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
微积分还用于研究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代谢过程等 。
概率论与统计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01
概率论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它在环境规划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2
通过概率论,可以对环境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行描述和预测,如降 雨量、洪水频率等。统计方法则用于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
城市规划中的数学优化
1 2
城市交通规划
通过数学模型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和优化,提高 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
利用数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合理规 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城市环境治理
通过数学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
智能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环境管理的 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决策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为环境管理 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智能控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和调节,实现环境管理 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未来环境规划的挑战与机遇
A
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环境规划面临更大的 挑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措施。
03 环境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
空气质量模型
空气质量指数模型
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空气质量指数 ,评估空气质量状况。
大气扩散模型
模拟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 的污染物浓度分布。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污染物浓度和人群暴露水平,评估对健康的潜在 风险。
水质模型
01
02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总的说来: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和 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产 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 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 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 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物资生产虽然有 物资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显现,但只是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 作为人口生产的 立的系统,从人口生 一个附属部分; 产子系统中脱离。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工业文明时代


物资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
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
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
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

了世界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前景
可持续发展
研究 正在朝两 个方向演
变。
第一方向是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 理色彩。
第二个方向是向最初的生态环境保护回 归,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解 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方法上。
(三)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究 竟要解决什么
问题?
是什么问题都 可以解决的 “医治百病的良药”, 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一 种“理论空谈”呢?
生态学方向 经济学方向 社会学方向 系统学方向
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的4个方向
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 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 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 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第四章__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第四章__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 n
(4)调和平均数
xH
n 1 1 1 x1 x2 xn

n 1 x i 1 1
12
n
(5)中位数

样本数据依次排列(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居中间
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正中两个数的平
均值。

只有当数据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中位数才代表
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向,近似于真值。
2
n
n


2
样本标准差
1 s i xk x n 1 k


2
(3)变异系数
s C x
上述参数中,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都是以均值 x 为中心 的离散特征参数,尤其以方差的计算与应用最为普遍。
15
3.分布形态特征数
(1)偏态系数:描述数据频率分布对称特征,反映数据 是对称分布或偏向某方向。

从物料平衡可分别列出三个厂的生产力约束为:
x10 +x11 +x14 +x15 400000 x20 +x21 +x24 +x25 300000 x30 +x31 +x32 +x33 x34 2500000

这是一个单目标优化问题,采用单纯形法求解可得最优解:


X=(x11,x14,x24,x32)T=(242793,157207,300000,250000)T

(4—16)
该模型使优化决策分析过程转化为在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Z取最大 值或最小值,即求极值的线性规划过程。 式(4-16)右端的b1,b2,…,bm是优化决策分析的约束条件,一般 是常数,满足约束条件的 x1,x2,…,xn 的任何组合,都是数学模 型的可行解,使目标函数Z最大或最小的可行解是模型的最优解。 22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2
环境系统的结构:
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 化。
环境系统的功能:
指环境系统与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它由 环境系统的固有结构决定。
具体地说,某一区域环境或某一要素环境子系 统的功能是指其维持自身稳态或自组织的能力 及其与人类系统相互作用(提供自然资源、容 纳并净化废弃物)的能力和方式。
18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 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 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 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 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的 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 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 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系统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1
一、环境系统
(一)环境系统
概念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 互关系的总和。
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巨系统。 物流、能流、信息流 大气、水、土、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
处的近地空间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城市环境。
27
五、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图3~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
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于
1981年提出的,他简明扼要
地指出:当今我们人类赖以生
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
复合大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
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
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
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 但是,如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攻击一样,卡 逊的《寂静的春天》也遭到猛烈的抨击。那些靠牺牲环境 发财的人指责卡逊是“歇斯底里”,是“煽情”,是“危 言耸听”。《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这位瘦弱、身 患癌症的女学者因心力交瘁而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 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 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历史是公正的,1992年,即在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也 是该书问世的第30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近50年 来最具有影响的书。这本科普图书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 影响,原因就在于它留给人类以振聋发聩的启示,引发了 一场关于发展观问题的世界性大讨论。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 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 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 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规划管理
1、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⑴要有系统和整体观念: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与区
——《史记•殷本记》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 《吕氏春秋》
• “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 —— 《秦律•田律》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 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 (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 中提出过人类生产消费的物质限制,即 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的价值。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
和“公众参与”。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 资源的永续利用 •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概述--1.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1.1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2.三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间、地点2.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2.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2.3.200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后续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4.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4.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4.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4.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4.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5.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采取综合环境工程措施以保证规划区域内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5.1. 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对于环境规划和管理,其研究对象也应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等5个方面:(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

(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4)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5)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时空特性日益突出,则时空条件亦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5.2.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1)个人个人行为是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2)企业企业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又一重要对象。

