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3
徐刚《故乡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8分)故乡的芦苇徐刚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
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
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
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
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
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
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
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
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
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
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
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
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
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
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
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
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
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

三年级下册语⽂试题-第⼀单元阅读能⼒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部编语⽂三年级下册第⼀单元阅读能⼒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故乡的芦苇(节选) 樊发稼①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萦、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华的芦苇。
⼀⽚⽚,⼀簇簇,迎着轻风,摇曳(yè)着修长的碧⽟似的秀枝,远看犹如⼀朵朵绿⾊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分恬(tián)静和飘逸。
②⼏乎所有的河沟、⼩湖、池塘,都被绿⾊的芦苇掩映着。
③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寒意还未散尽的泥⼟⾥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的脑袋。
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它就可以长到⼏尺⾼,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
④到这时候,我和⼩伙伴们最喜欢摘⼀⽚芦叶,熟练地卷成⼩⼩的哨(shào)⼦,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的乐⾳。
孩⼦们为这美妙的⾳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_A_,_B_⑤我们还喜欢⽤芦叶折成绿⾊的芦叶船。
⼿巧的伙伴,还会从旧⽕柴盒上剪下⼩⽚⽚当成舵(duò),安在⼩船的尾部,还⽤⾹烟盒⾥的锡(xī)纸做成⼩⼩的银⾊的帆叶。
我们个个光着⼩脚丫,伏在河滩上,⼩⼼翼翼地把各⾃的⼩船移到⽔⾯上。
“开船嘐!开船啰!”于是,在⼀⽚欢呼雀跃声中,绿⾊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去……⑥在那星⽉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上裹着两⽚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翼。
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地放进⼩⽵笼⼦⾥,怕它们饿,就塞进⼏朵⾦红⾊的南⽠花,然后将笼⼦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甜蜜的梦乡……⑦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直对你怀有⼀种特殊的亲切之感。
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答题步骤第⼀步:联系上下⽂理解句⼦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一)巴根草(节选)巴根草,是与我最亲近的草。
打小在农村生活,满山满坡满田埂,到处可见巴根草的身影。
初春时节,遥看的草色几乎全是刚冒出芽的巴根草,密密的,碎碎的,像是同时感知了回暖的地气,成片成片地露出头来,打量着苍茫大地。
盛夏,巴根草成了农家耕牛上等的食料。
夕阳西下,田埂、山坡,处处可见牛儿低头啃青的场景。
牛儿啃过的田埂,草儿迅速低矮下去,别担心,要不了一周,巴根草又会疯长起来,覆过人的脚面。
秋风渐起,巴根草的叶片开始由青转黄。
闲下来的农人抱上锄头,寻一条田埂,去锄巴根草。
农人将刚锄下的根须上带着泥土的巴根草码成一小堆,操起镰刀把(bà bǎ)用力敲去上面的泥土,把(bà bǎ)草儿摊在田埂上曝晒,只消半天工夫,草儿便干透,挑(tiǎo tiāo)回去堆到场地上,过冬就不愁了。
儿时的我曾悄悄问过母亲,田埂(gēng gěng)上的巴根草被锄后,春来田埂会不会光秃秃的。
母亲说,巴根草命强,春天一到,又会长满一条条田埂。
春日又至,如母所言,被锄头深翻过的田埂,又滋生出一派盎然..的绿意。
看去真是欣喜,那些被遗留在泥土里的巴根草根须,经过漫长隆冬的疗伤,又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在无边的旷野演绎出一场生命世代相传的传奇。
突然明白巴根草为何又叫铁线草、牛筋草。
有铁一般的硬,有筋一般的韧,当然配得上这样的别名。
(选自《立体的乡愁》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1.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读音,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欣喜——()亲近——()滋生——()3.“盎然”的意思是。
用“盎然”一词造句:。
4.为什么巴根草又叫铁线草、牛筋草?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bà bǎ tiāo gěng2.快速喜悦接近生长3.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窗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4.因为巴根草有铁一般的硬,有筋一般的韧。
5.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写了巴根草生命力的顽强。
2024年福建中职语文模考试题含答案

2024年福建中职语文模考试题现代文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每题3分,共15分)《故乡的芦苇》①多年来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芦苇。
②是的,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般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增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
