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7级变速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减速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减速器)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学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题目: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职称:年月日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4)二、传动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7)2.1 传动方案特点 (7)2.2 计算传动装置总效率 (7)三、电动机的选择 (7)3.1 电动机的选择 (7)3.2 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 (8)四、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9)五、V带的设计 (9)六、齿轮传动的设计 (14)七、传动轴和传动轴承及联轴器的设计 (20)7.1 输入轴的设计 (20)7.2 输出轴的设计 (24)八、键联接的选择及校核计算 (29)8.1 输入轴键选择与校核 (30)8.2 输出轴键选择与校核 (30)九、轴承的选择及校核计算 (30)9.1输入轴上轴承的校核 (30)9.2 输出轴上轴承的校核 (31)十、联轴器的选择 (33)十一、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 (33)11.1 减速器的润滑 (33)11.2 减速器的密封 (34)十二、减速器附件及箱体主要结构尺寸 (34)12.1 附件的设计 (34)12.2 箱体主要结构尺寸 (36)设计小结 (37)参考文献 (37)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06 /2007 学年第学期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起迄日期:课程设计地点:指导教师:系主任:下达任务书日期: 2007年月日二、传动装置总体设计方案2.1 传动方案特点1.组成:传动装置由电机、V 带、减速器、工作机组成。

2.特点:齿轮相对于轴承对称分布。

3.确定传动方案:考虑到电机转速高,V 带具有缓冲吸振能力,将V 带设置在高速级。

选择V 带传动和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2.2 计算传动装置总效率543321ηηηηηη⋅⋅⋅⋅=a式中η1、η2、η3、η4、η5分别为带传动、联轴器、轴承、齿轮和开式齿轮的传动效率。

基于PLC的七段速调速系统的设计

基于PLC的七段速调速系统的设计

完成变 频器 参数设 定后 ,连接 P L C与变 频器 以实现 P L C对变频器输 出频率 的控制 。
4 . 1 P L C 的I / O 分 配
近 年来 ,随着 电力 电子技 术 以及控 制 技 术的迅 猛发展 ,交流变频调速在 电力拖动领 域 得 到了广泛应用 :可 编程控制器 ( P L C)可靠 性 高、抗 干扰 能力强、安装简单 、维修方便 、 配 套齐全 、功能完善,常被用来采集现场数 据 和 控制 设备 。利用 P L C技术 及变 频器开 发 设 计 了对 异步电动机的七段速调速控制 系统 具有 较 高的可靠性 和实用性 ,整个系统结构简单 、 操作 易行。通 过该系统 的设计 ,使学生进 一步 掌握 P L C和变频 器的应 用,熟练进 行 P L C 软 件编程及 P L C与变频器及其他硬件 间的连接 。
; T R 麓转
X0 D0
l I

卜 _ _
r P T
匝 转 错
X0 01
M0
6 结 束 语
基于 P L C的 七段速 调速 系统 结构简 单、
X00 3
I l
Ⅲ1 7
l r Rn T P d 1 n
9 口 蘧 。
X00 4

1 O O
第 4速
第 3速 第 2速 第 1速
器 的连接 后,编 写 P L C程序从 而来 控制 P L C 输 出控制 端 Y O~ Y4的 输 出 状 态 。 本 次 设 计 是 利 用 外 部 5个 控 制 按 钮 来 控 制 P L C 输 出 控
M7
速 控 制 ,通 过 X3 、x4的动 作 , 从 而 获 得 7个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七档齿轮变速器设计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七档齿轮变速器设计

开题报告摘要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由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发展而来,它综合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和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的优点,能够实现动力换挡、减少了换档时间、提高了换档品质、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和操纵性。

本设计以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基础,针对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各种不同变速器的布置方案并选定了本变速器的最终布置方案。

