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化学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原卷版)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Cl35.5 Fe 56一、选择题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清洁燃料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2.在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制备气体,合理的是3 2 2 2 化学试剂 制备的气体ACa(OH)2 + NH 4ClNH 3BMnO 2 + HCl (浓)Cl 2CMnO 2 + KClO 3 O 2DNaCl + H 2SO 4 (浓)HClA. AB. BC. CD. D3. 下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用碳酸钠溶液处理水垢中的硫酸钙: CO 2- + CaSO = CaCO + SO 2-3434B. 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 Fe + 4H + + NO - = Fe 3+ + NO ↑ +2H OC 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钾溶液: Al 3+ + 4OH - = AlO - + 2H OD. 氯化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 Cu 2+ + S 2- = CuS ↓4. 一种活性物质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能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B. 既是乙醇的同系物也是乙酸的同系物C. 与互为同分异构体D. 1mol 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得44g CO 25.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1.731kg 的月球土壤,经分析发现其构成与地球士壤类似土壤中含有的短周期元素 W 、X 、Y 、Z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5,X 、Y 、 Z 为同周期相邻元素,且均不与 W 同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W > X > Y > ZB.化合物XW 中的化学键为离子键C.Y 单质的导电性能弱于Z 单质的D.Z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碳酸6.沿海电厂采用海水为冷却水,但在排水管中生物的附着和滋生会阻碍冷却水排放并降低冷却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管道口设置一对惰性电极(如图所示),通入一定的电流。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详解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 项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棕色。
瓷器青色一般不来自氧化铁。
故A错。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分子中存在双键,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B正确;分子中存在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错;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且不存在亲水基团所以不易溶于水,D错。
9.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Na2CO3的作用是吸收HBr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向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第一层中HCl均以分子形式存在,A正确。
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1.(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2.(6分)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mol N2与4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3.(6分)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4.(6分)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5.(6分)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增大B.该法在处理含Na2SO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和H2SO4产品C.负极反应为2H2O﹣4e﹣=O2+4H+,负极区溶液pH降低D.当电路中通过1mol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的O2生成6.(6分)298K时,在20.0mL 0.10mol•L﹣1氨水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完整版)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及

绝密★启用前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化学试题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Ar40 Fe56 I127一、选择题:此题共6个小题,每题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7.硫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
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硫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C.“沉淀〞反响的金属离子为Fe3+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8.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 Br?/CCl4褪色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以下操作未涉及的是10.N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A .水解形成的Fe(OH)胶体粒子数为A3 3B .〔标准状况〕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为 18NAC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 AD .4与Cl2在光照下反响生成的CH3Cl 分子数为A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 [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
以下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二氯代物超过两种 C .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D 生成1molC5H12至少需要2molH212 .主族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
