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初中文言文激趣导入法设计初探

初 中文言文激趣导入法设计初探
广西武鸣县甘圩镇 中心学校
俗话 说 :良好 的开端是 成功 的一半 。新课 的导入 是教师 展示课 堂教 学 艺 术的前 奏 ,是 良好 课 堂教学 效 果的催化 剂 。而文 言文一 般 因时隔 久远 , 需要 教师在 设计教学导 入时要架 设古今 生活的桥梁 , 运用 巧妙 的导入手段 , 创 设情境 ,调 动学 生 的学习 兴趣 ,有效 展开 文言文 教学 。下面 我就 文言 文 教 学新课题 的导入谈谈 我在实 际教学 当中的几点 尝试: 叙述故事 激趣导入 法 青 少年 学生 比较 爱听 故事 ,用讲故 事 的方 法导 入本课 ,可 以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对于 那些 故事 性强 的作 品,教 师可 以先讲 述与 所讲课 文 的某 个 内容、人 物或者作 者 “ 具有 一定联系 ”的小故 事进行导入 。 1 .课文故事 摘要导 入 。如对 《 陈涉 世家》 这篇课文 我是这 样导入 的:
一
韦振星
、
中华 民族历 史源远 流 长,几 经波 折,历 经沧 桑,才 有 了如今 社会 的进步 与 文 明。感恩 思源 ,推动 社会 不断 发展 的是我 们广 大劳 动人 民的 勤劳、 智慧 和 勇气 ,而 说起智 慧和 勇气 ,我们 就不 能不 提起两 干两 百多 年前有 两位 农 民领 袖振 臂高 呼 “ 王侯 将相 宁有 种乎 ”,进 而领 导 了一场轰 轰烈 烈的 史无 前 例 的农 民起义 ,今天 让我 们再 次来重 温一 下那 个暴 风雨 的夜 晚发生 的惊 天动 魄的 故事 ,请看 课文 《 陈涉 世家 》。这 样导入 既 和文章 的主 要 内容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关有 进一步激 发 了学 生想进~步 了解故事 内容的兴趣 。 2 .历史故 事类 比导入 。如在教 到 《 邹忌 讽齐王 纳谏》这 篇文言 文时我 这样 进行激 趣 导入 :缔造 了大唐 盛世 的一代 帝 王唐太 宗李世 民对于敢 于进 谏 的魏 征有一句 评价:以铜 为镜可 以正衣冠… …历代君王 要成就一 番事业 , 身边 一定 要有 几位敢 于进 谏 的大 臣。可 自古有 言 :伴君如 伴虎 , 比干 剖 心 历历 在 目 !进 谏是否 有效 ?一要 看君 王是 否贤 明,二 要看 进谏 者是 否注 意 进谏 的艺 术 ,使 良药 既爽 于 口,又利 于病 !战 国时 的齐威 王就 非常 幸运 的
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杨志荣整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串讲法,老师为主导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收效甚微。
要革除这种弊端,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于是作者实行大胆的尝试,采用了五步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步骤如下: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说”和“读”这两大语言环境。
学英语能够到“英语角”,学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就更多了。
学习文言文却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谁也不想“之乎者也”地啰嗦半天,所以我们只有抓住“读”这个环节。
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对文章实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自清先生也说过:“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但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文言文的诵读要求做到:正字音,知句读,揣语气,晓内容。
首先要读准字音。
特别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
例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读为(yì),不能读成“衣(yī)”,这是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的,叫破音异读。
又如,“至莫夜月明”(《游赤壁赋》),“莫”通“暮”,读为mù;,不能读mò,这是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异读,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就读乙字的读音。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读为kèhán,不读“kěhàn,这是专有名词保留古音的读法,叫古音异读。
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
朗读时要像读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
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
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不能破读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再次,音读得准、不读破句,再配上合理的语气、语调,“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就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伤仲永》这一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更注重抓住根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然而,我们的学生系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很短,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为他们的弱点。
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关键字词句的积累上,比方:隶、书具、书、稍稍、或、谒、然等词语。
另外,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之”、“于”等常用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积累。
诵读也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读准、读好一篇文言文对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堂上,我会进行范读和领读,并让学生们进行两两互读和齐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帮助他们熟悉课文。
这样,通过教学一方面抓住了根底,另一面通过积累培养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堂课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根底参差不齐,所以一堂课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比方有的学生对“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这类稍有难度的句子不能教为通顺的翻译出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文言文两那么》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学弈》通过两个人学棋过程的比照,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争论的过程,表达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经具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设定了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继续培养这一能力。
在断句、朗读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文言文语感。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用文学的温度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初中文言文教学几点尝试

用文学的温度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初中文言文教学几点尝试审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普遍流于表面的“词句串讲”,习惯于以简单的“读背”代替深层的挖掘与赏析,让本来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文言文教学难履其责,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