对变速器中的主要零件包括齿轮形式、换挡结构形式作了阐述并进行了选择并对变速器的传动比的范围、中心距做初步的选择和设计。

对变速器中的齿轮的模数、压力角、螺旋角、进行了选择并计算出齿轮其他的相关参数和对齿轮的校核。

对轴的结构尺寸进行设计和轴承的选用并对其进行了校核。

关键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比;齿轮;轴ABSTRACTDCT duo to Mechanical Transmission.Itinherits the advantages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AT) and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It has the ability of power shifing that can reduce shift time andimprove shift quality.And the comfor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vehicl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In this thesis,the study of dry type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DCT. For dry-type dual-clutc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sign, analyzed the layout of the various transmission options and selected the final layout of the transmission scheme. The major part of gear, including gear form, elaborated shift structure and make the choice and range of transmission gear ratio, center distance a preliminary selection and design. The gear on the transmission module, pressure angle, helix angle, were calculated gear sele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checking on the gear.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the shaft and bearing design and its selection was checked.Key words: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Automatic transmission;Transmission Ratio;Gear ;Axi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课题的研究现状 (3)1.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5)第2章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方案的确定 (7)2.1DCT结构的分析 (7)2.2DCT双离合器形式的分析 (11)2.2.1 干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11)2.2.2 湿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12)2.3DCT基本结构方案的确定 (13)2.4本章小结 (13)第3章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 (14)3.1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14)3.1.1 传动比范围 (14)3.1.2 变速器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14)3.1.3 中心距的选择 (16)3.1.4 变速器的外形尺寸 (17)3.1.5 齿轮参数的选择 (17)3.1.6 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 (19)3.1.7 变速器齿轮的变位 (21)3.2变速器齿轮强度校核 (26)3.2.1 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 (26)3.2.2计算各轴的转矩 (27)3.2.3 变速器齿轮弯曲强度校核 (27)3.2.4 轮齿接触应力校核 (32)3.3轴的结构和尺寸设计 (34)3.3.1 初选轴的直径 (34)3.4轴的强度验算 (36)3.4.1 轴的刚度计算 (36)3.4.2 轴的强度计算 (42)3.5轴承选择与寿命计算 (50)3.5.1 输出一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50)3.5.2 输出二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55)3.6本章小结 (58)第4章变速器同步器及结构元件设计 (59)4.1同步器设计 (59)4.1.1 同步器的功用及分类 (59)4.1.2 锁环式同步器 (59)4.1.3 锁环式同步器主要尺寸的确定 (61)4.1.4 主要参数的确定 (62)4.2变速器壳体 (64)4.3本章小结 (64)结论 (65)参考文献 (67)致谢 (69)第1章绪论汽车自动变速技术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是车辆改进和完善传动系统的重要方向。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139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七挡齿轮变速器设计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139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七挡齿轮变速器设计

摘要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由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发展而来,它综合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和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的优点,能够实现动力换挡、减少了换档时间、提高了换档品质、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和操纵性。

本设计以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基础,针对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各种不同变速器的布置方案并选定了本变速器的最终布置方案。

对变速器中的主要零件包括齿轮形式、换挡结构形式作了阐述并进行了选择并对变速器的传动比的范围、中心距做初步的选择和设计。

对变速器中的齿轮的模数、压力角、螺旋角、进行了选择并计算出齿轮其他的相关参数和对齿轮的校核。

对轴的结构尺寸进行设计和轴承的选用并对其进行了校核。

关键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比;齿轮;轴ABSTRACTDCT duo to Mechanical Transmission.Itinherits the advantages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AT) and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It has the ability of power shifing that can reduce shift time andimprove shift quality.And the comfor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vehicl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In this thesis,the study of dry type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DCT. For dry-type dual-clutc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sign, analyzed the layout of the various transmission options and selected the final layout of the transmission scheme. The major part of gear, including gear form, elaborated shift structure and make the choice and range of transmission gear ratio, center distance a preliminary selection and design. The gear on the transmission module, pressure angle, helix angle, were calculated gear sele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checking on the gear.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the shaft and bearing design and its selection was checked.Key words: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Automatic transmission;Transmission Ratio;Gear ;Axi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课题的研究现状 (3)1.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第2章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方案的确定 (6)2.2DCT结构的分析 (6)2.2DCT双离合器形式的分析 (9)2.2.1 干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9)2.2.2 湿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10)2.3DCT基本结构方案的确定 (11)2.4本章小结 (11)第3章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 (12)3.1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12)3.1.1 传动比范围 (12)3.1.2 变速器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12)3.1.3 中心距的选择 (15)3.1.4 变速器的外形尺寸 (15)3.1.5 齿轮参数的选择 (15)3.1.6 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及传动比的计算 (17)3.1.7 变速器齿轮的变位 (21)3.2变速器齿轮强度校核 (26)3.2.1 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 (26)3.2.2 变速器齿轮弯曲强度校核 (27)3.2.3 轮齿接触应力校核 (32)3.3轴的结构和尺寸设计 (34)3.3.1 初选轴的直径 (35)3.4轴的强度验算 (36)3.4.1 轴的刚度计算 (36)3.4.2 轴的强度计算 (56)3.5轴承选择与寿命计算 (63)3.5.1 输出一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63)3.5.2 输出二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68)3.6本章小结 (71)第4章变速器同步器及结构元件设计 (72)4.1同步器设计 (72)4.1.1 同步器的功用及分类 (72)4.1.2 锁环式同步器 (72)4.1.3 锁环式同步器主要尺寸的确定 (73)4.1.4 主要参数的确定 (74)4.2变速器壳体 (76)4.3本章小结 (76)结论 (77)参考文献 (78)致谢 (80)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一、《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1 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机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

