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开挖——交通整治带来的城市设计整合
城市中心区交通设施更新实例——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工程

的补救措施 .反映出城市规划者对于道路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逐步深化。因
此.C / 不仅是单纯的道路重建项 目.它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是多方面的。经历了曲 AT 折的建设过程 .2 0 年该工程面临全面竣工 05
关键 词 ; 中央干道/ 隧道 :城 市 交通 ;城市 发展
Kc wo d : CA/ Ur a a s o t n y rs T; b nTr n p  ̄ i ; t o a
市 发展 ,项 目协调 合作 、资金 使 用、城市环 境设
计 等方面 ,对我 国类似 的 更新 茂造具 有一 定的借
鉴 意 叉
A s a t B s n C n a Ar r/ u n l r e t b t c : ot ’ e t l t y n e Po c r o r e T j
带 来 的 损 失 每 年 已 达 5 美 元 另 ~ 方 亿 面 .干 道 的结 构也 日趋 老 化 各 种基 础 设 交通 效率的提 高
距离南波士顿2 公里的9 . 5 车道隧道
泰
施有待更新
CA T 仅 为波 士 顿 建 立 了 新 的 交 通 德 ・ 廉姆 斯 隧 道 (e ii un 1 /不 威 T dW la T n e) l ms
盂宁
摘 要 :波 士顿 中央干 道/ 道工程 ,是城 市 中 区 隧
的 交通 设施 更新实 例 在解决 交通 问题 、促 进城
波士顿中央 干道/ 隧道工程 ( otn s e t l tr/ u nl rjc, B s nr eyT n e Poet简称C / o C a Ar AT) 是美国历 史上投资最 多的公共事业 .也是世界闻名的城市更新项 目。 更新前的中央干道作为美国州际公路 系统的一部分 .建设于2) ( 世纪5 年代 .正 0 是美国建设高速公路的高潮期 。该干道在通过城市 中心区时 车流量超过 它的通行 能力 .由此产生许多问题 。如今的中央干道/ 隧道工程 ( A T) C / 正是对原来道路建设
城市意象:原典和新用

城市意象:原典和新用就算是非专业人士也时常征引,《城市意象》并非什么大部头理论著作。
它本来就紧凑的篇幅中,有一小半是说明研究方法的附录。
这本书起源于一九五二年林奇的一个小研讨课,然后他找了一群师生继续这项研究。
紧接着得到一笔资助,林奇得以在佛罗伦萨待了一段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旧大陆城市的这段经历对于林奇的思想形成一定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九五四年他回到美国之后重拾这个题目,书中描述的研究计划终付诸实施。
该书可以称作是这项研究计划的一个“结题报告”。
林奇这项研究计划的大语境,是“城市设计”这个学科在战后的兴起。
一九五六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启动了他们的第一次“城市设计会议”,列席这次会议的不仅包括学院内的城市研究者,还有简·雅各布斯和刘易斯·芒福德这样在城市思想史上有着非凡地位的学者和活动家。
直到现在,“城市设计”这个词也易产生歧义,让人觉得不过是将建筑实践的对象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了大尺度的城市——事实上,城市“设计”正是对将建筑方法直接套用在城市“规划”上的做法的一种拨正,但同时它也不希望完全放弃建筑师研究形式的特长。
在林奇接受教育的时代,现代主义建筑学尚没有取代波杂(Beau__Arts)在大学里成为风尚,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养成教育相差无几,相对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样的老牌建筑学院,波士顿的风气有所不同,尤其在战后,它吸收了欧洲来的现代主义人物,成了新城市思想的策源地。
当年贝聿铭在考虑报考建筑专业时,就是感到自己并不长于绘画而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隔壁的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GSD)也撇清了它和传统美术学院的关系,后者是最早在大学中设置城市独立设计课程的建筑学院之一。
