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引经药

合集下载

引经药大全

引经药大全

引经药大全
引经药大全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2. 引药达额头:白芷。

3.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4. 引药达目:菊花。

5.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6. 引药达巅顶:藁本。

7. 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8. 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
9.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 引药达颈部:葛根。

11.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12.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13.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14.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5. 引药达皮肤:蝉蜕。

16. 引药走督脉:狗脊。

17. 引药入肺:桑白皮。

18. 引药入胃:半夏。

19.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0.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21.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22.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23.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24.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常用引经药

常用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双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此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抵病所,加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别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看法。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积厚流光,发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朝有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能够提升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调”。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调,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浑身,若是把它看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反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意,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涨,以消除胸中寒实,有学者经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子中的“引向”作用,假如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可以荡涤胸水。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引经药有哪些

引经药有哪些

引经药有哪些
所谓引经药,就是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的药物。

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内容】
1、补肾精;乌须发
2、健脾;祛湿;利水
3、失眠。

中医药中的引经药

中医药中的引经药

中医药中的引经药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用药,犹如行军打仗,讲究策略与布局。

而引经药,便是这战局中的向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奏奇效。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一队士兵中的先锋,为后续的大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攻击敌人。

先来说说上肢常用的引经药。

桂枝,性温味辛甘,善通上肢经络,常用于上肢痹痛、风寒表证等病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尤为适宜。

姜黄,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是治疗上肢气滞血瘀疼痛的良药。

再看下肢的引经药。

牛膝,可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川牛膝则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多用于下肢瘀血阻滞之证。

独活,善祛下肢风寒湿邪,为治下肢痹痛之常用药。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对于湿痹拘挛、脚气肿痛等下肢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的引经药也各有千秋。

川芎,被称为“头痛之要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均可配伍使用。

藁本,善于治疗巅顶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所致者。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多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眼部的引经药中,菊花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良效。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耳部的引经药,磁石能聪耳明目,常用于肾虚耳鸣、耳聋。

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可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耳鸣、耳聋。

鼻部的引经药,苍耳子散风通窍,祛风湿,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咽喉部的引经药,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对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疗效显著。

在脏腑的引经药中,心经常用的有丹参,能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小肠经的引经药如木通,清热利水通淋,用于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引经药的种类

引经药的种类

引经药的种类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

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

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引经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床、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