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19世纪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是李比希。
2、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希拉格德就受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影响。
4、18世纪以后,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和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是俄国的科学家道库恰耶夫。
5、土壤的功能表现为: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6、试列举三中复杂土壤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埋葬剖面、多元发生剖面、堆叠剖面、人造剖面。
7、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认为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
8、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9、土壤的特征表现为:生物活性、孔隙结构的介质。
10、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11、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13、马伯特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
14、土壤分类专家史密斯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15、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16、在绘制自然土壤剖面中,标出各土壤发生层名称并用相应代号表示。
层次国际土层代号枯枝落叶层O腐殖质层 A淋溶层 E淀积层 B母质层 C母岩层R二、名词解释土壤: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1、土体构型: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2、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形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3、土壤生态系统: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2.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化: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4..钙化: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5..盐化: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6..盐土: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7..碱化: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8...碱土: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9..灰化: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10..白浆化: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11..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2..潜育化: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3..猪育化: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4..熟化: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5..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6..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18 .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9.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0. 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21.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过程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2、NH3、N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附件)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M)
1、单个土体&土壤个体
2、比重&容重
3、1:1型矿物&2:1型矿物
4、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5、腐殖化&矿质化
6、富铝化过程&灰化过程
7、绝对年龄&相对年龄
8、诊断层&诊断特性
9、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10、中域性分布&微域性分布
1、简析影响土壤CEC大小的因素。
2、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3、土壤发生分类学与诊断分类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4、简述土壤矿物组成有什么地理分布规律,为什么?
5、简述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
6、简述土壤发生分类学与诊断分类学的的基本观点。
7、简述水耕熟化过程使土壤产生了哪些变化。
8、何谓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
9、试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10、试述地形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11、土壤的水平分布呈哪些规律?请加以阐述,并以我国为例分别举出一种分布模式。
12、试简述土壤资源类型质量的评价程序,并列出“经验指数和”的综合评价公式。
1、发生分类学的中国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㈠土壤的含义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具有一定肥力,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等是土壤的基本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㈡土壤土体构型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2.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的土层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又称土壤剖面构造;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是土壤最小体积单位的三维实体;4.聚合土体: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土系。
㈢土壤圈1.土壤圈: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又称为“土被”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圈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③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④具有地理环境指示意义。
㈣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于转化1.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2.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它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㈡土壤粘土矿物的性质1.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硅铝铁率:①判断细粒部分层状铁铝硅酸盐矿物的组成②可以判断风化程度2.粘土矿物的种类及性质高岭组(1:1型矿物)特点:(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经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它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的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有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者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的机械组成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初始物质,简称母质。
它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
土被结构: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的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的,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型。
这种有规律的土壤组合称之为土被结构。
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由于土壤地理分布与地理位置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在位置上相连或相邻的土壤便构成了一定的空间组合,呈有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土壤资源: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类型、组合及其性质特征。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土壤的物理特性: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磁性,土壤颜色土壤矿物划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其二是土体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土壤对酸碱性的缓冲性能:是指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H+的浓度时,其pH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进行再循环;是之城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称涂鸦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的作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的影响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解复杂的有机质促进矿物养分的释放,合成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的转化
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归结为以下三类:a、土体物质与能量的输入;
b、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迁移与转化,C、土体物质的输出,
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3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8.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热量、水分、养分和气体交换,以及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土壤颜色采用国际通用的蒙氏颜色卡来表示
1.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的组成有明显的不同
2.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①土壤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3.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式。
一般来说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气温值。
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心土层和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春夏季低于气温
1.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总水势。
2.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运移动态系统
土壤水分状况不但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
3.土壤水分状况类型:根据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能够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①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②非淋溶型;③渗出型;④停滞型;⑤冻结型。
另外,全球土壤水分状况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液相物质、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的复杂综合体。
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
它包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均具有双电层结构。
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土壤矿质胶体;②有机胶体;③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分析土壤溶液组成、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是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