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傈僳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迁徙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论文范文:解读猴桥傈僳族民族文化及其发展

论文范文:解读猴桥傈僳族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绪论(一)文献综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类开始站在世界的高度把地球上的一切文化与文明看作一个整体,并从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与线路。
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文化形态的鲜活性、本土化特点等,是云南民族文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但是,如何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坚强的保障,重构其民族文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需要解读、审视民族文化,寻找本民族文化特质,促进更好的自我发展。
在云南省图书馆、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包括百度、谷歌收索引擎中对猴桥傈僳族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个方面研究甚少,在国内的学者中对怒江傈僳族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对猴桥镇傈僳族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
(1)多角度探究民族文化方面:金光的《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一书以典型的论证强调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特质。
从生物文化学的角度,根据基因遗产学对DNA 检测的研究成果和美法科学家对人猿的考察分析,证明了文明的发展早已不是单纯、独立、单一的传承,而是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之间相互沟通和交融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力论证了观点:人类文化属性上的“杂交”具备卓越优势。
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选取了语言和文字两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进行分析论证,以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演化过程和中国汉字的流传使用为例证,证明了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迅速演变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一直潜藏着的交融。
同时列举了无数汉语接受外来语言的实证,进一步深化论证了民族语言文字的变迁代表着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时代前沿的角度,紧紧抓住了“世界性”的特征,以通讯的发达和全球化浪潮的深入为论证方向,通过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相互学习、交融沟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强调了民族文化孤立封闭的消极影响。
跨境民族的历史迁徙与民族认同_基于傈僳族形成过程的讨论_李智环

(第34卷总第151期)GuizhouEthnicStudies(Vol.34.General.No.151)2013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3一、傈僳族族体之发展据考证,傈僳族祖先源于“乌蛮”,而“乌蛮”则是曾经活动于我国西北甘青地区的氐羌部落。
历史上有傈僳族先民的活动记载始于唐朝。
唐《蛮书》中关于施蛮、顺蛮、长裈蛮以及栗粟蛮[1]的记载,皆说是“本乌蛮种族”、“乌蛮之后”,说明在唐代初年施蛮、顺蛮、长裈蛮及栗粟蛮还都包括在乌蛮之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乌蛮”产生了分化。
根据史料记载,在唐及其之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傈僳民族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下:1.唐代傈僳先民之分布。
唐时,施蛮部落分布在铁桥西南的剑川到铁桥西北的维西至福贡、贡山一带,其地之南为永昌地区。
正是因为史载唐时这一区域有施蛮部落分布,尤中先生推知这些施蛮部落或许是南诏兼并战争中被迫迁居于此地。
[2]顺蛮世居地为邓川、浪穹以及“剑、共川”,[3]在南诏兼并战跨境民族的历史迁徙与民族认同:基于傈僳族形成过程的讨论李智环(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500)收稿日期:2013-03-14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南贫困山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傈僳族为例”(项目批准号:10YJC850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智环(1977-),女,辽宁丹东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摘要:傈僳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这对于该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直接促进并强化了这一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
同时,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等深层次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傈僳族的形成和民族认同状况产生了综合性的影响。