③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④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中探出尖尖的脑袋。
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开它那狭长的叶子。
⑤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卷起裤腿,光着脚丫,走进芦苇荡,在芦苇丛中穿梭、嬉戏。
我们会拔下芦苇秆,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
比如,把芦苇秆削成口哨,放在嘴边轻轻一吹,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声音在芦苇荡里回荡,仿佛整个芦苇荡都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音乐厅。
我们还会把芦苇秆编成小笼子,用来捕捉蜻蜓、蝴蝶等小昆虫。
⑥到了夏天,芦苇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成了我们避暑的好去处。
我们会在芦苇丛中找一块较为开阔的地方,铺上一层厚厚的芦苇叶,然后躺在上面,透过芦苇叶的缝隙看那湛蓝的天空,听那风吹芦苇发出的沙沙声,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有时,我们也会在芦苇荡里捉迷藏,那茂密的芦苇就成了我们最好的藏身之处。
⑦秋天,是芦苇最美的季节。
当秋风乍起,芦苇的叶子渐渐由绿变黄,最后变成一片金黄。
整个芦苇荡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在秋风中起伏着,摇曳着。
这时,我们会拿着镰刀,走进芦苇荡,收割那些成熟的芦苇。
我们把收割来的芦苇捆成一捆捆,背回家去,让大人们用来编织芦席、做扫帚等。
⑧冬天,当雪花飘落,芦苇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在寒风中挺立着。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寒冬,芦苇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韵味。
我们会在雪后的芦苇荡里奔跑、玩耍,那白色的雪与黑色的茎秆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冬日画卷。
28第五单元 17、故乡的芦苇

第五单元17、故乡的芦苇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挂图。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裹脚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芦苇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
(板书课题:故乡的芦苇)。
二、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
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这些生字。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1)读准字音。
“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辉”不要读成“fēi”。
“几”是多音字,可组词国吧辨析,如“几乎”的“几”读jī,“几个”的“几”读jǐ。
(2)识记字形。
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3)理解词语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
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
根状茎可入药。
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狭长:窄而长。
帆叶:船上的由。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
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
3.开火车朗读就是课文。
(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4.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芦苇令人记忆深刻。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恬静→ 安静
舒展→ 伸展
幻想→ 幻景
2.读句子,完成练。
一片片、一簇簇的芦苇在轻风中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XXX,远看就像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荡,为乡村
增添了几分安静和优雅。
1.芦苇的样子如碧玉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安静展开梦想,这景象真是太美了。
2.“飘拂”的意思是轻轻飘动,表现出了芦苇的动态之美。
3.第③段主要运用拟人修辞方法。
例如,“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这种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不畏严寒的品质及生命力的顽强。
4.示例:春风吹谢万千树。
5.A处:快乐地奔跑着,B处:快乐地嬉戏着。
6.①芦苇做哨子吹;②用芦叶折成芦叶船;③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7.结尾段的作用是回归文章主题,强调童年时光的美好和芦苇带来的欢乐。
8.可以改为“童年的欢乐”,因为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童年时代与芦苇的故事,更符合文章内容。
9.B.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11.《故乡的芦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得各种各样的 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云的棉花……
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 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 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 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 地平线上漂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 芦苇掩映着。
谢谢
纺织娘为植食性昆虫,喜食南瓜、丝 瓜的花瓣,由于它也吃桑叶、柿树叶、核 桃树叶、杨树叶等,有一定的危害性,因 而它属于害虫之列。一种南美洲的螽斯科 的纺织娘会从胸腺中释放黄色的毒液,以 此威胁敌人。纺织娘科昆虫在我国分布很 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 东、福建、广东、广西分布最多。国外, 如南美洲等也都有分布。
11 故乡的芦苇
樊发稼,诗人、文学评 论家。1937年生,上海 人。 1957年毕业于上海 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 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 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 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 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 学研究会会长。
同学们,你们见过芦苇吗?了解它吗?
