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45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
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原由。
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2、雨之歌: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j)

10、组歌课型自读"点拨"练习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3.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4.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情感与价值目标5.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重点目标2、4难点目标4教学准备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二、自学"点拨(一)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二)字词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俊俏(qiào)衷情(zhōng) 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天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2.解释下列词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组歌(节选)》教学设

10 组歌(节选) 纪伯论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了解作者纪伯伦。
2、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提问:纪伯论是一个怎样的人?《组歌》是一组怎样的作品?作者简介: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纪伯论出生于黎巴嫩,后移居美国。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可他的祖国却并不接纳他。
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
《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
(2)注意语调和情感。
3、字词注音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iù)俊俏(qiào)衷情(zhõng)馈赠(kuì)憔悴(cuì)真谛(dì)夫穹(qióng)璀璨(cuǐ càn)镶嵌(xiāng qiàn)翱翔(áo)长吁短叹(xū)千山万壑(hè)词语解释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组歌》(节选)

5、试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6、解释第6段中“吻”和“拥抱”在 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 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纪伯伦的《组歌》 (节选)。在《浪之歌》里,海浪 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 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 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 《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 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 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2、整体把握“浪”和“雨” 的形象。
浪之歌 1、聆听
2、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 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节: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 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这是热 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节: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 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 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作业
仿写训练 曾有多少次,当……时,我……; 曾有多少次,当……时,我……; 曾有多少次,当……时,我……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 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 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 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 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 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 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 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 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
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 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 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 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 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 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 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 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 地出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m)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体裁:散文诗课型:略读课课时总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3.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知识链接】纪伯伦(1883~1931),()诗人、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著有散文诗集《》《》《》等。
其作品的语言风格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天穹.()千山万壑.()翱.翔()璀璨..()长吁.短叹()2.解释下列词语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镶嵌:长吁短叹:盛气凌人:【学习之旅】一、检查预习二、读文见义,理清思路1.朗读《浪之歌》,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2.朗读《雨之歌》,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三、精读慎思,品味涵泳1.读美句。
朗读课文,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2.赏美句。
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完成后,展示交流,用下面的陈述方式:我喜欢第______ 页第______ 段的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 ”(读原句),我的理解和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组歌(节选)》课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组歌(节选)》课文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似银的泡沫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幺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妨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着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
我是根跟晶亮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撇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穷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笑;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
八年级下人教版《组歌》

感悟: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体
会表达效果。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 着他;潮水退去时, 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
运用“曾有多少次,当…… 时,我……;曾有多少次, 当……时,我……;曾有多 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 句衔接自然。)
雨 之 歌
•
•
纪伯伦
联想:关于“雨”的诗句
• 都借据一个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或寄托诗人的思 想感情。 • 运用拟人化写作手法,将“海浪、雨”赋予人 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有丰富的情感内容。 • 善于在平易中作理性的思考。海浪、雨都是平 常事物,但作者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发挥丰 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是物有丰富的情感思想, 给人愉悦和美感。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 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 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 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 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 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 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雨》)
朗读课文,思考:雨有哪些作用?划出
文中语句,体会“雨”的形象。
• 一个奉献者形象:装点千山万壑;镶嵌 绿野大地;让山河乐;让花草笑;滋润 万物;启迪心扉。 • 是一位使者:为情侣传情。
拓展训练:选取一个对象,仿写。
• ……是…究:两篇诗歌具有哪些相同点。
•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 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 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 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 花飘零在水上
反复朗读: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对“海浪”形象的认识。
• 《浪之歌》 海岸的情人
{人间万物的守护者
海浪是一个执着的爱人形象,她对情侣海岸一 往情深,爱得热烈、深沉。上升到对万物的爱, 她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海浪的这种爱,也 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反映。
组歌(节选)(教参)

10 组歌(节选)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
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原由。
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2.雨之歌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