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本文将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阐述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一、古建筑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木结构建筑的构件分为榫卯、砖木和斗拱等。

榫卯是一种传统的结构连接方法,采用榫头和卯口使构件紧密连接,达到结实和牢固的目的。

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石结构,是由斗拱形上部和圆拱形下部组成,它具有结构稳定、耐风抗震等特点。

2. 石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采用木结构外,也大量采用石结构。

石墙、石柱、石台、石阶、石栏杆等都是常见的建筑构件。

而且,中国石结构建筑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形式,例如“回廊石板”,“露台悬空”等。

3. 土建筑除了木结构和石结构外,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大量采用土建筑。

土建筑又分为土墙、土楼和窑洞等。

其中,土楼是福建土楼群的代表建筑,它的结构独特,形似堡垒,具有防御和居住功能。

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启发现代建筑设计中,多种建筑结构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达到更好的稳定性和美感。

例如,现代建筑可以采用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美感。

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的建筑空间布局以封闭式、开放式和宫廷式为主要形式。

1. 封闭式布局封闭式布局是指建筑内部空间封闭且独立。

封闭式建筑空间很少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通常只有门窗和某些独立开口,这种空间布局方式强调私密性和秘密性,尤其适合于寺庙、陵墓等建筑。

2. 开放式布局开放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开放且充满光线,尊重自然,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种布局方式适用于观景台、花园等建筑,它可以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宫廷式布局宫廷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各有所属,同时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中古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古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古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

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譬如斗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更重要意义时它的结构作用,并通过它标志建筑的等级。

再如:宫殿、庙宇等建筑富丽堂皇,而民间建筑则朴素、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因此,中国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就如同一幅巨幅中国画,欣赏时,可以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全貌,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 。

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属于自然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强烈的原色装饰。

琉璃瓦的屋顶,有黄、绿、黑等多种颜色,而且在同一屋顶上可以利用剪边等手段使屋顶、屋脊的色彩产生变化和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会影响现代的建筑风格,有建筑些设计师比较怀旧,喜欢用古代的建筑风格,而且一些建筑材料也会模仿古代建筑,甚至完全仿造,大概就是这样了。

其实现在的大多数建筑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继承,无论怎么样,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对于后代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

两坡式屋顶,四面有院墙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间围成一个天井。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2019-02-28摘要:建筑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产物,在⼈类物质⽣活和精神⽣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化关系密切,建筑是⽂化的载体,⽂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化内涵。

本⽂从古代建筑民俗⽂化,古代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应⽤⼊⼿,探讨中国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化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中国古代传统⽂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活的⽅⽅⾯⾯。

就建筑⽽⾔,中国古代⽂化投射在其⾝上的特点便是⾃然和谐与⽂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体。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化、哲学等合为⼀体,中国传统⽂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从传统⽂化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以⽞学、风⽔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以满⾜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化,使⽤⼀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式和⼈与⾃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些装饰构件与⼩品,甚⾄单体建筑,都成为⼀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北京故宫调研——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北京故宫调研——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 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 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 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 命。在此期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 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 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故宫 木构建筑特点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群整体规划 中轴线 屋顶
正文:
在我国首都北京城区的中心,坐落着一片金碧辉煌、殿阁沉沉的古建筑群,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
这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它以壮丽的形体、完 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秩序的布局,逐渐成为了中国古典风格及东方韵味的标志性符 号。
三殿一体 整体在一 基座上,高 而雄伟
侧殿较矮, 鲜明对比
相似的建筑规格 (屋顶,门廊, 琉璃瓦等等),沿 轴线依次前行, 却营造出不同的 建筑空间与意 蕴。由门作为空 间的引导,从大 门到开阔的广 场,再到大门, 再一个更开阔的 广场,一步步深 入,最后迎来最 高潮——三大殿
极大的广 场,肃穆而 使人感到天 地的广大与 自己的渺小
既讲到屋顶,自然不能忽视屋顶上的 种种装饰——吻与兽。
装饰必须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才有 其价值。林徽因曾说过,“诚实的来装饰 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勉强得来掩饰一个 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原是为加固 及防水而设。故宫中的吻制成龙首张口含 脊状。而在元代以前,正吻的形象为鱼尾 ——“鸱尾”,传说其可以激浪而降雨。 太和殿的正吻为现存古建筑最大的,高达 三四米,重约 2125 公斤。

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1-27T15:57:46.973Z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0期作者:姜博涵[导读]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礼仪教化,致中和,重规矩,敬天地,崇尚宗教姜博涵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师范)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当代建筑分析摘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礼仪教化,致中和,重规矩,敬天地,崇尚宗教,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疆土广阔,虽然各民族的风俗差异明显,但是却有许多的建筑的相似点。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样式,意蕴内涵以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概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六大古文明:古中国、古印度、古西亚、古爱琴海、古埃及、古中美洲。

