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小知识
高中天体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天体物理公式总结高中天体物理公式1. 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 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 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 天体半径(m) , M 天体质量(kg) }4. 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 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仁(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 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 地+h)/T2{h≈36000km ,h: 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 地: 地球的半径}强调:(1) 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 向=F 万; (2)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 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 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 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 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1. 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物理学概念知识:主序星的演化和白矮星

物理学概念知识:主序星的演化和白矮星主序星的演化和白矮星主序星是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的是恒星的一种特殊状态,也是很多天文学问题的基础概念之一。
主序星的演化和白矮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恒星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过程非常有帮助。
主序星是指恒星的一种特殊状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恒星的形态、光度和表面温度都与其质量密切相关,质量越大的主序星表面温度越高,光度也越大。
质量较小的主序星则表面温度较低,光度也较小。
主序星的寿命也与质量有关,质量较大的主序星寿命相对较短,质量较小的主序星则寿命相对较长。
在恒星形成的初期,原恒星在分子云中形成并开始聚集物质,一旦质量达到几倍太阳质量,就会形成一个主序星,而这个主序星的演变也会进入不同的阶段。
主序星演化的关键在于核聚变反应的变化。
核聚变反应是恒星维持平衡的重要机制,其能量来源于核反应。
核聚变反应中,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使得恒星能够维持自身的温度和压力。
质量在1到8倍太阳质量之间的主序星,在核聚变反应结束后会变成红巨星。
当主序星内部的氢耗尽时,压力和温度会下降,恒星的外层会膨胀,成为红巨星。
而质量小于1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则会演化为红矮星,它的能量来自氢的核聚变反应,但由于质量较小,核反应速率低,能量和光度都较低。
红巨星阶段的特征是体积庞大,表面温度低。
它的氦核聚变反应会继续发生,红巨星的能量来自于氦核与氢壳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红巨星在这个阶段持续约5000年,最终氦中子结构不稳定,会坍缩并释放能量成为超新星爆发。
而与之相应的,质量较小的红矮星则可以持续发光数百亿年,时间远远超过宇宙年龄的90%。
超新星爆发之后,主序星会演变成为白矮星,它是一种密度极高、体积极小的天体。
白矮星的质量通常在0.1到1.4倍太阳质量之间,但体积只有地球的几倍。
白矮星在聚变晚期,氢和氦已经耗尽,温度和压力都很低,核聚变反应停止,但是由于白矮星内部存在极高的密度,电子与原子核可以形成简并态,此时它的能量来源来源于电子态能级,因此,白矮星的表面温度非常低,只有几千度,但是密度极高,几乎不留下空隙,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引力场。
天文学知识大全

天文学知识大全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而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星体、行星等天体物理学科的总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天文学的各个方面。
一、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话题。
一般认为,宇宙的起源始于一个叫“大爆炸”的事件。
约137亿年前,整个宇宙都被压缩在一个无比密集的点上,超过了所有物质的密度极限。
接着,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了。
二、星系和恒星宇宙中最大的结构是星系,它们是由数百亿颗星星和行星组成的。
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8颗行星和数十颗卫星。
而最亮的天体是恒星,它们的核心温度高到足以使氢元素发生聚变,产生出丰富的能量。
三、黑洞和中子星黑洞是一种极端的天体,它的重力非常强大,足以吞噬一切物质。
任何被黑洞吸入的物体,都将彻底消失。
中子星是一种致密的球形星体,它们由膨胀的恒星核心所形成。
中子星的核心非常致密,约有几百万倍于地球的质量,而体积却只有40到50公里。
四、行星和卫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而最小的是水星。
行星的分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信息,例如它们的轨道位置、直径、体积、质量、温度、大气和土壤结构等。
卫星是行星围绕着它们自己转动的天体,有时候也被称为卫星。
最大的卫星是木卫一和土卫六,它们分别围绕木星和土星旋转。
五、彗星和小行星彗星是由冰、土和尘埃组成的小行星,它们通常呈现出条状或球状形状,并绕着太阳运动。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们的冰被加热并蒸发,形成了漂亮的尾巴。
小行星則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是很多东西(包括行星和彗星等)的遗留物。
学习小行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细节。
结束语天文学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科学领域。
虽然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以期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
天文学基础知识

天文学基础知识简介:天文学是研究宇宙、星体、星系和宇宙现象的科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天体的分类、太阳系的组成和星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天体的分类天文学根据天体的性质和特征将其分类。