芦苇,多年水生高 大禾草,生长在灌 溉沟渠旁、河堤沼 泽地等,世界各地 均有生长,芦叶、 芦花、芦茎、芦根、 芦笋均可入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案(通用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案(通用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教案篇1教学目标: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
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
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图片、歌曲、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听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谈到故乡。
师:故乡是人们心中最亲切温馨的字眼,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之地。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樊发稼一起去他的故乡——上海崇明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谈。
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
二、美读悟情。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3、通过刚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故乡的什么?(美)既然这么美,为什么作者单单写芦苇而不写别的呢?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的感情呢?快速默读,请在课文中画出来。
这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怎样读呢?谁来试着读读。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有目的性的朗读,初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认识生字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并以此为线,从总体上入手,为后面的深入体会奠定基础。
三、品读悟法。
1、芦苇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快乐,画出来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朗读10、11、12、13自然段。
(1)“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这里的“探”换成“露”行不行?为什么?(2)文中的省略号换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怎样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3)当学生找到的段落中有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时,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使用修辞方法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芦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玲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
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
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自由飞翔,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见解,在文本阅读中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用语文的同时拓展知识和能力的空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芦苇的风光片、舒缓的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出示芦苇图片)
生活中大家对芦苇有哪些了解吗?通过预习课文你又对芦苇有什么新的认识呢?(生汇报)“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补充板书)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课文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芦苇蛛网船舵一畦畦熠熠耀目飘拂飘逸缤纷
恬静摇曳锡纸纺织娘魂牵梦绕触须羽翼裹着
“魂牵梦绕”什么意思?谁能读读书中的这句话?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式。
出示: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指名读
这么朴实无华,不起眼的芦苇,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呢?找到文中,和它相对应的句子。
出示: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
指名读
自主品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拿上你的笔,记下你的情。
边读边思考:故乡的芦苇给了“我”不少童年的快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呢?自主学习后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提示学生,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不仅仅是说出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引起内心的快乐)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芦叶哨之音”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从“熟练”一词中,你感受到什么?把这种感觉带到文中再读一读
“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 ),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
着,( )......”
他们还可能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
试着把作者想说而没有说的补充出来。
再读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
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芦叶船之行”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还在哪里感受到快乐了呢?
②指名读(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
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
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师:多有趣啊,故乡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串串印迹,朗读时可以加入动作来表达我们的心情。
放学了,我们相约去放芦叶船,XX约上了XX,XX约上了XX,XX约上了我,我约上了XX,后来我们全都来了,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一切准备就绪,出示句子: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④读出孩子们放船的雀跃。
(3)“纺织娘之歌”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师:芦叶哨之音、芦叶船之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欢乐!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那是什么呢?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趣事,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如果能试着背诵更好。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除了这三件趣事,还有什么地方同样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愉悦呢?
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景之美。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
4、(播放芦苇的风光片)孩子们,故乡的芦苇美吗?老师觉得你们的朗读声更美,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芦苇的美,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这么美的景色,这么有趣的童年,由此作者发出感慨:
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回忆这么有趣的童年,由此作者发出赞叹:
出示: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你爱故乡吗?把这份情感带进去再读读这句话?
谁能读得更好?再读这句话。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故乡的芦苇,文中也具体描写了芦苇,3——7自然段中,似乎和芦苇无关,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了呢?
指名读
体会对比的写法
三、总结升华
1、师:君自故乡来,焉知故乡事。
多少游子用诗、用画记录自己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文章或诗句吗?出示《乡愁》
2、练笔应用: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
此时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那故乡的红松、故乡的树林,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爱故乡的什么呢?课下请你饱蘸着深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吧!(作业:小练笔)
板书设计:
故乡的芦苇
芦苇景之美
感受快乐芦叶哨之音爱家思乡
芦叶船之行
纺织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