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思想史.pptx
合集下载
《外国经济思想史》课件

实践意义
外国经济思想史所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今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 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外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
古代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对财富的追求和对国家经济的治理,如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与宗教和封建制度相关,如经院哲学的经 济思想。
古希腊经济思想
总结词:重商主义
详细描述:古希腊经济思想中也有重商主义的倾向,强调国家应该通过控制贸易和货币流通来增加财富。代表人物包括色诺 芬和亚历山大大帝。
古希腊经济思想
总结词
经济自由主义
详细描述
古希腊经济思想中也有经济自由主义 的倾向,认为个人应该自由地追求自 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受到国家或社 会的限制。代表人物包括伊壁鸠鲁和 斯多葛学派。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 济的稳定。同时,市场机制应该在微观层面 上发挥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该学 派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实现 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新自由主义学派
总结词
新自由主义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学派别,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机 制的作用,以实现经济增长和效率。
3
技术变革加速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 式带来了巨大冲击,需要适应和应对。
未来经济思想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 主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追求长期 稳定的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
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鼓励创新、创 业,提升国家竞争力。
外国经济思想史所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今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 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外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
古代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对财富的追求和对国家经济的治理,如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与宗教和封建制度相关,如经院哲学的经 济思想。
古希腊经济思想
总结词:重商主义
详细描述:古希腊经济思想中也有重商主义的倾向,强调国家应该通过控制贸易和货币流通来增加财富。代表人物包括色诺 芬和亚历山大大帝。
古希腊经济思想
总结词
经济自由主义
详细描述
古希腊经济思想中也有经济自由主义 的倾向,认为个人应该自由地追求自 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受到国家或社 会的限制。代表人物包括伊壁鸠鲁和 斯多葛学派。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 济的稳定。同时,市场机制应该在微观层面 上发挥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该学 派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实现 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新自由主义学派
总结词
新自由主义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学派别,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机 制的作用,以实现经济增长和效率。
3
技术变革加速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 式带来了巨大冲击,需要适应和应对。
未来经济思想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 主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追求长期 稳定的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
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鼓励创新、创 业,提升国家竞争力。
第八章 马尔萨斯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史》PPT课件

(2)《济贫法》有害无益。
(3)葛德文等人关于社会改革的理论站不住脚。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第二节 人口理论
二、对《人口原理》的简单评论
(一)《人口原理》的错误与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是基本上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这是因为:
首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初版攻击法国大革命和与它同时期的英国改革思想 (葛德文等)。 他以葛德文所说的人类的理性可以控制人口增加的论点入题,以人 口对生活资料压力的永恒性的论断来证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从而否定人与社会可 以完善的理想。
马尔萨斯还极力证明,地租上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财富增长和社会 进步的象征。 马尔萨斯还以上述理论和从外国进口谷物会增加对外依赖性 为借口,极力反对自由贸易,主张维持《谷物法》。这些都表明了马尔萨斯 的政治立场及理论的辩护性。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四、产品实现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有效需求论)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第二节 人口理论
依据其人口理论,马尔萨斯还引申出了一些观点,认为:
(1)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取决于他们的人口数量。生活资料既定时,人口 的增减会引起工资水平和反向变动。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人口与生活资料的比例。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四、产品实现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有效需求论)
马尔萨斯对李嘉图和萨伊否认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观点表示反对。
他主张,为了保证财富不断增长,生产能力和分配手段必须结合。
马尔萨斯认为,生产者增加消费,只会提高生产费用,减少利润,从而降低 积累动机。
马尔萨斯认为,仅有工人、资本家的购买和消费还不够,必须有一支足够大 的第三者阶级来消费。
(3)葛德文等人关于社会改革的理论站不住脚。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第二节 人口理论
二、对《人口原理》的简单评论
(一)《人口原理》的错误与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是基本上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这是因为:
