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3、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 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 提出了社会福利主张。 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 憾”,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 小康社会。
•
2、制民恒产。. 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 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 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 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条 件,使其得以生存下来。 第四、要救济穷弱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 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 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 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 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 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对 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 担。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 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 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 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 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 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 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 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 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 官方的慈善事业除仓廒制度外,主要工作还 有济贫、养老与慈幼。
? 官方的慈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 疾馆”与“孤独园”。
? 唐宋“悲田养病坊”,原为唐代佛寺所主持 的悲田院。
? 《华严探玄记》“福田有五种,恩田、敬田、 德田、悲田与苦田。福田者,犹如农夫播种 于田,有秋收之利,亦即多行善事于前,将 受诸报于后”。
p 11
? 汉武帝时置常平仓以备荒年; ? 汉宣帝时设常平仓——《汉书。食货志》 ? 至元帝初元五年,因朝廷言其弊遂行罢废,
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 (言心哲) ? 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 ? 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 廷兴办。
p 12
? 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 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 之用。
? 主张兴办功利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面 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 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p4
二、社会互助论
?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组成部分。 ? 与大同社会论的区别: ? 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对整
个社会制度的设计,而社会互助论强调是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助,前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后者却 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Fra bibliotek社会保障思想。
? 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 郡仓。
? 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 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p 13
? 朱熹于南宋淳熙八年定社仓法,由地方豪富或者民 家捐谷或向官府借谷,藏于该社,自治经营,以赈 灾民。
? 明清常平仓与社仓仍是救荒与济贫的最主要的措施。
? 清代《荒政则例》载有贷粟之法: “凡歉收之后,方 春民乏,贫不能耕,或旱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 雨既露,民贫不能耕种,速命州县开常平仓或社仓, 出谷贷之,俾耕种有资,以得秋熟,其兵丁之贫乏 者,亦贷焉,及秋视其收成之丰歉,收成在八分以 上者,加息征还;七分者免息征还;六分者本年征 还其半,来年再征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缓征,以 待来秋之熟。”
社保

同年7月12日,由国务院发布《国 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同年11月10日,由劳动人事部颁发 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 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由于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传统 社会保障制度丧失了计划经济与乡村 集体经济的基础,加上其自身生存在 的某些缺陷,便成为了需要改革的重 点对象。因此,在 1986年4月12日,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体和对象的观念的影响,为消除社会 保障单位化的烙印,强调外资企业必 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 保险基金,我国1986年11月10日颁发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 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 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 行立法。 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亮点》
1945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联合政 府》提出了劳资利害关系的问题。 1947年进而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 务》明确提出了“劳资两利”的思想, 指出,“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 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
中国福利思想对社会保 障制度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思 想的基本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为依据, 受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同时 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与福利现实主义相结 合的产物。
• 《周礼》中的福利思想
提出备荒赈饥思想 1、关于灾前备荒。对备荒抗灾提出了 、关于灾前备荒。 许多独到的见解, 许多独到的见解,最具代表性的是 备荒粮食储备制。 备荒粮食储备制。 2、关于灾后救济。对于灾情发生后的 、关于灾后救济。 救济工作, 周礼》列举了12项紧 救济工作,《周礼》列举了 项紧 急措施,并分别给出救济措施。 急措施,并分别给出救济措施。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教学提纲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大同”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中国明清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史

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 ~ )明代官员、 想家、文学家, 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 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 名贽,字宏甫,号卓吾, 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 居士、百泉居士等。在麻城讲学时, 居士、百泉居士等。在麻城讲学时, 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 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 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 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 李贽著有《焚书》 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 藏书》 书》、《藏书》等。李贽虽然出家 做过和尚, 做过和尚,但是佛教并非其唯一信 根源上说, 仰,根源上说,李贽的信仰是三教 并存,以儒教为本。 并存,以儒教为本。
的
思想
(1)“爱民”是君道的核心内容
1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的民本思想
(2)得天下必得民心,治天下必使“民安”
福 利 思 想
康 熙 的 社 会
2 .“ 民 民” 民”的
(2)救灾赈饥 (1)勤求民瘼
(3)减免赋税 (4)救济旗人
第五节 唐甄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唐甄简介及学术背景
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国明末清初的 ~ , 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 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 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 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 (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 个 中举人。 中举人 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 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 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后 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 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 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社会福利思想讲解

