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

合集下载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近年来,矿难事故频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瓦斯爆炸事故,其危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矿山监理部门在应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审批决策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然而,目前审批权限的问题引起了矿山管理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我们来讨论矿井瓦斯等级的鉴定报告审批权限。

矿井瓦斯等级是对矿井内瓦斯浓度进行分类,并据此确定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级。

矿井瓦斯等级的鉴定报告意义重大,其审批应由专业的矿山技术专家负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审批权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矿山监理部门审批权限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容易产生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另一些矿山监理部门的审批权限过小,导致技术专家的声音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作用。

合理规范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审批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讨论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的问题。

矿井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有害气体,会引发窒息、中毒等严重风险。

矿山监理部门在鉴定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时,需要准确评估矿井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扩散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然而,目前在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的审批权限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矿山监理部门的审批权限过于宽松,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要求,容易导致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另一些矿山监理部门的审批权限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利于矿山的安全生产和技术发展。

应该在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的审批权限上寻求合理的平衡,既保证技术安全可靠,又能够推动矿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权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应该在矿山监理部门内设立专门的鉴定审批机构,由技术专家组成,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进行审批。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通用版)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通用版)第一条矿井瓦斯等级划分:矿井瓦斯等级的分级指标为瓦斯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

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只作为矿井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的了解,不进行二氧化碳等级划分。

(一)低瓦斯矿井: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0m3/t且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40m3/min。

(二)高瓦斯矿井: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0m3/t或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40m3/min。

(三)低瓦斯矿井中的高瓦斯区:低瓦斯矿井中,相对涌出量大于或等于10m3/t或有瓦斯喷出的区域,按高瓦斯矿井标准进行管理。

(四)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1次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为突出煤层。

第二条所有生产矿井和正在建设的矿井都必须进行年度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

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鉴定工作与矿井瓦斯鉴定工作同时进行。

第三条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鉴定工作应在生产正常时进行,鉴定地点的选择要按矿井、煤层、一翼、水平和采区以及瓦斯变化异常的采掘工作面分别选点,被鉴定地点的回采产量应达到该地区总产量的60%。

第四条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鉴定工作应在每年7至9月份进行,期间任选一个月,在上、中、下旬中各选一天(间隔10天),每天分三班或四班进行。

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

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

XXXXXXXX项目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报告审查: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声明1、本报告未加盖本中心公章无效。

2、报告内容不得自行涂改、增删,否则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与本中心无关。

3、未经本中心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测试报告。

4、送样委托检验,本中心不对样品来源负责,报告结果仅对所鉴定样品有效。

5、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请在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中心提出。

《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内审意见2014年1月25日,XXX单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XXX 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经认真审查,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如下:(1)本检测报告依据较充分,使用规范恰当,工作方法合理。

(2)隧道区地质条件分析较为详尽,对隧道区瓦斯等气体的形成原因以及涌出形式的分析基本符合实际。

(3)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的测定方法与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基本准确。

(4)在瓦斯涌出量分析基础上,对隧道瓦斯等级的认定符合规定,由此提出的瓦斯等气体防治方案的建议基本可行。

同意上报相关部门审查后实施。

审查负责人:XXX单位二0一四年一月二十二日目录1 概况 (1)1.1 项目概况 (1)1.2 目的及任务 (1)1.3 执行的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 (2)1.4 以往地质资料 (3)1.5 鉴定工作情况 (3)1.5.1工作组织情况 (3)1.5.2完成工作量 (3)2 隧道区地质条件简述 (5)2.1 自然地理 (5)2.1.1 地形地貌 (5)2.1.2 气象及水文 (5)2.2 地层岩性 (6)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7)2.4 水文地质 (8)3 隧道瓦斯地质分析 (10)3.1 瓦斯成因分析 (10)3.2 瓦斯涌出形式分析 (10)4 瓦斯(二氧化碳)测定与计算 (12)4.1 测定方法 (12)4.2 参数计算 (14)5 鉴定结果与分析 (15)5.1鉴定结果 (15)5.2鉴定结果分析、评价 (16)6 瓦斯(二氧化碳)防治方案建议 (16)附表附表一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原始记录表附表二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基础数据表附表三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附件1、资质文件2、华川巴西[2014]6号3、现场工作照片4、XXX隧道瓦斯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1 概况1.1 项目概况XXX隧道(以下简称XXX隧道)是四川省301线XX村至XXX过境公路新建重点工程,隧道左右洞共计4091.2m,隧道设计速度为60km/h。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规定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规定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规定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规定第1条矿井瓦斯等级划分:矿井瓦斯等级的分级指标为瓦斯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

