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资料讲解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精选2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选2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1第一课时换位思索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①学会关怀、敬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②关怀和敬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索,能与人为善。
2、教材内容①特点:由处理好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切入到团队精神的形成。
②重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换位思索。
③难点:怎样做到换位思索。
3、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乐观面对集体生活,培育同学待人宽容的生活品质,让同学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妙。
②力量目标:培育同学与人和谐相处的力量③学问目标:引导同学学会换位思索,做到待人宽容。
2、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同学争论二、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从同学的阅历和体验动身,引导同学不断深化地观看和体验真实社会,同学在生动的教学情景中更能乐观地学习。
三、过程设计【激发爱好】情景一:不公平的待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爱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惫。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四周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款待她。
她看着那些款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立刻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款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卑视的味道师:这个故事说明白什么?生:举手回答。
老师小结:当我们做着一些别人不情愿承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索。
自己不情愿受到污辱和损害,也就不应当去损害别人,要用一颗宽容和和善的心去对待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2. 运用这一原则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练习册。
3. 情景案例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情景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然后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Step 2:讲解道德原则(10分钟)通过PPT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强调这一原则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好地尊重和关爱对方,避免伤害他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应用于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Step 3:情景案例讨论(15分钟)将准备好的情景案例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并找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解决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各组的解决方案。
Step 4:个人反思(10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思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Step 5:分享和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并进行总结。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一原则。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下节课前收齐作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本解读:
(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
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
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
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其实内心的真诚感恩也是“爱人”的一种温暖的表现。
“爱人”即感恩,它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爱人”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讲几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爱人”的内涵。
⒈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
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
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
”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
”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
”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
⒉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
一个同学马上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
”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
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
“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
“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
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
⒊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
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
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
⒋国手拒绝回国原因哪般?
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
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
比赛的结果可以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⒌《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
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
育我。
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 ——《诗经-小雅》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天下至爱莫若父母。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 四)问题探究⒈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
看法?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
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⒉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⒊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这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⒋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五、课外延展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
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
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