首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初版攻击法国大革命和与它同时期的英国改革思想 (葛德文等)。 他以葛德文所说的人类的理性可以控制人口增加的论点入题,以人 口对生活资料压力的永恒性的论断来证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从而否定人与社会可 以完善的理想。
马尔萨斯还极力证明,地租上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财富增长和社会 进步的象征。 马尔萨斯还以上述理论和从外国进口谷物会增加对外依赖性 为借口,极力反对自由贸易,主张维持《谷物法》。这些都表明了马尔萨斯 的政治立场及理论的辩护性。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四、产品实现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有效需求论)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第二节 人口理论
依据其人口理论,马尔萨斯还引申出了一些观点,认为:
(1)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取决于他们的人口数量。生活资料既定时,人口 的增减会引起工资水平和反向变动。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人口与生活资料的比例。
第八章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及思想
四、产品实现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有效需求论)
马尔萨斯对李嘉图和萨伊否认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观点表示反对。
他主张,为了保证财富不断增长,生产能力和分配手段必须结合。
马尔萨斯认为,生产者增加消费,只会提高生产费用,减少利润,从而降低 积累动机。
马尔萨斯认为,仅有工人、资本家的购买和消费还不够,必须有一支足够大 的第三者阶级来消费。
15-17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史PPT参考课件

• 重农主义是18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的有系 统的经济思想体系。这个学说体系因重视 农业、强调农业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并 把这种作用强调到过分的地步而得名。 “重农主义”(physiocracy),由“自然” 和“权力”两个希腊字合成,含有自然支 配、自然力量之意,引申其义,就是主张 遵从自然法则,便可获得最大的利益。
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 1641 ),约1630年,他彻底改写 《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并更名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 富》,去世23年后,于1664 年出 版。
• 托马斯·孟认为,第一,货币的增加是就财 富的增加,但并不认为货币储存越多,国家 就越富。他要求国家取消禁止输出货币的法 令,提出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外贸中去, 来增加货币财富。
• 柯尔培尔认为,第一,国内所保有的金银 货币量决定着一国财富的数量,决定着一 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在他看来,流通于 欧洲的货币总数量是一定的,法国要致富 就必须通过贸易顺差从其他国家取得货币。
• 第二,为扩大出口,柯尔培尔大力发展本 国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官办手工工场。 为扩展对外贸易,他积极发展航运业和海 军力量,从而使法国走上了扩大远洋贸易 和殖民扩张的道路。
• 他提出恢复英国财富的措施:实行保护关 税政策,禁止从海外输入无价值的货物, 特别是本国能够制造的货物。即使本国生 产某些商品的成本比进口的高,也应该购 买本国的;应大力发展农业,其次是加工 业。
•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有爱德华·米 塞尔登(Edward Misseldon,1608—1654)、 乔赛亚·蔡尔德(Josiah Child,1630— 1699)、查尔斯·戴韦南特(Charles D'Avenant,1656—1714)等人,其中, 最杰出的代表是托马斯·孟。
第零章 绪论 《西方经济思想史》PPT课件

具体而言,研究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各种具体经济思想和学 说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理解,并且进一 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另一方面是了解在不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关于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律、思想和学说,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市场经 济规律,借鉴和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这些显然都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绪论
一、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是以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思想发展 变化为研究对象的。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市场经济 的思想及理论。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动力来看,除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经济 问题的要求与推动之外,还有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派别之间相互争论的促进 作用,当然,也不排除社会其他因素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三阶段:19世纪30—
02
03
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
,西方经济思想和政治经
济学说的分化和主流经济
思想的转换时期。
04
第二阶段:18—19世纪中期 ,欧洲的政治经济学成为系统 的独立学科,以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一书为标志 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发展。
因此,本书在重点介绍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占据主流地位 的经济思想之外,也注意从相互比较和相互作用的角度介绍那些处于非主流、 非正统或处于异端地位的市场经济思想及理论。
绪论
一、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二)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阶段
01
第一阶段:15—18世纪末,欧洲重商主
义经济思想和学说产生和形成时期。
绪论
一、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是以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思想发展 变化为研究对象的。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市场经济 的思想及理论。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动力来看,除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经济 问题的要求与推动之外,还有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派别之间相互争论的促进 作用,当然,也不排除社会其他因素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三阶段:19世纪30—
02
03
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
,西方经济思想和政治经
济学说的分化和主流经济
思想的转换时期。
04
第二阶段:18—19世纪中期 ,欧洲的政治经济学成为系统 的独立学科,以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一书为标志 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发展。