2020年高考化学化学全国Ⅰ卷试题及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全国卷Ⅰ)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P 31 S 32 Cl 35.5 V 51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 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CH 3CH 2OH 能与水互溶B .NaClO 通过氧化灭活病毒C .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D .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8.紫花前胡醇可从中药材当归和白芷中提取得到,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有关该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分子式为C 14H 14O 4B .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色C .能够发生水解反应D .能够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双键9.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10.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 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CH 3COI 是反应中间体B .甲醇羰基化反应为CH 3OH+CO=CH 3CO 2HC .反应过程中Rh 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D .存在反应CH 3OH+HI=CH 3I+H 2O1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核反应中用α粒子(即氦核42He )轰击金属原子W Z X ,得到核素30Z+2Y ,开创了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先河: W Z X +42He →30Z+2Y +10n其中元素X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气体(杂质) 方法 A SO 2(H 2S )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Cl 2(HCl )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 C N 2(O 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O (NO 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A .W Z 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B .X 、Y 均可形成三氯化物C .X 的原子半径小于Y 的D .Y 仅有一种含氧酸12.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 −CO 2水介质电池。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全国新高考Ⅰ卷 (含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全国新高考Ⅰ卷化 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实验室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用冷水贮存白磷B .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C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蒸发皿D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金属钾的燃烧 2.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谷物发酵酿造食醋B .小苏打用作食品膨松剂C .含氯消毒剂用于环境消毒D .大气中NO 2参与酸雨形成3.短周期主族元素X 、Y 、Z 、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X 原子的电子总数是其最高能级电子数的2倍,Z 可与X 形成淡黄色化合物Z 2X 2,Y 、W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第一电离能:W>X>Y>ZB .简单离子的还原性:Y>X>WC .简单离子的半径:W>X>Y>ZD .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Y>W4.下列关于C 、Si 及其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论述错误的是A .键能C C>Si Si ——、C H>Si H ——,因此C 2H 6稳定性大于Si 2H 6B .立方型SiC 是与金刚石成键、结构均相似的共价晶体,因此具有很高的硬度C .SiH 4中Si 的化合价为+4,CH 4中C 的化合价为-4,因此SiH 4还原性小于CH 4D .Si 原子间难形成双键而C 原子间可以,是因为Si 的原子半径大于C ,难形成p-p π键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CO2B.用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C.用丙装置制备无水MgCl2D.用丁装置在铁上镀铜6.从中草药中提取的calebin A(结构简式如下)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2023年高考化学新课标卷 (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科综合化学学科1. 化学在文物的研究和修复中有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竹简的成分之一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B. 龟甲的成分之一羟基磷灰石属于无机物 C. 古陶瓷修复所用的熟石膏,其成分为Ca(OH)2 D. 古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其成分为Fe 2O 3【答案】C 【解析】【详解】A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 6H 10O 5)n ,其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一种天然高分子,A 正确;B .羟基磷灰石又称又称羟磷灰石、碱式磷酸钙,其化学式为[Ca 10(PO 4)6(OH)2],属于无机物,B 正确;C .熟石膏是主要成分为2CaSO 4·H 2O ,Ca(OH)2为熟石灰的主要成分,C 错误;D .Fe 2O 3为红色,常被用于油漆、涂料、油墨和橡胶的红色颜料,俗称铁红,D 正确; 故答案选C 。
2. 光学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聚碳酸异山梨醇酯可由如下反应制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高分子材料可降解 B. 异山梨醇分子中有3个手性碳 C. 反应式中化合物X 为甲醇 D. 该聚合反应为缩聚反应【答案】B 【解析】【详解】A .该高分子材料中含有酯基,可以降解,A 正确;B .异山梨醇中四处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故异山梨醇分子中有4个手性碳,B 错误;C .反应式中异山梨醇释放出一个羟基与碳酸二甲酯释放出的甲基结合生成甲醇,故反应式中X 为甲醇,C 正确;D .该反应在生产高聚物的同时还有小分子的物质生成,属于缩聚反应,D 正确; 故答案选B 。
3. 一种可吸附甲醇的材料,其化学式为,部分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233434C NH B OCH Cl ⎡⎤⎡⎤⎣⎦⎣⎦中为平面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晶体中存在N-H …O 氢键B. 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C. 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D. 晶体中B 、N 和O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相同【答案】A 【解析】【详解】A .由晶体结构图可知,中的的与中的形成氢键,因此,该晶体中存在氢键,A 说法正确;B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递增趋势,但是第ⅡA 、ⅤA 元素的原子结构比较稳定,其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的相邻元素的原子,因此,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小到大的顺序为C< O < N ,B 说法不正确;C .B 、C 、O 、N 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1、2、2、3,因此,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B<C=O<N ,C 说法不正确;D .为平面结构,则其中的C 和N 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均为;中B 与4个O 形成了4个σ键,B 没有孤电子对,则B 的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中O 分别与B 和C 形成了2个σ键,O 原子还有2个孤电子对,则O 的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均为;综上所述,晶体中B 、О和N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不相同,D 说法不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化学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化学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试卷为虚构的,仅用于示范目的。
