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结构分析资料

合集下载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32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 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成功例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33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第四阶 段
第五阶 段
主导产业部 门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
6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 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 的产业关联关系。
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 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 出口的比例)。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9
前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 业部门的创建等。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移动支付。。。
后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 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 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比如,汽车
25
(一)禀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从根本上看,企业竞争力不是通过政府扶持获得的,而是来 自于稀缺要素(资本、技术)获取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只能通 过提升禀赋结构来实现;
• 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发展是推动禀赋结构升级的关键。这些 企业凭借自身比较优势而获得最大化利润,并最大可能地积累 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一国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由此带动比较 优势的逐渐提升,同时也使企业获取稀缺要素诸如资本和技术 的成本持续下降;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分布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业结构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

产业结构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课件

一 相关概念和分组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行业间的组成、
构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 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之一. ▪多通过构造投入或产出的 相对指标 来测量.
分组是基础
一 相关概念和分组
(三)产业结构状况的相对指标: ▪ 一种是用各产业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的
数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的比较上说 明产业结构; ▪ 另一种是用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值、实物量等)的数 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 明产业结构。
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产业结构统计
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经济结构: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部分之 间、社会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 联系,以及由这种内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 性和整体性。
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广义地理解,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市场 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 资源配置结构、投资结构、价格结构、产品结 构、所有制结构等等。
▪其中,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是宏观 意义上更为主要的经济结构问题,本章着重对 这几个方面的统计问题进行阐述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本章结构
产业结构统计 市场结构统计 区域结构统计 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统计
一 相关概念和分组 二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 三 产业结构动态统计 四 产业结构效应统计
• 技术集约化程度系数是一个正指标。
二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
(三)产业结构水平统计应注意的问题 1.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的基础指标:分子与分母要保持
一致。 2.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指标的形成方法:
结构相对数: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密集型产 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 比例相对数:工业加工度,霍夫曼比例,技术集约 化程度系数等。 3.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的多维性和长期性 4. 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2005年 种植业比重 林业比重 44.9% 1.2%
畜牧业比重
渔业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 比重
22.6%
1.2% 20.9%
20.1%
1.1% 25.0%
24.8%
0.8% 26.7%
30.6%
1.0% 16.5%
31.3%
1.1% 15.7%
“十一五”期间农业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50.0% 40.0%
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新阶段的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一)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 提高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 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结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相对的,过去合理的 农业结构现在会变得不合理,因此,农业结构调 整是一个不断的动态过程。
百分比
30.0% 20.0% 10.0% 0.0% 2005 2006 2007 年份 2008 2009
种植业产值比重 林业产值比重 畜牧业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
表3 克拉玛依市“十一五”期间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 表 单位:公顷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Chapter6 - 21/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 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以 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产业结构详细资料大全

产业结构详细资料大全

产业结构详细资料大全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

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基本介绍•中文名:产业结构•别名: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包括:五个要素•产业分类:随分类标准不同而不同•影响因素:一切影响经济成长得因素•变化趋势:参看正文衡量标准,产业分类,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调整措施,结构矛盾,调整方向,最佳化升级,基本介绍,普遍规律,发展要求,衡量标准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

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成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

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件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件

06
案例研究
案例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总结词
广东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 了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VS
详细描述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产业结 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传统产业 ,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了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 体系,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为当地居民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 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技术创新
社会稳定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技术创 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理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稳 定和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经济风险 。
02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概述
01 总结词
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法是通过分 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提 出优化建议的方法。
02
详细描述
该方法主要关注产业结构的高 级化、合理化和高效化。通过 分析各产业的占比、发展趋势 和竞争力等因素,可以提出针 对性的优化建议。
03
总结词
04
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法有助于提升 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课 件
• 引言 •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概述 •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 中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 案例研究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分 析方法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员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 方面的专业能力。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了 解各产业的附加值率、就业创 造能力等指标,从而评估其竞 争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投入 产出分析法预测未来产业结构 的变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摩尔结构变化值——
n
M + = W W i,t i,t +1
i =1
n
W2 i ,t
1/ 2
n
W2 i,t +1
1/
2
i =1
i=1
8
2.产业结构联系分析:结构相似系数和霍夫曼比例
①结构相似系数—— ②霍夫曼比例——
n
Sij = Xik X jk
k =1
n
n
X
2 ik
X
2 jk
该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该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
②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
=
n
( Xi -X )2
i 1
n
V = X 100%
③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 Y A K L
④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
X ij
Rij n
Xij
j 1
m
Xij
i 1
mn
Xij
i1 j1
10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按该规律转移的解释是:需求和效率的变动 2.库兹涅茨的实证 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统计 3.钱纳里的研究 标准结构
11
(二)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1.工业化及其阶段的判定 工业化可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 狭义Leabharlann 广义经济结构量