如何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体会文言文应有的温度,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直抵文章的灵魂呢?现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浅谈几点尝试,就教于方家。
一、从意象入手,体味“文言”之雅文言文“教什么”关注点,不仅仅是古汉语知识,更要带领学生感知和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在执教《咏雪》一课时,学生们无需多言便能理解“柳絮”好,但认识却比较粗浅模糊,说不出所以然来。
倘若深究比喻讲求的形似,盐的色泽与降落姿态,与灰白色的柳絮扬风而起相比,似乎盐更胜一筹。
写物的基础是形似,但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基础上,那未免浅显了些。
在“赏文炼字”环节,我与学生们一起从两者给人的直观感受、姿态美感、情感联想等维度去分析差异。
“盐”吃着咸、品着涩、摸着硬,柴米油盐捆绑着生活俗事,难脱“俗”感,也从未在诗歌中被人赞美。
相比之下,自古文人对轻柔、飘逸、优雅的“柳”偏爱太多了,当代作家张晓风更赞美柳树“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
这一俗一雅对比下,两者高低立现。
再者,瑞雪,虽飞舞在寒冬,却寄予着人们对新春的无限希望。
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
种子,本就是生命最初的模样。
以柳絮喻白雪,将雪与春天联系了起来,让人产生无限温暖的遐想。
而以盐作喻,却无从引出更多意蕴和延伸的意义。
无论谢道韫是凭着一种诗人直觉的天赋,还是基于平时积淀脱口吟出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都不得不折服于她的才华横溢、不同流俗。
诵读、思考、沉吟、玩味、交流、对话,作品的文学味缓缓溢出,学生才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
1.时空流转中,想象“文言”之景文言文教学,疏通文意固然重要,但结合课下注释,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翻译,往往损失了文言文韵味。
文言文教学听课 心得体会(共5篇)

文言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共5篇〕第1篇: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根本上是文学教学。
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
《桃花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
《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展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的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
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底,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的之一,但仅此一个目的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根底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进步读写才能。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络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比方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习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
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
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老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
我们对学生的才能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场,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开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
文言合一让文言文教学更高效

望
现 学 生 的 自主 性 。 当 然 , 作业 的改革 与创 新 , 不仅
生 的 口头 作 业 也 是 批 改 作 业 的 一 种 形 式 , 能 督 促
学 生 的听说 训 练有 效进 行 。
2 . 作 业评 价 的及 时性 、 真 实性 、 鼓 励 性 。对 学
曩 ≥ 蠢 囊 ≯ √ 课 。 ∥ 。 堂 。 _ 。 密码 _
英 语 ,因 此任 务 的交 际性 的重 要 就 不 言 而喻 了 ,
而 且 只有 经过 真 实 的交 际运用 ,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 交 际能 力 ” 。 如上 文 案 例 中所 提 及 的 练说 数 字 , 便 可 做 如 下调 整 : 练说 数字 0 — 9, 能 熟 练 用 英 语 说 出 家 中 电
间 一 长 , 教 师 觉 得 教 文 言 文 枯 燥 , 学 生 觉 得 学 文 多 , 学 生 理 解 起 来 有 点 难 度 , 总 担 心 学 生 可 能 不 懂 。以往 笔 者 都 是采 用 “ 文 言 文叠 加 ” 教 学 方 式 , 就 是 先教 “ 言 ” 再 教 “ 文 ” , 这 样 往 往割 裂 了“ 言 ” 与 “ 文 ” 内在 的 意蕴 和 融合 。学 生- t g提 不 起 学 习 兴
话 号 码 . 明 天课 上 汇 报 交 流 并 记 录 , 最 终 自制 班
于 分 层 布置 的 作业 , 采 用 分 层 评 价 。 只 要 学 生 完
成 了其 相应 层 次 的 作 业 , 便 可以得到肯定 ; 亮 点 评价 , 体 验 成 功 。尊 重 每 一 个 学 生 , 尤其 是 尊重 他 们 的学 习成 果 。评价 时 我 们改 变 过 去 那 种 “ 区分 性评价 ” 为“ 激励性评价 ” , 尽 量 捕 捉 学 生 作 业 中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师教授文言文也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从字词入手以串讲为基本模式的老路上徘徊不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总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真正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文言文在整套语文教材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领域。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许多学生害怕学文言文,不愿学文言文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
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东西,显著提升其文言文素养,就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自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阅读,培养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说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从中也可以看到读的重要。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如果不去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因此对文言文必须通过朗读,使学生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
初中语文教材上选的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肯定不及现代文读的流利,但只要想读,就会越读越好的。
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感觉很难很陌生,只有“读”先行,才能慢慢的使之喜欢并学好文言文。
学生初读课文时,先要求把难读易读错的字注上音,扫清字的障碍,再慢慢自读。
读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拿不准的字音,可以用笔勾画出来,等老师朗读时再确定正确的读音。
这样慢慢下来,也会积累一些文言文的难读字词。
其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的感染给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不对学生做出任何要求,学生也会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自觉的去读课文。