但现在世界上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东、西方两个部分。

一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其他地区为辅形成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由古希腊和古爱琴海流域为主体形成的西方古典文化。

在建筑领域中,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是持续不断地,向上可以延伸至上古时代,它形成世界古代建筑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古典建筑体系。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建造的中国古代建筑,也包括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官方建筑和民间生活建筑。

二、特点分析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因为音乐和建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大白缺有着相同的特征。

那就是不论形式多么复杂,其内核都严格按照一定的节奏、层次、韵律展开。

如果说音乐表现的是时间序列,那么与之相对的,建筑则表现空间序列,即通过空间的连续与重复表达鲜明的节奏。

而这种特征,在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

建筑绝不只是技术的问题,它大到国家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能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首先概况一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历史:最开始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营造屋室(农耕时代)、夯土技术和大宫室(商代)、瓦砖高台建筑(春秋)、木架建筑(战国)、都城,宫殿,陵墓,筑长城(秦代)、木架建筑成熟,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成熟(隋唐时期)、《营造法式》北宋1103年颁发由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其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宋辽金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影响探析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影响探析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影响探析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一种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古代建筑大多以砖、石、木等为材料,以庭院规划、室外施工、屋内装饰等技术为主,以精致的细节和多样的空间元素,造就满足人们对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需求。

古代建筑给现代建筑带来了诸多的影响,下面我就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代建筑在设计方面给现代建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累积出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在此基础上,现代建筑可以借鉴古代建筑的设计经验,从视觉上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

另外,古代建筑也在材料使用上给现代建筑带来了影响,古代建筑用到的木材、砖石、瓦片等现代建筑也经常使用,而这些材料有着良好的耐久性,使得现代建筑的耐久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此外,古代建筑也在民俗文化方面给现代建筑带来了影响。

古代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化技艺,如宫殿设计、楼阁摆设、仪式陈设、园林设计等,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相应的表现。

历史文化 - 古代故宫建筑的意义与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 - 古代故宫建筑的意义与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 - 古代故宫建筑的意义与文化传承古代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政治活动的场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寓意深远,并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故宫建筑的意义以及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

古代故宫建筑的意义1. 代表权力与统治古代故宫作为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象征着权力与统治。

从它较大的规模和宏伟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统治者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追求。

宫殿、府邸和禁宫的布局和设计都反映了统治者力量的表现。

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故宫成为了中国帝王文化的重要象征。

2. 体现宇宙观念与哲学思想古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设计往往契合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和哲学思想。

例如,物理宇宙的概念在故宫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整个故宫的布局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建立,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关系。

宫殿和花园的布局也体现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以及宇宙万物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设计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3. 展示建筑艺术与工艺技术古代故宫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典范。

它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薄弱的基础和木结构的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师和工匠们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术和工艺,如斗拱和斗栱,使得故宫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建筑技术和工艺的传承对中国建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4. 保存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古代故宫作为帝王居所和政治中心,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帝王与政治家的生活和活动,还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

故宫所展示的宝贵文物和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这种文化记忆的保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故宫建筑的文化传承1. 保护古代建筑遗产古代故宫的文化传承首先体现在保护古代建筑遗产方面。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享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维护和保护这些宝贵的建筑,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修复和维护古代建筑结构,保护文物和文献,以及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四合院为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布局特色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明故宫;布局特色;四合院;紫禁城;礼制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njing Ming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Beijing imperial palace, the siheyu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 location,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yal palace building in ancient China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vil building, and proposes some opinions.
Key Words: ming imperial palac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siheyun; the Forbidden City; etiquette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南京明故宫及北京故宫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也决定了民间建筑的布局形式。

以四根立柱围成的“间”为单位的中国房屋,它们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外形不复杂,体量也不大,从四合院的百姓住房到封建帝王的宫殿都是这样。

如果和西方古代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个体远没有西方建筑那样高大。

北京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内最主要的太和殿,平面为长方形,面宽达11间,但面积只有2370余平方米,高度36米,而意大利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面积有10000平方米,它的穹顶在室内就高达123.4米。

但是中国并不是靠这些简单的个体房来满足住宅、园林、寺庙和宫殿在使用上不同的要求的,而是靠这些单幢房屋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解决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四合院在使用功能上有它的优点,它能够造成一个较为安静的、带有私密性的空间,正适宜于这些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有关系。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都是用“礼”制作为治国的根本。

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

古代的《礼记》中就记述了大至政治、军事,小到陈设、衣冠等多方面的规范,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一整套等级思想和等级制度,它不仅制约着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且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