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通过设计,使学生获得机械系统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由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2.1 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

(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和校核。

1.2.2 图样技术设计:(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机件。

(2)工程技术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1.2.3编制技术文件:(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经济技术评价。

(2)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

1.3 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3.1课程设计题目和主要技术参数题目01: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53r/min;N max=60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题目02: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5r/min;N max=710r/min;Z=9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03: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63r/min;N max=500r/min;Z=7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04: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5r/min;N max=50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05: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630r/min;Z=9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06: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50r/min;N max=400r/min;Z=7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07: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63r/min;N max=71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08: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50r/min;N max=800r/min;Z=9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09: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5r/min;N max=600r/min;Z=7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10: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45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1: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min=35.5r/min;Nmax=560r/min;Z=9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2: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315r/min;Z=7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3: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1r/min;N max=710r/min;Z=6级;公比为1.58;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14: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400r/min;Z=6级;公比为1.58;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5: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63r/min;N max=630r/min;Z=6级;公比为1.58;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16: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5r/min;N max=450r/min;Z=6级;公比为1.58;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7: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80r/min;N max=450r/min;Z=4级;公比为1.78;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18: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63r/min;N max=355r/min;Z=4级;公比为1.78;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19: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50r/min;N max=280r/min;Z=4级;公比为1.78;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 题目20: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224r/min;Z=4级;公比为1.78;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1430r/min 题目21: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80r/min;N max=1000r/min;Z=12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2.5/3.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2: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1r/min;N max=900r/min;Z=12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3.5/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3: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90r/min;N max=900r/min;Z=11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2.5/3.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4: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5r/min;N max=750r/min;Z=11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3.5/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5: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95r/min;N max=800r/min;Z=10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3.5/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6: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80r/min;N max=630r/min;Z=10级;公比为1.26;电动机功率P=2.5/3.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 题目27: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0r/min;N max=90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2.5/3.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8: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5r/min;N max=100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5/5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 题目29: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35.5r/min;N max=80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3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题目30: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50r/min;N max=1120r/min;Z=8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710/1420r/min题目31: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120r/min;N max=2400r/min;n j=30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3.0kW;n max=3000r/min;n r=1500r/min;题目32: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35r/min;N max=4000r/min;n j=145r/min;电动机功率:P max=3kW;n max=4500r/min;n r=1500r/min;/p-314741032410.html题目33: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100r/min;N max=2000r/min;n j=25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3.0kW;n max=3000r/min;n r=1500r/min;题目34: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5r/min;N max=4000r/min;n j=25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2.8kW;n max=3000r/min;n r=1500r/min;题目35: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67r/min;N max=3500r/min;n j=22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2.2kW;n max=3000r/min;n r=1500r/min;/p-975357092788.html题目36: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86r/min;N max=3000r/min;n j=25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3kW;n max=3000r/min;n r=1300r/min;/p-908280258068.html题目37: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78r/min;N max=2700r/min;n j=225r/min;电动机功率P max=2.8kW;n max=3000r/min;n r=1300r/min;题目38: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86r/min;N max=3000r/min;n j=25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2.2kW;n max=3000r/min;n r=1300r/min;题目39: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110r/min;N max=2200r/min;n j=275r/min;电动机功率P max=3 kW;n max=2000r/min;n r=1000r/min;题目40:无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 min=46r/min;N max=2400r/min;n j=150r/min;电动机功率P max=2.8 kW;n max=2000r/min;n r=1000r/min;1.3.2技术要求:(1)利用电动机完成换向和制动。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摘要本说明书着重研究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根据已确定的运动参数以变速箱展开图的总中心距最小为目标,拟定变速系统的变速方案,以获得最优方案以及较高的设计效率。

