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 观测及模拟研究
城市建筑的屋顶和侧壁等能持续吸收和储存热能,提供了比 郊区更多的热量向近地层输送,且由白天储热多,日落后的城 市地表降温慢,夜间仍可以持续提供热量,因此,城市下垫面 的显热值都明显高于其它下垫面,在凌晨气温较低时城市显热 约降为零,在白天气温较高时城市显热大于郊区约一倍之多。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城、郊不同下垫面地表热量平衡各分量平均日变化特征分析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23-气潜热交换
城市中的地-气显热交换和地-气潜 热交换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计算公式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 地-气系统的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的城乡差别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平均特征
城市气象学第九章:城市中地-气
显热交换和地-气潜热交换
24
城市草坪水汽通量与蒸散量的变化特 征分析
▪ 水汽通量与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倒"U"型, 即白天为正,夜间为负,除3月外,其它月 份的水汽通量日变化曲线与潜热通量几乎 重合,且两者曲线远高于显热通量;全天 蒸腾的时数也随日照时数的缩短而减少, 基本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 最小;全年中间波文比较小,冬春两季较 大。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陈海山,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 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陆面模式的发展现状, 结 合近年来开展的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 20 多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和目前国内外具有 代表性的陆面模式, 分析了当前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 解决的问题, 探讨了未来陆面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陆面模式;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P 461 文献标识码: A 早在 1974 年, 世界气象组织 (WM O ) 和国际科联 ( ICSU ) 就提出了气候系统的概念, 约占 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陆地, 是气候系统重要而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 发生于陆面的各种过程对 气候、 环境均具有显著的影响。1984 年WM O 和 ICSU 公布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 CR P ) , 强 调了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 陆面过程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引起了 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 并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 然而, 由于陆面观测资料的缺乏和陆面过程的复杂性, 陆面过程的研究一直落后于诸如海 气相互作用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水文—大气试点试验 (HA PEX ) 、 全球能量和水循 ( ) ( ) 环试验 GEW EX 、 国际卫星—陆面—云研究计划 ISL SCP 、 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 ( IGB P ) 等一系列大型陆面外场观测试验和研究计划的实施, 为陆气相互作用的发展提供了条 件, 使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人们对陆气相互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从陆面过程的敏感性研究、 观测研究、 陆面模式的发展三个方面, 对这一领域的研 究工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 在全面了解陆面过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湿润指数获取及分析的解决方案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湿润指数获取及分析的解决方案

基于遥感及气象数据的湿润指数获取及分析的解决方案1.引言湿润指数是表示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标,又称湿润度、湿润系数。

用地面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湿润;比值越小,则气候越干燥。

大陆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小,海洋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大。

湿润指数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

湿润指数广泛应用于气候干湿状况评价、生态环境变化等研究中,研究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特征及成因,对科学预测城市未来地表湿润特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 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ET0)和湿润指数(W),并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及方法》,将我国湿润系数进行分级,可分为七级,分别为干旱、半干旱、干半湿润、湿半湿润、湿润、潮湿以及过湿。

在对研究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如图 1) ,为国家的农业建设提供依据。

图 1 湿润指数获取与分析技术路线2.数据准备及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陆面参数的反演、研究区提取、坐标系统转换等。

具体预处理的陆面参数及处理方法如下:(1)地表温度,在陆面蒸散研究中是重要的参数,不仅对计算地面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很重要,而且也是决定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重要参数。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主要受到大气和地表比辐射率两方面影响。

目前,对地表温度反演最常用的方法是分裂窗算法,本方案中地表温度反演同样是采用该研究方法。

(2)植被覆盖,是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份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方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该数据分类是采用时间序列NDVI 为识别标识的方法对每年的土地覆盖进行分类的。

(3)比辐射率,是同一温度下地表发射的辐射量与黑体发射的辐射量的比值,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物质的结构、成份、表面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方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该方案采用引入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计算陆面比辐射率。

地表反照率

地表反照率

收稿日期:2004207225;修订日期:200420822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G 2000077908)资助。

作者简介:王介民(1937-),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科学与遥感应用研究。

关于地表反照率遥感反演的几个问题王介民1,高 峰1,2(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2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分析了地表反照率对陆面辐射能收支以及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强调了地表反照率是遥感反演陆面参数时的第一重要参数,地表反照率或多波段遥感中不同谱段的地表反射率的准确反演常常是准确估算其它陆面参数如植被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等状况的先决条件。