主要的天体包括星星、行星、卫星、恒星、星系和星云。
1. 星星星星是由氢气和其他元素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的大型气体球体。
它们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持续辐射和照亮宇宙。
2. 行星行星是围绕太阳或其他恒星运行的天体。
行星通常分为内行星(如地球、金星和火星)和外行星(如木星、土星和天王星)两类。
行星有自身的重力,并且能够固定轨道上运行。
3. 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较小的天体。
例如,月球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卫星有时也被称为“自然卫星”,以区分于人造卫星。
4. 恒星恒星是天空中明亮的点状物体,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强烈的光和热。
恒星的大小和亮度不同,有些恒星比太阳还要大几百倍。
5. 星系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和其他物质组成的巨大结构。
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包含了数以千亿计的恒星。
6. 星云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大型云状结构。
星云通常是恒星形成的地方。
有些星云非常庞大,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光芒。
第二节: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组成。
1.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是一个巨大的恒星,占据太阳系中大部分的质量。
太阳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并向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提供光和热。
2. 行星太阳系中有八个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是靠近太阳的行星,包括水金火球、金星、地球和火星。
外行星则包括木土天王冥。
3. 卫星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例如,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由于受到行星的引力影响,保持着稳定的轨道。
4. 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未成为行星的天体。
它们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一个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区域。
天文宇宙星球知识点总结

天文宇宙星球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天文宇宙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
我们的宇宙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丽和奇迹,我们也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关于天文宇宙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1. 星球的形成宇宙中的星球大多数都是在星云中形成的。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状物质,当这些物质收缩时,就可以形成新的星球。
在星云中形成星球的过程中,一些气体会被引力吸引到一起,形成了恒星,而剩余的气体和尘埃则会在恒星周围旋转,最终形成了行星。
2. 恒星的分类我们的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恒星,这些恒星根据它们的光谱特征和温度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系统是根据恒星的表面温度来划分的,按照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将恒星分为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等等。
3. 星云的结构星云是宇宙中非常常见的天体,它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在我们所见到的宇宙中,星云大约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
星云的结构包括分子云、行星状星云、超新星残骸等等。
4. 星际物质宇宙中的星际物质是宇宙物质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气体、尘埃以及由这些物质组成的星云。
星际物质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恒星形成和星系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5. 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在宇宙中,星系是由大量的恒星、星际物质以及暗物质组成的结构,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宇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据目前的研究,宇宙中大部分的星系都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而它们的演化过程通常需要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年。
6. 宇宙的扩张根据天文观测的数据,我们得知宇宙正在以加速度进行膨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膨胀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在大约137.5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开始膨胀,而至今它仍在不断地膨胀。
7. 星际尘埃星际尘埃是宇宙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物质,它主要由碳、硅等元素构成,通常是由恒星的外层物质形成的。
尘埃对于恒星的形成和行星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吸收和散射光线,在宇宙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尘埃。
天文学知识

恒星(天文学词汇)[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恒星是大质量、明亮的等离子体球。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能量(内能和光能)的来源。
白天由于有太阳照耀,无法看到其他的恒星;只有在夜晚的时间,才能在天空中看见其他的恒星。
恒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因为核心的核聚变而发光。