关键词:傈僳族;迁徙;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C95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3)03-0001-05TheHistoricalMigrationandNationalIdentityofTheCross-borderEthnicGroup:TheDiscussiononthebasisoftheProcessofLisu’sFormationLIZhi-huan(YunnanProvincialInstituteforEthnicStudies,YunnanUnivnanUniversityofNationalties,Kunming,Yunnan650500,China)Abstract:Lisu,whichlivesinborderlandofsouthwesternChina,isamorerepresentativeminoritywithalonghistory.Intheprocessofitsformation,thethree-timeslarge-scalenationalmigrationplayed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hisnationality,especiallyinpromotingandstrengtheningitsnationalidentityconsciousnessdirectly.Meanwhile,politics,economy,religion,etc,asdeeperfactors,hadcompositeeffectsonthenationalmigrationandthestatusofLisu’snationalidentityinthehistory.Keywords:Lisu,migration,nationalidentityDOI: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13.03.0362013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3年6月版争中也皆被南诏所占,而被迫迁徙到“在剑寻赕西北400里”,也就是所说的铁桥以上地区。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傈僳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习俗传承。
本文将从傈僳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习俗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独特魅力。
傈僳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研究,傈僳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史书记载,傈僳族是古代滇池地区的原住民,与古代南诏、大理等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
傈僳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迁徙和政权更迭,但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傈僳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傈僳族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此外,傈僳族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传统民居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灵活而坚固。
傈僳族的服饰以绣花、编织等手工艺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此外,民歌、舞蹈和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傈僳族的习俗传承是他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山区的傈僳族人民依托着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傈僳族人民信奉自然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即神”的产生关系,以天地万物为自己的生命之本。
傈僳族人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传统的重要场合,常常有热闹的舞蹈和酒宴。
宗教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傈僳族信仰包括自然灵魂崇拜和土地神崇拜等,傈僳族人民通过祭祀、祈福等形式与神灵沟通,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之情。
习俗的传承对傈僳族文化的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和传统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在当地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傈僳族的习俗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扬。
各种传统节日如泼水节、萨嘎祭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庆祝,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习俗传承不仅有助于增进族人对傈僳族文化的认同,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傈僳族文化的窗口。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口彭小希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变化, 但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保存,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特殊功能.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特征的民间传统舞蹈”哇其”和”迂哦”探.析这两个传统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有利于在当代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元素,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傈傈族舞蹈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文化内涵;演变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0X(2010)02—0070—05作者简介: 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7 级在读研究生.昆明650101在原始社会,人类用舞蹈传情达意,交流沟通;用舞蹈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用舞蹈祭神娱神,舞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多重功能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认为,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与古代文明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比舞蹈更具重要性的事物.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里,没有任何场合离得开舞蹈.生育,割包皮,少女献身祭神,婚丧,播种, 收割,庆祝酋长就职,狩猎,战争,宴会, 月亮盈与蚀,病患——在这些场合,都需要舞蹈.