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本课话题——奉献一、从课本中积累“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可以接替我的位置。
”孙中山在艰难的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
历尽千难万险,面对无数次的死亡威胁,他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的安危,想到的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当他看到革命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依靠这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精神,才会不断走向富强、文明。
二、从生活中积累2015感动中国人物、学生口中的“莫爸爸”、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莫振高,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并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一共筹集了3 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默默小人物,无私大奉献,他用生命奏出了精彩的人生乐章。
三、从历史中积累如果说奉献是花园,那么你就是芸芸众生中最美丽的一朵。
特蕾莎修女,甘愿与贫苦为伍,为贫困送上温暖。
用一双皱纹堆叠、布满黑斑、粗糙难看的手去抚摸乞丐,抱麻风病人伤残的肢体,她的那双手是“最美的手”。
她乐于奉献,她要向世人证明关爱老弱病残,从我做起,生活因奉献而精彩。
四、从名言中积累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5.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
《我的回忆节选》导学案1

《我的回忆(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孙中山不寻常的人生轨迹。
2.鉴赏细节描写在表现作者性格方面的作用。
3.领悟孙中山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作者简介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其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遗产。
基础知识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皈.依( ) ②薪饷..( ) ③踝.骨( ) ④昭.雪( )⑤间.或( ) ⑥未卜.( ) ⑦通缉.( ) ⑧扰攘..(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①纤xiānqiàn②解jiějièxiè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①汕(shàn)讪(shàn)②髭(zī)髯(rán)髻(jì)4.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
(1)拟定·拟订拟定:起草制定;揣测断定。
拟订:草拟,指起草初稿。
辨析:①中国首部《流浪儿童救助管理规定》已经,该规定将明确流浪儿童的父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②美国希望能够草拟出另一份制裁伊朗的决议草案。
有报道说,美国正在安理会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草案要点。
(2)保障·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我的回忆》教案——探索文学瑰宝的学习之路

《我的回忆》教案——探索文学瑰宝的学习之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的回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启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安排
1.教学内容:
1)散文《我的回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4)启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教学策略:
1)导入与热身:通过引入生活中的话题或与学生相关的经历,让学
生产生共鸣。
2)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3)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其他方式,尝试重新演绎文章
中的场景或情感。
5)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以写作方式,表达对自身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
1.导入:通过介绍散文《我的回忆》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
4.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再现文章中的一些场景或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写作练习:鼓励学生以散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回忆或感悟,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6.总结与展望: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思考收获,展望未来学习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散文《我的回忆》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感受,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感悟中成长,体会文学的魅力。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本课话题——奉献一、从课本中积累“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可以接替我的位置。
”孙中山在艰难的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
历尽千难万险,面对无数次的死亡威胁,他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的安危,想到的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当他看到革命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依靠这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精神,才会不断走向富强、文明。
二、从生活中积累2015感动中国人物、学生口中的“莫爸爸”、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莫振高,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并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一共筹集了3 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默默小人物,无私大奉献,他用生命奏出了精彩的人生乐章。
三、从历史中积累如果说奉献是花园,那么你就是芸芸众生中最美丽的一朵。
特蕾莎修女,甘愿与贫苦为伍,为贫困送上温暖。
用一双皱纹堆叠、布满黑斑、粗糙难看的手去抚摸乞丐,抱麻风病人伤残的肢体,她的那双手是“最美的手”。
她乐于奉献,她要向世人证明关爱老弱病残,从我做起,生活因奉献而精彩。
四、从名言中积累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5.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
高一语文(语文)必修2课件:1.1 我的回忆(节选)

1.注字音
加点字
皈.依
薪饷.
蒙.骗
蒙 蒙.受
蒙.古
逮
逮.捕 逮.耗子
读音 guī xiǎng m ēng m éng m ěng dài dǎi
加点字
胡髭. 煽.动 解
纤
解.回 解.剖 解.数 纤.弱 拉纤.
读音 zī shān jiè jiě xiè xiān qiàn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首页
X Z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 我的回忆(节选)
-4-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首页
X Z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次句写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 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 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三、 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 菊花命运的不公。诗人想象有朝一日自己成为青帝(司 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 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集中表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体 现出了其作为农民领袖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2.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其所 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传主的人际交往是 影响和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 阅读传记的一条重要通道。
语文高中必修二《我的回忆》教案