在机床主传动系统中,为减少齿轮数目,简化结构,缩短轴向尺寸,用齿轮齿数的设计方法是试算,凑算法,计算麻烦且不易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本文通过对主传动系统中三联滑移齿轮传动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绘制零件工作图与主轴箱展开图及剖视图。

关键词分级变速;传动系统设计;传动副;结构网;结构式;齿轮模数,传动比目录摘要. (I)第1 章绪论. (1)课程设计的目的. (1)课程设计的内容. (1)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1)图样技术设计. (1)编制技术文件. (1)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 (2)课程设计题目和主要技术参数 (2)技术要求. (2)第2 章运动设计. (3)运动参数及转速图的确定. (3)转速范围. (3)转速数列. (3)确定结构式. (3)确定结构网. (3)绘制转速图和传动系统图. (3)确定各变速组此论传动副齿数. (4)核算主轴转速误差. (4)第3 章动力计算. (5)带传动设计. (5)计算转速的计算. (6)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 (7)主轴合理跨距的计算. (11)第4 章主要零部件的选择. (12)电动机的选择. (12)轴承的选择. (12)变速操纵机构的选择. (13)第5 章校核. (14)轴的校核. (14)轴承寿命校核. (15)第6 章结构设计及说明. (16)结构设计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案. (16)展开图及其布置. (17)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第1章绪论1.1 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

机械原理变速器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变速器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变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中变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变速器在机械设备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对运动性能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计算变速器的主要参数,如转速、扭矩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变速器传动系统,并完成组装与调试;2.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软件绘制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工程图,提高空间想象与表达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变速器性能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变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协作;3. 培养学生关注变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机械原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变速器相关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变速器基本概念:介绍变速器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2. 变速器工作原理:讲解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3. 变速器主要参数:阐述转速、扭矩、传动比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变速器性能评价中的作用。

4. 变速器设计方法:学习变速器传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简单变速器的设计方法。

5. 变速器组装与调试:了解变速器各零部件的组装工艺,学会使用工具进行变速器的组装与调试。

6. 变速器工程图绘制:学习运用绘图软件绘制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工程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与表达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7档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结构研究与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7档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结构研究与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7档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结构研究与设计目录概述 (3)第一章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简介 (5)1.1 传统变速器以及其他新兴自动变速器存在的问题 (5)1.2 DCT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一、 DCT自动变速器的结构 (6)二、 DCT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8)1.3 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工作特点 (10)第一章双离合变速器的传动路线的设计 (11)2.1 传动轴的设计 (11)2.2 各档传动路线的设计 (12)第三章传动装置几何参数的确定 (16)3.1 各档位传动比的确定 (16)(一)、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16)(二)、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17)(三)、其他各档位传动比的设计计算 (17)3.2 传动齿轮参数的确定 (18)(一)、中心距的设计 (18)(二)齿轮结构特征参数的设计 (19)(三)、各档齿轮齿数分配 (20)总结 (26)参考文献 (27)概述变速器是汽车的关键部件。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的越来越高的要求,研发动力性能好、机械效率高、操作方便的变速箱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家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自动变速器(AT)、手自一体变速器(AMT)、机械式无级变速器(CVT)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的研究和应用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DCT ) 除具有自动变速器起步和换挡品质优良、实现自动变速的特点外, 还具有手动变速器( MT ) 传动效率高、安装空间紧凑、质量轻、制造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对MT具有良好的工艺继承性, 发展应用前景良好, 是现有量产配套的各类变速器的有效替代产品。

目前, DCT 虽主要用于轿车, 但就其工作原理而言,亦可以应用于大、中型车辆及工程机械、自走式农业机械等其他非道路车辆, 应用范围较广。

国内对DCT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和模仿国外技术为主, 尚处于起步阶段。

进行新型DCT 传动原理及功能实现的深入研究和产品化, 对提高我国自动变速器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计题目: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姓名:指导教师:段铁群系主任:段铁群2013年08月29日目录第一章运动计算1.1 课程设计的目的1.2 课程设计的内容1.3 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4 运动参数及转速图的确定1.5 核算主轴转速误差第二章动力计算2.1 带传动设计2.2 计算转速的计算2.3 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2.4 传动轴最小轴径初定2.5 执行轴合理跨距计算第三章主要部件的校核3.1 主轴强度,刚度校核3.2 传动轴刚度校核3.3 轴承寿命校核第四章总结第五章参考文献第1章运动计算1.1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机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

