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禅意”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禅意古诗100首

禅意古诗100首
禅意古诗100首是指以禅宗思想为题材或借禅宗意境而创作的古诗100首。
以下是其中的10首: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脚踏青苔石,心随白云飞。
一片无拘意,身在何山稀。
3. 无人知古道,百年往复还。
浮生若梦寐,清风吹馨冠。
4. 悠然见素月,光明照心田。
远离尘嚣乐,境静似幽山。
5. 悟时无处觅,此去经年间。
凡尘皆假相,世物岂真贞。
6. 心如静水潭,禅意静又闲。
自在无求处,忘己在桃源。
7. 愿禅心常在,兰若寂寥林。
身心皆空灵,天地一夜新。
8. 一毛尘不染,百千念自免。
纳物心无碍,觉者识道玄。
9. 禅离纷扰世,自悟无全在。
逍遥生灵境,静心亦如来。
10. 禅飞云落日,如梦晓穹苍。
笑看人生路,问心有余忙。
这些诗歌充满了禅宗的思想,表达了心灵的宁静、拨开尘埃的纯净、超越人世的境界等禅宗主题。
这些诗句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以唯美的意境表达了禅宗思想的奥妙之处,带给读者心灵上的启迪和安宁。
佛教文化在古诗中的体现 50首禅意诗汇编

佛教文化在古诗中的体现 50首禅意诗汇编佛教文化在古诗中的体现禅意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承载着佛教的思想和禅修的境界。
在禅意诗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通过深邃的意境、简洁的文字和超越尘世的哲思,将禅宗智慧与诗歌融为一体,展现了佛教文化在古诗中的独特体现。
1. 无欲无求的境界在禅意诗中,常常表现出无欲无求的境界,这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述自然景观的无穷变化,传达了诗人超越物欲的心境。
这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体现了禅修修行中对财富、名利等尘世事物的超越,呼应了佛教中的无明苦恼。
2. 悟道的启示禅意诗中常常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悟道的启示,突破了表象的束缚,指向了真实的境界。
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登飞来峰》中写道:“余亦能高峰,俯览不曾巅。
”这样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困扰的超越,呈现了超脱尘世的悟道之境。
3. 心灵的宁静禅宗修行注重觉知和平静的心态,这种宁静的心灵境界也在禅意诗中得到了表达。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通过描绘宁静而空灵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静谧。
这种心灵的宁静,在佛教文化中被视为通向解脱的先行境界。
4. 涵养情操佛教强调涵养情操,禅意诗也在诗歌创作中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心灵之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修养。
这种涵养情操的力量,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歌的熏陶。
禅意诗作为表达禅宗智慧的一种文学形式,将佛教文化与诗歌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诗意境界。
通过描绘无欲无求的境界、悟道的启示、心灵的宁静以及涵养情操的境地,禅意诗将佛教文化在古诗中得以完美地体现。
这些禅意诗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佛教文化宝藏中的一部分,传递着佛教智慧的光芒。
关于古寺禅意的诗句大全(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古寺禅意的诗句大全(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1.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1.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唐·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唐·王昌龄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唐·郑谷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2.描写心境淡然的禅意古诗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5、问人间,情是何物。
直叫生死相许。
6、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7、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8、醉翁之际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9、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
10、他生莫做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有禅意的古诗词十首有禅意古诗鉴赏

有禅意的古诗词⼗⾸有禅意古诗鉴赏 【有禅意的古⼗⾸】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是菩提树,⼼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师《修⾏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
他将⼈的⾝⼼⽐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本是佛⾝,⼼性也本来清净。
只是由于执着,⽣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期。
——《终南别业》 ⺩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史上尊他为「诗佛」。
「⽔穷处」指的是什么?登⼭时溯流⽽上,⾛到最后溪流不⻅了。
登⼭者索性坐下来,看⻅⼭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可以变成⾬,到时⼭涧⼜会有⽔了,何必绝望? ⼈⽣境界也是如此。
从⽔穷到云起到下⾬的过程,正如⼀个⼈在修⾏过程中遇到很⼤的困难,有⾝体的障碍,有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退⼼,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的观点上。
初发⼼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前,不是已经⾛了相当⻓的路了吗? 3.若⽆闲事挂⼼头,便是⼈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夏有凉⻛冬有雪。
若⽆闲事挂⼼头,便是⼈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是道》 这⼏句诗有着⾼⼭流⽔的味道,天⽣有些⼈⼀看就能明⽩。
禅宗讲究顿悟,这⾸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指⽉的姿势。
闲事,也即烦⼼之事。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花雪⽉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秋天有明⽉,冬天有⽩雪,⻛、花、雪、⽉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绝之⼒。
说⽩了就是:若⼼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天每⼀季都是好时节。
古诗词中的禅意