语文高中必修二《我的回忆》教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的回忆》一书,是胡愈之先生所写回忆文章的专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中必修二《我的回忆》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高中《我的回忆》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2、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按照作者同传主的关系,传记可分为传记和自传两种。
自传可界定为“以作者本身为对象的传记”,自传绝大多数是采取第一人称。
自传与一般传记的区别:从形式看,自传没有传记完整,传记一般记录传主的一生经历。
自传由于作者就是传主,因此不可能写出自己完整的一生。
从方法上看,自传比传记更自由,主观性更强,客观性相对较弱。
传记恰好相反。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生平或生平中的某一阶段,它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必然包含自传的成分。
回忆录同一般的传记或自传相比,有几个不同的特点:回忆录涉及的生活面一般比较广阔,回忆录同当代社会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上没有很大差距。
回忆录的形式极为自由,有些作者完整和连贯地叙述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的经历,也有的回忆生活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片段。
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
二、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
1.我的回忆(节选)-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我的回忆(节选)-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语文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以《我的回忆》为主要篇目,通过阅读、讲解、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情回忆,思考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了解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童年时光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生活、感恩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散文《我的回忆》的主旨和思想;•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名词和词组的理解;•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夸张等修辞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利用散文给学生讲述童年时光的故事,与学生探讨童年时光的美好以及回忆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
2.阅读散文《我的回忆》(15分钟)通过听教师朗诵,自选或集体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节奏和意境。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和事实细节,注意修辞表达方式等。
3.分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内讨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1.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的目的是什么?2.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性格有哪些?3.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名词和词组有哪些?4.合作学习(30分钟)教师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发言。
其余组员可以对该代表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彼此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散文的基本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我的回忆》课文探索

