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日照一中2020届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日照一中2020届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日照市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

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

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

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

“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

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

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

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

”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

”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

2025届烟台市重点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2025届烟台市重点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2025届烟台市重点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史学的地位非常重要。

(甲)它不但渊源甚早,而且各类史籍卷帙浩繁....。

相较于世界各地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史学的发达堪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乙)“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将其视为传承文明的载体、提供经验教训的宝库。

历代史籍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各种社会实践的记录与思考,历史故事往往影响后世的政治行为,甚至成为制度与政策合法性的主要来源。

在《中华文明的经脉》一书里,姜义华教授继续..了出版于2012年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书中的基本思路,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是有机的整体、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丙)他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丰赡翔实....的中华文明整体画卷,提供了许多值得史学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细致探讨的重要课题。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卷帙浩繁B.对于C.继续D.丰赡翔实2.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阴霾./埋.怨寒舍./退避三舍.封妻荫.子/绿树成荫.B.星宿./宿.根冠.军/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累.赘/累.计涤纶./羽扇纶.巾硕果累.累/恶行累.累D.尽.快/尽.情模.拟 /模.棱两可曲.径通幽/是非曲.直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2020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0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0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二十练(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二十练(含答案解析)

早练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________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________,流亡海外。

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

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________”。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________”的甲骨文文化展。

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延续横征暴敛信使震古烁今B.保留巧取豪夺纽带证古泽今C.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D.保留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B.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C.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D.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B.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C.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D.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20年1月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1月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1月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高三现代文阅读Ⅰ:齐元涛《汉字中的时空观念》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三现代文阅读Ⅰ:齐元涛《汉字中的时空观念》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材料一:今人用时钟观察时间,古人也有“时钟”,以天空为钟、面,以日月为指针,月往日来,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的流动。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先民造字,通过太阳的方位、月相的盈亏,转喻循环往复的时间。

时间字取象于日和月。

一天之内的时间字,我们可以看到日月交错的印记。

以“夙”字为例来看,本义是“早”,甲骨文作(见图1),上边是月亮,下边是张开的双手,以残月未尽就开始劳作表示时间早。

成语“夙兴夜寐”说的就是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一月之内的时间字,主要取象于“月”。

“朔”是初一,月亮复苏.;“朏”是初三,新月生辉;“望”是月圆之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月盈则亏,“望日”之后,月光渐次暗淡。

到了最后一天,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叫“晦”。

由“晦”而“朔”,就进入了下一个月缺月圆的循环,中间仅一日之隔,因此“晦”“朔”连用,表示时间短。

《庄子》中“朝菌不知晦朔”,说的就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生命连一天都无法跨越。

一日之内,日升日落;一月之内,月圆月缺;日月交替,周而复始。

人们以日月的空间变化为参照,创造了一系列表示时间的字。

时间字取象于农事和物候。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农耕与时间协同的智慧结晶。

先民为时间造字,也把农耕生活和物候变化封存在字形当中。

一年之内的时间字,主要是“春”“夏”“秋”“冬”和“年”。

人们能将连续的时间划分出时节,来源于物候的变化和农时的节奏,因此,与时节有关的字取象于物候和农事。

以“年”字为例,甲骨文作(见图2),从“禾”从“人”,以人负载谷物表示收成。

谷物—年收获一次,收获是一个农事周期节点,因此“年”由“收成”义引申指“一年时间”。

尽管“年”不是为“一年时间”义造的专字,但也可从词义发展看出时间义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今天的“年”还有另外一个时间义,就是春节,中国人把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叫“过年”,也和农业社会庆祝谷物收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有关。

山东省泰安市2024年高三一轮检测(泰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4年高三一轮检测(泰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一轮检测试卷类型:A语文试题2024.0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然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游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

“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奭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

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

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

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

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

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

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

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

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

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已发掘出土的154600片甲骨中,约有4600多个单字,其中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没有被识别。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和假借。

D.有关夏商周三代的史料不丰富、《史记》的成书的时间距三代较远等原因导致了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甲骨文的发掘谈起,引出中心论点: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B.文章从历史、传承、结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字是从埃及传入的”观点是毫无道理的。

C.文章最后两段从甲骨文对于实证殷商、探寻夏朝的意义层面论及了甲骨文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

D.文章虽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文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的多方面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等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将汉字的起源时间提前到夏朝。

B.无论是商周金文还是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都与甲骨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C.到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中国汉字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多年。

D.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证实《史记》中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参考答案:
1、D(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A信息不全。

原文是“出土154600余片”。

B愉换概念。

将“中国文字”偷换为“甲骨文”。

C强加条件。

将“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加上限定条件“根据甲骨文”。


2、A(考查文章结构。

“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A(考查根据文章信息推理的能力。

由第三段“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可以推知,汉字的起源时间不能提前到夏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