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共产党宣言》一、历史背景、内容提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一)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
《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条件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效的情况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内容提要引言部分说明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
“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5段)。
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第29--54段)。
“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第1--14段)。
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第15--68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第69--86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这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
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一章,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带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策略思想。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第1--4段)。
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第8--12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d0b13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5.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选读篇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深刻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将引发无产阶级的革命。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前途。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现途径,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纲领和方针。
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唯一出路。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前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对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革命的策略方法,指出了革命的动力和主体,提出了革命的目标和路径。
他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革命实践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

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40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一、写作背景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P11第二段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267第一二段+P234注释3.《反对本本主义》P342第二至五段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P469第二段+P4701最后一段5.《实践论》P344注释6.具体之所以具体P119①从个别开始感知一个事物或现象,获得多种规定而表象它,这是第一条道路。
②对所获得的表象多次蒸发,舍象掉芜杂的非本质的东西,达到抽象再获得一般概念。
③从一般概念再回到具体的个别,多次反复获得事物或现象许多规定的综合,构成思维中的具体,是第二条道路。
二、简答题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P11①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②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吧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吧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④马克思中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⑤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虽然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104第一段+P105最后一段三、理解与分析1.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答:①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②人与环境(也即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的统一或一致。
它既是一种主体,人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是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互为条件,同步进行,不断拓展加深,因此,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
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
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 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可见,历史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 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 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 本的弊端。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 一面, 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
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 感性和直观, 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 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 的感性。
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 式的感性。
(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 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 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
这样,不仅人的思维 的能动性被否定了, 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 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
论述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 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 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 用第一, 从目的和功能上看,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 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
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 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我 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
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 已经不是个别“环节”、 “方 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 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 问题, 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 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 是一种革命性变革, 实质工是一场革命。
当然, 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 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 进行革命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