林奇当时进行的是一项没有前例的工作,在他的团队中没人有过提炼“城市意象”的训练——今天听到这话的建筑学院师生或许略感困惑,因为绘制意象地图已经成为城市设计中一项常规方法,这项工作的门槛看上去也不高。
但是,让我们历史地考虑一下当时既有的建筑与规划专业教育,源自美术学院的训练虽然看重“形式”对空间生成的意义,但是对于空间形式,尤其是城市尺度的空间形式,只学过平面构图,也没有今天模型软件助力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毕竟,它们不真的是一幅“画”。
美国改造跨世纪隧道工程

美国改造跨世纪隧道工程
无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建设通讯》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日前,在美国波士顿市有个著名的“马拉松城市交通道路改造工程”即
波士顿市中心隧道改造工程,它从1991年开始动工,2006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据悉,这个旷日持久的城市改造工程,被波士顿市人称为“BigDig(大挖掘)”,也有人戏称它为波士顿“永恒之掘”。
据了解,该工程是世界城市改造史上的一个神话,而神话的诞生源自于波士顿人的一个梦想。
因为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工期最长的城市交通道路改造项目。
目前,该工程已经投入150多亿
美元,用波士顿市人的话说那是一条用金子铺成的道路。
【总页数】1页(P1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761
【相关文献】
1.浅析越江隧道工程市政管线改造方案 [J], 王健
2.西山隧道工程改造LED节能灯居功至伟 [J],
3.敞开式顶管机改造及洞内组装升级泥水平衡顶管机施工技术
——以深圳电网北环110 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为例 [J], 董志伟;丁小彬;杨永强;张超
4.跨世纪美国体质人类学的见证美国体质人类学家协会 [J], 阮孙子凤(文/图)
5.敞开式顶管机改造及洞内组装升级泥水平衡顶管机施工技术--以深圳电网北环110 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为例 [J], 董志伟;丁小彬;杨永强;张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波士顿大开挖

1959年,波士顿建设了设计流量达7.5 万标准车/日的93号公路,穿越中心城 区的是段新造的高架路,虽然阻隔了码 头区和老城,但想想反正那个码头区已 经破败没用了,能解决交通矛盾也很不 错。
但是,建成后没多久,市民们就开始意 识到这种阻隔对城市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它使得波士顿丧失了滨水城市的特征。 于是,有人开始呼吁,对于这种城市与 海滨的空间割裂、滨水区和商业区的商 业割裂,以及城市文化活动之间的历史
历史沿革——产生背景 (80/90年代) :工程实践(波士顿大开挖)
七十年代,有规划师提出“大开挖”计划,建 议将93号高速公路的高架部分全部拆除,把交 通引入地下,建设长达5.6公里的隧道。后来又 进一步提出要修复地面城市肌理,缝合波士顿 城市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将滨水区和 市中心的金融区联系起来,恢复的用地重新开 发并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
历史沿革——产生背景 (80/90年代) :工程实践(波士顿大开挖)
“大开挖”计划,从最初的对原来道路建设的 修补性措施,演变为对城市综合改造的系统工 程—— “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
历史沿革——产生背景 (80/90年代) :工程实践(波士顿大开挖)
历史沿革——产生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0/90年代) :工程实践(波士顿大开挖)
工程自1991年开工,竣工却拖到了2006年; 工程预算在1985年时为25亿美元,到了2008 年决算,该工程财务成本已经达到220亿美元, 政府还清全部欠款得等到2038年。
波士顿总体规划2030——传统城市规划的绝唱?

