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刷子李作者介绍

刷子李作者介绍

《刷子李》作者介绍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

9.3课外阅读推荐——冯骥才《刷子李》

9.3课外阅读推荐——冯骥才《刷子李》

冯骥才《俗世奇人》之《刷子李》一.原文:(《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一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有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刷子李》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刷子李》知识点+同步练习

模: mó模仿 mú模样
近义词 :
清脆—清亮 衔接—连接 规矩—规则
搜索—搜寻 神圣—庄严
绝活—绝招
威严—威风
难堪—尴尬
包袱—包裹
坐信半疑—将信将疑
能耐—本事
天衣无缝—十全十美
反义词 :
清脆——沙哑
雪白——乌黑 明白—糊涂
威严——温和 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天衣无缝——漏洞百出 稀溜溜—干巴巴
平平整整—坑坑洼洼
“居然”表示在意料之外。 曹小三一直对师傅的绝活半信半疑, 所以,每刷完一
面墙,他都会搜索一遍, 但是一个白点都没发现, 用“居然”写出了曹小三的惊
讶,也写出了“刷子李”的名不虚传。
同步练习 2
一、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字音,标上“√”。
行(x íng háng) 外的未见过的不信,行 (x íng háng) 内的生气愣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
障。
这一段话描写了 “刷子李” 刷墙的情景, 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
“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做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
艺术表演,悠然摆来摆去,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这不是艺术的境界吗 ?刷后的效果,作家主要言其平整和雪白,一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刷墙的动
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3、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这句话是侧面描写, 曹小三仔细搜索后, 发现师傅身上确实无白点, 表现了刷子

14《刷子李》课件-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14《刷子李》课件-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半信半疑
崇敬
崇敬
质疑
心理描写
同学们想一想再课文第10自然段中刷子李 对曹小三说的话有什么深意?
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他告 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他 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 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 第10自然段中刷子李对曹小三说的话有什么深意?
词语理解
刷浆: 用刷子在墙壁上刷石灰浆。 绝活: 最拿手而有特色的本领、绝技。 悠然: 悠闲的样子。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规矩: 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难堪 : 难以忍受,难为情。 半信半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表明人物身份及 其技术之高超。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通过曹小三的 所见、所闻证明“刷子李”名不虚传。
何处体现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 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 般快活。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 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1)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目 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 高超。 (2)刷子李有此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 炼的结果。 (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 让他深受触动,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规矩奇:穿着一身黑有白

刷 子
刷 子 李
点不要钱

动作奇:悠然摆来,悠然摆去 描
诈 笔顺
niē
捏 笔顺
zhèng
怔 笔顺
多音字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案三篇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案三篇

【导语】《刷⼦李》选⾃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

短⽂以“刷⼦李”的⾼超⼿艺为话题,从徒弟曹⼩三的视⾓出发,通过曹⼩三的⼼理变化凸显刷⼦李粉刷本领⾼超。

本⽂的语⾔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论是⼈物语⾔,还是叙述语⾔,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认识⽣字。

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了解⼀位普通的⼿艺⼈⾼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

⼆、教学重点: 感受⼈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物的⽅法。

三、教学难点: 练习复述课⽂。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章《泥⼈张》《快⼿刘》等。

2.学⽣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物描写出⾊的⽂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法。

五、教学过程: (⼀)导⼊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将结识⼀位⼿艺⼈,他就是——《刷⼦李》。

[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李呢?(姓李,专⼲粉刷这⼀⾏)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出处。

本⽂选⾃《俗世奇⼈》,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不强活不成,⼀强就⽣出各样空前绝后的⼈物。

”如刷⼦李、泥⼈张等。

(⼆)初读课⽂ 1.⾃由轻声读课⽂,要求: (1)读通读顺,⾃⼰喜欢的段落多读⼏遍。

(2)画记⽣字、新词,不明⽩的地⽅进⾏圈点批画。

(3)找出⽂中⾃⼰感兴趣的⽅⾔,多读⼏遍,谈谈⾃⼰的理解。

2.学⽣独⽴⾃学。

3.全班交流。

(1)指名分⾃然段朗读课⽂,学⽣评价。

(读准字⾳,读正确、流畅) (2)⿊板出⽰词语,指名认读。

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3)交流难写字的字形如何记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课文原文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中考热点作家专题阅读——冯骥才

中考热点作家专题阅读——冯骥才
A.小说开头不直接写刷子李,而是用了不小的篇幅概述码头上的风俗与规矩,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并非离题的闲笔,既为下文作了铺垫,更为小说主题作出了暗示。
B.“一身黑”的穿着打扮,是刷子李显示自己刷墙技术的主要道具,也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看着可能缺乏美感,读着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在之美。
C.小说以“刷子李”为题,既表明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含蓄地表达了“人要有两把刷子,才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主题(道理)。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这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师傅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似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3.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刷子李》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本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刷子李粉刷本领的高超。

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注重细节描写。

第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奇在人物,妙在故事”是人们读本文后的普遍感受。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字卡、词卡,准备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

学生准备:网上找一找《俗世奇人》读一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导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

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刷子李。

2.板书课题,齐读。

指导学生第二个字读轻声。

3.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过去,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这一行当加他的姓称呼他。

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人,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棒,就叫他——风筝刘;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是一位粉刷匠,他的粉刷技术特别高超,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

让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吧!(再读题目)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认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刷子李》作者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

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

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摘自2002年9月14日《燕赵都市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