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孔子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对选文的学习,领悟孔子理想人格、仁德。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体贴他人,即学会:“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
你自己向往、渴求的事,也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
”
本节课试图通过选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选文,领悟“仁德”内涵
2、“仁德”具体表现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爱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让学生初步明白孔子的“仁”学思想,明白“仁”学思想蕴含和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4、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是存在的问题。
(二)方法与过程
选文为语录体散文,文字浅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主学习,阐发感想,讲述故事切身体会“仁”中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
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
2、在人际交往中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增强人文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难点:初步掌握领会“仁”的思想四、教学过程。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文题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目标锁定】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雍.( ) ②皋陶..( ) ③譬.( )④弘.毅( ) ⑤枉.( )2.通假举要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③使民如承.大祭:____________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⑤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归⎩⎪⎨⎪⎧秦伯归.女五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臣请完璧归.赵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②事错误!③举错误!(3)词类活用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②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④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⑥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4)古今异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导学
引领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引
起思考,激发兴趣。
2、 多元Leabharlann 互动(一)师生互动
(二)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仁
2、怎样才能达到仁
3、施仁之后会怎样
4、古今中外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
搜集资料,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互相交
流经验。
3、 体系
构建
本课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从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课题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方法
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板书
设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措 施
内 涵 仁 效 果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
反思
同角度思考质疑,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会一种方法
更新一种态度
体会一种人生
4、 对点
集训
让学生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
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总结
提升
课堂小结
促进理解
加深印象
6、 布置
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情感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问知。
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
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
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
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
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翻译: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
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
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
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
合于礼的不要做。
”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
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
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
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
天尤人。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古文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
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
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
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问知。
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
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
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
樊迟没有明白。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
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
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
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
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
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
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
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
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
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
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
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
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今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板书:
克己复礼
对己谨慎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仁
爱人
对人
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