可见,原始社会舞蹈需求的广泛和普及,这一方面促进了舞蹈的快速发展;另方面,这时期创造的舞蹈成为今天不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长期以来,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原始社会人类舞蹈文化状况的研究.我国着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只有在原始舞蹈里才看得出舞蹈的真面目,因为它是真正全体生命机能的收稿日期:2010—03 一O1总动员,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难寻觅到仍具有浓厚原始社会风格与原始社会文化因素的民族传统舞蹈.而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南于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居住环境的特殊,新中国建立时,许多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形成民族统的文字,在民族传统舞蹈中仍然保持着大量原始社会的舞蹈特征.这些舞蹈无疑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形态下舞蹈文化内涵极为珍贵的资料,是难得的原始舞蹈遗存.今天,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期,全球化对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关注点. 现生活于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上世纪中期还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解体期,生产方式为刀耕舞蹈.火种,没有形成民族统一的文字,民间传统舞蹈”哇其”,迁”哦”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舞蹈特征,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依然在舞蹈中表现出来“哇其”,迁”哦”是傈僳族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下的真实形象反映.两个舞蹈形成历史悠久,独具本民族艺术特征,蕴含着怒江傈僳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生态环境孕育傈僳族舞蹈文化特征怒江峡谷山高谷深,被誉为”世界第大峡谷”雄.伟的高黎贡山与险峻的碧罗雪山, 如天然屏障使峡谷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环境.怒江峡谷居住着20多万傈僳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1%以上.傈僳族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时期属于古氐羌系族群,秦汉时史书上统称为“西南夷”唐,代时属”乌蛮”部落,在樊绰所着《蛮书》中首次出现”栗栗”族称,明代杨慎编纂《南诏野史》中, ”傈僳”一词成为正式族称,意为在山谷中狩猎和种植的民族.公元8世纪唐代时,傈僳族聚居于云南境内金沙江两岸,今丽江地区东部,先后属南诏国,大理国统辖,元明时期为纳西族土司统治.公元16 世纪明代中期时,为躲避战争和外族欺压,傈僳族大规模向西迁徙,最终形成云南傈僳族以怒江为聚居中心的地理分布状况. 怒江傈僳族民间流传的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是,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村寨里婚嫁,盖房等喜庆活动中民族群众必跳的自娱性集体舞蹈.“哇其”傈,僳语意”欢快地跳舞”“该. 舞广泛流传于怒江傈僳族群众中,是节日或喜庆活动中男女老少参与的集体舞.舞蹈形式为众人围圈顺时针方向环舞,人数不限. 舞者在有力地踏步,跺脚中踢腿或快速转身并配合手部动作和间断的呼喊声.舞蹈动态幅度大,气氛激烈欢快.舞蹈结构为分段式, 不同段落表现不同内容,舞蹈内容表现狩猎拟兽,生产,战争等. ”哇其”分为”期奔哇其”与”无伴奏哇其”.期”奔”为傈僳族民间自制传统乐器,因形似琵琶又称”傈僳族琵琶”.期”奔哇其”舞者随音乐节奏而舞, ”无伴奏哇其”舞者以踏地跺脚为节而舞.两种形式只跳不唱,舞蹈中伴有间歇喊叫声. ”哇其”以怒江州泸水县的”无伴奏哇其”最显古朴,粗犷,激越.福贡县的”期奔哇其”在,”期奔”短,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更为热烈欢快,别具民族特色. 图 1 傈僳族民间舞蹈”迁哦” “迁哦”傈,傈族语意为”用脚掌轻轻擦地”…图1)此舞仅在怒江傈僳族部分村寨流传,是深受傈僳族青年男女喜爱的集体舞蹈.舞蹈形式为男女舞者分站两排,男弹”期奔”或吹横笛,女吹”笛哩吐”或口弦,男女相对相视而跳,男进女退,女进男退,边弹边吹边舞.舞蹈内容有自娱自乐的步舞”至”五步舞”有;模仿生产劳动的“舂米舞” ,簸”米舞”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做客舞”追妹舞”舞蹈结构为分段式,不同内容为不同舞段,排头的男领舞选择所跳舞段,众人随之.舞蹈形态以脚部和身体动作为主,舞步轻盈快捷,跺脚提腿移胯, 脚尖左右擦地,身体两侧扭转,动作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和重复性. ”迁哦”的基本舞步有“进退步” ,蹉”踢步” ,擦”地吸腿”,划”圈吸腿”,对”脚”等.舞蹈以伴奏音乐为节奏,主要节奏为2/4—3/4拍,一舞一曲. “迁哦”舞多在室内进行,动作幅度不大,舞姿轻快流畅.福贡县流传的”迁哦”以,舞步变化丰富,舞曲配套, ”期奔”演技高而闻名. 怒江傈僳族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 形成年代久远,舞蹈形式古老,为原始社会? 71? 民族艺术研究. 的集体环舞,行列舞,对舞;舞蹈动作古朴, 属于原始社会的”走步式舞蹈”踏;步, 跺脚是舞蹈动态特征与基本舞步;舞蹈只跳不唱,伴随间歇性的呼喊声;舞蹈形态多为模仿再现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多种动物形态;舞蹈内容为展现过去的劳动生活状况及表达民族群体原始宗教信仰.两个舞蹈反映出傈僳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怒江傈僳族长期山林狩猎与山地农耕的生产方式,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山地劳动使他们在舞蹈形态上重视脚步动作,舞步丰富多样;舞蹈中身体灵活, 常出现左右快速侧翻或快速旋转的动态特征; 在模仿山地劳动的舞姿中同手同脚的顺边动律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一顺边协调美;舞蹈动作具有重复性与对称性.两个舞蹈均为怒江傈僳族群众世世代代口传身授传承下来, 其民间传承主要有祖传,族传,师传三种方式.长期以来,怒江峡谷的封闭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傈僳族古老的民族传统舞蹈在本地域内,本民族中得到自然传承,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二, ”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与文化功能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相生相伴.