波士顿总体规划2030——传统城市规划的绝唱?Here’s the plan for Boston: Ditch the ‘plan’ - The Boston Globe译者:NovemberRain两年前,当波士顿市长 Martin J. Walsh提出新的总体规划编制计划时,很多人认为这份规划能够改变这座城市的面貌。
那时候关于波士顿是否竞争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的激烈争论也使这座城市需要考虑体育设施、交通系统和住宅小区等现实规划建设问题。
但事实上,Imagine Boston 2030(畅想波士顿2030)将与普遍的设想大相径庭。
缺少具体的建设计划内容,规划将更多的篇章赋予了邻里开放参观(open houses)、社区作坊、愿景工作坊(visioning kits)等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Imagine Boston 2030内容并不详细具体(在城市用地、城市形态方面),但无疑展现了更多的雄心。
而波士顿上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citywide plan)颁布于1965年,与之相同地,Imagine Boston 2030也将波士顿定位为“创意之城”(City of Ideas)。
除此之外,两者有着极大的不同——几十年间波士顿发生了巨变,以及,不同时代城市规划学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965年的总体规划完成于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的鼎盛时期,那是一个高速公路建设和“清除贫民窟运动”(slum clearance)等联邦项目大行其道、“造城”与“拆城”均轰轰烈烈的时代。
当然,那场造城运动的结果并不美好——当波士顿退出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竞选时,那种“自上而下”的规划风格所带来的糟糕回忆仍被提及。
波士顿的城市更新运动过去几十年间,一系列例如发展许可审批(development approvals)、发展激励(developmentincentives)、不动产税征收等面向私人领域的手段逐渐兴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主要方法。
波士顿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名片
Boston 波士顿
美国马萨诸塞
Text heere
州的 首府和最大城市 也是新英格兰 地区的最大城市,也 是(2008年)在人口 上美国的第21大的城 市. 该市位于美国 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创建于1630年,是美 国最古老、最有文化 价值的城市之一。
波士顿是美国革命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 该市是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它的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并被认为 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 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按照 人口数量,大波士顿都会区在美国的大都会区中排名第11位。
波士顿的今天
Text heere
Picture here
问题
所谓的中心干道-----一条六个车道 宽度的高架公路-----穿越了城市商业区 的中心。当这条中心干道在1959年开放 时就面临着车流量75,000辆/日的负荷;到 199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00,000辆/日, 使其成为美国最为拥堵的公路之一。每 天堵车时间持续10小时以上;交通事故率 的持续攀升。 高架公路(在其建设时迁移了大约 20,000附近居民)同样切断了波士顿北部 尽端部分和滨海临近区与中心商业区的 商业联系,让这些地区无法参与城市的 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也隔断了滨海临近 区与城市商业区的历史联系。
“一个城市的未来 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 伸”
——波士顿市长托马斯央干道/隧道工程(Boston's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简称CA/T)。它包括2个部分: 1)在现有高架路的地下,修建 8~10车道的高速路,北端连接查尔 斯河上的大桥,南端连接93号州际 公路。地下高速路完成后将完全拆 除高架路,地上的位置塑造公共空 间,并适度开发; 2)将原90号州际公路南端延长, 从市中心和波士顿港的地下打通隧 道通往洛根机场。
道路割裂城市案例

道路割裂城市案例:高速公路割裂社区背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通道,为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高速公路割裂了原本连续的社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本案例以美国波士顿市的I-95高速公路为例,探讨高速公路割裂城市的具体案例、过程和结果,以期从中得到启示。
过程1. 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交通压力,波士顿市决定修建一条连接市中心和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即I-95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被规划为一条穿越城市的高架公路,以提高交通效率。
2. 割裂社区随着I-95高速公路的建设,一些原本连续的社区被这条高速公路割裂开来。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博士山社区(Dudley Square),该社区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罗克斯伯里区(Roxbury),是一个以非洲裔美国人为主的社区。