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从内部传输到表面,然后辐射至外太空。
几乎所有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都是在恒星的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
恒星天文学是研究恒星的科学。
恒星诞生于以氢为主,并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云气坍缩。
一旦核心有足够的密度,有些氢就可以经由核聚变的过程稳定的转换成氦。
恒星内部多余的能量经过辐射和对流组合的携带作用传输出来;恒星内部的压力则阻止了恒星在自身引力下的崩溃。
一旦在核心的氢燃料耗尽,质量不少于0.5太阳质量的恒星(主序星),将膨胀成为红巨星,在某些情况下更重的化学元素会在核心或包围着核心的几层燃烧。
这样的恒星将发展进入简并状态,部分被回收进入星际空间环境的物质,将使下一代恒星诞生时正元素的比例增加。
脉冲星(有107—109T强磁场的快速自转中子星)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
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
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
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
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中子星中子星,又名波霎(注: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我们必须要收到它的脉冲才算是)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
简而言之,即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恒星和黑洞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
天文学中的物理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宇宙现象的科学,而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天文学中,物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天体运动、结构和演化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天文学中物理学的一些重要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天文学中应用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用于描述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这个定律解释了行星公转、卫星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互相吸引行为。
2.光学:天文学家使用光学原理来观测天体。
通过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或反射的光来研究星系、行星、恒星等天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天文学家使用光谱分析来研究天体的组成和温度。
3.热力学和热辐射:热力学原理被应用于研究天体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热辐射和能量传输。
这对于理解恒星的能量产生和释放、行星大气的温度等现象至关重要。
4.核物理:天文学中的核物理研究主要涉及星体内部的核反应和核融合。
核物理现象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维持其能量产生和辐射的基础。
5.电磁学和电波天文学:电磁原理应用于研究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波天文学使用电磁波来探测和研究宇宙中的无线电源和高能天体。
6.相对论和引力波:相对论理论应用于研究天体物理中的强引力场和宇宙学。
引力波概念的发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宇宙重力现象的理解,也成为验证相对论的重要观测方法之一。
以上只是天文学中应用物理学的一些方面。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合作促进了对宇宙中各种天体、现象和宇宙学的深入理解,推动了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天 体 物 理

可求得恒星表面温度T0。其中λm是恒星光谱中 光强最大的波长,b=2.89×10-3m·k,是一个恒量。 不同的恒星所发出的光谱类型各不相同,所 求得的表面温度也各不相同。迄今发现恒星表面 温度最高者约为5×105K,最低者1.5×103K。同 时,由维恩位移定律可知,恒星表面温度不同, 所发现的光谱类型各不相同,恒星的颜色也不一 样。由恒星表面温度可把恒得的光谱类型划分为: O,B,A,F,G,K(R),M(S,N)。每一 个字母代表一种光谱型,其中K型还包括R分型, M型包括S,N两个分型。所有光谱型中,O型是 温度最高,发出谱线波长短波最占优势,称为蓝 星。
这些模型是符合古人“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 朴实观念的。西方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宇宙模 型是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的地心说。直到16 世纪哥白尼倡导日心说,才使人类的宇宙观 发生根本变革。 哥白尼的学说把太阳放到了宇宙的中心, 地球则置于和其他行星等同的地位,一起绕太 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月亮成了环绕地球运转的 卫星。 这个模型显得比较简洁 、 和谐 , 星 不规则的运动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主序星的特点是:表面温度的恒星其光度也 主序星的特点是 大,表面温度低的恒星其光度也小。太阳是一 颗主序星,其表面温度6000K(G2型),坐落在 对角线中部,在图11-3中×的位置上。在赫罗图 的左下方,有一些恒星聚集,它们的绝对星等 比第+10等还要弱,光谱型在B到F之间,这些恒 +10 B F 星表面炽热,但光度很小,称为白矮星。在赫 罗图的右上方,也有一个恒星较密集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恒星的绝对星等从+2到-6,它们是一 些温度低但光度大的恒星,称为红巨星或超红 巨星。
3.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
宇宙间所有恒星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 衰亡的演化过程,现阶段人们所观测到的恒星, 都各自处在自己的演化阶段上。图11-5是恒星 演化的可能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冰洋: 平均深度1300米,
有研究称,有可能远古地球上没有水,水来自陨石从其他 星球带来的水。这些水在上亿年的时间里足以形成原始海 洋。
但是!!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存在液态水的星球!而液态 水,才是星球具有生命的最强特征之一!