傈僳族源自古氐羌系族群,唐代中期聚居金沙江两岸八百多年,明代中期大规模西迁至怒江峡谷及周边地区,距今四百多年.金沙江的聚居时期为傈僳族先民们共同创造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傈僳族早期舞蹈文化的形成发展期.傈僳族早期舞蹈为氐羌族群舞蹈元素与傈僳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并成为傈僳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怒江峡谷的聚居时期,则是傈僳族迁徙至新的生态环境后,民族文化在不同自然环境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后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时期, 形成了今天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的现状.怒江傈僳族传统民间舞蹈”哇其”,迁”哦”既,是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也与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一)”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萨克斯提出, ”环舞是群舞最古老的形?72?式,……与之相应的成对,成行或成线跳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较晚的阶段”同,时他还认为“最初击打节拍的工具是跺地的脚”…”怒. 江傈僳族”无伴奏哇其”为群体环舞,无乐器和歌声伴奏,以跺脚踏地为节,手舞足蹈伴间歇呼喊,其形式与3000 多年前云南沧源岩画的五人环舞相符;基本舞步与氐羌族系彝族流传1000 多年的”打歌”舞步如出一辙,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的基本舞步同源,许多内容和动作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 ”无伴奏哇其”的形式及其基本舞步源于古氐羌族群的舞蹈元素,舞蹈中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相同相近的内容与动作,则是傈僳族先民共同聚居时期创造的舞蹈文化因此”无伴奏哇其”形成于傈僳族共居金沙江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中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形成早于”期奔哇其”和”迁哦”. “期奔哇其”是在”无伴奏哇其”基础上,运用”期奔”伴奏而产生的,其形成于“期奔”出现后.据怒江傈僳族民间传说, “期奔”是早期先民外出学习回来的,此后“期奔”的制作与演奏就传承了下来.(图2)“期奔”形似琵琶,原为古代西域的民族乐器.南北朝传人中国,隋唐时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隋唐以前云南未发现有关琵琶的记载,唐代《新唐书?南蛮传》中始有出现. 公元749 年,唐玄宗赐赠南诏王阁罗凤西域乐队一支,乐器中有琵琶H,琵琶在云南得以流传.现存一千多年前的纳西族东巴舞谱中,也描绘有东巴手持曲颈琵琶边弹边舞的形象.今天丽江纳西族仍流行琵琶演奏. 傈僳族在唐代时属南诏国管辖, ”期奔”的原型极可能源自丽江地区流行的琵琶, ”期奔” 在怒江傈僳族中出现时期当为明代傈傈族迁徙怒江流域之后.为此, ”期奔哇其”只流行于怒江流域,其形成晚于”无伴奏哇其”. “迁哦”形式具有典型的竖列排舞,男女对舞特征.据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排舞, 对舞的出现晚于环形网圈舞.萨克斯的观点已在前文引述,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也认为, ”随着原始人类意念的丰富,环舞的形式设计开始出现了松动”并,且”随着人类由群婚制向配偶制的观念转化, '配对'已然成为舞蹈.种形式存在”‘怒.江傈僳族的”迁哦” 从形式上看,出现晚于”哇其”环舞,其形成与傈僳族的婚姻习俗观紧密相关.傈僳族经历战乱与长途迁徙进入怒江峡谷,封闭的自然环境带来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战争伤亡与迁徙流失造成傈僳族人口大量减少,傈僳族将氏族繁衍作为重点,对舞蹈的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需求. ”迁哦”应运而生,成为促进青年男女相识相恋,订婚,结婚仪式中的重要活动.为此”迁哦”又有”婚礼舞”之称.从”迁哦”的舞蹈形式及流传地域(仅流传于怒江峡谷傈僳族村寨),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等情况分析, ”迁哦”的形成时间应在傈僳族迁徙聚居怒江峡谷建造了”千脚房”之后,此外,还应在”期奔”出现后.从”迁哦”的基本舞步与部分内容看明显是在”畦其”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这也进一步佐证了“迁哦”形成晚于”哇其”的观点. 图 2 笔者采访”期奔的制作” “哇其”,迁”哦”形成于傈僳族历史的不同时期, ”无伴奏哇其”粗犷,厚重,展现傈僳族刚毅,坚强的性格; ”迁哦”轻盈, 灵活,表现了傈僳族细腻,含蓄的情感.两个舞蹈形式,风格上的迥然不同,充分展示了怒江傈僳族人民的创新能力与艺术才华(二)”哇其”,迁”哦”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怒江傈僳族文字形成较晚,民族传统舞蹈长期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两个舞蹈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民族精神情感活动中都十.-F)-重要.笔者在当地看到傈僳族人民几乎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正如他们所说,傈僳人生下来,能吃奶时就会唱歌,能走路时就会跳舞.歌舞是傈僳族生命的一部分. ”哇其”的生产舞,狩猎舞曾具有传授和训练生产,狩猎的功能;怒江傈僳族多为原始宗教信仰,相信歌舞祭祀神灵能避免灾祸,在节庆或生活的重要事件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此外,怒江傈僳族人民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舞蹈的自娱功能满足了他们释放内心情感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在封闭的环境中怒江傈僳族渴望与外界交流,他们定期举行各类民俗活动,舞蹈往往是活动的高潮, 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与.人们在交流中缩小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与矛盾,在舞蹈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团结意识. ”哇其”, “迁哦”是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还具有记载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与功能.