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中国的经济思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 封建经济思想的兴起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经济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封建经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封建主的权力和蒸蒸日上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封建主们认为,推行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只要和他们的利益相符,就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2. 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经济思想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思想,强调了人性和资本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思想已经逐渐取代了封建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3. 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家庭组成的,并且经济生活主要以家庭为中心。

因此,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都以家庭的利益为标准,这也使得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核心思想之一。

4. 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次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向着城市化和商业化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交换为中心,这也促使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5. 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主要是以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为中心,并且经济政策更加关注人权和财产权的相互关系。

这也可视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个巅峰,这也为后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的一些探讨。

虽说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信念,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中国的经济思想能够持续地发展,以达到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主要集中于理论 、 法 、 方 内容、 资料建设及研究者素质等五个方 面。总体看来 ,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 有关 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准推进 , 不仅研究的理论需要加强, 研究 的方法需要多元 , 究的内容需要拓展 , 研 研究
的角度需要继续多样 , 而且 资料 的征引范 围需要扩大 , 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 , 认 史料 的整理与研究有待深入 , 研 究队伍有待进一 步壮大 , 研究 的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 , 该领域的研


研究 内容方面的两个特色
研 究 内容方 面 的所 谓特 色 , 指 内容 选 择上 是 的类别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 的 内容 中有 两个 特 色 , 一 是 个 案 研 究 , 二 是 群 体 研 究 。 之 之 社 会学 认 为 , 案 研 究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定 性 研 究 , 个 它是指 对 研 究 对 象 总 体 中 的某 个 单 一 元 素 所 进 行 的调 查 , 如 对 某 个 个 体 , 个 事 件 , 个 单 比 某 某 位、 组织 或 集 团 , 者 对 某 个 社 区 进 行 的研 究 。 或 由此 也 可 以 说 , 案 研 究 也 有 研 究 层 次 上 的 区 个 分, 这取 决于研 究 对 象 的单 位 层 次 。 比如个 案 研
究可以区分为以个体为研究单位的个案研究 , 以
收 稿 日期 :00 4—0 2 1 ~0 1
群组 ( 群体或组织 ) 为研究单位 的个案研究 , 以社 区为单位 的个 案研 究 , 者 以事 件 为单 位 的个 案 或 研究 , 等 03 等 [( 4 ’ 史学 与社 会学认 识方 面 的 历 差异在于, 以个体 为研究单位的称为个案研究 , 而 以群 组 ( 体 或组 织 ) 群 为研 究 单 位 的则 称 为群 体研 究 。 1 个 案研 究 . 个案研究 , 主要 是探 究单个 人 物 的经济思 想 , 剑顺 说 20 之 前 学 界 触 及 到 的人 物 有 郑 02年 6 o多位 , 如孙 中山 、 秀全 、 仁 王 、 有 为 、 洪 洪 于康 粱启 超 、 复 、 嗣 同 、 自珍 、 源 、 严 谭 龚 魏 林则 徐 、 包世 臣 、 许乃 济 、 善 、 琦 冯桂 芬 、 观 应 、 郑 马建 忠 、 茂 荫 、 王 许楣 、 福 成 、 士铎 、 宗 棠 、 执 信 、 仲 恺 、 薛 汪 左 朱 廖 张謇 、 陶澍 、 喻培 伦 、 崔敬 伯 、 增 新 、 杨 陈炽 、 韬 、 王 邵作 舟、 刘铭传 、 张之 洞、 鸿章 、 李 黄遵 宪 、 张元 济 、 日昌 、 宣 怀 、 国藩 、 兴 、 丁 盛 曾 黄 袁世 凯 、 希 熊 龄、 胡林 翼 、 嵩 焘 、 寿 潜 、 教 仁 、 宝煊 、 郭 汤 宋 孙 黄 乃裳 、 曾鲲 仪 、 大 钊 、 独 秀 、 师 培 、 揆 一 、 李 陈 刘 刘 徐 世 昌 、 藕初 、 启 、 礼垣 、 锷 、 穆 何 胡 蔡 经元 善 、 陈 焕章 、 伍廷 芳 、 维格 等经 济 思 想研 究 。 上 述 之 李 外, 还有 陈蝶仙 、 周学 熙 、 虬 等 。 】陈 人物 之外 , 选题 中所 涉及 的 内容 , 体 来说 , 具 如郑 剑顺 所言 , 闭关 政 策 、 有 太平 天 国经 济 思想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战国时期以后的古代经济思想
1、“道法自然”的道家经济思想
• 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 道。
–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 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 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 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 货殖列传》与《史 记· 平准书》中得到阐发。
– 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 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 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 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2、义利思想
• 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人 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 “利”主要指物质利益, – “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 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 义后利。 • 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 (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 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
• 商人与政府 • 大商人范蠡与吕不韦 • 北宋王安石变法
4、平价思想
• 《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 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 等事。 • 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 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 “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 • 《管子》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 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 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 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 • 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 义仓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涉及到了农业、商业、物价、税收、货币、贸易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观点的大致总结:一、农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农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耕至上:古代中国经济以农耕为基础,认为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2. 封建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资料的基础,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以出租、交租的方式经营土地。

