地柔畅,没有什么不舒服。

一旦有瘀血的症状,瘀血本身,一个是它会阻碍一气的周流;另一方面,由于一气,气血不能到达这个有瘀血的地方,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很难通达,它就会缺少气血。

相对来讲,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就是虚的,没有气血的温煦,有瘀血的地方就会显得偏凉、偏寒一些,没有那股气血充盈的荣润之气,那股光泽。

为什么临床上说瘀血重的地方会肌肤甲错,肌肤甲错就是没有血的温养,枯燥了,肯定也没有温和之气了,摸上去也是凉的。

瘀血重的地方会表现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很干燥,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不合理的治疗往往容易偏寒。

血一定是温通,有温气它才能通畅地流通,一旦偏寒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郁滞、瘀血。

反过来,瘀血也会加重这个气血流通不畅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大部分人这种瘀血的症状,主要是发凉,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胳膊腿或哪个地方有点凉,老是暖不过来,这是瘀血一个最常见的症状。

另一个是麻木、疼痛,有的也会出现这种症状,都是不能温养,局部得不到气血的荣养造成的症状。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

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要点(1)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半夏在《黄元御医学全书》中出现了六百多处,是一个经典医书与黄元御都用的非常多的药。

记得我们说过的“降肺必肺胃同降”的治病原则吧,半夏就是降肺之时需要用来降胃的最佳选项之一。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

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

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

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莫不本乎是。

不寒不热,不燥不湿,阴阳和平,气机自转。

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

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

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

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

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

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

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

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

要点(2) 清敛金火是治标,用半夏降胃气才是治本。

惊悸眩晕、燥渴烦躁、吐衄痰嗽、痞闷膈噎等众多证状,皆源于戊土之不降,致使甲木之逆升也,均适合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

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8)《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法。

药之寒热,一违病人所便,则药下而病增矣。

但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

凡上热下寒,口嗜寒冷,及其入腹而痛满泄利者,便于上而不便于下也。

从其上之便而违其下之不便,是为庸工。

要点(1) 问寒热所便。

《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

这里的“便”是顺从、倾向的意思,就是要询问病人对饮食的寒热倾向。

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临病人问所便”法。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中“暑”则一气运转加速,而人有一种让一气恢复正常的倾向,所以就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以中暑则便寒。

《灵枢悬解.卷七外候.五变五十二》:消瘅,即消渴。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所以说消渴之人也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谓“便寒”,得寒而便也。

而中气虚寒之人则喜欢温热的食物,所谓“便热”,得热而便也。

所以问诊经常问的是:你喜欢喝凉水,还是喜欢喝热水?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

有的人因为上热则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一旦吃了寒凉的食物有容易腹痛、胀满、泻利。

这样的人就是上热下寒。

所以在问诊的时候,要注意识别这样的病人。

如果因为其喜欢寒凉的食物而只知道使用寒凉之药物清其上热,而没有顾及到病人的下寒情况,则为庸工也。

总结起来就是:喜欢热的食物,则人之一气寒;喜欢寒凉的食物,则人之一气热;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寒凉的食物又会腹痛胀满泻利,则人之一气上热下寒。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其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

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飨泄。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不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飨泄。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0004:太极之后,气就开始“持续盈缩”。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0004:太极之后,气就开始“持续盈缩”。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0004:太极之后,气就开始“持续盈缩”。

要点3:气运行的基本表象:盈缩交替。

气在太极阶段,是混茫的、充满能量的。

太极只是一气产生那一时刻的状态,那么太极时刻之后,一气的运动规律是如何的呢?按照我们现在生活的三维空间形象描述,一气这团能量是在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运转。

膨胀的过程称之为“盈”,收缩的过程称之为“缩”,所以说一气运行的基本表象是“盈缩交替”。

任启松老师说的是“一元盈缩”,这指出了一气运作的最形象描述。

为什么叫“一元”呢?因为人之一气有很多时候又称为“元气”。

我们来看一天之内、从早到晚,天地的气是如何盈缩的。

早晨太阳出来,天地一气逐渐放盈,向外扩张;午后太阳西行,天地一气逐渐收缩,太阳落山以后,天地一气即进入闭藏。

第二天又是这样的周而复始的“盈缩”。

同样,如果用一年四季来看,春天天地之气开始扩张,到了夏天扩张到最大,秋天天地的气开始收缩,冬天天地的气收缩到最小。

天地每天向人演示变化的盈缩之道,人体一气合于天地一气而处于盈缩的状态。

一气盈缩也经常被描述为“出入”、“升降”。

《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一气的“一元盈缩”运动在很多时候被描述为一气的上升与下降,或者被描述为一气的出入,这个如何理解呢?我们参考《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出入”、“升降”只是描述一气运行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从一气的最里面往外看,气是反复“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的反复交替过程,所以也可以描述为“出入”。