两个舞蹈记载了傈僳族先民古老的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刀耕火种的原始山地农耕生产过程.舞蹈中内含的民俗风情,道德意识,以及原始宗教观念等民族文化精髓也随舞蹈而传承下来.至今”哇其”, “迁哦”仍是研究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珍贵活态资料.三, ”哇其”,迁”哦”的发展与演变舞蹈文化从来就是活态的文化,是人类各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精神构成的同期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跨越社会形态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怒江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让怒江傈傈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使怒江傈傈族民间传统舞蹈在传承中逐渐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两个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呈现出时代的演变. (一)”哇其”,迁”哦”延续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哇其”,迁”哦”经久不衰, 百跳不厌,关键是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舞蹈中表现不同内容,不同动作形态的舞段,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创作的结果.舞蹈基本为踏跺舞步,来自古代先民的原始舞步;模仿动物的”猴子舞”,乌”鸦喝水舞”是,先民狩猎的写照; ”盔甲舞”,打”弩弓舞”反?73? 民族艺术研究. 映了部族征战状况;而”砍火山地舞”,撒” 荞舞”是对原始山地农耕生产的再现;男子群舞”破板子舞”展现了傈僳男人砍树建房的全过程; ”逃婚舞”,逗”妹舞”这些具有情感诉求和情趣表达的情节舞蹈,则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创新.每一代傈僳人在继承前辈舞蹈的同时,也将本时期的生活创作为舞蹈流传下来,这不仅满足了各时期人们对舞蹈表现新内容,具有新功能的需求,又不断为传统舞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动作语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传统舞蹈”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的根本原因. ”哇其” 产生在前, ”迁哦”出现在后,两个舞蹈完全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形成了怒江傈僳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二)”哇其”,迁”哦”的当代演变进入21 世纪,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傈僳族群众的内心情感,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两个舞蹈在传统形式和内容的主体构架上,舞蹈功能,舞蹈动态以及其他因素也发生了当代演变. ”哇其”原传授劳动生活技能的社会功能,因当代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再重要,再现劳动的舞姿逐渐向抽象转变; 模仿动物不仅追求形似还力求神形兼备;原始宗教信仰的弱化使传统舞蹈原有的祭祀功能逐渐弱化, ”迁哦”原有的驱邪避害功能已不再被提及;过去,许多参与舞蹈的群众并不重视传统舞蹈形态的艺术性,只关注其中的祭祀意义与仪式作用,随着当代民族青年文化知识的提高,以及受旅游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逐步增强舞蹈动作向艺术与审美演变;古老的舞蹈伴奏乐器”期奔”早,巳由羊筋弦改为金属弦; 短笛, ”笛哩吐”的簧片由竹片改为铜片,传统乐器的音色更清脆响亮.这些演变使”畦其”,迁”哦”在自娱的同时,观赏性和艺术性也逐渐提高.当代的傈僳族人民,在传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后的理解,认知和感悟.今天传统的”哇其”,迁”哦”表,达的是他们对现代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的是他们的当代情感,而当代人文情感的注入带给民间传统舞蹈更鲜活的生命力.?74?从怒江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 哦”的演变中,还可以看到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他们出于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努力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舞蹈中笔者接触的多位傈僳族民间艺人,从他们的舞蹈中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努力把自己感悟到的美融进自己的舞姿中,如今往往只有他们还能完整跳出本民族的舞蹈套路(舞段),完成传统舞蹈中那些具有一定技巧难度的舞蹈动作.正是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的不懈努力,民间传统舞蹈才有今天如此众多的舞蹈套路和舞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表演者,但他们对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舞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对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取向,反映和代表了当地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演变趋势图 3 傈僳族万人齐跳”畦其” 四,结语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在特殊生态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千百年历史岁月中发展演变,积淀下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 ”迁哦”,哇”其”传递出傈僳族人与自然相适而生,相谐而欢的平和心态.2008年年底,笔者在怒江州傈僳族“阔时节”见,到了万人共舞的盛大场面. (图3)古老的峡谷,古老的舞蹈形式,古朴的民族曲调,仿佛具有魔力,让人们沉浸其中,不知疲倦.这魔力来自两个传统舞蹈千(下转第112 页)民族艺术研究. 直接是某种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 可以说,在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 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参考文献: [1]孙九霞.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初论[J].