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关系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胃空速率: 胃内容物由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与胃内容物的体积成正比,-dV/dt=KemV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负荷剂量:是为了迅速或立即达到稳态浓度而首次使用的增大剂量。

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能力。

治疗药物监测: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治疗指数: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

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答: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1. 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生物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稳定性和分散度等方面的知识,而药物动力学则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生物药剂学2.1 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在制剂中的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学科。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

2.2 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剂方案:研发适合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案,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稳定性研究:评估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寻找最佳的保存条件。

•分散度研究: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度,以及分散度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2.3 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生物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制剂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储存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药物制剂的改进提供依据。

分散度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动力学3.1 定义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3.2 研究内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吸收: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

•药物排泄: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包括肾脏排泄、肝排泄、肠道排泄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剂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制剂的科学,也被称为生物药物制剂学。

生物药物制剂的研发可以是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疫苗等。

生物药物制剂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灵敏性高以及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包括生物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制剂方法和途径、药物的释放方法等。

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采用适当的制剂方法和方式,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的排泄速率,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最大浓度、药物的分布容积、药物的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也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密切相关的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制剂方法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参数,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制剂方法和途径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都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结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內转运的关系:溶解度、分配系数--渗透速率。

粒径、晶型、晶癖--溶出、释放。

稳定--代谢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简述药物通过肾脏排泄的方式以及各自的影响因素:1.肾小球滤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肾血流量(1)通透性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的小孔,通透性较高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③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可以从肾小球滤过(2)滤过压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压力密切相关②肾小球滤过是一种加压滤过③肾小球过滤的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静水压(3)滤过率①直接测定GFR(困难)②由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管重吸收:药物脂溶性、分子量、解离、药物相互作用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

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3.肾小管主动分泌:药物相互作用①需载体参与②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③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④存在竞争抑制作用⑤有饱和现象⑥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总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总结

1.表观分布容积: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是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可以设想为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2.体内总清除率:是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3.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向各个组织器官分布,以致药物能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此时,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依此建立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这类药物为单室模型药物。

4.药物治疗指数: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

对临床实用药物来说是指最大耐受浓度与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

5.零级速率过程: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6.一级速率过程: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易化扩散:药物在细胞膜上转运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速度快、效率高,载体转运速率>>被动扩散;有选择性,结构特异性;需载体,有饱和现象;有部位特异性,组织器官中表达水平不一;有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顺浓度梯度;不耗能2.决定临床给药方案的因素:①首先要考虑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的因素②考虑所用药物的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和特点等一般药物动力学性质③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况④考虑给药剂型、给药途径、患者的遗传差异、顺应性、其他用药情况及环境等因素3.药动-药效模型:确定剂量与效应关系后根据药物动力学模型研究经时过程血药浓度和与效应的关系,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增加作用部位的效应室,组成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简称PK-PD模型。

本质:是一种药量与效应之间的转化过程。

应用:药动药效结合模型在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新药开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于药物作用机理的探讨、临床给药方案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型和安全性的评估及预测活性化合物等工作。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精简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精简版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表观分布容积(V):表示全血或者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药物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的药物动力学分支学科。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1、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脂溶性药物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水溶性药物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三章 药物体内过程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概论
3
3
药物动力学概论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应用动力学原理及数学处理方法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探讨药物在体内存在位置、 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 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亦称为“药动学”、“药
双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 位,但对另一些部位,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多室模型:若外室中又有一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 的分布更慢,还可以从外室划分出第三隔室,甚至第四个 12 隔室 隔室划分的抽象性、相对性、客观性
12
隔室模型
13 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13
药物在体内某部位转运的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 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特点 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单剂量给药的AUC 9与剂量成正比 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9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零级速度过程
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浓度 无关 特点: 生物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适用: 10 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度 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t1/2 = 0.693 / k (一级速度过程)
是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快慢的指标 与药物结构性质与机体消除器官的功能有关
18
18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 ):系指剂型中 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包括绝 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的指标
(1)峰浓度(Cmax) 峰浓度是指血管外给药后,体内所 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又称峰值。峰浓度是与治疗效果 和毒性水平有关的参数 (2)达峰时间(tmax)达峰时间是指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 时间。达峰时间是反映药物起效速度的参数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与药物吸收总量成 正比,是代表药物吸收程度的参数
10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非线性速度过程
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与剂量不成正比时,这种速度过程被称非线性速 度过程
特点: 11 药物在高浓度时表现为零级速度过程,而在 低浓度时是一级速度过程
11
隔室模型
隔室模型
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分布到机体各部位, 在血浆、组织与体液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均一”状 态,整个机体作为一个隔室
生物半衰期
7
7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一级速度过程(firstorderprocesses)属线性速 度过程
零级速度过程(zeroorderprocesses)
8 非线性速度过程(nonlinear processes)
8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一级速度过程(线性速度过程)
20
20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 )
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
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摩尔剂量下给药后,
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 度内,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1
21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试验方法
14
14
药物动力学模型Βιβλιοθήκη 数1515
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清除率(Cl) :指机体或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 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血液中的药物
清除率的单位表示为:体积/时间 清除率表示从血液或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度或效率,并不 表示被清除的药物量 单位时间所清除的药物量等于清除率与血药浓度的乘积
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速度常数:描述药物转运(消除)快慢的动力学
参数
速度常数越大,转运(消除)速度越快 一级速度常数以时间的倒数为单位,如1/h或h-1 零级速度常数单位是“浓度/时间” 具体参数有:Ka、K、Ke、K0、Km、Kbi、Klu等 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K=ke+km+Kbi+Klu+…
16
16
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药-时曲线(C-t)与半对数药-时曲线(logC-t)
C-t曲线可用于观察药效快慢、药效强弱外,也 可由曲线下面积计算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 logC-t曲线用于药物隔室模型的分析及药物动 力学参数的估算等
17
17
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半衰期(t1/2):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消除一半 所需的时间,又称消除半衰期
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
4
4
药物动力学概论研究内容
建立药动学模型 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应用药动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
研究药物体外的动力学特征,如溶出度、释放度
与体内动力学特征的关系
指导与评估药物制剂的设计与生产 5 探讨药物化学结构与药动学之间的关系
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关系
体内量化指标是生物利用度 体外量化指标是溶出度
23
23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一般通过比较受试药品和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 用度,对两者的生物等效性做出判定 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的药物制剂人 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详细规定 22 了普通制剂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以及调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要求
22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体外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结合的产物 药物动力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首先是在生物利用 度和制剂工艺研究方面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作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从产生以来就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6
6
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药物动力学模型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隔室模型
药-时曲线与半对数药-时曲线
生物利用速率(rate of bioavailability, RBA)
指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快慢。常用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比较制剂吸收的快慢

生物利用程度(extent of19 bioavailability, EBA)
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 - 时间曲
线下的面积表示
19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