社会福利思想讲解社会福利思想选择题社会福利的含义广义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并增进其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以及潜能发展等。
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二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制度性福利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财政福利三,职业福利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人们关于社会福利现象的认识和想法,包括有关社会福利的一些零散观点,也包括较为系统的学说和理论。
这些思想既是社会福利这一现象在人们意识当中的主观反映,又对社会福利的时间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和逻辑学基本原理指导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具体方法:1、分类研究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2、文献研究法3、批判反思的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种社会模式之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社会阶级结构等级森严并世袭等级松散,中产阶级为主导统治者哲学王中产阶级政体君主专权的人治民主立法的法治财产、家庭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共有、财产私有,保留家庭妇孺公有男女平等完全平等不完全平等教育贵族教育公办、平等教育基督教社会福利思想(1)原始基督教产生(2)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宣扬忍耐和顺从(3)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封建文化不同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内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2、反对守贫斥富的财富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财富3、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去追求世俗幸福生活。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 “乌托邦”思想。
10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
❖ 试比较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 的“理想国”的异同。
11
相同之处
❖ 1.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 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都认为, 公有制是最优越的制度
❖ 自夏代始,国家就十分重视粮食的储蓄。
❖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 曰国非其国也”。
❖
——《礼记。王制》
❖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
——《逸周书。文传篇》
3
❖ 汉时,设常平仓 ❖ 隋朝,增设义仓(地方政府举办)、惠民仓、广惠
仓等 ❖ 唐代,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和系统 ❖ 宋、明、清,沿袭了以往的制度,并使之更完善。
❖
——《礼记。礼运》
8
❖ 分析: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社会 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长优有序,亲疏有别。
❖ 而大同社会的提出则是提倡要突破原有的社会伦理 关系的局限,以实行公有制为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 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生活上实现社会统筹, 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力去劳动,所有 的社会成员均有保障。
6
4. 大同社会论
❖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 影响深远的思想。
❖ ——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 想;
7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 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 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社 会福利思想;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古代中国 的社会福利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特 征。
第一节 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 想
一、柏拉图《理想国》及社会福利思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 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 共事务机构而建立的。城邦国家是由一 系列的社会等级构成,他们是统治者、 军人和平民。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3.重视“孝”道的思想 儒家推崇孝道,认为“士有百行,孝敬 为先”,“治身莫先于孝”。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4.重视“入世”的思想 《大学》中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三、原始基督教的社会福利思 想
基督教作为反映下层社会受压迫阶级的苦 难心声的原始宗教,在教义中提出了大量 的关于平等、博爱、互助和普遍幸福的社 会福利思想。 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随着基督教由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国教,由 “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宗教”变为“统 治阶级的宗教”,从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奥古斯丁:爱上帝和爱自己。肉体幸福和 精神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
哲学王情节: 统治者必须具备哲学家的智慧、善的人 格和公正的品质
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 想
“就其本性而言,人是一个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对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之 间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自 我实现”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在更 高的动机和目的推动下,为促进他人和 城邦的公共福利牺牲个人利益。 (斯密:个人幸福经济学 人类幸福道德哲学)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2.重视“礼”的稳定和“三纲五常”的 思想 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 赋税制度、等级制度,即《礼记》中所谓 “经礼三百”; 二是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 仪式,即《礼记》所谓“曲礼三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代的福利思想,通常有两个方面 的内容: 第一,赈灾; 第二、济贫扶困。 目的:“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 其病”
一、先秦诸子百家福利思想学说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1.儒家的“民本”、“仁政”以及“大 同”思想 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社会模式比较
柏拉图认为社会的建立其根本是维护正 义,而正义必定来源于理念世界而非经 验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之有别于帝王统治 首先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城邦是或倾 向于平等、自由的人的合作关系,而且 是“不同的”人的合作关系,所谓不同 的人指的是人们在经济上的高度专门化。 政治自由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是亚里士多 德所设想的城邦的本质特征。
(二)墨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 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三)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民间福利家族化
家本位 “八十者,一子不从征。九十者,其家 不从征。”
(三)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 一个封闭的系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原始基督教的产生 盼望“救世主”降临,拯救人们的苦难。 原始基督教遂以犹太教新宗派的形式出 现。宣传“天国即将来临”,号召“罪 人悔改”。
二、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
原始基督教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 内容: (1)创世。 (2)道成肉身。 (3)三位一体。 (4)救赎。 (5)天堂、地狱与最后审判。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说:“故圣人言: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则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 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二、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特征
(一)社会福利官方化 子对子路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 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 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