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旧人教版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德育目标:意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刻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层层推进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强调促使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2.导入新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为热量五带,高低纬度间存在着热量的差异,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此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一)单圈环流师:刚才同学们画的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因为在这个热力环流中存在着很多假设条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假设条件是什么?生:(思考,回答)总结如下:1.地球不自转。

2.地球不公转。

3.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4.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5.无大气异常现象。

师:当我们把这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后,全球的大气环流又是什么样呢?(二)三圈环流1.地球有自转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就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不能再继续北流。

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而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活动: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同学阅读原理示意图的力量,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育同学的形象思维并由此满足抽象思维的培育,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抱负状态,不考虑地表的凹凸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转变,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殊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殊突出。

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特别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这种凹凸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呈现出来,有利于同学阅读把握。

由于这种凹凸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

应当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学问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缘由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当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的学问教材配备了相应的图像,使同学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部分学问。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教学建议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可以从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入手,老师引导同学观查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利用黑板上已绘制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边讲解边绘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库供应的动画演示,以亚欧大陆为例,使同学明确,夏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热源,空气剧烈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冷源,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二)课时教学目标1、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三、〖重点难点〗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四、〖教学时间〗:2022年10月28日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六、〖新课讲授〗(一)导课:图片导课(空调、暖气),空调使室内每个角落凉爽是通过传导作用实现的吗,不是,是通过冷空气的运动实现的,暖气使室内每个角度都温暖也不单单是热传导,还有是暖空气的运动实现的。

空调通常安装在上部,暖气通常安装在下部,我们看看通过今天学习大气热力环流能否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课:展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工具单”中“预习评价”中的三个问题,(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体知识)演示实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大气受热如何运动,遇冷如何运动及环流是什么形式。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大气运动)讲解:教师讲解大气热力环流过程(补充气压和等压面概念)低压高压低压高压低压高压B (冷) A (热) C(冷)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逻辑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较难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转折:大气热力环流中有很多规律反应出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讨论思考:同学们结合以下五个问题探究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1、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4、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5、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回答并讲解。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2)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2) 精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联系。

(4)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

(5)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观察“赤道与极地间的环流”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分析理解低、中、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原因。

(3)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阅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使学生掌握冬夏各气压中心的分布。

(5)阅读“亚洲季风”图,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难点:(1)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3.疑点:(1)气压带风带为什么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4.解决办法(1)在讲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时,可先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再采用边听老师讲边跟老师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知识。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讲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先讲明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却不公转。

可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公转的结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因此造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会停止不动,而是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讲明形成条件后再让学生看图加以理解。

(3)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时,要先讲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地表均一的条件下形成的。

最新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资料

最新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资料

2.4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兰州二十一中 郭 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一、大气环流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三圈环流:〔讲授〕1、单圈环流〔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高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

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否认四个假设条件。


● 〔思考〕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总结〕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
累的热量就少。

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思考〕结实右图中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 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 以南地区。

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总结〕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三、季风环流
● 〔思考〕①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是什么?(重要)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 〔思考〕〔读图第40页〕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陆地 海洋
1月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重难点分析: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

(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也有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1)(网络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必须依托课堂互动,互动学习网站和常用的网络手段展开教学组织,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学习方法:采用(网络探究)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

并通过留言板相互探讨,最后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