在对当前关于反照率的概念及容易混淆的术语进行阐述和说明的基础上,简述了遥感反演地表反照率的步骤和主要难点的解决方法,进而对常用陆面过程模式计算地表反照率的过程作了分析,并将其结果与M OD IS 有关产品进行了比较,强调了遥感与陆面过程模式和气候模式的结合。

关 键 词:地表反照率;二向反射分布函数;地面能量收支;陆面过程模式;遥感中图分类号:T P 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323(2004)05202952061 引 言反照率似乎是一个教科书上早已讲述过的基本概念,然而在卫星遥感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却时时出现许多混淆和困惑。

地表反照率的遥感反演,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算法,但其精确估算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概念上,反照率(albedo )是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一般应用中,指的是一个宽带,如太阳光谱段(~013-410Λm )。

对多波段遥感的某个谱段而言,称为谱反照率(sp ectral albedo )。

这都是指向整个半球的反射。

对某波段向一定方向的反射,则称为反射率(reflectance )。

广东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生境质量归因

广东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生境质量归因

第41卷 第3期 生 态 科 学 41(3): 24–322022年5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22收稿日期: 2021-08-12; 修订日期: 2021-11-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23)作者简介: 卢茵怡(1998—), 女, 广东江门人, 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服务,E-mail:*****************通信作者: 龚建周(1970—), 女, 湖北恩施人, 博士, 广州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城市生态环境与土地系统评估,E-mail:*****************卢茵怡, 李天翔, 龚建周. 广东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生境质量归因[J]. 生态科学, 2022, 41(3): 24–32.LU Yinyi, LI Tianxiang, GONG Jianzhou. At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3): 24–32.广东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生境质量归因卢茵怡1, 李天翔2, 龚建周1,*1.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广州 5100062. 广州茏腾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 510520【摘要】城市用地扩张和人类活动生物生境破碎, 已成为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全面认知区域生境质量是改善生境质量的基础, 更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的前提。

论文基于广东省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利用InVEST 模型对广东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 从地形视角分析其地形梯度效应;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几个方面, 共选择10个影响因子, 探测不同地形梯度下生境质量的主导因子。

结果表明: (1)林地和耕地是广东省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高中地理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和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高中地理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和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人 类 在 开 发 利 用 水 资源 过 程 中 ,主 要 通 过 对径 流
( 1)据 图 判 断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A. 该 地这 一 天 大气 热 量 亏损 时 间 比热 量 盈余 时 间

B 乙时 刻到 甲 时刻 大气 热 量 收入 小 于 支 出 ,气 温
下 降
部分的影响来影响水循 环 ,如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等。同时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 ,又间接影响局部地区和
日落 ,可知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 4 时 ,因此该地 位于 1 2 0 。E 以西3 0 。的地方,故答案D 项符合。
( 2 ) 年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
与 日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同理 ,地面的热量收支在 全年也呈现这样的趋势 :夏至 日 ( 6 月2 2 日) 北半球 中
高纬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昼长达最 长值 ,地面的热量收入最高 ;之后正午太阳高度降低 、
地从l 6 时到次 日8 时 ,大气热量亏损 ( 支大于收 ),气 温逐渐下降 ,到次 日 8 时 ,气温达到一天中最低 ;从8 时
蒸腾的水量减少 ,同时又减少了地表水下渗 ,使得短期
内地表径流增加。在规划不合理的城市中,如遇到强降 水则很可能会导致城市内涝。因此在城市中增加绿地 ,
铺 设透 水砖有 利 于各 环节 水量平 衡 ,减少 内涝 的发生 。
实现 了最终的水量平衡 。如图3 ,海上蒸发A一 海上降
水B = 水汽 输送 C : 径 流量 E + F 。
【 典型案例 1 】
下 图 2为 某 日大 气 热量 收 支状 况和 太 阳 高度 变化 图 。 图中数 值 分别 表 示北京 时 间和 太 阳高度 ,热量 值从

蒸发计算方法综述

蒸发计算方法综述摘要:蒸发是地球表面水量和能量平衡中的重要分量,对于区域气候、旱涝变化趋势,水资源形成及变化规律,水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列举了常用的几种蒸发计算方法,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提出了未来蒸发计算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蒸发 计算方法1 关于蒸发的几个概念蒸发(Evaporation )是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基本要素之一。

水分从液态变为汽态的过程称为蒸发。

它涉及地球表层中能量循环和物质转化最为强烈的活动层——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 ),常受下垫面条件(如地形、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等)、植物生理特性(如植物种类、生长过程等)和气象因素(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蒸发蒸腾问题成为水文学、气象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焦点。

