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生物学》公开课获奖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_1_3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 (新版)苏教版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集体备课备课札记课题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对比讲解、阅读体验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播放袁隆平在2001年颁奖仪式上的录像,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活动探究:本节课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限时3 min)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②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③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教师提示: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一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
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并由“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生物学的概念。
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①生物学是科学,②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
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肉、蛋、谷类等);住房的材料(木材等)交通工具用的汽油、柴油的来源(木材),打的防疫针用的针剂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优秀教案

肌细胞
细胞形态细长
运动
骨骼肌、心肌等
组织
神经细胞
形态不规则、有突起
接受,和兴奋
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
组织
骨细胞、血细胞等多种细胞
细胞间隙大、间质多
、、、
血液、骨、骨连接、脂肪等
6、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的区别。
细胞数目变化
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
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生长
§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生物学:研究和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1、制作步骤与洋葱鳞片叶的临时装片的不同之处:
洋葱鳞片叶表皮(植物)
人口腔上皮(动物)
说明
载玻片中央液体
两种细胞溶液的浓度不一样,滴加清水和生理盐水都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取材方法
消毒牙签;口腔
制片方法
使细胞开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组织
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
内部柔嫩部分
位于各器官,由表皮细胞组成
组织
细胞壁厚
植物体、承受机械压力
植物茎、叶柄等处
4、人的四大组织
人的四大组织有组织、组织、组织和组织。
5、人的四大组织
人的四大组织有组织、组织、组织和组织。
构成的细胞
细胞特点
功能
分布举例
组织
上皮细胞
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
皮肤的表皮层、粘膜、各器官的表皮等相同点ຫໍສະໝຸດ 不同点动物细胞分裂↓
↓
从中央凹陷缢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分裂
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和→形成两个新细胞
3、植物的五大组织和功能
植物的五大组织主要有组织、组织、组织、组织和组织。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6)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苏教版初一上)(6)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讲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讲出生物学的进展对社会的阻碍。
重点:举例讲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物学的进展对社会的阻碍。
难点:举例讲出生物学的进展对社会的阻碍。
教学过程:[导入]:自古以来人类不断探究生物界的隐秘,也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板书]: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讲述〔引申〕]: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学有了专门大的进展称为生命科学,专门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不仅使生命科学自身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全然上改变了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经其特有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主生日益广泛和深刻的阻碍,因此人类的生存和进展离不开生物。
[阅读并摸索]: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关系。
[讨论]:举例讲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生物学与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关系。
2、生物学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关系。
[指导]:1、学生4 人一组,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并做好记录。
2、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情形。
[小结]: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进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进生物学,去探究生命的隐秘,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咨询题:1、袁隆平培养的杂交水稻对社会有何奉献?2、袁隆平等科学家有什么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指导]:1、快速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文,在重要的文字下面做上记号。
2、讨论袁隆平院士培养的杂水稻对社会的阻碍。
[小结]: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期,生物学不断取得新进展,生物学对农业、医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阻碍。
摸索与练习:1、判定:〔1〕研究动、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生物学研究能够解决癌症、艾滋病等,却不能解决能源危机。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市一等奖】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
2. 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命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命现象。
2.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张图片,学生结合教材插图。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机器人不是生物,生石花和狗是生物,学生说明理由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学习目标一: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自然界是由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学生掌握生物的定义。
2、学生从衣食住行方面举例生物的作用。
3、PPT图片展示各种生物,引导学生归纳属于植物、动物……。
(讨论: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总结:植物能光合作用,但不能自由移动)学习目标二: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1、多媒体展示图片:(显微镜下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的表皮细胞。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共同具有什么答:说明生物体都有细胞结构。
讲: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多媒体出展示图片:(不同大小的菜豆和蘑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生物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现象(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讲: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例如,一粒种子可以发育为参天大树;一只蝌蚪可以长成为青蛙。
3、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现象(教师提示:我们人自身怎么排泄废物的)讲: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力,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4、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猫,后代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同的性状叫遗传,不同的性状叫变异)讲: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苏教版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自古以来人类不断探索生物界的奥秘,也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建立起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板书]: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讲述(引申)]: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学有了很大的进展称为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不仅使生命科学自身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经其特有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主生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阅读并思考]: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关系。
[讨论]: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生物学与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关系。
2、生物学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关系。
[指导]:1、学生4 人一组,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并做好记录。
2、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情况。
[小结]:人类的生存和生存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进生物学,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问题:1、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社会有何贡献?2、袁隆平等科学家有什么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指导]:1、快速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文,在重要的文字下面做上记号。
2、讨论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水稻对社会的影响。
[小结]: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生物学不断取得新进展,生物学对农业、医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1、判断:(1)研究动、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生物学研究可以解决癌症、艾滋病等,却不能解决能源危机。
()(3)袁隆平认为,通过人工杂交技术培育高产水稻是不可能的。