另外,所谓的出,就是气往外、往上走,入就是气往里、往下走,所以一气盈缩又经常被描述为“升降”。

所以这段《素问·六微旨大论七十七》原文,其实说的也是一气运作的规律:一气盈缩是持续运行的,若停止运行则不能“出入”、“升降”,则人之一气变化停止,生命终止矣。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11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11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11《四圣心源》读书笔记11《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原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

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

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

要点(1) 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

六脏六腑乃人之一气的十二个大本营。

人之五行,各有阴阳,是生五脏五腑。

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府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所以得到: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

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

以一个军队来类比人体的一气,军队中的每个人就是一气中的最基本单元;脏腑就是军队的大本营,人体有六脏六腑,人体就有十二个大本营,在脏腑(大本营)之间调动的就是气血(军队)。

脏腑之外,一气在人体巡行,为十二经络。

脏腑之外,人还有形体;形体之内,人的一气也在运行。

还是以一个军队来类比人体的一气,则形体是一气这个军队的运行区域;经络就是守护区域内,军队的巡逻路线;大本营是实体组织,经络是路线图;在脏腑(大本营)之间调动的就是气血(军队),在路线图上巡逻的就是营卫(军队派出去的小分队)。

与六脏六腑对应,一气在人体内巡行的路线也分为十二段,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经脉起止》原文: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

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

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

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要点(2) 三阴三阳的名称。

三阴三阳者,对一气的六分之法也。

我们注意到在脏腑之前增加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描述,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是一气的六分法。

一气的二分法就是阴阳;一气的四分法就是四象,四象又称为(木火金水);一气的五分法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一气的六分法就是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三阴三阳与五行是相合的。

我们之前花费了很大精力去解释从四象到五行的过程:广义的土就是一气,狭义的土指的是一气中湿气最明显的长夏,狭义的土加上四象则为五行。

四圣心源白话讲记读书笔记

四圣心源白话讲记读书笔记

四圣心源白话讲记读书笔记1、本书介绍了XXX的医学理论,其中《天人解》和《劳伤解》分别从天人合一和人体小范围的角度阐述了一气周流的重要性。

2、XXX的理论基础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温阳用药,反对苦寒。

3、祛邪药物的效果取决于身体的正气,只有正气足够,才能够发挥药物的作用。

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非常重要,需要找到最佳切入点,沿着一气周流的方向进行治疗。

4、在治疗伤寒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法,实人可以发汗,虚人则需要XXX。

5、一气周流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升降沉浮是气的变化形式,适合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

中土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的表现,戊土气降则表现为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6、血虚需要补血同时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气虚则需要健运中土,同时根据症状用药。

7、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则是指甲和筋。

治疗需要先确定一气周流的定位,然后准确定位,最后用药使一气流通。

8、木郁会导致一气运动急迫,治疗需要使用滋润的药物如麦冬、沙参和山药降肺气,使用种子如补骨脂、菟丝子、砂仁和枸杞进行收藏。

20、天干为主,地支为辅,以五行为主导,其中地支规律为6和12.天为阳,地为阴。

初、二、三、四、五、终六个阶段分别代表不同的气质。

每两个月为一个主气,一年共有六个主气。

地气从属于天气。

五是天道本来规律,六是月亮影响下产生的特殊规律。

五四代表太阳的规律,六则是月亮影响下反映出的太阳的规律。

主气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共有六步。

每四个节气为一步主气。

中运则是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与太阳五的规律叠加的结果。

五运六气主要讲述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宇宙天体对地球的影响规律,形成五中运和六客气。

XXX 选择太阳规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XXX则选择从月亮六角度看问题,用三阴三阳来解释一切。

21、五运六气体系以主气为主,中运和客气为辅,六气从属于五行。

22、厥阴由两阴交尽而成,XXX则是两阳合明。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治病先调心态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治病先调心态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治病先调心态《内经》里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生病,必然是正气差。

治病,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扶持正气,一个是驱除邪气即驱除病气。

正气,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个基础。

扶持正气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一个最终的目的。

扶持正气,它不仅仅是单纯靠药物去扶持。

一定要靠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心态,慢慢地去自我调整。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他不会靠吃药去活着。

一个健康的人,他一定是靠自己的饮食,靠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去活着。

真正的扶持正气,最根本的是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自己平常的心态。

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扶持正气的办法,或者说是方药。

古人讲:病来之,则安之。

要知道自己得这个病必然有自己内部的原因,必然是自己的心态或心性不够安和,出偏了。

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在治病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既要坦然面对,又要积极治疗。

《内经》讲,劳则气张。

劳作的话,劳累的话,操劳的话,那么气血就象张开在消耗一样。

气一直绷着一股劲。

外在的讲,一直工作,一直在活动,就是一种消耗。

从内来讲,一直在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在琢磨,担心这个,不放心那个,想不明白这个,搞不清楚那个,相当于一直在钻牛角尖。