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自身的发展。

3. 春耕秋收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春耕秋收制度,即在春季进行耕种,秋季进行收获。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可持续性。

二、商业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商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市场并重:中国古代经济认为内外市场都是重要的,内市是国内市场,外市是国际市场。

内外市场互相依赖,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

2. 义利并重:中国古代商业观点中强调义和利的统一。

商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遵守商业道德,做到公平、诚信,以维护商业的稳定和共同利益。

3. 集市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有集市制度,即定期在城市或农村地区设立集市,供商人集中交易。

集市制度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场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三、物价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物价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价稳定:中国古代经济主张物价的稳定。

物价波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物价的稳定。

2. 物价调控:中国古代政府实行对物价的调控,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来控制物价的波动。

比如设立市令、颁布价格法令等来调整物价。

3. 物价与养民政策:中国古代经济中重视物价与养民政策的关系。

通过控制物价来保护养民,保证养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维护社会稳定。

四、税收观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税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徭役制度:中国古代采取徭役制度,即对农民进行征税和劳役,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了许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经济思想的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引进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本土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与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思想的变迁。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规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节奏。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受到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强调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试图通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经济管理者,主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由政府掌控的。

同时,计划经济时期也强调“节约优先、浪费可耻”的价值观,为了节约资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例如物资分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等。

此外,在这个经济思想体系中,强调「人民公社化」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尽管计划经济模式在20世纪初大放异彩,但其管理能力与效率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问题,这也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逐渐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注重市场自由的决策权,并通过强化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等措施来实现市场优先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政府逐渐将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权力转移给市场。

政府的角色逐渐被限制为维持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

此外,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思想体系也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效率。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思想体系199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改革
以深圳、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特区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地区的梯度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蕴 含的经济发展理念、政策措施等 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 越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需要加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 质量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 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
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 心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制 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 创新。
协调发展
强调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 村、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 全面进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世 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为 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发 展模式和经验。
启示世界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同的经济思想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发展脉络。

1. 农耕经济时期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这个时期最核心的经济思想是“社稷之忧”。

人们相信,只有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农业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因此,国家领导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商业经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业开始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物尽其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

因此,他们开始致力于发掘物品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

3. 王朝时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贵族的统治对经济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关键的经济思想是“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在道德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经济思想强调勤俭持家、节约无为的原则,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广泛传播。

4. 五四时期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经济思想是“学派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寻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出路。

其中,梁启超提出的“大同社会”概念影响深远,主张通过财富的均等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5.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其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封建社会、学派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家的贡献,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时期,经济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深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影响。

在这种世界观下,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相互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因此,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天道酬勤”为中心,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贸易活动是辅助性的。

农业生产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的《孟子》中有一句名言:“天下之大,无非为衣食耳。

”这也表现出古代社会将农业生产放在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三、重视经济统一性和发展规划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鲜明地强调经济的统一性和发展规划,其核心是推崇“天下一家”。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到:“天下郡义,汉制同文,分地而治,籍民而税。

故一姓之與天下合德者,治之常也。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经济规划是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地方性和税收制度进行规划和实施。

四、税收制度的变迁与经济思想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实行了多种模式,发生了多次变迁。

首先是商鞅变法,当时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通过减轻农民重税负担来促进发展。

曹魏时期,太学绅士主张将税收分成农业税和手工业税,表现出一种注重分类的思想。

中唐时期,唐玄宗又实行了新的法令,强化税收征收的管理制度,这些措施表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中的计划经济特点。

五、国家主导的贸易活动古代中国也有贸易活动,但发展的规模和方式与现代有很大差别。

古代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自然形成的“买卖经济”,而国家主导的贸易活动则少见。

文献记载,唐代时期出现过一些贸易名城,比如广陵和泉州,但是这些城市的贸易规模和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1、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及浩然丰富的中国古典经济思想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代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

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取得了工业革命以前的1、2千年里,世界上最为丰硕的经济成就。

相继出现了秦汉、隋唐等文明鼎盛时期。

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大量增加,贸易繁荣,手工业、轮船运输、造船业都开始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古代中国所创造的鼎盛的文明成就都为世界所景仰和赞叹。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

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的能力方面都比欧洲出色。

”“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了。

”植根于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中国的古代先哲们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经济思想。

先辈们基于他们的观察,或针对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先秦时期,宗周势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着中国宗法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由领主所有制变为地主所有制,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

迅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孕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系统的经济思想,而且他本人凭借其经济智慧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对于供需反应和价格变化基本机制的认识,无出范蠡“积著之理”之右:“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则反贱,贱下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的论断,更是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管子》所记载的经济思想,堪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人”假定,在《管子》中早有系统表述:“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管子》中的“轻重”论,已经粗略地勾勒出供需均衡机制和各个市场间的一般均衡作用机制。

更令人叹服的是,早在《管子》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货币数量论以及货币政策主张:“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

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

”《管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节俭悖论”,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侈靡”。

《管子.侈靡》中写到:“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比之于凯恩斯,《管子》的政策主张毫不逊色。