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4.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调查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5.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形态、结构、颜色等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水果中的生物学知识。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小实验,如观察植物的叶片结构、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身边的生物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黄凌心安徽省合肥市阳光中学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我们周围的生物”是生物学(苏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是初中阶段生物学的开篇章节,既是本书的起始,也是本学科的起始。
本节通过“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初步阐述,为学生学习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中,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
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生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上述的重要概念。
这一概念的构建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生命观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过程中,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
2. 本节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很容易,但限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学生对于生命活动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次。
3.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教学策略课前,需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如学生认为“水是生物”、“病毒不是生物”等等,有些前概念可能会干扰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利用问题导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维来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四)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以及常见生物的名称。
2.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解决方法:(1)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命现象,进而总结出生物的共性。
(2)引导学生利用生物的共性来判断物体。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能力目标: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体验新知获取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增强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新版)苏教版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拓展。具体分析如下:
1. 知识层面:大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有所了解,如细胞、植物学、动物学等。他们对生物学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如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等,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生物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3节,涉及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的分支以及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体知识点如下:
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3. 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生物的特征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更多内容。同时,本节课所涉及的生物学应用实例,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建立生命科学的观念。同时,通过生活中的生物学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维护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性。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思考、推理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介绍生物学研究方法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
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的态度、创新和发散思维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的知识,初步形成乐
于探索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
次
备
课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应激性2、新陈代谢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石、水、土等将大自然打扮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
那么我们如何来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看从西虹桥下取来的一烧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上盖玻片。
放在显微投影下,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并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你是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
“我看见了6种生物,但我不认识它们,我认为能运动的都是生物”,一名学生回答。
“我认为老师在移动载玻片时,对震动有反应的都是生物”,另一名学生回答。
“大家说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据你们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机器狗和蘑菇)哪一个是生物?”
“当然蘑菇是生物,”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马上说:“按照同学们的观点,能运动的是生物,那么机
器狗应该是生物而蘑菇应该是非生物。
”
这时同学们没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说:“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说外貌特征)请小组讨论。
”
同学讨论后回答:“人可以从小长大”“人有寿命,可以生老病死”“可以呼吸”“可以睡觉”“可以生儿育女”“需要营养”“可以吃饭、喝水”“可以排出废物”“可以运动”等。
我接着问:“人怎样呼吸,怎样获得营养?其他生物能呼吸吗?它们怎么生活?”
一名学生说:“我认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
另一名学生马上纠正说:“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上面说‘植物也跟动物一样呼吸,不要在卧室里养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争夺氧气,使人憋闷。
’”
有同学接着说:“动物是靠吃其他的生物生活的,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食物’养活自己。
”
我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在获取营养的同时,还要产生许多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中讨论归纳出动物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带走废物。
我接着说:“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要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身体的一部分物
质分解,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新旧物质的更新,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
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才能表现其他的特征。
”
“生物还有哪些特征呢”,我问(利用多媒体演示: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的实验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这说明生物有什么特征?”
一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看到一侧培养液旁边放盐粒后,草履虫都游到了另一侧培养液中。
”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看到用针轻轻碰水螅,它就会缩成一团。
”
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盐对草履虫有刺激,对它生活不利,所以它逃走了。
”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针对水螅有刺激,所以它会缩成一团。
”
我接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有同学说:“我用小木棍碰过蚯蚓,它的身体马上收缩。
”
另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含羞草的叶受到触动会自然下垂。
”
还有个同学说:“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
”
我说:“通过以上的实例,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马上回答:“它们对外界刺激都有反应。
”
我高兴地说:“同学们归纳得太好了,我们把生物遇到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应激性。
生物有应激性,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植物的应激性通常表现
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方面。
”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VCD短片。
片段内容: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粒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繁殖的过程)。
2.一些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真菌、植物的营养繁殖,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
“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看到哪些现象?”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并能由小长大”“一个细菌能形成两个细菌”“我看到蛇和龟靠下蛋来繁殖后代”等。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后代的特征。
师生互动总结出生物的一些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
我说:“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科学家的观点。
”看到自己的观点跟科学家的基本一致,学生们非常兴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辨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各图,指出哪些属于生物、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学到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我知道了怎样调查”“我感觉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变得精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与非生物”“我们以后要好好保护生物”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