修建I-95高速公路时,该社区的一部分被切割成两半,形成了一个物理上的隔离。
这种割裂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居民的出行变得不便利,原本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的地方现在需要绕道高速公路才能到达,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其次,社区的联系被打断,原本紧密的社交网络被切割开来,居民之间的交流减少,社区凝聚力下降。
此外,高架公路的建设还带来了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
3. 社区抗议面对高速公路割裂社区的问题,居民们开始组织起来进行抗议。
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修复社区的连续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社区居民组织了示威活动、请愿书和公众听证会等,向政府表达了他们的诉求。
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修建天桥或地下通道,以恢复社区的连续性;要求政府增加绿化带和屏障,减少噪音和污染等。
4. 政府响应面对社区的抗议,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研究和解决高速公路割裂社区的问题。
工作组与居民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议,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美国波士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给予的某些启示

都市规划管理经验(2023,No.2北京规划建设)——美国波士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予以旳某些启示高岩 Te-MingChang波士顿重建局(如下简称重建局)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市辖区内人口为58.9万人面积125.4平方公里)主管都市规划与经济发展旳机构它是美国为数不多旳将规划与发展合二为一旳例子。
这就决定了它既要设置规划法规来限制盲目旳房地产开发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发展和管理房地产项目。
笔者有幸在波士顿重建局工作数年,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都市规划与管理行为切身体会到它是怎样充足行使州立法赋予旳权力,将看似矛盾旳双重功能有效旳处理和发挥。
从它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旳参与、协调、审批、管理中可以予以我们诸多旳启示。
一、重建局简介及地区规划分区法旳发展历史重建局成立于1957年,经马萨诸塞州立法法案同意,因此它旳立法权利来自于州一级,但又是专门针对波士顿市旳机构在某些问题上旳处理可以独立于波士顿市政厅。
它旳财政预算也与波士顿市政厅分开进行。
重建局当年成立旳重要原因是美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茶旳都市更新运动许多大都市为了振兴衰落旳都市中心.大量征用市内土地建立一系列大型公共设施或由私人企业开发商业住房将搬家到郊区旳人口吸引回都市。
因此不管与否是居住还是商业用地,重建局具有可认为了公众利益而征用都市土地旳权力(这种权力称为“征用权”)付给原拥有者当时旳市场价格。
这可以说是美国版旳“拆迁办”。
同步它还具有买卖土地及为增进居住和商业房地产开发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旳权力。
除了前述成立旳初始原因外发明良好旳经济发展和居住就业环境提高市民旳生活质量也一直是重建局旳工作宗旨由于它也被赋予规划控制都市旳物质形态旳权利。
它自身既拥有都市中旳许多土地(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都市衰落期买来旳).并积极去开发经营这些土地;同步又立法管理监督其他旳私有土地开发,提供最需要旳住宅、办公楼等,从而指导都市旳发展方向。
这两种功能旳合并使得它可以完整地将规划制定旳方针、原则贯彻执行到实际旳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做到最小偏差因此规划与发展在这里是相辅相成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士顿大开挖项目——交通整治带来的城市设计整合“我们通过空间的设计鼓励大家直接走到海滨,更好地使用水边的资源,更好地欣赏海上美景。
”——大开挖项目工程主席马修·阿莫约罗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工程(Boston′s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简称CA/T)是美国历史上投资最多的公共事业,也是世界闻名的城市更新项目。
它从上世纪的1991年开始动工,直到本世纪的2006年其主体工程才算基本完成,目前仍有些收尾工程在进行中,这个旷日持久的城市改造工程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Big Dig(大挖掘)”,也有人戏称它是波士顿的“永恒之掘”。
项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主要交通体系的拥堵问题,但随着工程计划及实施的深入与展开,整个项目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设计整合工程。
一、项目缘起1.背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Boston),是美国东北部濒临大西洋的一座历史名城,由英国殖民者建于1630年,至今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城市及美洲大陆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