《我的回忆》课文探索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写过一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文章,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96年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又发表了演讲。
2005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2005年5月7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向孙中山坐像敬献黄色花环;2005年7月8日上午,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向孙中山坐像敬献黄色花环。
为什么这么多的领导人都向孙中山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呢?这与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一远大理想是分不开的。
要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最佳的途径就是品读孙中山先生的回忆录,从文中我们是否可以了解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精神领袖的风采?他在革命活动中饱经磨难,屡涉险境,他面临追杀表现出的镇定与执著,他面对叛徒表现出的宽厚与明智,他面对朋友表现出的信任与坦荡,是不是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为民谋利、心底无私的革命家?这篇优秀的传记不仅真实地历史地记叙孙中山先生丰富而翔实的生平经历,也描绘出他言谈举止的神采风貌,更能让人透过传主繁杂曲折的生活经历挖掘出其中蕴涵的精神,感受到一种由个人禀赋、学识修养、个人品格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和那种跨越时空直至今天依然能够感动我们的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这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这是学习这篇课文要掌握的方法。
领悟导析全文主要记述了孙中山加入少年中国党,在广州建立哥老会、打算发动广州起义等早期革命活动,为避逮捕辗转港澳,在日本断发改装;在美、欧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经验;回国后,为发动武装起义积极活动,有数次被悬赏首级的遭遇。
全文按时间来说明:1885年,十八岁时为止,一直过着像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2、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时安排】
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按照作者同传主的关系,传记可分为传记和自传两种。
自传可界定为“以作者本身为对象的传记”,自传绝大多数
是采取第一人称。
自传与一般传记的区别:从形式看,自传没有传记完整,传记一般记录传主的一生经历。
自传由于作者就是传主,因此不可能写出自己完整的一生。
从方法上看,自传比传记更自由,主观性更强,客观性相对较弱。
传记恰好相反。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生平或生平中的某一阶段,它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必然包含自传的成分。
回忆录同一般的传记或自传相比,有几个不同的特点:回忆录涉及的生活面一般比较广阔,回忆录同当代社会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上没有很大差距。
回忆录的形式极为自由,有些作者完整和连贯地叙述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的经历,也有的回忆生活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片段。
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
二、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
人民在痛苦地哭泣着、反抗着。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以往历次对外战争失败难以比拟的。
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战后,西方列强以为中国这条“破船”快要沉了,纷纷扑过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
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
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了北京。
这一连串令人惊心动魄的事,竟发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内。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头。
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
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下开始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最早提出“救亡”的,是严复189年的一篇。
孙中山比他看得更远,1894年在檀香山兴中会宣言里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激动人心的目标。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介绍作者的生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翠亨村人。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孙中山幼时即参加生产劳动,了解人民的深重疾苦。
在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
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6年10月,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看到西方社会存在
的一些弊端,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他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虽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影响下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合作探究
、从文中了解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轨迹。
明确:本文线索就是孙中山逐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地点的转移。
188年以后,于广州学医五年;1892年打算于澳门开业,受民主进步思想感染加入少年中国党;1894年于广州建立哥老会,草拟请愿书,打算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逃脱;在神户、火奴鲁鲁、旧金山、欧洲,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经验;回国后宣传革命道理,得到美国军事家咸马里将军的支持;在“南京”游轮上有一金姓人打算出卖孙中山,被说服后惭愧自尽;在广州,孙中山用救国思想说服缉拿他的青年官吏。
2、为何在20世纪初会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专业而从文或从政?
明确:“大医医国,其次医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自尊和警醒的中国人不满足于掌握某一谋生的专业,他们的目标是解救中国和全体国人。
因此孙中山弃医从政,以推翻帝制为己任;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直指中国落后麻木的社会弊端。
3、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除了叙述了自己某段时间的经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
你认为哪些经历最重要,哪些细节最能突出作者的性格品质?
明确:刚学医毕业的孙中山面对甲午战争失败的耻辱在广州建立了哥老会,并上书请求对日的反抗斗争。
其间虽处
境危险,屡遭迫害,但孙中山却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的救亡之路而且在逃亡中从未停止过救国的行动。
在巴黎游历时,于一次演讲中与咸马里将军相遇。
咸马里被作者的思想主张和斗志感动,同意作军事顾问。
这衬托出孙中山救国主张的正确和革命决心的坚定。
在“南京”轮船上作者与那个要出卖自己的人的对话描写最细腻。
其中人格的对比更衬出孙中山无私为公的精神和磊落沉着的气概。
在广州时,本要捉拿作者归案的两个官吏在两个小时的争论后居然被作者说动,放弃了逮捕行动,可见作者所持的救国观点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赞同。
4、这篇回忆录中涉及的作者的几次险些被抓又最后幸免的经历有何不同?
明确:在前面的逃亡中,作者大多得以幸免全仰仗朋友的帮助,即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保护。
后来的经历有所不同,如用大国小家的道理说服出卖者,用救国的道理说服来逮捕他的青年官吏。
这恰恰证明了作者民主救亡的道理是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的,而且人群范围不光是战友、朋友,包括一切有良知的爱国之人,甚至是清朝的官吏们。
、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天命无常”?
明确:要救国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逆封建时代所谓的“天道”而行,先推翻旧制度的束缚才能改革中国社会的现状。
“天命无常”是作者对封建旧制度的反抗宣言。
6、当孙中山在广州郊区避难时,听说有两个欲杀他的士兵反而被打死,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这意味着暗中保护孙中山的人很多,也就是,理解并支持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人越来越多。
7、文中的“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一句有何用意?
明确:明指孙中山的职业,实际上指他从事的救民于水火中的推翻帝制、寻求民主道路的思想及行动。
两个清政府的官吏称他为“好人”,即表现对孙中山思想的认同。
8、全文几乎都在描述孙中山艰难的逃亡经历,为什么结尾处作者会说:“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
明确:因为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使这种思想在国民中逐渐扩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者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生命,当他看到革命者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五、布置作业
、结合孙中山回忆录中的遭遇和作为,联系上介绍的时代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努力方面的原因。
2、结合一个单元的关于传记文学的知识写一篇传记,
可以是评传、自传或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