贵州民族学院,2000,(4).[2]郑剑.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5,(1).[3]王纪,王纯信•萨满绘画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4]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5]李浴等.东北艺术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⑹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上接第74页) 百年来蕴藏的深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来自人们内心深处那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男女老少齐参与的万人集体舞蹈充分表达出傈僳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本民族历史的认知,以及对本民族未来的自信心.在高山峡谷的怀抱里,傈僳族人与舞蹈融合在一起,与自然融汇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舞蹈相协相融,和谐统的大美.这正是民间传统舞蹈独特的魅力所在,民间传统舞蹈一旦离开了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在都市喧嚣的环境中,还是在华丽的舞台上,都会缺失一份大自然生命的参考文献:[1]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云南卷?112?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责任编辑苏青)庆出版社. 1992.[7]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9]孟慧英•萨满服[J].中国民族报,2004,(2).[10]康健春.萨满服饰造型艺术研究[J].装饰,2008,(3).[11]孙晔•服饰与宗教文化[J].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5) 活力.只有当民间传统舞蹈在孕育它的土地上,在创造它的劳动生活中,才更能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产生出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当代发展,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首先要做的重要之事,就是重视保护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唯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先民创造的,群众世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舞蹈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责任编辑唐白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刘建.宗教与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傈僳族文化

别具一格的手工艺曾经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质。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 20 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爱慕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实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漂亮。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致美观。
此外,用银或者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尔萨臣民的家园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乾坤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乾坤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辈子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傈僳族文化

曾金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流传下来许多手工艺,有纺织、编制、刺绣、挑花、木刻、铸造等。
傈僳族的手工艺有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蕴含了傈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素养。
纺织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将火麻加工成麻布。
这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
纺织是花傈僳服饰的第一道工艺,也是服装的底料。
傈僳族的编织有麻编、草编和竹编,用麻线编织挪扒是傈僳妇女普遍爱好的一种手工艺。
挪扒为呈猪腰子形挎包,傈僳汉子和妇女随身之物,编织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处在于挪扒不同的织纹和刺绣,挪扒经久耐用,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是傈僳姑娘订情之物。
傈僳族的麻鞋柔软耐磨,编法和形状与汉族的草鞋区别不大。
傈僳族喜爱用竹子编织生活用具箩、筐、筛、竹席和篱笆等,形状与汉族的竹具基本相似。
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草鞋等。
傈僳族还有用棕树叶编织蓑衣的工艺,其形态古朴、耐用,与汉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绣、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饰、挪扒上。
刺绣手法与汉族相同,图案以花草为多,形态多种。
挑花是以数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种几何图形。
花傈僳妇女服饰以挑花为多,领边、袖口、腰带、飘带上随处可见其五彩缤纷图案。
花傈僳妇女的服饰因挑花而显得十分美丽。
银铸饰品是花傈僳远古就有的工艺。
花傈僳妇女佩戴的耳环、项链、领泡、手镯等,造形各异,精巧美观。
此外,用银或铜铸成几何图形花纹的烟斗也是傈家汉子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见。
甘娣春尔萨是傈僳史诗中创造天地的天神,是花傈僳人非常崇拜的神明,在他们的眼里,尔萨神不仅创造了天地而且创造了整个傈僳族群。
当大山的风又一度灿烂了栅栏两边的苦荞花,喜欢养蜂的花傈僳人又迎来一个甜蜜蜜的季节。
老阿爸握了一生火铳的手赶起了羊群,老辣的兰花烟卷起所有的往事,从遥远的青海湖迁徙到奔腾的金沙江,他们祖祖辈辈与木楞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民族文化 - 德昌傈僳从哪来)