因此,本书在重点介绍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占据主流地位 的经济思想之外,也注意从相互比较和相互作用的角度介绍那些处于非主流、 非正统或处于异端地位的市场经济思想及理论。
绪论
一、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二)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阶段
01
第一阶段:15—18世纪末,欧洲重商主
义经济思想和学说产生和形成时期。
第十六章 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史》PPT课件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四、经济和谐论体系
(四)服务价值论——经济和谐论的理论基础
巴师夏认为交换需要估价,而比较服务就是确定价值。
他认为,价值就是服务的比例。服务即通过交换所能免除的努力和紧张。资 本主义下的服务是平等互利的,因此一定是等价和公平合理的。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第十六章 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一、生平简介
出生于法国南部酿酒地区的工商业者家庭。
他24岁继承祖父产业,成为酿酒业资本家。
1830年革命后不久,他当选为当地法官,后又作本地区顾问。
1848年二月革命后,巴师夏曾任议员,集中力量攻击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 产阶级社会主义,其武器就是经济自由主义。1848—1849年革命后,他当 选为制宪会议和立法会议代表。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四、经济和谐论体系
(二)人性论依据
巴师夏借用了亚当·斯密关于人有“利己”、“利人”的本性的说法,认为 二者并不矛盾。虽然经济活动中主要是“利己心”起作用,但“利他心”也 存在,因而在上帝的神奇威力下,二者可以“和谐”起来。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第十六章 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的经济思想
四、经济和谐论体系
(一)提出经济和谐论的动机和意图
巴师夏认为他以前的经济理论对相关问题的阐述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经 济和谐论就是要弥补这个不足,从正面阐述自然和谐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 性,反驳对资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制度的各种指责。这是其提出 经济和谐论的动机之一。 巴师夏提出这一理论的中心意图是,论证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制 度一定可以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而且,只有通过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实现 这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又反过来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动力和源泉。
西方经济思想史概述PPT(48张)

功于“看不见的手”。
9
“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
斯密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他说,如果某一部 门投资太多,利润的降低会纠正这种错误的分配。 “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 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合适于全 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的用 途。” 斯密是市场机制的发现者,也是市场机制的 坚决捍卫者,他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协调人 类的活动,能够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经指出:“资本主义是 一种组织,一种系统。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 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其公式亦为C—M— C,即商品(Commodity)交换为货币(Money), 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川流不息。但货币是一种公 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 人。……同时,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商 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 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货币理论出发,所分析理解和倡导的都
是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利己
之心人皆有之。在利己心的驱动下,虽然这个人主
观上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了
社会利益,其效果甚至比他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时
所得到的效果还要好。斯密将这“奇妙的”结果归
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上(《道德情操论》)
10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矛盾
在价值理论方面,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但他同时又认为价值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 租,“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 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这与他的收入理论和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
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与重农主义
法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不如英国发达。法国 人对于经济的理论探讨和认识是从农业开始的。 法国的重农学派是兴起较早且影响较大的经济学 派。其中像布阿吉尔贝尔、魁奈和杜尔阁经常为 人所称道。
第二讲西方经济思想史.pptx

➢ 为了强制农奴从事这种无偿的繁重劳动,封建领 主对农奴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庄园领主派管家 主持生产,监督农民劳动,并设置庄园法庭,以 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庄园法庭每年召开数次,主 要审理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纠纷,以保护领主的 利益。另外也审理农奴与自由农民之间的一些纠 纷或农民违犯公共利益等案件。一般判决多处以 罚金,而罚金则归领主所有。所以司法权是一项 有利可图的特权。封建主对其领地上的农奴拥有 行政和司法权力,这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一 大特点。
➢ 庄园的农业生产实行三圃耕作制,即把耕地分作 春播地、秋播地和休耕地三部分,轮流耕种。休 耕地和收获后的耕地作为公共牧场,集体使用。 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此外还有自由佃户、雇 工和奴仆等。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 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大部分时间要为领 主劳动,一般每周3—4天,农忙时增加。农忙时 必须优先完成领主自营地的耕作义务。这就是所 谓的劳役地租。此外,农奴还必须交纳各种捐税, 如人头税。结婚税、死手捐(即财产继承税)、 什一税(向教会交纳的宗教税),农民使用领主 的磨坊、烤面包坊也得交税。租税之外,还须缴 纳各种贡物并服劳役,如献纳家禽、鸡蛋、酒及 其他土特产品,杂役如修桥、筑路、砍柴、运输、 盖房等等。