波士顿拥有人口60余万,是周边约200座市镇、65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域的中心。
市区范围包括波士顿内港(Boston Inner Harbor)、洛根机场(Logan Airport)、查尔斯顿(Charlestown)和南波士顿中心区(South Boston)。
由于该市所在的地域几乎是一个小岛,只有一条非常狭窄的通路与大陆连接。
半岛上引人入胜的小山上有三座不高的山峰,半岛还与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海港毗邻,当年殖民者把其称作“山城”。
从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明波士顿的重要性:首先是波士顿历史上主要的著名遗迹和建筑物被很好保护下来了;另外就是它始终充满活力的经济。
20世纪50年代,图01 Boston的93号高速公路当海上运输对经济工业的支持逐步减少,水运码头的功效开始衰退,与此同时大量的汽车从郊区开往市区,造成的交通拥堵是当时人们心中的梦魇。
码头似乎是一个合适的兴建缓解交通堵塞的高速公路的地方,于是波士顿开始临海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93号高速。
1959年建成的93号高速即中央干道(Boston′s Central Artery)穿越城市中心区,为高架6车道公路,适宜运量为每天万辆机动车。
由于道路坡道较多、依照交通流量车道数量缺少变化等原因,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运营缓慢和交通堵塞的隐患。
同时,这条高架路基本上把城市一分为二,彻底将城市和海滨隔绝图2 改造前的中央主干道开来,波士顿也逐渐失去滨水城市的特征,并且给麻省和新英格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挑战当初修建中央干道,人们是希望它能缓解汽车入城的拥堵,滨海地区因海运衰退而萧条,那里就成为高速路穿行的地带。
结果适得其反,高速路引来更大的交通流量,导致更大的拥堵。
它如一堵墙嵌在波士顿的心脏里,将城市与海滨隔绝,有着400多年建城史的波士顿失去了滨海城市的风韵。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中央干道老化并开始承受其设计容量3倍的车流,其运量达到每天19万辆机动车,成为美国最拥挤的交通干道。
每天的拥堵时间超过10小时,事故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波士顿中心区通往城市东部和洛根机场(Logan Airport)的两条地下隧道中。
目前,交通事故、汽油浪费、尾气污染、时间延误等带来的损失每年已达5亿美元。
当地居民对中央干道长期存在严重的交通堵塞,颇多怨言,称它为“eyesore (令人刺眼的丑东西)”。
原有中央干道不仅面临严重的交通问题,还造成了波士顿北部及滨水区与城市中心区的隔离,限制了这些地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干道的结构也日趋老化,各种基础设施也都有待更新。
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的变革。
经过专家的反复推敲,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与其修缮它,不如采取一个根本性的措施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图3 1959年中央主干道车流量图4 1995年中央主干道车流量CA/T在城市中心部分展开,它面临着独特挑战,因为施工要不影响城市生活,而边施工边通行将导致施工难度成倍增加,同时波士顿地底下是软土基础,使得工程建设技术难度也较大,为了不让地铁与高楼倒塌下来,工程师们将不得不采取了冻土等新技术,这将令工程进度很慢。
另外,工程规划人员和环境部门、社区团体、商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等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也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前期计划在大开挖项目之前,麻省和新英格兰之间只有两个进出口,在1980年代的时候,人们考虑是不是再加入另外一个进出口来进入娄根的机场。
当时政府有很多的讨论是能否重新建立一个港口。
当中央干道问题成为影响波士顿乃至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瓶颈的时候,人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对这个交通能够进行改善。
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城市交通规划部门就开始着手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到了70年代,波士顿的规划师提出“大开挖”的规划设想——将1959年的高架中央干道全部拆除,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修复地面城市肌理,缝合波士顿市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将波士顿港湾的滨水区与图5 波士顿“大开挖”计划总图市内的金融区重新连接起来,开辟新的交通走廊,同时,将被高架道路占用的万㎡面积腾出来,并将其中大部分重新进行开发,作为绿化用地。
但直到80年代,联邦政府才确定了这条高架路的改造计划,并开始初步设计,1991年中央干道/隧道工程(CA/T )在城市中心动工兴建。
根据规划,“大开挖”计划拆出来的开阔地将被用来建成绿色走廊,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园艺中心、公园、可负担住宅、商业建筑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面铺装要以周边街区的肌理为基础进行设计铺设,在功能上提倡多种功能混合;而面向低收入阶层供应的可负担住宅,应占到一些地块开发项目的15%甚至50%。
