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1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调查问卷、计时器等),整理数据的工具(如表格、图表等),课件。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你要了解我们班同学的最喜欢的科目,你会怎么进行调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据收集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具体包括:章节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10.1.1“收集数据”,10.1.2“整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了解数据整理的步骤,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校附近的交通情况,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交通数据?”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5分钟)(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步骤:清洗数据、分类整理、汇总统计等。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1)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2)数据整理的步骤中,哪一步骤最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
2. 数据整理步骤:清洗数据、分类整理、汇总统计等。
3. 例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观察身边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答案:(1)身高数据整理表格。
(2)物体数据整理表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实际意义。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5.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案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1.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需要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作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生:爱吃。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都爱吃什么水果?生:苹果。
生:桃子。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会决定买两种大多数同学都爱吃的水果,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两种水果是大多数同学最爱吃的呢?生1:可以在全班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2: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揭示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要统计出爱吃哪两种水果的学生人数多,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
1.收集数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水果情境图)师:在上图这些水果中,你最爱吃哪两种水果?为什么?师:要想知道爱吃哪两种水果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调查表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下面我们就下发调查表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领一张表,你最爱吃哪两种水果,就在调查表中对应的水果的下面空格里打√,好吗?一个人能填两张调查表或不填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填两张重复了,而不填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被调查一次。
那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填调查表。
课件出示并下发调查表:最爱吃的水果调查表师:如果表中没有你最爱吃的水果,你可以在“其他”格中写出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
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五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
周玲
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五下)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复式统计表
教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标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形成数据表。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信息,从而引出数据收集的概念。
(二)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步骤1. 明确研究目的:明确我们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以及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数据。
2. 设计调查问卷或观察记录表: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或者观察记录表。
3. 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4.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数据表。
(三)数据的整理1. 数据的分类:根据数据的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数据的排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排序。
3. 数据的汇总:将相同的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其总数。
(四)数据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性统计量,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2. 推断性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来推断总体的特性。
(五)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一项小的研究,如调查班级同学的家庭情况,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三、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观念,让他们明白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窗1)》参考教案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参考教案教学内容:数学第四册第98-100页的信息窗1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一年一度的校园吉尼斯运动会拉开了序幕。
瞧,运动场上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电脑出示主题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赛跑的有多少人?跳绳的有多少人?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人?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人?2、我们可以根据获奖名次来统计。
3、除了根据获奖情况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生:获奖的项目。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5。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做自主练习1、2、3、4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正确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3.能够使用简单的图表展示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制作简单的图表。
2.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制作图表的正确形式和规范展示。
三、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知识: 1. 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3.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
4. 制作图表展示数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举例或图片展示数据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数据的概念,如“数据就是各种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观察等来收集数据。
3.教授数据的整理与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步:练习让学生尝试收集一些简单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喜好、体重等,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生的练习,汇总数据,并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柱状图或饼图展示数据。
六、课堂作业1.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制作图表展示。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未来的教学需要逐步加深数据的运用与分析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应用场景。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看书上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
(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例1
(1)出示例题1图示,让同学自由发散思维,先自己分类,看看怎样分。
老师找同学回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按获奖名次来分类整理。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吗?
学生:我们用表格记录一下整理的结果吧。
学生:获第一名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以按获奖的项目来整理。
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学生:立定跳远获奖的人数比……
从上面的两种分类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
(2)小组内分工,学生填写、汇报。
总结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分类,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2、出示例题2
班级要评选出体育小明星,那么谁会当选呢?我们来统计下。
学生:我们把得票情况记录下来吧。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老师给出了比较正规的方法。
学生:把结果填在右表中。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真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啊,现在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记录整理填在表格里。
3、完成教材115页的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
1、课下统计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制作统计图。
2、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做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老师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录,在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