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民族理论常识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
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1)民族人口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凉山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②实践性③继承性④创新性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自己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力得到保障。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1)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意大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瑞士-德国学者布伦奇里: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
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
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
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
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一个民族所应当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备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构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内容在每个民族中的整体表现程度就是相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的有关了解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百度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就是所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构成的平衡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犯罪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国族就是以政治、文化凝固变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轻易转化成民族概念。
维基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
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和汉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第三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
民族结构(经、政、文、意、家庭人口) 内因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人•身) 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条件
民族关系 外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第四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一般过程 1、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2、单一民族国家中 3、多民族国家中 二、基本模式 1、常态发展 2、异态发展 3、向前跳跃发展 三、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第五节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1、民族同化 2、分类: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 3、特点: 是一个过程 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并存 向较高经济和文明接近 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是民族过程中的局部想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1、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甲 乙+丙 2、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甲+乙 丙 三、民族融合及特点 1、概念:131页 2、特点: 是个长期的过程 是个缓慢的过程 是个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与民族接近过程统一的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成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即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 封建主义民族的形成 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 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内容
一、基本动因(动力和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2、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 3、 内因与外因 纵向:原 奴 封 资 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 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二、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发展 2、民主政治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 4、交往通婚
第三章民Biblioteka 发展论民族发展(广义):是指民族过程,指民 族形成发展中的各种曲折直至民族消亡的 阶段。 民族发展(狭义):指与民族产生、民族 发展、民族消亡相对应、相并列的阶段。 多数情况下是狭义的民族发展。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最多:壮族和满族,超过1000万人以上民族最少:一万人一下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地区特点: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2、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3、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渔业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渔猎采集)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农奴制,原始公社制,保甲制度,盟旗制度,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川滇贵保存着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的一般特征:概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
民族自然体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民族类型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的程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及发展中的民族。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有:
一、民族产生规律:
1、民族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建立在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上;
2、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源于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3、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是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
二、民族发展规律:
1、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文化,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2、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是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
3、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基础。
三、民族消亡规律:
1、民族消亡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
2、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是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
3、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是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是民族共同体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