除此而外,在财政、贸易、消费、分配等许多方面,《管子》都有不凡的观点。

再以孔孟思想为例。

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孟学说,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上至治国安邦之略,下至小组织的内部管理原则。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不停地对之进行研究、挖掘。

而孔孟所倡扬的道德规范尽管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但其中又何尝不是折射着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意识形态作用认识的影子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持其统治,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

早在西汉时,中国在这方面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汉时,特别是汉武帝时,为开拓疆土而进行的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对封建王朝的财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汉王朝按照主持其财政经济事务达30多年的桑弘养羊的政策主张,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

桑弘羊承继范蠡、管子等的经济思想,巧妙地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

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西汉王朝的财政资金积累,而同时又做到了“民不加赋”。

“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有关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

“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从而成本低廉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所得利益充作地方财政资金的做法;同时不再要求各地劳民伤财般地对京师贡赋。

均输有效地增加了地方财政实力。

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

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

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嬴秦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属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

除了封建王朝更迭时期外,包括经济制度在内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动荡。

中国土地广袤,加之得自于人口众多的技术创新优势,特别是农业技术创新优势,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在这相对稳定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和民间的知识分子针对各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问题,阐发相应的看法或政策主张。

到明清时期,中国已经积累了蔚然可观的经济学思想。

其内容涉及到国家财政收支、货币管理、商品交易和市场价格管理、土地制度等诸多方面。

然而,和亚当·斯密以前的西方经济思想一样,中国古典的经济思想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和理论。

中华文明在建树了古代的辉煌成就之后,面对外来的更加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和侵略,由盛而衰。

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学术界热衷的是学习、借鉴外来的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并未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2、中华文明的衰落及外来经济思想的西学东渐经济史决定经济思想和经济学术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由盛而衰,与之伴随的是外来经济思想与理论在中国的广为传布。

鼎盛的中国古代文明所立基其上的,是以农业和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形态。

尽管古代中国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较之西方萌芽得很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比西方发达,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相当巩固,加之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控制,以及封建帝王为了有效地维持古代帝国的统治而施行的不利于由传统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化的官僚政治制度,导致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资本主义在中国也未形成气候。

当西方社会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展开其工业化进程时,满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却在日益延缓中国进步的步伐。

17世纪在世界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大事引致了迥然二致的结果。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开始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在英国,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西欧国家经由包括殖民剥削在内的资本积累,以及发韧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而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却落后了。

按麦迪森的估计,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3.1%,欧洲占23.3%。

1820年中国占32.4%,欧洲占26.6%。

而到了1890年,中国所占的比例降至13.2%,欧洲则升至40.3%,美国为13.8%。

而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早在1700年就已经落后于欧洲,到1820年只比欧洲的1/2稍多一些;与美国相比,则不及后者的1/2。

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遭受了英、日、俄、法、德、美、意、奥等列强的一系列外来侵略,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

面对列强外侮、内政腐败、民生凋敝的惨淡局面,无数仁人志士以救亡图强为己任,开始了百折不挠的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原来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矢志于救亡图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外来的先进思想理论中去探索建国、富强的真理,西方各种学说,包括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由此开始。

纵览历史,1840年以来的“西学东渐”在中国出现过两波高潮。

一波是甲午战败之后,资产阶级思想的引进。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产力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日本也因步欧美之后而跻身东方强国之列,所以,自然而然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鼎力模仿的就是来自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思想。

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

另一波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步伐,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愿望。

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对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潮的缘起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尽管也遭受过外来侵略,然而,中国既不曾被外来侵略者所鄙视,中华民族也不曾丧失其对于整个传统思想及社会价值的信念。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却深深地震撼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肇始于此,中国近代思想史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这其中,魏源是第一个值得记述的。

魏源于1842年刊行的著作《海国图志》首开近代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的先河。

目睹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师夷之长以制夷”,魏源在书中呼吁当政者了要解外国的情况,并主张发展军事和民用工商业。

鸦片战争的失败,从表面直观上来看,是西方列强的军事工业使然。

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西方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相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受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眼界的限制,中国思想界最初的变革发动者指望在不触动既有封建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把西方的生产技术嵌入传统的经济当中,进而挽狂澜于既起、扶大厦于将倾。

正如后来的事实所表明的那样,这种良好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魏源之后,中经洪仁干的《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各种工业、矿业、交通、邮政、银行、保险等企业和事业的思潮广为传播。

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的扩展,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终于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开始了先发展军用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的实践;而洋务的形式也经历了由官办到官督商办的转变。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这之后,经过冯桂芬、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鼓呼,中国近代重商主义思潮得以发端,并达到了高潮。

对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认识也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尽管早在先秦中国的商品交易就已经比较发达,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除了封建王朝的更替时期之外,社会的政治制度相对而言变化都不大;另一方面,发达的农业经济形态特别巩固。

久而久之,主流的封建意识形态对各行各业形成了“士农工商”的排序。

正如吴汝纶在其给严复译《原富》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士大夫以言利为讳,又忕习于重农抑商之说,于是生财之途常隘。

”由此可见在中国发展工、商业需要克服相当大的思想阻力。

除了国人积极地探求变革之路以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积极地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