发生在海洋、江河、湖库等水体表面的蒸发,称为水面蒸发,它仅受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的热能条件制约,故又可称为蒸发能力。

发生在土壤表面或岩体表面的蒸发,通常称为土壤蒸发。

发生在植物表面的蒸发,称为植物蒸腾或植物蒸散发。

发生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的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称为流域蒸散发或陆地蒸发。

陆地蒸发不仅取决于热能条件,还取决于可以供应蒸发的水分条件,即供水条件。

蒸发蒸腾(Evaportranspiration ,简称ET )包括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在全球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一种假想参考作物的蒸发蒸腾速率。

假想作物的高度为0.12m ,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s/m ,反射率为0.23,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覆盖地面且不缺水的绿色草地蒸发蒸腾量。

的计量单位以水深表示,单位为mm ;或用一定时段内的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mm/d 。

0ET 0ET 2 直接测定法2.1 蒸发皿测定法1687年英国天文学家Halley 使用蒸发器测定蒸发量揭开了水面蒸发观测的序幕。

热量收支影响因素和温度变化

单位:J/(m3·℃)(或J/(cm3·℃))
土壤热容量
土壤成分
容积热容量(J/(㎝3·℃ ))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1.925 2.708 4.186 0.0013
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空气的热容量最小,水的热容
量最大,固体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导热率(热导率) 定义及单位: 定义: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 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放或吸收热量使空气块的内能发生变化。
湿绝热直减率(γm ) 湿绝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率。
γm不是常数。比γd 小
大气层静力稳定度
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大气层,受外力因子扰动后, 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状态的趋势,称为大气层静力稳定 度。
大气层稳定度与天气变化、环境质量高度相关。
稳定状态 能返回原来平衡状态
后越多。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年恒温层(年温度不变层): 土壤温度的年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日土温垂直分布
日射型(受热型):
图中13时 辐射型(放热型):
图中01时 上午转变型(由辐射 型向日射型过渡):
土壤温度垂直分布
图中07时
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图中19时
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地表特性:热容量、导热率,水、陆差异等 ✓ 地形 ✓ 天空云量
积膨胀,对外作功,在绝热的条件下,作功所需的能 量,只能由其本身内能来负担,因而气块温度下降。 这种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 冷却。
干绝热直减率(γd =1度/100米) 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变化
湿绝热过程 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有水的相变,从而释

陆面模式CLSM的设计及性能检验II_模式检验

陆面模式CLSM 的设计及性能检验II 1模式检验陈海山 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210044摘 要 利用BORE AS,HEIFE,ARME,GAME -TIPEX 等大量的陆面外场观测资料,针对不同类型的陆面过程,对所发展的陆面模式C LSM 的性能进行检验。

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一方面,CLS M 能够对积雪变化、干旱P 半干旱地区的水热交换等特殊的陆面过程进行合理的描述;另一方面,CLSM 对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高原地气交换过程同样具有很强的模拟能力。

C LSM 解决了陆面模式对上述特殊下垫面描述能力有限的实际问题,保证了对特殊下垫面进行合理描述的同时,又保证了对其他不同陆面状况的模拟能力。

CLSM 改善了陆面模式对全球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陆面过程及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能力。

关键词 综合陆面模式CLSM 模式检验文章编号 1006-9895(2005)02-0272-11中图分类号 P435文献标识码 A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Land Surface Model and Its ValidationPart II 1Model ValidationC HEN Ha-i Shan,and S UN Zhao -BoDe partmen t o f Atmosphe ric Sc ienc es ,Nan jin g Un ive rsity o f In forma tion Scien ce &Techn ology ,Nan jin g 210044Abstract By using observa tional data sets collected by BOREAS,HEI FE,ARME,GA ME -TIPEX representing different land cover conditions,c omprehensive land surface model (CLSM)is validated against the obse rvations to verify the capability to simulate diffe rent land processes.Results sugge st that the model not only si mula tes the special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clud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snow cover variation,soil heat and wate r transfer in arid P sem-i arid regions,but also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of ve ge tation -atmosphere in tropic al rainforest,together with the e xchanges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ver the Tibe tan Plateau accura tely.It is concluded that CLSM can describe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accurately and e xhibit it .s comprehensive c apability to re present processes related to various land surfaces.Key words CLSM,validation收稿日期 2003-07-28收到,2003-10-29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05018和40331010作者简介 陈海山,男,1973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目前从事短期气候预测、陆气相互作用和气候数值模拟研究。