(3)政府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

6.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
产品流向比
– 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提供给环境生产的产品 的比例。
社会生产力
–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第八页,共86页
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 人口素质包括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 道德修养,决定了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 境生产的能力,还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 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
– 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 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第九页,共86页
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 消费水准指个人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生活 资料),它和人口数量是决定社会总消费的主要因素。
❖ 消费入口比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
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消费入口比高,意味着社会总消 费中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较多,而取自物质生产的
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无联系的系统。 开放系统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
换的系统。
第二十二页,共86页
4.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状态和功能不随时间 而改变的系统叫静态系统,也称为无记 忆系统或稳定系统。
系统对其环境的作用称为输出,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称为输入。
第十八页,共86页
(二)系统的分类
1. 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2. 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和复合系统 3.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4. 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

灰色系统是指研究者对于系统实现其输 入-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只有部分的 知识,尚无全面知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第一节环境数据处理方法一、数据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例:研究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时,测试结果如下:测量序号温度t/℃电阻R/Ω1 10.5 10.422 29.4 10.923 42.7 11.324 60.0 11.805 75.0 12.246 91.0 12.67 2、图示法⏹图示法的第一步就是按列表法的要求列出因变量y与自变量x相对应的y i与x i数据表格。

⏹作曲线图时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则,只有遵守这些法则,才能得到与实验点位置偏差最小而光滑的曲线图形。

⏹坐标纸的选择--常用的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包括笛卡尔坐标系(又称普通直角坐标系)、半对数坐标系和对数坐标系。

•半对数坐标系• 一个轴是分度均匀的普通坐标轴,另一个轴是分度不均匀的对数坐标轴。

• 右图中的横坐标轴(x 轴)是对数坐标。

在此轴上,某点与原点的实际距离为该点对应数的对数值,但是在该点标出的值是真数。

为了说明作图的原理,作一条平行于横坐标轴的对数数值线。

3、插值法计算数值 (1)作图插值法例: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溶液中铁的含量,测得标准曲线数据如下: Fe (μg/mL ) 2 4 6 8 10 12 吸光度(A ) 0.097 0.200 0.304 0.408 0.510 0.613 测得未知液的吸光度为0.413,试求未知液中铁的含量。

在图的纵坐标上0.413处找到直线上对应点,读出其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未知液中铁的含量 8.122(2)比例法半对数坐标的标度法工作曲线y = 0.0516x - 0.0061R 2 = 10.10.20.30.40.50.60.702468101214Fe的浓度(μg/mL)吸光度(A )(3)牛顿内插公式一般的非线性函数都可以展开为多项式(二)数据特征⏹ 数据特征是对环境总体状况进行估计判断的基础,是认识数据理论特性的基本出发点,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 位置特征数:表示数据集中趋势或刻画频数分布图中心位置的特征数; ⏹ 离散特征数:用来描述数据分散程度;⏹ 分布形态特征数:刻划了根据所获数据绘制的分布曲线图的形态。

1. 位置特征数 (1)算术平均数:式中:x1, x2, …, xn 为样本个体数据,n 为样本个数(2)加权平均数如果样本个体数据x 1, x 2, …, x n 取值因频 数不同或对总体重要性有所差别,则常nxnx x x x ni in ∑==+++=121 ∑∑===++++++=ni ini ii nnn w wxw w w w x w x w x w x 11212211采取加权平均方法。

式中:wi 是个体数据出现频数,或是因该个体对样本贡献不同而取的不同的数值。

(5)中位数⏹ 环境数据有时显得比较分散,甚至个别的数据离群偏远,难以判断去留,这时往往用到中位数。

⏹ 样本数据依次排列(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居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正中两个数的平均值。

⏹ 只有当数据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中位数才代表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向,近似于真值。

1. 位置特征数⏹ 环境统计中常常用到几何平均数。

不同的平均值都有各自适用场合,选择的平均数指标应能反映数据典型水平,并非随意采用。

几何平均直径:2. 离散特征数3. 分布形态特征数3121/g 123p g(...)ln exp()==∑ 或 n n n N iid d d d n d d N二、异常数据的剔除⏹ 在处理实验数据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个别数据偏离预期或大量统计数据结果的情况,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据和正常数据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如果把这些数据简单地剔除,又可能忽略了重要的实验信息。

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异常数据,然后将其剔除。

判断和剔除异常数据是数据处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的一些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目前人们对异常数据的判别与剔除主要采用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两种方法。

⏹ 物理判别法就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已有的认识,判别由于外界干扰、人为误差等原因造成实测数据偏离正常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判断,随时剔除。

⏹ 统计判别法是给定一个置信概率,并确定一个置信限,凡超过此限的误差,就认为它不属于随机误差范围,将其视为异常数据剔除。

⏹ 剔除异常数据实质上是区别异常数据由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造成的问题。

⏹ 若是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就应剔除,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证实是偶然过失造成的时候,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一定的检验方法来决定取舍。

⏹ 本节着重介绍统计判别法。

1.拉依达准则若可疑数据xp 与样本数据之算术平均值的偏差的绝对值大于3倍(2倍)的标准偏差,即:则应将xp 从该组数据中剔除,至于选择3s 还是2s 与显著性水平α有关,显著性水平α表示的是检验出错的几率为α,或检验的可置信度为1-α。