➢ 2、罗马之后的欧洲 ➢ 476年西罗马灭亡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 这种封建社会的基础有两个: ➢ 日耳曼人的氏族公社制(分封的基础) ➢ 衰落的罗马奴隶制(农奴制的基础)
➢ 3、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基本特征
➢ 中世纪欧洲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庄园制经济
➢ 西欧封建庄园 是随着西欧封建制确立而 形成的经济实体。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主 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 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它是西欧 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也是农业生产 的基本组织单位。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件

《西方经济学说史》PPT 课件
西方经济学说史简介
经济学的定义和起源
经济学研究人类的资源分配和决策,起源于古代文明社会的贸易和经济活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1
古希腊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平衡和公正的经济原则。
2
古罗马
古罗马的东德曼的财富与贫穷理论奠定了后来的经济思想基础。
3
经济奴隶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罗马经济中的奴隶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宏观经济政 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1
现代经济学流派
现代经济学包括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如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2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理性决策。
3
经济学的未来
经济学在不断发展变革中,探索解决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方法。
中世纪经济学说和商业革命
天主教教义
中世纪的经济学说受到天主教教义的影响,强 调贫富分配的合理性。
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新的商业道德和贸易理 论。
修道院和农业革命
修道院的农业活动和农田制度改革对经济产生 了深远影响。
城市和公会
城市和公会制度的发展为中世纪经济提供了新 的组织形式。
亚当·斯密和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自由市场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分工和自由交易的重要性。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卡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政府 干预经济的理论,以应对经济萧 条。
西方经济学说史简介
经济学的定义和起源
经济学研究人类的资源分配和决策,起源于古代文明社会的贸易和经济活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1
古希腊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平衡和公正的经济原则。
2
古罗马
古罗马的东德曼的财富与贫穷理论奠定了后来的经济思想基础。
3
经济奴隶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罗马经济中的奴隶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宏观经济政 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1
现代经济学流派
现代经济学包括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如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2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理性决策。
3
经济学的未来
经济学在不断发展变革中,探索解决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方法。
中世纪经济学说和商业革命
天主教教义
中世纪的经济学说受到天主教教义的影响,强 调贫富分配的合理性。
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新的商业道德和贸易理 论。
修道院和农业革命
修道院的农业活动和农田制度改革对经济产生 了深远影响。
城市和公会
城市和公会制度的发展为中世纪经济提供了新 的组织形式。
亚当·斯密和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自由市场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分工和自由交易的重要性。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卡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及其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政府 干预经济的理论,以应对经济萧 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西方 主要经济思想
• 第5章 亚当·斯密
• 5.1 生平和著作 • 5.2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 5.3 分工、改良和交换及货币理论 • 5.4 价值理论 • 5.5 收入分配理论 • 5.6资本积累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5.7《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
5.1 生平和著作
• (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是国民收 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 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 发提出了衡量富国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 富裕程度在于消费者所希求的价廉物博。
• (2)斯密提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 财富总量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第二是增加有用劳动的人数。
严复与《国富论》
严复(1854—1921)是我国 近代思想家,翻译家。1901 《国富论》以《原富》为题 出版中译本,即成为国内学 习经济学的经典教材,这也 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 传播摆脱了传教士的时代,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严复翻译《国富论》的目的效法斯密把他的“富 其君又富其民”当作国策,献给英王的精神,来
献策于光绪皇帝,实现中国之富强。此书在 1902年出版后未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 原因很明显:中国当时根本不具备使国民财富得 以迅速增长的制度环境、政治环境和和平环境。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文版
5.7《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
• 《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 • (1)经济人 • “经济人”是关于经济学家用以解释人类经济行
为及动机的一个简单抽象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 观点是:经济活动起因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 和追求,和基于对成本-收益精确计算的理性选 择。
• (2)产权制度