任何与实际试卷相似之处纯属巧合。
请勿将本文档中的内容用于非法用途。
选择题1. (A)2. (B)3. (D)4. (A)5. (C)6. (B)7. (D)8. (C)9. (A) 10. (D)11. (A) 12. (B) 13. (D) 14. (C) 15. (B) 16. (D) 17. (C) 18. (A) 19. (D) 20.(B)填空题21. NaOH 22. 点燃 23. CH3COOH 24. 4 25. 生物质简答题26. 请简要解释氢键的形成和特点。
氢键是一种弱的化学键,通常发生在分子中含有一对氮、氧或氟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情况。
氢键的形成涉及氢原子与氮、氧或氟原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特点有:- 氢键力量较弱,但对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 氢键的方向性和作用范围较广,具有空间定向性。
- 氢键能够使分子间距离变小,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氢键能够增强分子的极性和溶解度。
27. 简述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它的结构如下:-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中子数可以不同,但在稳定原子中与质子数相等。
-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
- 质子和中子以强相互作用维持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28. 简要描述电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可以失去电子(被氧化)或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包括:-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被称为氧化剂。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被称为还原剂。
- 电子转移:电子从被氧化物质转移到还原物质。
29. 简述大气污染物PM2.5的来源和危害。
PM2.5代表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新课标Ⅰ)(详细解析版)
(2)滤渣I为不与硫酸铵溶液反应的Fe2O3、Al2O3、SiO2;检验Fe3+,可选用的化学试剂为KSCN;
(3)由硼酸的离解方程式知,硼酸在水溶液中是通过与水分子的配位作用产生氢离子,而三价硼原子最多只能再形成一个配位键,且硼酸不能完全解离,所以硼酸为一元弱酸;在“过滤2”前,将溶液pH调节至3.5,目的是将B(OH)−4转化为H3BO3,并促进H3BO3析出;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温度保持80~95℃,由于保持温度比较恒定且低于水的沸点,故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热水浴);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硫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为了防止倒吸可以加装倒置的漏斗,故选择C装置;
(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 H2O2,H2O2可以将Fe2+氧化为Fe3+,且H2O2的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故理由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新的杂质。因为H2O2本身易分解,所以在加入时需分量加入,同时为了防止Fe3+水解,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
(一)必考题:共129分。
8.硼酸(H3B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医药、肥料等工艺。一种以硼镁矿(含Mg2B2O5·H2O、SiO2及少量Fe2O3、Al2O3)为原料生产硼酸及轻质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95℃“溶侵”硼镁矿粉,产生的气体在“吸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2023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全国新高考I卷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选择题第一部分(共1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第二部分(共30分)21. 答案B22. 答案A23. 答案D24. 答案C25. 答案D26. 答案C27. 答案A28. 答案B29. 答案A30. 答案D第三部分(共35分)31. 答案B32. 答案C33. 答案A34. 答案D35. 答案B36. 答案A37. 答案C38. 答案D39. 答案B40. 答案C第四部分(共25分)41. 答案C42. 答案D43. 答案A44. 答案B45. 答案A46. 答案D47. 答案C48. 答案B49. 答案C50. 答案B非选择题第五部分(共20分)一、填空题51. 答案:氢气52. 答案:353. 答案:1054. 答案:无色二、简答题55. 答案:煤的生成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甲烷,因此煤矿工人在采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和排放甲烷等有害气体,以免引起矿井事故。
56. 答案:阴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其空腔内正离子与周围环境中的阴离子发生交换反应,在水质处理、制备高纯度的化合物、以及分离和净化生物化学物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应用题57. 答案略。
自主思考题58. 答案略。
总结本次考试难度适中,综合涉及了化学的各个知识领域。
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备考,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化学一、选择题1.(6分)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解析:A.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NaHCO3的晶体析出,故A正确;B.浓盐酸易挥发,与NH3结合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为白烟,故B正确;C.碘是人体必需元素,补碘常在食盐中加入KIO3固体而不是高碘酸,高碘酸为强酸性,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故C错误;D.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S、KNO3、C,三者比例为1:2:3,故D正确。
答案:C2.(6分)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解析:A.由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8O,故A正确;B.因含C=C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错误;C.含C=C键、﹣OH,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D.含C=C,能发生加成反应,含﹣OH能发生取代反应,故D错误。
答案:A3.(6分)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A.W2﹣、X+B.X+、Y3+C.Y3+、Z2﹣D.X+、Z2﹣解析:根据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各选项可以推出,W为O2﹣、X为Na+、Y为Al3+、Z为S2﹣,Al3+和S2﹣均能发生水解,水解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O2﹣不能在水溶液存在,而Na+不水解,故正确的是C。
答案:C4.(6分)银制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