这种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这种钻牛角尖的消耗,它甚至比你在外面工作劳动这个消耗还要大。

你把所有内在的正气都用在琢磨这个病上了,都用在钻牛角尖去了,它怎么可能好呢?所以,正气要恢复,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一个非常平和,缓和的心态,给正气一个休息,恢复的机会。

这样可以有一个病愈的机会。

知足常乐。

知足了,就没有那么多烦恼。

谁都有生病的时候。

想得开,心就会比较平静,心静下来,气血就慢慢去补正气去了。

正气得补,正气恢复,这个病慢慢跟着也就好了。

郑板桥讲:难得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你把病看得那么清楚干嘛啊?有什么用啊?《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的大德生万物,不是杀万物。

人心要跟天道相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圣心源研习笔记黄元御是继仲景之后,为数不多的悟透了医学真谛之人,其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圆融而实用,倡导正气为本,始终固护正气的周流,实为王道之法。

若能深入结合当今病邪特点,临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水堂主四圣心源研习一.理论体系强调本气自病。

于患者言,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只是助缘、诱因而已。

他的理论基础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其对疾病的认识,全是站在本气为病的基础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论述的。

结构体系: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转起来,成为一气。

他强调运转中土,流通一气。

人身的生生之气,只要在流动就是一股阳气,所以要保护好这股阳气。

他的方子,主要着眼点是调节人体正气,而对于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的病,需要我们去除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可能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可以结合历代医家祛邪的方法,结合用之。

去除邪气的同时,自身的正气还是始终按这个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就得转为扶助正气,此时用黄元御这套理论效果就非常好!毕竟,临床上能否好转取效的根本还是自身的正气。

若正气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上驱邪的药邪也排不出来。

只不过在正气尚可的情况下,这次选择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就是技巧——得机。

我们治病,一定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顺势。

我们平时治病的时候,其实忽视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用药的基础,其实是人体的正气,中土这股气还能转得动。

没有这个基础,用什么药都是白搭。

黄元御这套理论,它的重要性,在于看到了问题的根本。

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还能够承受药物的作用。

黄师,主要讲了正气,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过多讲驱邪这一块,因为他抓住的是根本——正气。

所以,黄师这套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你要对正气理解透,这是前提,这是根本。

掌握这套理论,就掌握了王道之法——如何调理正气,如何运转正气,如何固护正气。

再结合临证情况,辨别邪之所在,邪之性质,邪正比较,最终制定最合适的疗法。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

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二.阴阳变化——阴升阳降一气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和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和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而耳。

天人合一,是在无形之气的层次合一。

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这讲的是阴阳升降的问题,从大的天象来讲,说一气是有升降的。

这个一气的升降规律是什么?轻则浮升,浊则沉降也。

天地之间的这股气,它在升降浮沉之间,就会产生阴阳变化。

故何为阴?何为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也。

阴阳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东西,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这股气,始终是在动的,是变化的。

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讲是在周流,所以的阴和阳都是动态的。

都是时刻在变化的。

所以,从动态的这个角度讲,最准确的描述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概括来说,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即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即是阴。

阴阳是两种态势,是两种运动趋势。

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不变的状态。

阴也是这样,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就是阴。

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是什么在变化,是一气在变化。

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

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变,一会成为阴,一会成为阳,都是这股气。

不论阴或阳,它都是这一气,都是人体的一气,都是天地的一气。

那么这一气的源头在哪?一气从哪里来?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即土生万物。

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了万物,于人体也是一样,人体对于着脾胃。

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讲属于中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对人体而言,这一气的源头在中间,在脾胃这一块。

中土这股气,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

三.四象轮旋,无非一气这股气,升上去,成为一股温热之气,则曰木火,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则曰金水,它是变化的。

它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实质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

故分而言之是曰金、水、木、火四象,和而言之不过阴阳,再和而言之,不过中气,一气耳。

此理论,符合天象,符合事理,也符合人情。

一年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不过一气更替变化,不过阴阳消长也。

五行,不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名词,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木、火、金、水,它是一个整体。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左路阴升为阳,右路阳降为阴。

黄师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象这个模型,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节气讲得更细罢了。

土枢四象,是五行,实质是一气的变化。

它是连续的,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

它是慢慢的变化,一个连续的过程,取名为金、木、水、火、土,只是便于描述、理解。

实际上,没有金、木、水、火,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

但是五行,每一行,这个大象,也是有代表意义的,因为有转折点的就是这四象。

中土斡旋,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浑然一体的过程,对于一气周流,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不是分为五块。

