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下面是收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好处。

【过程与方法】透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忙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环节二:生活在线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原先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生活在线(续)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

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环节三:生活剧场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个性是妈妈。

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

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

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透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情绪怎样样?环节四:生活感悟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环节五:情感升华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达到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的意义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析目标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但是从文字结构上看,“仁”就是“亻”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如何解说“仁”的。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和第五则,师纠正读音。

2.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孔子与自己的哪四位弟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谈话?预设: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仁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本,深挖内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孔子论仁预设:第一则“颜渊问仁”(1)克己复礼(2)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天下归仁焉预设:第二则“仲弓问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多媒体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小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欣赏修身名言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耶稣
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罕默德
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得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对待万物。

----苏特拉克里
以上修身名言在中华民族早已有这样的思想。

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随孔子及弟子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自主合作疏通课文
•两边:选段 2 4 6 8
•中间:选段 1 3 57 9
•小杨老师:巡回指导,解疑释惑
•合作方式:先自主,后合作,四人合作。

•内容任务:通译选段,一人发言,一人梳理文言知识。

•时间安排:10分钟
说明:一方面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感知课文;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打破教师包办的僵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小组代表发言,一人通译选段,一人梳理文言词汇
说明:小组合作,回答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所谓“仁”者,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多媒体呈现的问题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说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a.克己复礼为仁。

(什么叫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

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

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

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教师总结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四、问题探索。

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
五、老师分享:(多媒体介绍“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班级中凳子被偷偷换掉的生活小事说起。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杨峥是太和县第一中学高二(22)班的学生。

他创办了“阡陌爱心社”并担任社长一年多,带领同学关爱孤残儿童和残疾人;他勇敢地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他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注册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
事业发达。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

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社会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六、诵读读经典,感悟人生
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七、直通高考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说明:2014年高考侧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加大了选修课的考察力度。

请你多多关注
八、作业设计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

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

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九、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
怎样才能达到仁
施仁之后会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