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屈原
屈原和渔夫的故事

屈原和渔夫的故事古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白话:屈原被放逐以后,流落到了江潭,常常在水边徘徊吟唱,神情十分憔悴,外形容貌异常枯萎。
有名渔夫看到了,就问他说:“您不就是那个三闾大夫屈原吗?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呢?”屈原说:“因为所有的世人都是浑浑浊浊之辈,而单单只有我是清白的啊;因为众人都喝醉了,而单单只有我是清醒的啊。
所以我就被放逐到这儿来了。
”渔夫说:“圣人胸怀旷逸,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绊,而且又能夠随着世俗而做自我调整。
既然世人都浑浊了,您为什么不干脆扰扰水底的烂泥巴而弄脏水波呢?既然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干脆吃吃酒渣、喝喝薄酒呢?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做得那么高超呢?为什么要沦为自我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抖动衣服,怎么能夠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受到污浊的外物弄脏呢!我宁愿跳进滔滔的湘水中,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又怎能夠让自己洁白的灵魂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渔夫微微地笑了笑,敲敲船边走了,还唱着歌:“沧浪的水啊,如果干干净净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帽带子吧!沧浪的水啊,如果污污浊浊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脚吧!”渔夫于是走了,不再和屈原多说了。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
(湖上。
《楚辞·渔夫》原·译文

《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1]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3]何故深思高举,[4]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5]物之汶汶者乎![6]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7]「沧浪之水清兮,[8]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9]遂去不复与言。
〔注〕[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古):搅混。
[3]铺(bo补):吃。
歠(chuo啜):饮。
酾(li离):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en门)汶:玷辱。
[7]鼓枻(yi义):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9]「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意思

意思是: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自先秦作家屈原的《渔父》。
原句选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楚辞

渔父屈原〔先秦〕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屈原 渔父 故事

屈原渔父故事
屈原和渔父的故事源于《楚辞·渔父》。
故事中,屈原在流放期间,游荡于沅江边。
他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到他这个样子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劝解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众人皆浊,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醉,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最后,渔父唱歌离去,歌词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这个故事表达了两种处世态度。
一种是屈原式的坚守与不妥协,另一种则是渔父式的与世推移和随遇而安。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厂屈原S:“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歌其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te之口,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1D而笑,鼓枇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尺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尿屈原说尺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尺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尿屈原说尺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口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尿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尺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 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己经,引中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1(1)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 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⑸混(gd):搅浑。
⑹舗:吃。
糟:洒糟。
歌(chub):饮。
醯(H):薄酒。
成语:哺糟歌醯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 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道热肠
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
语言描写
知天达命 神态描写
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 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 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 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 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 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渔父的做法等于同流合污吗?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在 介词,因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将此文 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 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 内涵。
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 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 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 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 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 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 ②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介词,被)
(3)定语后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 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体貌特征
心力交瘁 心事重重 形销骨立
环境黑暗
性格特征
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渔父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 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语言描写
屈原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 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 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 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 造这一形象?
渔父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 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 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 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 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 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 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 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 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渔(樵耕读)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内涵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 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 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 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 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 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 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 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 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 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去瞻仰一位伟 人,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
正音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 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 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 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 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 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课文学习 第二节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 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 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 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 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 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 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 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课文学习 第三节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 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 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 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 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 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 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 让玉一般洁白纯净的东西去蒙 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课文学习 第四节
译文:渔父微微 一笑,拍打着船板 离屈原而去。口中 唱道:“沧浪水清 啊,可以洗我的帽 缨;沧浪水浊啊, 可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 和屈原说话。
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 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谈谈你 的认识。
司马迁 以生践志 屈 原 以死明志
两种人格榜样
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你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那么请选 择主动的受难,在苦难中了解生存真相,分析苦 难的根源,发掘苦难的深层原因,以不懈的斗争 改变命运,守住人的尊严。
1.学习本课了解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2.有什么须要进一步探讨? 3.对本课有什么建议?
作业:
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 揭示渔父的真实心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钓。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 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 不同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