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高一历史课程教案 -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言: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通过学习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农业经济、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
2. 封建经济的统治:封建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税收体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 农民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耕作和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为封建经济贡献了大量劳动力和产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1.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中心,也是支撑社会稳定和人民生计的重要产业。
2.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善,如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良等,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3. 农业税收与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向农民征收重税,从中获取利益,土地私有制和土地集中归属于封建地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三、手工业与手工制造业1. 手工业的兴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手工业发展迅速,包括纺织、制陶、制作家具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工商业的分离: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社会一般是由个体手工工匠负责生产,不同于后来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3.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兴盛使得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通过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商业与市场经济1. 商品经济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2. 市场经济的出现:中国古代的市场主要是集市,通过集市的交易进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doc

word 文档可编辑一、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概要:(1)主要经济形态小家经济(自然经济) (2)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3)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和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农本思想) (5)主要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6)新型经济形态酱主义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7)经济重心:由此向南转移(南北朝—南宋)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集体劳作—一家一记,男耕女织 公有制—私有制 (1) 形成:春秋战国(2) 形成原因:①铁梨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是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 优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事实上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工效。
(5)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②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封闭性)(6) 艰难发展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②封建严重③小农经济十分脆弱(7) 评价:①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空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产生的发展:①夏、高、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官办。
(2)特点: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②技术水平:大多精美③世界地位: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文档可编辑②制瓷业:制瓷技术: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白瓷,随唐进入成熟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③纺织业:1、丝织技术: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 丝,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汉代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西汉发明提花机;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西域的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人力)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虽然没有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系统和完善,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学思想、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方面,对于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强调个体道德和伦理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影响。
二、古代经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中也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礼记·民义》中有“黎民以事田畴”之说,强调了农民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事管理、耕作技术、灌溉水利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为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商品流通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还关注了商业交流的问题。
商业交流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墨子》中有关于货币的论述,论证了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
《韩非子》中也提到了交换的概念,强调商人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这些都为古代商业交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古代经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经济学思想虽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的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古代学者们对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的思考,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关注于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唱词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心 你我好比鸳鸯鸟 目中的理想生活,描述了一种什么样 比翼双飞在人间 的经济?这种经济怎样建立的?特点
是什么?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 荀子· 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 粪 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 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农业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 等因素,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为B。
精耕细作是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 春秋战国 垄作法 铁犁牛耕 的产量。 都江堰 (耕作方法) (开始)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漕渠、白渠、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一年一熟 龙首渠 耕耙耱技术、耕 魏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主要形式; 形成: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结束:建国初,土地 改革 表现 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形式: 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土地国有制,
例如均田制) 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造成了社会 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力和土地资源。
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和延伸,商业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的单元总结:一、农业经济:1.普遍采用农业耕作: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普遍采用水稻种植、农民十分依赖于农业生产。
2.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通常是集体所有制,有赋税制度,地主和农民按比例分取农田产出,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3.农业工具改良:古代中国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农具和农业技术,诸如铁制农具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手工业经济:1.经济分工:手工业经济主要是家庭工业,城市多以手工业为主。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家庭工业者分工明确,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制作精细长久: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讲究制作精细和耐久,如丝织业、造纸业等,产品多出口商品,制作精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特种手工业的独立性:古代中国还有各种特种手工业,如瓷器、织锦、制陶等,这些手工业都有独立的特殊工艺和传统。
三、商业经济:1.内河和海洋贸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主要分为内河和海洋贸易,内河贸易主要以黄河、长江等内河为交通枢纽,海洋贸易则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运输与市场:商业经济发展需要运输和市场,古代中国通过水路运输和驼队运输发展贸易,同时也出现了集市和商业中心。
3.闪族商人及乡村商业:古代中国商人多为闪族人,他们特点是移居他乡,为商业目的经商和定居,发展了乡村商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手工业经济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商业经济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农业经济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采用集体土地所有制;手工业经济则是家庭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为主,注重精细制作和制作耐久;商业经济主要由内河贸易和海洋贸易组成,涉及运输和市场,商人多为闪族人。