产业分类与演进
产业关联
技术水平
投入产出
产业分类 内部构成 产业演进
经济效益
2
(二)产业的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 标准的提出 ➢ 分类标准 ➢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三产业的分类 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 特性:权威性、完整性与适用性 门-大类-中类-小类与编号的排序 3.生产结构分类 以(再)生产过程中产业关系和比例为目的的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与资本品产业 霍夫曼分类原则 日本经济企画厅的分类法:物质生产部门、网络部门与 知识、服务生产部门
13
(二)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1.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
(1) 产业部门间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是个人职业专业化和社会分工 专业化深入的结果
(2)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力量 (3)在生产和交易中制度创新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了产业结构演进
如果考虑某个产业的变动指数,则可以写成:
Ki [(qi1 qi0 ) qi0 ]100%
7
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通常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增长对
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
Ei = i
i 1
Rt
其中,Ei 为产业 i 结构超前系数, i 为产业 i 末期所占份额
与初期所占份额之比,R t 同期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率。
3
4.工业结构产业分类 重工业、轻工业和化学工业 5.以资源密集度进行产业分类
6.产业链中的衔接关系分类
7.增长率产业分类
t时期的增长率
成熟产业 成长产业
gt
衰退产业 发展产业
0
g t +1
t+1时期的增长率
4
8.战略关系分类法
①主导产业
——依靠技术进步或创新获得生产函数的变化 有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速度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
6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分析法
三类基本方法: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法
产业结构关联分析法 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法 1.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值、摩尔结构变化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①产业结构变动值—— K= qi1 qi0
其中,K 为产业结构变动值,qi1为报告期构成比例,qi0为基期构 成比,i 为产业序号,1 为报告期,0 为基期。
第六章 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分析法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的动因 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
1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分类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重点是揭示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接结构演变的 规律和动因,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 寻找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政策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技术进 步 和市场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②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长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规模所占比重大, 起到支撑作用
③先导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 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特定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
④重点产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 重点发展的产业
⑤先行产业
——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 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也称为瓶颈产业或基础产业; 广义先行产业包括狭义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技术密集化程度系数K3
=
T
+e1L+e2C T +L+C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系数:K =W1K1+W2K2 +W3K3
12
四、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一)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 1.对农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减少的解释 (1)需求收入弹性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农业技术进步速度低于其他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 (3)自身机器化水平的提高 2.对工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及劳动力比重趋向稳定的解释 (1)需求收入弹性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升高 (2)市场的扩大对需求收入弹性的升高提供支撑 (3)技术进步和新行业的发展对稳定了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服务业劳动比例上升的原因 需求收入弹性大 进入、竞争与垄断
5
(三)地区产业结构形态、特征及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增长的潜力和约束因素 ➢ 农业 ➢ 工业 ➢ 第三产业 2.需求结构的变化 产业需求弹性=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人均GDP(GNP)的增长率 3.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 4.资源转化率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汇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生产要素转换率
的最重要因素 5.政治因素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
2.工业结构水平的高度化 (1)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转化
修正霍夫曼比例(重工业化系数K1)=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2)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由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
为中心向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推进。
高加工化系数K
2
=
加工工业总产值 基础工业总产值
(3)工业结构中的资源密集度的转变
i =1
i 1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
工业化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霍夫曼比例 5(±1) 2.5(±1) 1(±0.5) 1以下
9
3.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增长波
动分析、技术进步率和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数
①比较劳动生产率——
某产业比较劳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