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通过设计,使学生获得机械系统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1.2课程设计的内容《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由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2.1 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

(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和校核。

1.2.2 图样技术设计:(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机件。

(2)工程技术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1.2.3编制技术文件:(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经济技术评价。

1.3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3.1课程设计题目和主要技术参数题目: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技术参数:Nmin=75r/min;Nmax=600r/min;Z=7级;公比为1.41;电动机功率P=4KW;电机转速n=1440r/min1.3.2技术要求:(1)利用电动机完成换向和制动。

(2)各滑移齿轮块采用单独操纵机构。

(3)进给传动系统采用单独电动机驱动。

1.4 运动参数及转速图的确定(1)转速范围。

Rn=minmaxN N =600/75=8 (2)转速数列。

查[1]表 2.12,首先找到75r/min 、然后每隔5个数取一个值,得出主轴的转速数列为75r/min 、106 r/min 、150 r/min 、212 r/min 、300 r/min 、425 r/min ,600r/min 共7级。

(3)定传动组数。

对于Z=7可分解为:7=2×2×2。

(4)写传动结构式。

根据“前多后少” , “先降后升” , 前密后疏,结构紧凑的原则,选取传动方案 Z=7=21×22×23。

(5) 画转速图。

转速图如下图2-2。

图2-2 系统转速图(6)画主传动系统图。

根据系统转速图及已知的技术参数,画主传动系统图如图2-3:图2-3 主传动系统图(7)齿轮齿数的确定。

变速组内取模数相等,据设计要求Zmi n≥22~24,齿数和Sz≤100~120,由【1】表4.1,根据各变速组公比,可得各传动比和齿轮齿数,(1)、齿数计算基本组传动比分别为1/1、1/1.41Sz= 58、75、84、87、96 ……取Sz=58,小齿轮齿数分别为:29, 24Z1 / Z1’ =29/29, Z2/Z2’ =24/34第二扩大组传动比分别为1/1、1/2Sz=66、72、78、84、90、96……取Sz=84,小齿轮齿数:42,28Z3/Z3’=42/42,Z4/Z4’=28/56第三扩大组传动比分别为1、1/2.8取Sz=114,小齿轮齿数:57,30 Z5/Z5’=57/57,Z6/Z6’=30/841.5 核算主轴转速误差实际传动比所造成的主轴转速误差,一般不应超过±10(ϕ-1)%,即'n -nn实际转速标准转速标准转速〈 10(ϕ-1)%第2章 动力计算2.1 带传动设计1)确定计算功率Pd带式输送载荷变动小,查(机械设计)表 3.5得工况系数K A =1.1Pd= K A P=1.1×4=4.4 KW 2)选取V 带型号根据Pd ,n1参考图3.16及表3.3选带型及小带轮直径,选择A 型V 带,d1=125mm 。

3)确定带轮直径d1,d2 (1)选小带轮直径d1参考图3.16及表3.3选d1=125mm (2)验算带速v v=10006011⨯n d π=9.4 m/s(3)确定从动轮基准直径d2d2==253mm按表3.3取标准值 =250mm (4)计算实际传动比i当忽略滑动率时:i=/=2 (5)验算传动比相对误差: 题目理论传动比:=/=2.02 传动比相对误差:=1%<4%4)定中心距a 和基准带长Ld (1)初定中心距初定(2)计算带的计算基准长度求得=2277mm查表3.2取标准值=2500mm (3)计算实际中心距a求得:a=550(4)确定中心距调整范围得;5)验算包角求得:=合格6)确定V带根数z(1)确定额定功率由及查表3.6,得(2)确定各修正系数功率增量:查表3.7的得长度系数:查表3.9得(3)确定V带根数z求得:、取z=2根7)确定单根V带初拉力查表3.1得:单位长度质量q=0.1 根据公式:得:8)计算压轴力求得:9)带轮结构设计(1)小带轮,采用实心结构。