三、 实施操作“大开挖”于1971年提出建造,1991年正式动工,原预计五年就可以完工,但十年过去了仍然不行,后来又定在2004年完工,但直到目前仍没有全部结束。
项目已从最初的单一解决交通问题方案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整治系统规划设计。
1. 工程实施整个工程被分为50个独立的部分,将向下挖至85尺深处,而最深可达120尺。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I-90和I-93的地下部分,它位于Fort Point 隧道底下,工程师在南波士顿附近的巨大盆地上建造六个矩形隧道施工面,然后用水泥灌注进去。
这部分长度为1/10英里的隧道造价就高达15亿美元,Fort Point 隧道交叉路口是世界上造价最高的公路。
除以上介绍的隧道部分外,波士顿市还筹建了-座跨越该市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的大桥。
这座被定名为“查金((Zakim)”的大桥,也已于2003年3月29日初步建成,与“大隧道”同时部分地通车。
许多波士顿人高兴地了解到,这座桥面上设有来回10个车道,据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宽的斜拉桥(able-stayed bridge),将成为波士顿市的又一个新标志。
波士顿用桥、隧改造市内交通系统的工程,还远未结束。
但是,曾经被称为“中央主干道((Central Artery)”的高架道路,要到2005年才能“隐退”下来。
有些等得不耐烦的波士顿人发牢骚说,“但愿能活着看到那一天。
”他们已经被市区内繁忙街道上大规模施工所引发的交通阻塞和停顿激怒了。
该市前任交通运输专员戴明洛先生十分形象地比喻说:“在市区内实施这一改造工程,就好像在一场网球赛还在进行的过程中,要为一名运动员实施心脏外科手术。
”其难度可想而知。
整个工程总长的一半为隧道,深入地下26至36米,工程的混凝土用量高达290多万立方米,挖掘土方1200多万立方米。
可以这样具体地描绘一下建设项目的巨大工作量:图6 波士顿中心主干道整治平面图图7 波士顿中心主干道整治空间示意图 图8 工程北部起点——查金大桥 图9 开挖隧道内部如果用一支庞大的载重汽车车队来装运“大开挖”挖掘出来的全部泥土,则这支首尾相接的车队的总长度将延伸9 470英里(15 237km)。
如此巨量的土方如何处理是一大环境课题。
经论证,它们被用来垫高波士顿港的观光岛,将其建设为新的国家公园,而在此前,那里曾是垃圾填埋场。
“大开挖”项目已成为波士顿整个风光景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曾被有关权威机构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的世界八大建筑工程之一。
2.公共参与决策这个项目建设全程同时也是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立项过程完全公开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后,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市民有许多机会参与讨论并表达他们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
为了展示规划的成果及实施情况,波士顿政府专门设置了“Big Dig”网站,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查询施工规划与进度、每一年的情况等,并可以表达意见。
网站上还有一些工人施工的图片,甚至在挖掘过程中找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也都放在网上展示,以增加市民的认同感。
同时,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设计师也充分尊重公众的意见与建议,积极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
在设计波士顿的中国城的时候,中国城的门面设计成很重要的拱门,一开始是设计方在北京的分公司设计的,为的就是将其贡献给当地社区,符合当地社区居民的要求。
以前中国城区域是波士顿最缺乏绿地、公园的地方,现在当地居民终于有了以亚洲为风格的公园。
为了做出符合居民需要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们为当地的居民开了几百次的会议,就是让这些景观与建筑符合他们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设计师主要的目的是改善波士顿的交通,但是他们更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大家的生活质量。
3.资金追加与CA/T所取得的成绩相对等的,是它堪称天价并且与日俱增的建设费用。
对费用增长的争议从1987年到1991年,CA/T的费用从31亿美元增长到52亿美元,增长了近三分之二。
到1991年时,除了部分管线以外,州际公路系统已经完成,此时联邦政府对该项目的投资将仅用于州内建设,因此项目的资金增长就更引起国会的争论。
1993年11月,马萨诸塞图10 BIG DIG网站州交通秘书詹姆斯·克拉赛特宣布CA/T自1991年起又上升了40%,达到77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代中期国会批准的26亿美元预算的三倍。
到2002年,由于其他州公路项目的存在,联邦政府通过州际项目对波士顿投资的比例由69%降至29%。
到了工程接近尾声的2005年,费用更是达到147亿美元。
对费用超支问题,州政府的解释是一半归因于工程的设计难度以及需要协调的范围扩大,另一半是由于通货膨胀。
表1 中央干道/隧道工程费用估算(1983—2002年)(资料来源:Alan Altshuler, David Luberoff. Mega-projects: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urban public investment. Washington, D.C.: Cambridge, Mass. 2003. 116)由于隧道开挖不能影响交通等城市生活,所以不仅施工难度高,而且协调成本也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