一气周流,普适天道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以的变化的事物都适用于这个规律。

我们更多的是要从气的层次去认识,而不要从有形的角度去判断。

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

无形之气,所以事物的本质其实都是气,气聚而有形,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

这个规律,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存在这个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从佛家的角度看,三千大世界,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

如何理解气含阴阳气含阴阳实际是指一气的变化,它包含阴和阳这两种趋势。

阴阳为判,一气混茫,这就是太极状态。

太极状态,相当于一气停止运转,不周流了。

而生命,是一气周流的过程。

天地之道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是在周流往复,循环而动,有变化才有生长化收藏,才有生老病死好,就没用永恒。

一旦一气开始周流,阴阳自然就跟着出来。

这个阴阳就是一气动的两个不同的趋势,阴阳实际是从后天角度来讲一气的这种变化。

不是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而是升降浮沉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名之曰阴阳。

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肾中元阳,是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

中土斡旋产生了这一气,而斡旋的原动力来自肾中元阳。

因为一气周流在本质上是属于后天的东西,是太极状态之后,心念一动,一气开始了周流,也出现了阴阳的变化。

而太极之前,这所以的一切,这些变化都是藏起来的,相当于凝固不动,属于先天的东西。

先天不动,看似什么都没有,却包含着后天所有的一切,后天所有的变化都来源于先天。

所以下焦这个元阳,相当于先天向后天输送能量、输送信息的一个通道,像一个源头。

五行相生一气顺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圈,实际就是这股气,从升当降,由降到升,转了一圈。

五行相生,实际就是一气,按正常次序,正常的周流。

它在不停的变化,慢慢的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由阴出阳。

然后反过来由阳入阴,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是一个动态的周流变化,动态盈缩的过程。

五行相克中土守控外边四象的根源,在于中土。

只要中气足,外边这个四象,它周流就会很通畅。

如放风筝一般,只要这根线在手里,这个风筝不管外哪飞,它都跑不了,它都始终围绕着我飞,围绕着我转。

所以,这个气,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还能降下来。

为什么能降下来,因为有中土在那守着。

四象之气,根都在中土,中土不散,气就跑不出去。

所以,四象,不论升降,始终离不开那个土气,围绕着中土这股气在转。

所以,所谓的相生相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个气机升降。

这个气,由升到降,周流起来,就是相生。

这个气,不会摆脱中土这个核心,一直围绕中土在运行,所以,肯定升上去也能降下来,放出去也能收回来,肯定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它围绕着一个中心在转。

从这个角度讲,它就要相克的一面,而这个相克讲的是气机升降,相对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有生就有克。

这个相克,根源其实还是在中土,没有中土这个根基,就无从谈生克,也无所谓升降。

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但是具体这个实现是在外周脏腑。

如肺气主降,没有肺气,没有肺这个器官,没有肺经这股气,它也降不下。

总之,相生相克,它的根基是中土这股气,但是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实现这个功能,它还是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实现,这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

有时,我们不能单纯去升,单纯去降,而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考虑到斡旋中土。

毕竟,升降的根源在中土,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肝升肺降化气生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

肝主血,肺主气,气血从中焦化生而来。

故中焦才是一气的根基、来源。

气血是相对而言,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

一气,由阴出阳就是由血变为气,由阳入阴就是由气变为血。

气血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化生的。

左脉偏细,偏虚,所以,血虚时,在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这个力量,通过中土化源来补。

气虚时。

右脉,尤其是右寸脉偏虚、偏软,补气同时也要运中土。

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这个气血自己就能补上。

所以补中益气丸是一个很好的方子,因为有运转中土的药。

气血,从脏腑来讲,肺主气,肝藏血,但是源头还是中土,气血从中土化生。

毛脉筋骨各应脏气一气周流是在无形之气的角度存在,为什么在有形的器官上依然存在?这就牵扯到一个气聚而成形的理念。

如木气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它就是指甲、筋膜。

它还是这个木气,只不过它在演变过程中,慢慢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

在演变过程中,仍保留一气周流的特点和规律。

内在五脏,外周爪甲毛窍,虽为有形,但功能还是无形之气来流通串联在一块。

实际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不用的脏器、不同的细节上的一些体现。

虽然外观不一,但实则一气通耳。

所以,从一个人指甲可以看其肝气的状态,从头发可看出肾气的好坏。

这个气,由内到外,由内在的脏腑到外周的皮毛爪窍,都是相应的。

,我们要善于通过外象把握内在状态!官窍神气脏精外现五脏精气向外伸达,成为五窍精气的来源。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

故无窍疾病,还需从内脏来调。

人体主要是清阳之气荣养着五窍,故当精气不足,浊气郁于上时,五窍就会出现问题。

声色臭味五气分主正常时,一气周流圆融,感觉不到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

一旦生病,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则会出现声色臭味的异常。

病则外现,准确定位。

一气周流,流通无碍,无所外现。

一旦生病,则会有所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