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民族文化|德昌傈僳从哪来)傈僳,见诸史籍称呼不一,有栗粟、力苏等。
唐《蛮书》卷四名类四:“栗粟在茫(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之种族。
”元,德昌路所辖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张、吉二土司。
清《德昌所志略》记载威龙州所属夷人二种,猁苏为其中一族。
明洪武十三至十六年(1380—1383),居住在今米易境内的布朗族酋长贺纳木尔与吉土司械斗,部分傈僳族人受贺裹胁卷入,后被官兵和卫所屯军、土司武装“讨伐平定”。
傈僳族人或被分赏给当地头人沦为奴隶,或被土司加重其徭役,引起逃迁。
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始成为傈僳散居之地。
公元1522—1619年,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和相邻西藏农奴主之间为争夺地盘爆发了长达80多年的争战,土知府年年调集金沙江、雅砻江两岸的傈僳人参战,傈僳族人不堪压迫,四外逃亡,其中一部分人经华坪、阿喇、仁和、务本等地到达米易县盘龙寺一带定居。
之后,嘉庆六至八年(1801—1803)发生恒乍绷维西起义,道光六年(1826)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也都曾引起傈僳族人的大流徙,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希望德昌县境内傈僳族相传从米易县迁入,最早入境的张姓约在1660年前后,已逾9代。
傈僳族中有传:张氏原住今米易米易县新山乡,因战乱被迫逃亡。
张氏弟兄破碗为契作为以后碰头相识的记号。
哥哥带人顺安宁河而下,渡金沙江进入云南,先住永仁,后迁禄丰。
弟弟一行溯安宁河北上进入德昌,在茨达和入安宁河口处西折,在溯花马河来到四方碑(今六所乡新安村一组)。
当时傈僳人少,势单力薄,身居山林。
后,张氏陆续将成年女儿嫁与附近汉族邝、邓、杜氏人家为媳,供上“香火”,通过与汉族联姻站稳脚跟,至今,张姓傈僳族尚有供香火与不供香火之分,源出于此。
此后,傈僳族人互相串连、联姻,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云南等地皆有入迁。
至1951年,全县有傈僳族264户,1419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 二、民族迁徙对傈僳族形成、发展之影响 (一)民族形成
唐代南诏统一战争及其之后与吐蕃的战争, 使得“施蛮”、“顺蛮…‘长挥蛮”被迫举族迁徙。从 “乌蛮本种”逐渐演变分化为“乌蛮之后”、“乌蛮 别种”。其后,除了一部分为数不多的人口被迁徙 他方而分别融入居住地主体民族之外,尚居住于 铁桥上下的“本乌蛮种”中的以上诸族群,他们有 着共同的族源、共同的历史命运、共同的居住区 域、共同的文化特征,为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
化,即“栗粟”与“怒”的区别中可知,这两个有着 共同渊源的族群间的文化差异明显,正是由于自
粟人因为周边族群关系变化而由被压迫者、被利 用者转换成为族群关系中拥有更多政治权力的压 迫者的过程:因为“强矢毒弩”,栗粟人征服了金沙
江、澜沧江流域的西番,驱赶走了摆夷、征服了怒
江“卢蛮”后裔和白蛮支系勒墨人。栗粟人在带来
金沙江流域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的同时,也
开始了他们对怒江诸族群统治的历史,并在怒江 区域族群互动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最终成为这一 地区的强势民族和主体民族。 清代延续着明以来的状况,有学者这样描述 “傈僳族本来也是受压迫民族,但由于大量进入怒 江,人口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成了怒、 曲两江的征服者。”∞史载雍正年间欺凌怒子、俅子 (今独龙族)的“栗粟”有两部分:一是维西栗粟。 维西自唐代以来是栗粟分布的核心区域,清代维
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正是受纳西族木氏土司与吐蕃战争影响被迫迁徙 澜沧江再到怒江史实中的英雄。——明代栗粟人 的举族迁徙已经是“施蛮”、“顺蛮”后裔的第二次 大规模西迁了。
(三)清代僳僳族反压迫中的再次西迁
到了元代,唐代的施蛮、顺蛮包括长裤蛮皆 涵盖在“卢蛮”之下。从族源看,金沙江流域的 傈僳族先民到明代已明确称为栗粟,而怒江流域 的则仍然称为“卢蛮”,他们皆同源于唐代六诏 中的洱海北部的“三浪诏”。南诏的统一战争. 将“三浪诏”的主体部分迁徙到铁桥上下金沙江 流域的广大地区。其后,一部分向东迁徙到永 胜、宁蒗,另一部分向西迁到澜沧江流域,再到
压迫导致栗粟民众起义,进而引发第二次栗粟人
16世纪在金沙江流域的“栗粟”由于逃避民 族战争大规模迁徙到怒江,基于共同的族源、共同 的文化特征,福贡一带的部分“卢蛮”与后来迁到 这里的这部分人有了更多的文化互动,相互影响 而成为“栗粟”一部分。同时,因为耕地、猎场被后 来者栗粟所占有,一部分“卢蛮”被迫退居山区与 外界接触较少,保留着较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分 而仍然称为“卢”或“怒”。其后两个族群分别发 展,但是由于栗粟人口多,势力大,文化的影响力 也相对更大一些,不断有怒族逐渐融人傈僳族之 中。发生了同属于“卢蛮”的栗粟蛮与怒蛮的再次 交融。下图即为傈僳族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
l
万方数据
第28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5期
其冲的就是自唐代以来生息于此的傈僳族先民。 此时,栗粟人因居住的地理位置以及“善用弩,发 无虚矢”、“性枭雄,能远视……@’的特殊山地战 斗力而被木氏土司所青睐,屡屡成为马前卒。但 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为了民族的生存,迫 不得已迁徙到澜沧江,但依然被吐蕃军队追杀。只 好继续向西迁徙,翻越碧罗雪山来到怒江流域。
(二)民族文化发展 从唐代的记载就可以看出,经历南诏兼并战 争之后,傈僳族先民分布就比较广泛了,并且在历 史长河中一直处于迁徙状态,不断与其他民族杂 处、交往,由此导致傈僳族内部呈现出了文化多样
性的特征。
①(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五。 ②也有称之为“蒙必”或“术必扒”,是明代西迁粟粟中众多部落头人的综合体。 ③高志英。《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生汁方式变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杜科版)>,2010年第3期。 ④李智环,(傈僳族人口分布及形成原因分析>。‘四"I民族学院学报>20lO年第5期。 2
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一带。
唐代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在南
诏兼并战争及其之后的南诏与吐蕃战争时期,傈
综上,在唐代滇西北长期频繁的民族战争中, “施蛮”、“顺蛮”及“长裤蛮”先是聚居地被南诏占
领而被迫迁徙铁桥之上,其后又被吐蕃封为王,再 后又属于南诏管辖范围之内,部族被分解迁徙。
僳族先民走上了历史舞台.史书中出现了其先民