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l2S3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解析:A.银器放在铝制容器中,由于铝的活泼性大于银,故铝为负极,失电子,银为正极,银表面的Ag2S得电子,析出单质银,所以银器质量减小,故A错误;B.银作正极,正极上Ag2S得电子作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生成单质银,故B正确;C.Al2S3在溶液中不能存在,会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H2S和Al(OH)3,故C错误;D.黑色褪去是Ag2S转化为Ag而不是AgCl,故D错误。
答案:B5.(6分)已知K sp(AgCl)=1.56×10﹣10,K sp(AgBr)=7.7×10﹣13,K sp(Ag2CrO4)=9.0×10﹣12。
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42﹣浓度均为0.010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A.Cl﹣、Br﹣、CrO42﹣B.CrO42﹣、Br﹣、Cl﹣C.Br﹣、Cl﹣、CrO42﹣D.Br﹣、CrO42﹣、Cl﹣解析:析出沉淀时,AgCl溶液中c(Ag+)==mol/L=1.56×10﹣8mol/L,AgBr溶液中c(Ag+)==mol/L=7.7×10﹣11mol/L,Ag2CrO4溶液中c(Ag+)==mol/L=3×10﹣5,c(Ag+)越小,则越先生成沉淀,所以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Br﹣、Cl﹣、CrO42﹣。
答案:C6.(6分)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A.15种B.28种C.32种D.40种解析: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属于饱和一元酯,若为甲酸和丁醇酯化,丁醇有4种;若为乙酸和丙醇酯化,丙醇有2种;若为丙酸和乙醇酯化,丙酸有1种;若为丁酸和甲醇酯化,丁酸有2种;故羧酸共有5种,醇共有8种,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5×8=40种。
答案:DB.BC.CD.D解析:A.乙醇和水混溶,不能用作萃取剂,应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故A错误;B.乙酸乙酯和乙醇混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C.根据二者在水中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不同,利用重结晶法。
NaCl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KNO3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大,经冷却过滤,故C错误;D.丁醇和乙醚混溶,但二者的沸点不同,且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答案:D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8.(13分)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可在a中加入20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mL浓硫酸。
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的名称是。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B.冷却后补加C.不需补加D.重新配料(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填正确答案标号)。
A.圆底烧瓶B.温度计C.吸滤瓶D.球形冷凝管E.接收器(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41%B.50%C.61%D.70%解析:(1)依据装置图分析可知装置b是蒸馏装置中的冷凝器装置。
答案:直形冷凝器;(2)碎瓷片的存在可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暴沸现象,补加碎瓷片时需要待已加热的试液冷却后再加入。
答案:防止暴沸 B(3)加热过程中,环己醇除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环己烯外,还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间发生脱水反应生成二环己醚,。
答案:(4)由于分液漏斗有活塞开关,故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液;分液过程中,由于环己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故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答案:检漏上口倒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利用无水氯化钙吸收产物中少量的水。
答案:干燥;(6)观察题目提供的实验装置图知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吸滤瓶和球形冷凝器管。
答案:CD;(7)环己醇为0.2mol,理论上可以得到0.2mol环己烯,其质量为16.4g,所以产率=×100%=61%。
答案:61%。
9.(15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
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
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 x C6。
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 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
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填化学式)。
解析:(1)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知,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3(2)正极中含有铝,铝易溶于强碱溶液生成Al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答案:2Al+2OH﹣+2H2O=2AlO2﹣+3H2↑(3)酸浸时反应物有硫酸、过氧化氢以及LiCoO2,生成物有Li2SO4和CoSO4,反应方程式为: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由题中信息知LiCoO2具有强氧化性,加入盐酸有污染性气体氯气生成。
答案: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 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4)“沉钴”过程中硫酸钴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钴沉淀、硫酸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CO2↑+H2O。
答案: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CO2↑+H2O(5)充放电过程中,Li1﹣x CoO2和Li x C6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LiCoO2和C,反应方程式为:Li1﹣x CoO2+Li x C6=LiCoO2+6C.答案:Li1﹣x CoO2+Li x C6=LiCoO2+6C(6)放电时,负极上生成锂离子,锂离子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所以“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根据流程图知,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CoCO3、Li2SO4,答案: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Al(OH)3、CoCO3、Li2SO4。
10.(15分)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
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 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甲醇合成反应:(Ⅰ)CO(g)+2H2(g)═CH3OH(g)△H1=﹣90.1kJ•mol﹣1(Ⅱ)CO2(g)+3H2(g)═CH3OH(g)+H2O(g)△H2=﹣49.0kJ•mol﹣1水煤气变换反应:(Ⅲ)CO(g)+H2O(g)═CO2(g)+H2 (g)△H3=﹣41.1kJ•mol﹣1二甲醚合成反应:(Ⅳ)2CH3OH(g)═CH3OCH3(g)+H2O(g)△H4=﹣24.5kJ•mol﹣1回答下列问题:(1)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