• 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及 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 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 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或产 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 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
• (3)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 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换使每个参与 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 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 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
• 斯密的货币理论
• (1)斯密看到了物物交换的不便利,指 出货币是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利产生的。货 币是从人们交换发展中自发地和客观地产 生的。
真实价格”; • (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5.5 收入分配理论
•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按照人们占有的生产条 件和获取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
• (1)只有自身劳动、以劳动挣得工资的工人阶级; • (2)占有资本,来购买劳动获取利润的资本家阶
级; • (3)占有土地,以出租收取地租的地主阶级。 • 斯密提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全社会的基本
• (3)“看不见的手”
• 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就提出“看 不见的手”,这个用语被运用来说明社会 以一种人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方式保持着 整体的和谐,他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归结为“伟大的自然设计师”──仁慈的神。 在《国富论》中,他再次使用了这一著名 的用语,但他去掉了它的神秘色彩,而赋 予它以确切的经济含义,这就是市场规律 的作用。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出生在苏格 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 口的小镇柯尔卡迪,1748 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 1759年,出版首部成名作 《道德情操论》,此书不 仅论述了道德或伦理问题, 也涉及到哲学、法学、心 理学和经济学等。
1764年,斯密辞去教职,担 任年轻的巴克勤公爵的私人教 师,陪同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 的重要一些城市。1767年, 返回故里,专心著述,1776 年出版巨著《国富论》。 1778年,出任苏格兰海关税 务局专员,定居爱丁堡,从此 忙于公务。
• (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 惰的含义;
• (2)勤劳和游惰说明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 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 化为资本的比例。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 本积累的作用;
• (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 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 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慎 的必要性。
5.3 分工、改良和交换及货币理论
• 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
• (1)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 作用,并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原 因。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 范围的限制。
• (2)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 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谓的改良,是 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租金等都是这三种 收入派生的。
5.6资本积累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原因在于勤劳、节 俭和谨慎,资本减少的原因是游惰、奢侈 和妄为。因此,所有对个人来说是美好的 品德都有利于财富的增加,因此,游惰、 奢侈和妄为都是公众的敌人,而勤劳、节 俭和谨慎都是社会的恩人。
图:担任海关税务Biblioteka 专员时的斯密斯密不愿意将未能完成的作品 留于世人,在辞世前不久,销 毁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大约有 18本装订好的手稿。1790年7 月17日,他与世长辞,葬在卡 农加蒂教堂的墓地。简朴的墓 碑上写着:“亚当·斯密,《国 富论》的作者,长眠于此。”
图:亚当·斯密的墓碑
5.2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 (4)从强调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出发,斯 密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因为纸 币的生产费用低廉、维护费用小。他既看 到了纸币代替金银币的积极方面,也注意 了纸币的发行量要符合经济实际。
5.4 价值理论
• 斯密的价值理论涉及到如下三个问题: • (1)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 (2)“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
• (2)斯密认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就 是商品同商品的交换。金属货币同其他普 通商品一样,也是劳动的生产物,也包含 一定的劳动量并具有价值。
• (3)斯密着重研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或流 通手段的职能。他虽然也提出货币还有作 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 货币的职能,但他认为这些职能都是由流 通手段的职能派生出来的。
• 第5章 亚当·斯密
• 5.1 生平和著作 • 5.2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 5.3 分工、改良和交换及货币理论 • 5.4 价值理论 • 5.5 收入分配理论 • 5.6资本积累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5.7《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
5.1 生平和著作
• (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是国民收 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 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 发提出了衡量富国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 富裕程度在于消费者所希求的价廉物博。
• (2)斯密提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 财富总量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第二是增加有用劳动的人数。
严复与《国富论》
