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
毕力平险出入之迂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曾不能损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荷担者三夫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其如土石何箕畚运于
山之一毛感其诚一厝朔东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顾,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而山不加增,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四、名著《朝花夕拾》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其中揭示封建
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三哼经”是指《》。

请简要概括《猫·狗·鼠》中“我”不喜欢猫的两个原因。

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
....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有异曲同工
....之妙。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3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3分)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方/七百里B.惩/山北之塞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投诸/渤海之尾4.(3分)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始一反焉“”同“”,……。

(2)汝之不惠“”同“”,……(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

5.(3分)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6.(3分)下列对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7.(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带答案一、基础积存部份1.给以下黑体字注音:万仞()箕畚()出入之迂()匮乏()冀州()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份之间的关系,指出以下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1)面山而居。

(2)聚室而谋。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说明以下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5)帝感其诚:(6)孀妻弱子:(7)聚室而谋日:4.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5.以下黑体字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互换)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增强反问语气的作用)6.以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7.有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乃至,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8.给以下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恳B.天帝被他的诚恳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9.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 ) 始龀( )孀妻( ) 智叟( )穷匮( ) 箕畚( )( )惩山北之塞( )( ) 荷担者三夫( )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不若孀妻弱子曾: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____(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4)操蛇之神操: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一厝朔东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异同。

(1) 方七百里(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方其远出海门吾义固不杀人(3)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5.解释“河阳”和“汉阴”中的“阳”“阴”二字的含义,并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4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就今天看来,你认为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请说明理由。

(二)列子学射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部分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A . 杂然相许.(赞同) B . 寒暑易.节(更替) C .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D . 虽.我之死(虽然)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其真无马邪”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真不知马也。

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如土石何?D .惧其不已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C.⑤④②③① D.④①⑤②③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承担 B.胆子 C.担心 D.负担答案:B解析:分析:B项“胆”读dǎn;其余三项读dān。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非封建迷信。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答案:B解析:分析:ACD三项“之”是助词,的。

B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答案:B解析:分析:ACD“其”都是代词,B项“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5.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答案:C解析:分析:作者以神话的形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辞汇明白得(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4)汝心之固.( ) (5)固不可彻.( ) (6)惧其不已.也( ) (7)帝感其诚.( ) (8)无陇断.焉( ) (9)始一反.焉( ) (10)河曲智叟亡.以应( ) (11)汝之不惠.( ) (12)一厝.朔东( ) (13)面.山而居( )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5)吾与汝毕力平险.( ) (16)跳.往助之( ) 2.一词多义(1)方⎩⎪⎨⎪⎧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3)固⎩⎪⎨⎪⎧ 汝心之固. 吾义固.不杀人(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5)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6)之⎩⎪⎨⎪⎧本在冀州之.南 汝之.不惠 跳往助之.(7)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8)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9)焉⎩⎪⎨⎪⎧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3.古今异义 (1)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众,许多。

(2)河阳.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太阳,日光。

(3)达于汉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

(4)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愚公移山我夯基我达标1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______________。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______________。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______________。

(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每个小题中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1)于(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聚室而谋。

(3)其( )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

3根据要求,用文中语句填空,并翻译所填句子。

(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课文内容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
练习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释词:(4分)
⑴年且九十(且:)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
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0.译句:(4分)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第二部分: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2分)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2分)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2分)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

大学: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