各自保留和不断创造的传统文化、吸收的包括汉
进行抢掠的;二是怒江栗粟,即由福贡北上贡山的 栗粟。他们是最早在明代磨些木氏土司与吐蕃战 争期间迁徙到怒江流域福贡、碧江地区的栗粟人。
三、傈僳族民族迁徙之原因分析
笔者将傈僳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 次大规模迁徙的原因归为以下四类,即战争因素、 民族压迫、经济资源因素以及宗教因素等。 其一,战争因素。唐代,南诏统一战争,使居
怒江流域。
自明代以来,汉族人口大量移民到云南。到 清代,栗粟人居住的历来“蛮多汉少”的滇西北地 区,同样有大量的汉族人涌人。汉族人口的增加, 以及清代中央王朝势力的深入,统治者对当地民 众信仰体系的限制和取缔,加之随后发生的盘剥、 欺凌事件,导致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官员的 矛盾与冲突。最突出的一次是嘉庆年闻的栗粟人 起义。关于这次起义,《滇系事略》中有这样的记 载:“嘉庆四年(1799年)已未,八月癸亥,维西力 些藤绯蟀纠众作乱,总督琅公驻剑川,集兵剿之, 愈年始授首,余从就抚。”其中,恒乍绷(即藤蚱蟀) 与括木必一样。也是傈僳族历史上对其民族发展 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但与后者具有更多的传说 成分相比,恒乍绷则更为真实。——清统治者的
第28卷第5期
VoL 28.No.5
攀枝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11年10月
Oct.20ll
・金沙江文化・
论傈僳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迁徙
李智环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对历史上傈僳族几次规模较大的迁徙活动做归纳阐述,同时就其对傈僳族 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剖析,兼而讨论战争、经济、宗教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在傈僳族举 族迁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傈僳族;民族迁徙;民族形成与发展
是从一个侧面诉说着战争地人民的苦难,而首当
l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南贫困山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傈僳族为例”
(项目批准号:IOYJC850013)的阶段性成果。 ①尤中,‘云南民族史).177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⑦明代对傈僳族称为“粟粟”、“力些”。
万方数据
第28卷
李智环:论傈僳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迁徙
第5期
文化在内地的其他文化的因素各不相同。
(三)民族关系
在唐代,“顺蛮”、“施蛮”与“长挥蛮”的命运 相同,先是在聚居地所建立的北部“三浪诏”被南 诏灭亡,领地遭吞并而部族被分解,主体部分被迫 迁徙至铁桥之上,另有一部分迁居到永昌。迁徙 铁桥的主体部分曾被吐蕃封为王,再后又属于南 诏管辖范围之内。南诏建立铁桥节度之后,施蛮 和顺蛮的王族与部族再次被分解,主体部分留居 铁桥上下,王族则分别被迁徙到白崖(顺蛮王族迁 由于木氏土司与吐蕃的战争而使“卢蛮”(被 称为“栗粟”)大量迁徙更为西部的地区,并与唐代 就迁居于此的另一支“卢蛮”后裔——“怒人”(怒 子)同处于一个区域,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却
河一带。
认为,施蛮部落唐时分布在铁桥西南的剑川到铁
桥西北的维西至福贡、贡山一带。∞而《蛮书・名 类》称:“顺蛮,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
共诸川。”同时,《蛮书》有“剑寻城,皆施蛮、顺蛮 部落今所居之地”——可以看出,施蛮、顺蛮“参 居”于同一区域之内即“大施贼、小施赕、剑寻赕”。 也就是今天洱源县的邓川、剑川直至鹤庆一带。 <蛮书》中还有施蛮、顺蛮居住于罗眉川的记载,所 谓“罗眉JIl载“长挥蛮,本乌蛮之后。 ……南诏既破剑、浪,遂迁其部落,与施、顺诸蛮 居,养给之”。说明长裨蛮的居住地、族源、服饰皆 与施蛮、顺蛮相近。关于栗粟两姓蛮,唐樊绰的
络图:固
西迁的高潮。到了清代后期,经过几次大规模的 迁徙。栗粟人口及经济、文化重心西移至澜沧江以
西的怒江流域。
到民国时期,傈僳族的迁徙则有了向北和向 缅甸推进的新特点。而到1960年中缅划界前后。 因当时曾一度错误执行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导 致大批中国傈僳族外流到缅甸北部地区。傈僳族 在缅甸境内逐代繁衍,到2010年,缅甸傈僳族人 口已经达到50万,加上通过缅甸到泰国、印度等 地的傈僳族,国外傈僳族人口已约等同于中国傈 僳族。总之,回栗粟西迁从时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为止,从空间上延续到今天的缅甸北部
住在今天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的“三浪诏”的施
(Ⅸ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5页.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1986。
⑦肖迎。‘清末夏瑚对怒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思想>,载《思想战线>,1998(11)。
3
万方数据
第28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5期
蛮、顺蛮、长裤蛮举族迁徙到铁桥上下。掀开了历 史上西迁的序幕。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丽江土司 与西藏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爆发了长达80余年的
西栗粟头人即是翻越碧罗雪山到怒、俅两江地区
元代以来两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保留和 不断重塑的传统文化不同所致。虽然民族融合与 分化过程是复杂的,导致分化的因素也是多样的。 但主要表现则在分化后的民族间文化差异性上。 清代直至民国,因“本族向无部落,迁移无定, 与各夷族杂居,每因环境而与他族发展关系,所以 形成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三支系。”∞这三个支 系的名称主要是因为过去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 同。但实际上,更主要的是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 与受周围民族文化影响多寡之不同。所谓“白傈 僳”,就是接受汉文化比较多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 少的傈僳支系,也应该是清代文献记载中称为“熟 栗粟”的那部分靠近内地的傈僳族。“花傈僳”与 之相似,而“黑傈僳”的情况则相反。也就是说, “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和“生傈僳”、“熟 傈僳”的称谓的出现。是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