等等,我看到了“土星光环”!纳尼??
这个!
还有这个!
或者这个!漂亮吧!!
那,谁的密度最大呢???
咳咳,请翻页!(此处是为了让你有时间想一想)
天体密度——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 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和地 球相当,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 左右(地球密度为5.5g/cm3),一颗与地球体积相当的白矮星 (比如说天狼星的邻星Sirius B)的表面重力约等于地球表面的 18万倍。
此外,木星和天王星也有光环
但是土星的是最漂亮的好嘛!!
(说是 给压岁钱哦!~)
其实美丽的光环,是无数的冰渣、石块
就像这样,非常多的小陨石,小冰块
是时候了解下我们的太阳系了!
是不是看到一个叫做小行星带的东西?
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的小行星密集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 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 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万有引力以 外,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六,土卫二 观赏喷泉的行星际公园。
我不骗小朋友的,自己看!!!
木卫二(小球大水滴) VS 地球
再添点数据
木卫二冰层厚度平均100公里,也就是10万米深!!地球 的海洋平均深度才三公里,什么概念啊…
太平洋: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 大西洋: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 印度洋: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
二、超高速自转周期
由于中子星保留了母恒星大部分的角动量,但半径只是母恒星极 微小的量,转动惯量的减少导致了转速迅速的增加,产生非常高 的自转速率,自转周期从毫秒脉冲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
1秒钟,足够过700次四季变换了…… 三、超强辐射 中子星的能量辐射是太阳的100万倍。按照目前世界上的用电情 况.它在一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若全部转化为电能,就够我们地球 用上几十亿年。
电子简并压
电子简并压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当 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电子简并压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 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对 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 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数千亿年的漫长岁月, 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 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密度更大的星体:中子星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根据最新的假说,在中子星 和黑洞之间加入一种理论上的星体:夸克星)。 中子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8千万到20亿吨!此密度也 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万亿倍。对比起白矮星的 几十吨/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压缩成这 样,地球的直径将只有243米!事实上,中子星的质量是如此之大, 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 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 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 1.3~3.2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1.3 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在人们的盛情邀请下,魔法师一挥魔杖,一块 1 cm³ 的黑洞出现在地球 表面 体积:1 cm³ 质量:10^25kg 材质:微型黑洞 恭喜题主!这次终于不会有爆炸了,除了量子尺度的黑洞会蒸发外, 1 cm³ 的黑洞是完全可以稳定的 不过这个黑洞的质量比地球还大些,所以这次是地球被黑洞吸过去了... 物质进入黑洞时产生的巨量辐射迅速熔化地壳,很快,地球变成了一个发 着红光的岩浆球 岩浆球的体积在慢慢缩小,亮度越来越高, 爆发出强烈的γ射线 按地球质量乘以3来算,月球的轨道将变成椭圆,联立角动量守恒和能量 守恒,解得近地点为远地点的1/5 正常的地球月球洛希极限约为地月距离的1/40 ,地球质量乘3后变为约 1/27,因此月球会发生变形 巨量辐射把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蒸发,月球的状态开始接近流体,洛希极 限升至约1/14 月球的形变更严重了,蒸发的进度加快,最终月球被扯碎,混入环绕黑洞 尘埃云中... 外围的尘埃被巨量的辐射驱散,剩下的尘埃被黑洞吸收干净,发光渐渐变 暗变红,最后变成红外 黑洞的视界体积增加到约2 cm³ ,除此之外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中子星图鉴,旅游时见到的话记得哦!
轰隆隆,由于脉冲向宇宙辐射能量!!
若把1 cm³ 白矮星物质放到了地球上会 怎样?