严复(1854—1921)是我国 近代思想家,翻译家。1901 《国富论》以《原富》为题 出版中译本,即成为国内学 习经济学的经典教材,这也 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 传播摆脱了传教士的时代,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严复翻译《国富论》的目的效法斯密把他的“富 其君又富其民”当作国策,献给英王的精神,来
献策于光绪皇帝,实现中国之富强。此书在 1902年出版后未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 原因很明显:中国当时根本不具备使国民财富得 以迅速增长的制度环境、政治环境和和平环境。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文版
5.7《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
• 《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 • (1)经济人 • “经济人”是关于经济学家用以解释人类经济行
为及动机的一个简单抽象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 观点是:经济活动起因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 和追求,和基于对成本-收益精确计算的理性选 择。
• (2)产权制度
• 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及 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 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 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或产 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 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
• (3)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 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换使每个参与 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 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 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
• 斯密的货币理论
• (1)斯密看到了物物交换的不便利,指 出货币是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利产生的。货 币是从人们交换发展中自发地和客观地产 生的。
真实价格”; • (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5.5 收入分配理论
•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按照人们占有的生产条 件和获取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
• (1)只有自身劳动、以劳动挣得工资的工人阶级; • (2)占有资本,来购买劳动获取利润的资本家阶
级; • (3)占有土地,以出租收取地租的地主阶级。 • 斯密提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全社会的基本
• (3)“看不见的手”
• 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就提出“看 不见的手”,这个用语被运用来说明社会 以一种人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方式保持着 整体的和谐,他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归结为“伟大的自然设计师”──仁慈的神。 在《国富论》中,他再次使用了这一著名 的用语,但他去掉了它的神秘色彩,而赋 予它以确切的经济含义,这就是市场规律 的作用。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出生在苏格 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 口的小镇柯尔卡迪,1748 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 1759年,出版首部成名作 《道德情操论》,此书不 仅论述了道德或伦理问题, 也涉及到哲学、法学、心 理学和经济学等。
1764年,斯密辞去教职,担 任年轻的巴克勤公爵的私人教 师,陪同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 的重要一些城市。1767年, 返回故里,专心著述,1776 年出版巨著《国富论》。 1778年,出任苏格兰海关税 务局专员,定居爱丁堡,从此 忙于公务。
• (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 惰的含义;
• (2)勤劳和游惰说明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 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 化为资本的比例。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 本积累的作用;
• (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 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 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慎 的必要性。
5.3 分工、改良和交换及货币理论
• 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
• (1)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 作用,并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原 因。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 范围的限制。
• (2)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 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谓的改良,是 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租金等都是这三种 收入派生的。
5.6资本积累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原因在于勤劳、节 俭和谨慎,资本减少的原因是游惰、奢侈 和妄为。因此,所有对个人来说是美好的 品德都有利于财富的增加,因此,游惰、 奢侈和妄为都是公众的敌人,而勤劳、节 俭和谨慎都是社会的恩人。
图:担任海关税务Biblioteka 专员时的斯密斯密不愿意将未能完成的作品 留于世人,在辞世前不久,销 毁了自己尚未完成的、大约有 18本装订好的手稿。1790年7 月17日,他与世长辞,葬在卡 农加蒂教堂的墓地。简朴的墓 碑上写着:“亚当·斯密,《国 富论》的作者,长眠于此。”
图:亚当·斯密的墓碑
5.2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 (4)从强调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出发,斯 密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因为纸 币的生产费用低廉、维护费用小。他既看 到了纸币代替金银币的积极方面,也注意 了纸币的发行量要符合经济实际。
5.4 价值理论
• 斯密的价值理论涉及到如下三个问题: • (1)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 (2)“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
• (2)斯密认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就 是商品同商品的交换。金属货币同其他普 通商品一样,也是劳动的生产物,也包含 一定的劳动量并具有价值。
• (3)斯密着重研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或流 通手段的职能。他虽然也提出货币还有作 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 货币的职能,但他认为这些职能都是由流 通手段的职能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