地表能量平衡


2.2.1 国际上湍流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C.J.Moore 指出涡旋相关系统存在5%~10%的感热和潜 热通量频率损失,而动量通量有所增加,并提出一种方法 估算和修正这些损失。 Th.Foken,B.Wichura 指出由湍流脉动方程得到的物理 量通量表达式是理想微气象条件下方程简化的结果。对于 很多数值试验这些条件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特别是连续长 期的观测更容易出现问题。提出判断资料是否满足理想条 件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一个描述湍流观测资料质量的方 案。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方法解决由传感器架设等造成的误 差,以及使用湍谱分析得出合适的计算平均量的时长。 Dean Vickers , L.Mahrt 利用对几个测站塔资料的分析 总结出了比较完整的对湍流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的详细 方法。
评价的发展依然未能解决能量不闭合问题,分析 认为这种能量不闭合很可能是由于半小时时间尺 度不能涵盖低频湍流通量的贡献所致。
2.2.2 国内湍流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国际上对于湍流资料质量控制的研究已有很多, 但是国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王介民提出我国应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部分台站资 料,制作较规范的湍流资料处理程序,并建立包括通 量源区分析的质量控制与保证系统。 于贵瑞等对全球、亚洲及中国生态网的建设和分布 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孙晓敏等选择中国通量网的其中两个站点,分析了 其下垫面上涡旋相关法应 采用的平均周期,结果显 示对于日变化的研究,选择10min平均周期结果较好, 而对于长期研究采用30min平均周期计算结果较好。
地表湍流通量计算 方法的研究综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3月
2010/11/2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张烺 李跃清 李 英 1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 610071 2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 昆明 65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利用 2 0 0 9年 9月 一 0 0年 1月在广东省: 21 蛇门县收集 的涡动相关 观测 资料 ,比较 了广 东龙 门地 区草地
下垫面秋 、冬季不 同天 气条 件下的地表通量特征 。发现地 表辐 射平衡 分量 和能量 平衡分 量都存 在 明显 的月 际变
化 。 典 型 晴 天 下 辐 射 通 量 除 长 波 辐 射 外 均 表 现 为 标 准 的单 峰 日循 环 形 态 。在 阴 、雨 天 ,辐 射 通 量 日变 化 曲 线 波
l x i e aie o a n a s a d t e d i a e a e v l e o an a s i i h r t a h t o la n fu sn g tv n r i y d y n h al v r g a u fr i y d y s h g e h n t a fc e ra d y
第5 0卷
21 1年
第 3期
5月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C A S IN I R M N T R LU U IE ST TS S N A S N T CE T A U A U A I M NV R IA I U Y TE I
Vo . O No 3 I5 . Ma 2 v 011
广 东 龙 门地 区草 地 下 垫 面地 表 辐 射 和 能 量 平 衡 观 测 和 分析
丁 张巍 ,温 之 平 ,黎 伟 标 ,简 茂球 ,颜 昭潮 ,李 伟 权
( . 中山大 学季风 与环 境研 究 中心/ 气科 学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7 ; 1 /大 1 2 5 2 广 东省 惠 州市龙 门县 气象局 ,广 东 龙 门 5 6 0 ) . 18 0
g sr g r l s fc e rd y nd co d a s e e a d e so la a sa l u y d y .Th olt mpea u e a tv a e si h 0c s o .Th es i e r t r cie l y ri n t e 1 m c pe e
so sa y i l igep a i l o l r as( x eto gw v da o )a dadu l p a r oe h w pc n l—e kc c nce y : cp n — aer i in n obe eko m r- t as re ad e l a t —
p a u v n co d nd r i y d y . T au fu e k c r e o lu y a an a s he v l e o pwa d lng wa e r d a c s si h l a g rt a h t r o — v a in e i lg t lr e h n t a y o o wa d l n — v a i n e Th dfe e c f v l s b t e h s wo i d o a in e i t e f d wn r o g wa e r d a c . e i r n e o aue ewe n t e e t k n s f r d a c s h f s al s n r i y d y n n r a e o co d a ce r d y . Th u wa d l n — v rdito m le to an a s a d i c e s s n l u y nd l a a s e p r o g wa e a ai n, t e h do wa d lng wa e r d ai n,t e s lr r d ai n,t e n trdito n he u wa d s o t v a a in wn r o . v a ito h o a a ito h e a ain a d t p r h rwa e r dito s o t e de c nd n o ti u in t h a i t n b ln e Ea h c mp n n fs ra e e e g u h ws h w h s e i g c n rb to o t e r d a i a a c . o c o o e to u f c n r y f x s o l