主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古代中国水利(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
②河防,防水患。
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规模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合同, 离为守臣干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 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二、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集权和委官。
“作为自然属性的私欲与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私有权观念是两种本质上不 同的东西。”并进一步指出土地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权分配”,最有资 格当地主的不是商人,而是权贵。 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 年1月
地主封建制社会里,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 国有土地,是地主阶级政权土地所有制。它与 地主私人占有的土地表现形式不同。一般来讲,屯 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公摒田、官府 掌管的山林川泽等,都属于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的取得有以下几种方式:①由原来贵族 的籍田或封地变成的官庄;②大动乱后出现的无主荒 地;③强制侵占的民田;④以买卖方式取得的土地。 早期国有土地多用奴仆或依附农民耕种,封建社会 后期逐渐变为以招佃承租为主要经营方式。 阎万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农 史》1986.01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 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 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 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 朱寰:《论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性质问题》《松辽学刊》 1983.01
亚细亚是那种对于他们是地主同时又是主权者的 国家,地租和课税就会合并在一起,或不如说,不 会再有什么和这个地租形态不同的课税。在这各种 情形下,依赖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普 通的对于国家的臣属关系,不会在此以外,再需要 有什么更加苛刻的形态。 在这里,国家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 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在这里,因 此也就没有土地私有权,虽然对于土地,既有私人 的也有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官文化与小农意识都是中国集权官僚制地主这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二者是 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并相互制约。作为一个矛盾体,官文化是主要方面,居主 导地位;小农意识既是小农经济的反映,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又是农民应付官 僚统治的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实质就在于土地的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之 间的矛盾。它们的相同之处,政治上各自承认。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 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斯大林“五大阶段说”
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
展史,数千百年来新陈代谢 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生产力 和人们生产关系发展 史,……是原始公社制的, 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 主义制的,社会主义的这样 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 史。
官文化是集权官僚制的建构和运行原则,是官 僚地主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控制社会、 统治民众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二、官文化的特征: 总特征:官为儒体,儒为官魂
内在机制:官本位;
价值观:官致尚; 随着集权官僚制转化为官僚资本制,其意识形态也 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官文化,转变为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与官文化并无差别,从这个意义上, 它就是现代官文化。
到战国转变的制度内容。 皇帝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集权官僚制是占有 权的主体,官员整体、不同官僚阶层、官员个 人的占有是集权官僚制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中国集权官僚地主制
一、集权官僚地主制产生条件
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废除世卿世禄的封建制, 代之以郡县委官,中央集权。
司马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世卿世禄—-- 宗法制——血缘继承-----封建制 官僚制—遴选制——非血缘继承—非封建制
小农:均配土田---占有权 承租地主土地———使用权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穷苦。 ---毛泽东
四、集权官僚制---人类在农 业文明条件下最为先进的制度
封建制与集权官僚地主制是农业文明的基本土地制度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主讲人:刘秉龙 教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 构与思想特征 --中国古代集权官 僚地主制与官文化
本章介绍了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社会结构背景和思想背景,明确提出官 僚地主集权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性质, 以儒学纳入官僚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官文化 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思想背景。 本章内容包括官僚地主集权制的基本 结构、孔子儒学演变为官文化的环节,以 及相对应的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
一、中国古代社会 特殊性(正题)
中国历史分期
原始社会(大约170万年前—夏BC2070)
奴隶社会(夏BC2070—战国BC221) 封建社会(秦BC221—鸦片战争1840)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二、小农意识
一、概念:小农经济中的农民,包括少量的手工业者和小 商小贩,在官文化和集权官僚制的统治下,形成了与官文 化对立但不对抗的个体意识,小农意识是官文化统治的结 果,又是官文化存在和延续的条件。
二、小农意识的特征
(一)勤俭持家; (二)安分守己; (三)自私自利; (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五)平均主义与等级观;
优势:A.官民关系不是所属关系,农民的人身权相对较为 完整 B.农民对劳动结果的占有相对较多。
个体农民需要集权官僚制对其生产和生活的保护, 使其免受外来侵扰,而个体的小农经济,又为集权 官僚制的统治提供了经济条件。 集权官僚制是中国先进的农业文明的体现,也是保 持中国农业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制度。与中国相 比,欧洲直到公元五世纪才进入封建领主制。当十 六、七世纪的欧洲各国的君主和先进思想家意识到 效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时,却因其所倚重的商业资 本而步入工业资本主义。因此,集权官僚制也就成 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阶段和制度。(详见刘永佶 《中国经济矛盾论》) 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总特征就是集权官僚地主制向 集权官僚资本制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 为劳动者立论——宗旨——复礼
儒学
劳动人道主义——哲学基础——天命观
系统抽象法——方法论——中庸之道 剩余价值—— 核心范畴——仁 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主体范畴—— “论” --名、义、忠、恕、信;“用” --知、 勇、利、禄、德 利息、工资、利润等——辅助范畴—— 道、廉、耻、 公、敬、孝、弟、溢、良、诚、善、君子、小人、 艺、敏、克、行、贤、伐、刑、勤、俭、奢、恩、 惠、宽、让、圣等
第四节 官文化与小农意识
一、官文化
官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儒家道统 ,儒家道统表现 出充分的入世观和实用性,强调其所提倡并指导的 政治是“仁政”、“德政”,并坚持“德刑相配”。 它曾经是历史上中国走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的必要条件,它又在近200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 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今天现代化后进者的主要文 化因素。
二、中国古代社会特殊性(反题)
1.中国封建社会分两个阶段。从西周至战国时期是 领主封建制社会;从战国至近代是地主封建制社会。 两个阶段的土地制度具有不同特点。
2.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秦以后的地主,不 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 这名称是不恰当的。(自由市场经济) 3.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 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国有土地制是其 中的核心。(李埏《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4.封建制与官僚集权地主制是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
如何看待马克思“亚细亚生 产方式”?
三、立足中国现实矛盾,理论创新,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性质 如何界定所有权?如何分析中国古 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性质,不能照 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而 应该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运动过 程中去把握其形成的特点和方式。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集权 制的理论思考
1、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关系?占有权是实现所有权的必要前提,也是论证所有权 的理论基础。
2、土地买卖是否等同于所有权交换?
第三节 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
一、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或者思想的总特征是理解中国经济 思想史的方法性基础。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不同表述: 鲁 迅: 吃人的文化 林语堂:女人的文化 李泽厚:实用理性的特征 梁漱溟:今天的文化
孔子所创儒学,经董仲舒而成为道统,通过官僚体制的演进以及在后市成 为进入官场的必习功课,与官僚集权制融为一体,成为官之为官的价值基础和处 事原则;同时理学在宋明的滥觞,又成为麻痹广大小农阶级的精神鸦片,使得他 们认可现有社会秩序,并主动维护这种制度的存续。孔子儒学最终完成了从先进 的思想创新体系到僵化的官场陪衬的转化,成为官文化。
三、孔子儒学向官文化的转变 (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三)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集权所集之权,首先是政治权利,进而是土地 所有权。
各级官员由以皇帝为名义的中央政府委派,官 职不得世袭,而是采取荐举、科举、军功等方式遴 选。 国家“均配土田” 、各级官僚“军垦、民垦”、 官员个人“禄田、勋田 ” 集权官僚制以政治的集权来保证对土地的所有 权。国家依据其对土地的所有权,向由所有权派生 的占有权拥有者(官僚地主、普通地主、小农)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