教师在朗读后最好能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加以强调,这样学生读的时候就能印象更深刻一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在当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资讯现代化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我们的文言文似乎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
然而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好好传承文言文。
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常见困难,大致有: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
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
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
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文言文教学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与广大同仁交流交流。
方法一,引导学生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文言文句子抑扬顿挫之美。
初中涉及的诗歌大多为近体诗,它们都是格律诗。
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句子节奏对于句子的理解极其重要。
同时文言句子的韵味,全在于朗读的节奏把握。
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和古文句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喜欢上古文。
方法二,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语感是在表达和理解的言语活动中,主体对语意及用法的直接感知。
这种对语言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对于阅读理解十分重要。
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纵观文言文教学,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
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中学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预习课堂巩固
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内容的博大,思想的深沉,品德的高雅,韵律的和谐,深深地使我们所折服。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不喜欢文言文,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子曰诗云”,“之呼者也”,学它干什么,好象不学也可以,加上老师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们对文言文自然就不会感兴趣,甚至谈古色变,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有效的进行预习
面对一大堆的作业,再加贪玩或不善管理时间,学生的每天课余时间,能排上预习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
我们教师自己对预习也缺乏深入研究,对学生预习方法缺乏得力而持久的指导。
因此,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或者预习低效,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之下,主动去研读课文。
怎样让学生有效的预习,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和诗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利用现有的参考
资料和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时的背景。
这些内容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为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辩护被贬之后,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
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就不会有对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所以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其次,读课文,划出难懂的的字词和句子,并查字典解决。
再次,反复朗读和思考,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等到课上提问解决。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一步,交流资料。
把预习时搜集到的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进行交流。
这样达到了一种资源共享,让学生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步,熟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齐读课文。
在这里,没有让学生自读课文,目的就是尽快的查找读错的字音,避免学生偷懒不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第三步,同译课文。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同桌结组,每人一半翻译课文的任务,一个人翻译,另一个人补充,并对翻译出现的异议共同讨论,一起完成翻译文段的任务。
之所以两个人结组也是为了避免一个人说,其余人听的现象。
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一边翻译一边划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的难点字词。
第四步,难点解疑。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只留下一些难点字词句子。
再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提出疑难字词句,其余三组试着解答,实在解答不出来的老师再补充。
这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五步,深入挖掘。
当学生对课文的翻译都理解的比较到位的时候,就要深入的挖掘课文的内容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在这个环节,老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把预习时候遇到的疑问也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完成对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
三、有效的巩固练习
学生在积累方面主要的问题是记忆不清晰、不完整,表现在试卷上,要么是写不出,要么是书写时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划不清等。
要避免上述情况,在巩固练习时强化以下几个环节:(1)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2)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红笔写出上句或下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3)书写规范。
课堂上经常展示书写佳作,评出书写之星。
对书写不规范的学生,由小组长监督规范写几遍,或者让他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评价,督促其进步。
当然,教育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
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
文的有效教学效果。
这是漫长的路,只要我们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就一定能让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更有效,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