A bsr t Th haa trsi so r s ura e h a u n e i e e twe t e o d t n n a t m n a d t ac : e c r ce itc fg a s s f c e tf x u d rdf r n a h rc n i o si u u n l f i
度 增 加 而 延 迟 ,1 c 以 下 土 壤 温 度 几 乎 无 日变 化 特 征 ,雨 天 时 地 面 和 浅 层 土 壤 温 度 呈 下 降 趋 势 。 各 层 土 壤 温 度 0m 不 仅 跟 天 气 状 况 有 关 ,晴 天 高 于 阴 天 ,还 存 在 秋 季地 温 度 高 于 冬 季 的季 节 变 化 。
t ew e esit ea r ah s h x m ( ii u i h nt o mprt er c e emai m h le u e t mu m nm m)i d l e i nraigsi d ph s e y dw t ic s o e t. a h e n l
关 键 词 :龙 门 ;下垫 面 ;辐 射平衡 ;能量平衡 ;土壤 温度
中图分类 号 :P2. 422
文献 标志 码 :A
文章 编号 :02 — 59(0 1 3 02 — 7 59 67 2 1)0 — 13 0
Obs r a i n a e v to nd Ana y i f S r a e l ss o u f c Ra a i n a e g l nc n t n m e e di to nd En r y Ba a e i he Lo g n Ar a
t a n wi tr.wh r a h e sb e he tfu S o o ie Th a e th a u n h e sb e h a u h n i n e e e st e s n i l a x i pp st . l e l tn e tf x a d t e s n i l e tf x l l
i n e v e n a a y e a e n d t a u e t d v ra c t o tL n me o -e m n wit rha e b e n lz d b s d o a ame s r d wih Ed y Co a i n e meh d a o g n lng tr o s r ain sa in du i g t e p ro fS ptmbe 0 9 t a u r 01 b e v to t t rn h e id o e e o r2 0 o J n a y2 0.Th e ul n c t h tt e e i er s t i diae t a h r s s a lr e mo t l a ito n t n r y aa c n r di e e twe t e o d t ns Th a l a ito a g n h y v rain i he e e g b l n e u de f r n a h r c n ii . f o e d i v ra in y
S n Ya — e i e st u ts n Un v ri),Gu ng h u 51 2 5, Ch n a z o 0 7 i a;
2 o g e gM t rl ia B ra , o g n5 0 , hn ) .L n m n ee oo cl ueu L nme 8 0 C ia o g 1 6
c u yd y.T esitm ea r o i c n hl w l e 5 m)peet ac rt s ecyec a— l d as h o p rt e f u aea dsa o - yr( o le u s ̄ l a c rsns cua i uv hn e n
o vo s s n p i o diin nd s a o a n n h y v ra in . Th ae th a u slr e n a t m n b iu y o tc c n t s a e s n la d mo t l a ito s o e lt n e tf x i a g ri u u l
中 山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第5 0卷
a e b t e uc d o lud n an a s A e aie wae — a o r n fr e it tn g t T o lh a r o h r d e n co y a d r i y d y . n g tv tr v p rta se x ssa ih . he s i e t
动 大 ,出 现 双 峰 甚 至 是 多 峰 的 形 态 。地 面 长 波 辐 射 略 大 于 大 气 长 波 辐 射 ,两 者 的 差 值 在 雨 天 、 阴 天 、晴 天 依 次
增大 。在辐射平衡 中 ,地 面长波辐射贡献最 大 ,大气 长波 辐射次 之 ,再依 次 为太 阳短 波辐 射 、净辐 射和反 射辐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3—2 7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计 划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9 I 10 ) 20 CM24 4 作 者 简 介 :丁 张 巍 (9 4年 生 ) 18 ,男 ,博 士 研 究 生 ;通 讯 作 者 :温 之 平 ;Ema :es z@ ma.yue u c — i ewp l i ss.d . n l
射 。与 晴 天 相 比 ,阴天 潜 热 、感 热 均 减 少 。 与秋 季相 比 ,冬 季 潜 热 减 少 ,感 热 增 加 。 在 晚 在 负 水 汽 输 送 现 卜存
象 。降水天里地热 流量 全天为负值 ,土壤从深层 向地 表释 放热量 。无论 晴天还 是 阴天 ,地表 和浅层 土壤温 度都 表现为准正弦 曲线 。土壤 温度的活动层基本在 1 c 0 m土壤层 内,各层土壤温度峰 ( )值 出现 的时间随着土层厚 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