古诗词中的禅意《夜归鹿门歌》唐朝·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北青萝》唐朝·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朝·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送僧归日本》唐朝·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寻陆鸿渐不遇》唐朝·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朝·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花影》宋朝·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积雨辋川庄作》唐朝·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终南别业》唐朝·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临刑诗》唐朝·郑颋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唐朝·柳宗元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送天台僧》唐朝·贾岛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题僧房》唐朝·王昌龄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看破人生的古诗

看破人生的古诗一、唐代的禅宗诗人1.1 王之涣《登鹳雀楼》•鹳雀楼高七十里,豪情万丈澄明兮。
•世事如棋局,看破皆因缘。
•人生如浮云,无常即注定。
•心境平和处,若剑舞长天。
1.2 王维《登飞来峰》•飞来峰高七百仞,锦瑟华年世事尽。
•人生欢欣苦短暂,看穿纷繁归本源。
•莫忧离别痴情客,放眼苍茫皆自在。
•心境逍遥如斯乐,洞天禅意自成宇。
二、宋代的诗情禅意2.1 辛弃疾《琵琶行》•人生如琴瑟声断,万水千山浮云烟。
•看轮回兮情不变,破纷扰兮意自然。
•功名富贵不堪比,寂寞无边何所怜。
•心境平和处,抚琴泛舟世间人。
2.2 苏轼《水调歌头》•人生自古谁无死,奈何痴心犹自来。
•红尘浮华皆过眼,看破尘世是智慧。
•世事多变转不停,心境自若超尘埃。
•世间风景皆短暂,禅意深邃宛如海。
三、元代的禅意境界3.1 关汉卿《卧龙吟》•人生浮华皆梦幻,看破了心无牵挂。
•世事沧桑不可抑,心境如水任春华。
•离别苦短且相忘,吟诗作画寻真我。
•琴心剑意化忧愁,心有灵犀信命运。
3.2 白朴《念奴娇·春情》•人生百态皆过客,看破情色无留恋。
•春风吹散繁花梦,锦笺随水向东流。
•心境淡然宛如玉,禅意曼妙映红尘。
•世间风景皆一梦,苦乐荣辱皆过渡。
四、清代的隐逸思想4.1 袁枚《送李叔同》•人生如戏不须弦,看破了世事无常。
•心境自在无所爱,隐逸山林自度光。
•落花时节醉东风,青山绿水尽有情。
•忘却尘嚣寻宁静,思考人生望明天。
4.2 袁牧《观刘海粟画山水田园十六联句》•人生苦短何所求,看破尘世更自由。
•心境如湖纯净澈,笔墨泼墨涟漪逐流。
•山川田园融入画,欢笑豪情漫天秋。
•世间烦恼皆消散,禅意境界如同愁。
以上是关于古代诗人在诗歌中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禅意的表达。
他们用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看破世事的智慧。
无论是登高望远、抚琴泛舟,还是红尘浮华、离别忧愁,他们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禅意境界的追求。
禅意境界使他们超越尘世的繁琐和喧嚣,心境平和自在,领悟到禅宗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
有关因果的禅意诗词

有关因果关系的诗句1.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慎重行事莫轻言。
——《红楼梦》2. 虽有祸福皆由人,逆来顺受莫辞贫。
——《长恨歌》3. 秋风起兮白云飞,红叶舞兮黄花稀。
——《楚辞》4. 落叶飘零悲凉色,深秋寒冷入人心。
——《古诗十九首》5. 一笑泯恩仇,不负天下人。
——《庐山谣》6. 微风起兮鸟鸣愁,长夜无寐兮思悠。
——《离骚》7. 天道无亲,常在人间。
——《老子》8. 滴水穿石非一日,积土成山何时成。
——《世说新语》9.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咏史三百首》10.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岳阳楼记》11. 深谷藏不测之机,远渊藏无穷之变。
——《韩非子》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语·周语》13.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史记·孔子世家》14.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1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
——《三国演义》16.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爱心积累方成长。
——《中国青年报》17.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地上冒出个林俊杰。
——《林妹妹和林俊杰》18. 美人如花,须臾逝去;美德如石,历久常新。
——《三字经》19. 勤能补拙,不怨自己穷。
——《红楼梦》2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毛泽东诗词》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庄子》22. 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
——《三字经》23. 活到老,学到老。
——《神雕侠侣》2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世说新语》2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26.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再少终须老。
——《古诗十九首》27.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唐诗三百首》28.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有无奈。
——《唐诗三百首》2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回忆录》30. 家贫如洗,志存高远。
——《红楼梦》31. 一分耕耘一分收,一天不劳一天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禅意”古诗中的“禅意”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
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
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因为。
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
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
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
它直探心源。
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
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
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
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
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
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拼音】:chán yì【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
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
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
宗教堂会,戒律极严。
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
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
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1基本信息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
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
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2典故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3典故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
有迦叶⑤破颜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槃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
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名词注解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
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
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
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
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4分)[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
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
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
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
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