白矮星的那个超高密度状态是和星体引力平衡的结果呢,还是可以保持稳 定的?离开了星体会不会“解压缩”? 现实点来说,如果你有技术把这玩意挖出 1 cm³ 来,还搬到地球上来玩, 那你绝对有充足的技术让它不爆开啦... 好吧,我们假设有个魔法师突然把 1 cm³ 的处于电子简并态的物质变到了 地球表面,并且初速度为零 白矮星的外层很普通啊,我们就讨论挖核吧,来看看你挖来了个什么东 西... 体积:1 cm³ 质量:1000kg 温度:10^7 K 材质:碳核、氧核、电子等离子体 内部压强:10^22 Pa 材料的体积迅速膨胀至约 1000 m³ ,发出耀眼的光芒,以及强烈的β射线 和重离子射线 内能用NkT来估算,10^28×10^-23×10^7,数量级约 10^12 J,大 概是一个小原子弹的能量 地面被炸出一个深深的大坑,上方腾起一朵蘑菇云...
在太阳面前,木星也只是个很小的行星。
信不信?!?!
我知道你信,那也得看一眼!!
还记得体积比是半径的3次方吧!~~
太阳有多大?挺大,但是也不大!比如
还有更过分的!!
还有!
咳咳
心大星好漂 亮啊!!
是不是看到两个仙王座? 没错!!仙王座VV星是一个位于仙王座的双星系统,分别由一颗 红超巨星及一颗蓝主序星组成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 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 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在我们所属的星 系内97%的恒星最终都要演化成白矮星。
白矮星也称为简并矮星,因为它是由电子简并物质构成的星体。
白矮星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亿万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 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不在轨道上运 转,而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另外,冥王星Pluto也变成矮行星了
冥王星不哭!!!太阳系里还有有谷神星、阋神 星和鸟神星等矮行星……
最亮的星星
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 如果说最亮的星星,那就是金星——全天最亮星星。(除 太阳、月亮外) 除了金星外,比天狼星亮的还有木星。水星最亮时,亮度 会超过天狼星。但通常不及天狼星明亮,即使大距也不如 天狼星明亮。 另外,火星大冲最亮可达-2.9等,此时火星远亮于天狼星。 但通常火星比天狼星暗得多。
是时候了解下最大的星星了!
快异口同声的告诉我!哪颗星星最大!! 一个人也可以异口同声的好嘛!!!
咱从地球开始
木星——Jupiter
也就是说,行星里木星最大喽! 木星太阳系中体积比较大、自转最快的行星。 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但为太阳系中其 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木星是由86%的氢和14%的氦组成的,与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皆属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 称类木行星,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 1610年1月,伽利略发现木星的最亮4颗卫星。 由此它们被命名为伽利略卫星。分别为木卫一、 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
白矮星与中子星的区别
一、超紧密物质结构: 白矮星的密度虽然大,但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范 围内:电子还是电子,原子核还是原子核,原子结构完整。而在 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简并电子压再也承受不 起了: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 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 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 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质量非常大以至于巨大的质量让 光线都是呈抛物线挣脱。 换句话说,在中子星上打开手电,光是弯着出去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犬座VY一 直是人类发现的最大的天体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坐在阳台上, 手指着远方的夜空,划了蓝特超巨星
一句话:bigger than bigger
虽然恒星大,但是恒星密度一般都不算 大,毕竟是要核聚变需要气态氢气嘛!!
魔法师觉得不过瘾,一挥魔杖,又挖来了 1 cm³ 中子星的核 体积:1 cm³ 质量:10^12 kg 温度:10^12K 材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内部压强:10^35 Pa 材料迅速沉向地心,同时吸附地壳物质加速膨胀 等离子体降温形成中子,中子四散飞出并以约10分钟为半衰期开始衰 变 质子电子的质量比中子少约 0.0008,因此将有 8×10^8×c² 的能量 释放出来,数量级约 10^26 J 相当于整个太阳在约0.3秒内释放出来的所有能量,或者在地下爆炸了 10亿颗氢弹 。。。。。。 地球现在的状态和被一个直径数百公里的星体撞了差不多
换句话说,是木星引力保护着地球不被这50万颗小行星撞击哦!! 过年的时候记得拜一拜木星~~ORZ
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 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 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 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 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