在这部《礼记》和其他礼
制的文献中当然也记录着有关建筑的形制与规范,帝王的宫殿应该是最大最高,诸侯、仕官、庶民百姓的房屋由大到小,按次序排列,不得超越违规。

房屋之大小、高低、是否位于中央和中心成为区别高低、贵贱的标准。

很显然,一套四合院住宅的建筑群体是很能满足这样的礼制要求的。

一座四合院住宅,有前院、中院与后院,作为一家之主的后辈自然应该居住在四合院的中心即中院;在中院的四面围合的房屋中,主人自然应该居住在中轴线上的正房,儿孙辈住在院子两侧的厢房,而家庭仆人们只能住在后院。

这些房屋的大小、高低、讲究程度自然按正房、厢房、前后院房的次序等而下之。

住宅是这样,寺庙、陵墓、宫殿也是这样,封建的礼制促使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维持着方整对称、突出中轴的规则形式。

扩大而之,由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市也保持着这种规则的形式。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五代时的南唐等,都以南京为都城。

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国后也定都南京。

靖难之役后朱元璋四子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京。

所以,南京作为明代都城实际只在朱元璋一代,其营建也只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明南京都城结合地形和城池防御的需要,都城形制一改传统的规整与对称,而形成不规则格局。

全程分为三大区域,即宫城区、市区和军营区,宫城区在东,市区在中部,军营区则在西北部。

三区外围以城墙围合,城墙大部以条石为基,上用砖或条石两面砌筑,这道坚固的墙体周长近34公里。

南京明故宫遗址一南京明故宫遗址二
明南京城不规则的布局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强烈显示出我国传统建筑与群体对于地势的适应性和受地势的限制性。

同时,这种不规则的布局也便成为南京城与其他布局方正的都城的最大区别。

城墙上设有13座城门,名称分别为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正阳门、通济门。

每座城门上部都建有城楼,主要的几座城门,如:正阳门、朝阳门、神策门、聚宝门、通济门、三山门等还另设有瓮城,以增强防御能力。

多重瓮城的设置是为了增强防御性,是对不规则布局所产生的缺点的弥补,也成为南京城城门的重要设计特点。

宫城是当时都城营建的重点。

虽然整个城池布局不规则,但对于权力中心的宫城,其布局比较规整、对称,体现与强调一种地位性与主导性,与以我为尊的帝权对应。

宫城总体平面近方形,四面城墙各开有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宫城主体宫殿居于中轴线上,并按前朝后寝布置,前朝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寝有乾清、省躬、坤宁三宫,三宫左右又设东西六宫。

前朝三殿前方依“天子五门”之制建有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

宫城午门之外两侧分别建有太庙和社稷坛,这也是承袭“左祖右庙”的古制。

明南京宫城的布局,强烈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强调遵循礼制、力图恢复汉族传统的政治主张,显示自己乃汉族正统,而非如其前代元朝一般为北方夷狄。

显然是为了让四方尊己以加强自己的
统治。

明代从成祖朱棣起都城便定在了北京,明北京都城创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它是在元大都遗址上改造而成的,因此对元大都格局有一定的继承性。

明初时,元大都宫城被略事改建,作为当时尚为燕王的朱棣的王府。

朱棣登基后要迁都北京,自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造,其改造主要是在轴线不变的基础上将宫城南移。

同时,仿南京都城形制在城北堆土为镇山,山成后赐名“万岁山”,又将皇城向外扩展以便在其南部左右建太庙和社稷坛。

正如《明太祖实录》中所说:“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但规模上却远非南京可比。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形成了明北京城初期内外三重城的格局,即外城、皇城、宫城。

在总体布局上采用完全的中轴对称式,与南京城的自由布局完全不同。

这是由处于平原地区的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的,但这种受地理地势因素影响的情形和南京城却是一样的。

虽然,北京城与南京城在整体布局上差别非常大,但继承性却是很明显的。

即北京城宫殿也建为前朝后寝形式,前朝用于帝王议政与举行重大仪式,后寝作为帝王、后妃的居住之处;并且在前朝的前部也遵天子五门之制,在轴线上建有午门等五道大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组又一组的四合院。

前朝的三座大殿,后宫的三座殿堂,皇妃、皇太子、皇太后、太妃的居住建筑都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众多的院落有次序地排列在一起,用纵横方向的巷道相连。

它们的四周被一道高大的城墙包围,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开有一座城门,城墙四个角上建有四座起瞭望保卫作用的角楼,城墙之外侧又有一道护城河,从而构成了一座由无数四合院组成的完整而又坚固的紫禁城。

紫禁城全景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

粱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紫禁城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映射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辉,证明了故宫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应该说现存的紫禁城和四合院这两种建筑是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对民间建筑的影响的典型例子。

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民间建筑的建造师在布局设计和建筑技术上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也导致了当时民间建筑形式缺乏多样性,千篇一律。

但是从空间性和功能性来讲四合院仍然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们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庆西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中国建筑史》徐跃东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