3s 相当于显著水平=0.01,2s 相当于显著水平=0.05。

2. 格拉布斯准则用格拉布斯准则检验可疑数据x p 时,选取一定的显著性水平α ,若:s 23或s x x d p p >-=则应将x p 从该组数据中剔除, 称为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可查相关表格得到。

以上准则是以数据按正态分布为前提的,当偏离正态分布, 特别是测量次数很少时,则判断的可靠性就差。

因此,对粗大误差除用剔除准则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

另外, 要保证测量条件稳定,防止因环境条件剧烈变化而产生的突变影响。

3.狄克逊(dixon )法⏹ 狄克逊研究了n 次测量结果,按其数值大小排列成如下次序: ⏹ 当 x i 服从正态分布时⏹ 用不同的公式求得 f 值,再经过查表,得到相应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若计算值>f(n ,α)视为异常值,舍弃;再对剩余数值进行检验,直到没有异常值为止。

狄克逊通过模拟实验认为:n ≤7,使用 f 10 ;8≤n ≤10,用 f 11 ;11≤n ≤13,用 f 21 ;n ≥14,用 f 22 效果好。

例题⏹ 用狄克逊法判断下列测试数据(40.02,40.15, 40.20,40.13,40.16)中的40.02是否应舍弃?⏹ 解:将数据排列,取 α =0.05⏹ 40.02 40.13 40.15 40.16 40.20⏹,0.611<0.642⏹ 所以40.02应保留。

(1)(2)()n χχχ≤≤≤三、数据的误差分析(一)几种误差的基本概念V绝对误差相对误差20.00 mL ±0.02 mL ±0.1%2.00 mL ±0.02 mL ±1.0%(二)误差的来源及分类1.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可预知的规律变化着的误差。

这些偶然因素是操作者无法严格控制的,故无法完全避免随机误差。

但它的出现一般具有统计规律,大多服从正态分布。

2.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某个或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当条件一旦确定,系统误差就是一个客观上的恒定值,它不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消除,只能根据仪器的性能、环境条件或个人偏差等进行校正,使之降低。

3. 过失误差过失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不仔细、操作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它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三)误差分析⏹误差可能是由于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单独造成的,还可能是两者的叠加。

误差分析中,常采用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来表示误差的性质。

⏹精密度反映了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对象进行多次反复测量,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符合)程度。

⏹正确度指测量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对于一组数据来说,精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正确度也高;反之,精密度不好,但当测量次数相当多时,有时也会得到好的正确度。

⏹准确度指被测对象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四、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大批的环境统计数据中,当数据的物理量不同、单位或量值差别较大时,常常会给下一步分析带来困难,这时就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提高计算的精度。

⏹环境管理与规划中,常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节最优化分析方法一、线性规划在环境规划管理中,线性规划常常用来解决两类优化问题:一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最高,二是如何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或排放最少的污染物。

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最常用的算法是单纯形法。

二、非线性规划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某些问题的决策模型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①目标函数非线性,约束条件为线性;②目标函数为线性,约束条件非线性;③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均为非线性函数。

上述情况均属于非线性规划问题,其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是:⏹数值求解非线性规划的算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是采用逐步线性逼近的思想,通过一系列非线性函数线性化的过程,利用线性规划获得非线性规划的近似最优解;⏹二是采用直接搜索的思想,根据部分可行解或非线性函数在局部范围内的某些特性,确定迭代程序,通过不断改进目标值的搜索计算,获得最优或满足需要的局部最优解。

三、动态规划⏹在环境规划管理中,经常遇到多阶段最优化问题,即各个阶段相互联系,任一阶段的决策选择不仅取决于前一阶段的决策结果,而且影响到下一阶段活动的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决策过程的优化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

⏹基本原理为:作为多阶段决策问题,其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应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对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策。

⏹可以把多阶段决策问题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把一个大的决策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前后有序的子决策过程,分阶段实现决策的“最优化”,进而实现“总体最优化”方案。

为使最后决策方案获得最优决策效果,动态规划求解可用下列递推关系式表示:第三节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是指通过对解决问题备选方案的比较,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决策贯穿于环境管理与规划的各个方面,是管理与规划的核心。

决策技术⏹技术经济分析中的决策,是指对多方案进行评价与择优,从而选定一个最满意的方案。

⏹决策的分类⏹按决策的条件⏹确定型⏹非确定型⏹风险型⏹按决策的对象⏹宏观⏹微观⏹按决策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分类⏹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决策树法⏹决策树技术的含义⏹是把方案的一系列因素按它们的相互关系用树状结构表示出来,再按一定程序进行优选和决策的技术方法。

⏹决策树技术的优点⏹便于有次序、有步骤、直观而又周密地考虑问题;⏹便于集体讨论和决策;⏹便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决策。

决策树图形⏹适用对象⏹多阶段决策、前一阶段的决策影响后续阶段的结构和决策的项目。

⏹方法⏹用决策树的形式列出决策问题的逻辑结构。

⏹从决策树的末端向决策点倒退,计算出不同决策方案下的期望值,将未占优的方案去掉,直到得出初始的决策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