(2)大带轮,采用腹板式结构。

(1) 主轴的计算转速n j ,由公式n j =n m in (/31)z -Φ得,主轴的计算转速n j =125r/min 。

(2) 确定各传动轴的计算转速。

Ⅲ轴共有4级转速:212r/min 、300 r/min 、425 r/min 、600 r/min 。

若经传动组中的传动副46:46,得到的转速均不低于主轴的计算转速, 故其计算转速n Ⅱj =180 r/min ;同理可得Ⅰ轴、Ⅱ 轴的计算转速。

表3.1 各轴计算转速(3) 确定齿轮副的计算转速。

齿轮装在主轴上并具有150-600r/min 共4级转速,均可传递传递全功率,故Z '6j=150 r/min 。

齿轮Z 6装在Ⅲ轴上,有150~600 r/min 共4级转速,经齿轮副Z 6/ Z '6传动主轴,只有425r/min 、600r/min 可传递全功率,故Z 6j=425r/min 。

依次可以得出其余齿轮的计算转速,如表3-2。

表3-2 齿轮副计算转速序号 Z 1 Z 2 Z 3 Z 4 Z 5n j 600 600 425 425 425 2.3 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1)模数计算。

一般同一变速组内的齿轮取同一模数,选取负荷最重的小齿轮,按简化的接触疲劳强度公式进行计算,即m j 3221(1)[]m j ju Pz u n ϕσ±3-3所示。

表3-3 模数轴号 Ⅰ轴 Ⅱ 轴 Ⅲ 轴 主轴 计算转速r/min600 425 212 150(2)基本组齿轮计算。

基本组齿轮几何尺寸见下表按基本组最小齿轮计算。

小齿轮用40Cr ,调质处理,硬度241H B ~286HB ,平均取260HB ,大齿轮用45钢,调质处理,硬度229H B ~286HB ,平均取240HB 。

计算如下:①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接触应力验算公式为 )j E H j Z Z Z MPa εσσ⎡⎤=≤⎣⎦ 弯曲应力验算公式为: []112()Fa Sa w w KTY Y Y MPa mbd εσσ=≤式中 N----传递的额定功率(kW ),这里取N 为电动机功率,N=3.5kW;j n ----计算转速(r/min ). j n =600(r/min ); m-----初算的齿轮模数(mm ), m=3.7(mm ); B----齿宽(mm );B=20(mm ); z----小齿轮齿数;z=24;u----小齿轮齿数与大齿轮齿数之比,u =2.0; s K -----寿命系数;s K T K n K N K q K T K ----工作期限系数;mT C Tn K 0160=T------齿轮工作期限,这里取T=15000h.;1n -----齿轮的最低转速(r/min ), 1n =500(r/min )0C ----基准循环次数,接触载荷取0C =710,弯曲载荷取0C =6102⨯m----疲劳曲线指数,接触载荷取m=3;弯曲载荷取m=6;n K ----转速变化系数,查【5】2上,取n K =0.60 N K ----功率利用系数,查【5】2上,取N K =0.78 q K -----材料强化系数,查【5】2上, q K =0.60 3K -----工作状况系数,取3K =1.12K -----动载荷系数,查【5】2上,取2K =11K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查【5】2上,1K =1Y------齿形系数,查【5】2上,Y=0.386; []j σ----许用接触应力(MPa ),查【4】,表4-7,取[]jσ=650 Mpa ;[]w σ---许用弯曲应力(MPa ),查【4】,表4-7,取[]w σ=275 Mpa ;根据上述公式,可求得及查取值可求得:j σ=)E H Z Z Z MPa ε=635 Mpa ≤[]j σ w σ=78 Mpa ≤w σ(3)扩大组齿轮计算。

按扩大组最小齿轮计算。

小齿轮用40Cr ,调质处理,硬度241H B ~286HB ,平均取260HB ,大齿轮用45钢,调质处理,硬度229H B ~286HB ,平均取240HB 。

同理根据基本组的计算, 查文献【6】,可得 n K =0.62, N K =0.77,q K =0.60,3K =1.1,2K =1,1K =1,m=3.5,j n =355;可求得:j σ=574.35 Mpa ≤[]j σ=650Mpa ; w σ=118.77Mpa ≤[]w σ=275Mpa 。

2.4 传动轴最小轴径的初定由【5】式6,传动轴直径按扭转刚度用下式计算: d=1.64[]4ϕTn(mm )或 d=91[]4njNϕ(mm ) 式中 d---传动轴直径(mm )Tn---该轴传递的额定扭矩(N*mm ) T=9550000Jn N ⨯; N----该轴传递的功率(KW ) j n ----该轴的计算转速[]ϕ---该轴每米长度的允许扭转角,[]ϕ==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