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只作为矿井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的了解,不进行二氧化碳等级划分。

1.低瓦斯矿井: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0m3/t且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40m3/min。

2.高瓦斯矿井: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0m3/t或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40m3/min。

3.低瓦斯矿井中的高瓦斯区:低瓦斯矿井中,相对涌出量大于或等于10 m3/t或有瓦斯喷出的区域,按高瓦斯矿井标准进行管理。

4.瓦斯(二氧化碳)喷出区域:在连续20m巷道范围内,涌出瓦斯量≥1.0m3/min,且持续时间在8h以上时,该采区即定为瓦斯(二氧化碳)喷出区域。

5.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1次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为突出煤层。

第2条所有生产矿井和正在建设的矿井都必须进行年度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

低瓦斯矿井高瓦斯采区的鉴定工作与矿井瓦斯鉴定工作同时进行。

第3条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鉴定工作应在生产正常时进行,鉴定地点的选择要按矿井、煤层、一翼、水平和采区以及瓦斯变化异常的采掘工作面分别选点,被鉴定地点的回采产量应达到该地区总产量的60%。

第4条鉴定工作应在5至9月份进行,期间任选一个月,在上、中、下旬中各选一天(间隔10天),每天分三班或四班进行。

测定点应选在测风站,若测点无测风站,可选断面规整,无杂物堆积的一段平巷进行测定。

第5条抽放瓦斯的矿井,在鉴定之日内还必须测定相应区域的抽放瓦斯量。

按照包括抽放瓦斯量在内的相对瓦斯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来鉴定矿井瓦斯等级。

第6条参加瓦斯鉴定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能够胜任工作。

所用仪器仪表、设备必须具有校验合格证。

第7条矿根据测定、化验结果,编制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鉴定报告。

2012瓦斯等级鉴定报告

2012瓦斯等级鉴定报告
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第一段(T1f1):下部为浅绿色粉砂质泥岩,厚约50m,产动物化石;上部为暗紫及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灰绿色细砂岩,厚480m。第二段(T1f2):暗紫及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及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细砂岩,局部地段夹泥灰岩,产动物化石,厚168m,与上覆的永宁镇组呈整合接触。
断层特征表1-2
综上所述: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偏简单类型。
本区煤层赋存有如下特点:
(1)、主要可采煤层赋存在上煤组中,为厚薄相间的薄及中厚煤层,除K1-b结构较复杂外,其余均较简单,煤层厚度大而且比较稳定,煤质优良,该组煤层储量占总储量的77%,其中3个主采煤层储量占总储量的49%,便于集中开发。
获得工业资源/储量8910.6万t,永久煤柱损失共5290万t,其中断层煤柱损失148万t,河流及隧道煤柱损失4706万t,井田边界煤柱损失436万t。共获得设计资源/储量3620.6万t。扣除以上各种永久煤柱后,井田可采储量为3126万t。
2、井田开拓及其它
2.1、开拓方式
(1)开拓方式
根据井田内地形特点、煤层赋存条件,设计考虑了四个开拓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推荐采用集中场地伪斜井开拓方案。
煤层特征表1-1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m)
层间距(m)
煤层结构
煤层
可采

煤层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夹石
层数
(层)
夹石
总厚
(m)
顶板
底 板
1
K1—b
1.15~4.41
2.41
1~4
0.01~0.47

201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文件.

201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文件.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三矿平煤股份十三〔2011〕215号签发人:冯宝兴关于矿井2011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报告股份公司: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133条、《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规范》(AQ1025—2006)、《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AQ1024—2006)和公司有关文件要求,我矿于2011年7月份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全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9.84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14.33m3/ min。

全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8.51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3.06m3/t。

同时,自2005年5月份十三矿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鉴定为突出矿井,十三矿所采的己15-17煤层为突出煤层。

根据以上鉴定结果平煤股份十三矿应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特此报告。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矿井2011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报告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公司有关文件要求,我矿于2011年7月6日、7月16日、7月26日三天9个班次进行了矿井年度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等级鉴定工作,现数据整理完毕,报告如下:一、矿井概况十三矿位于平顶山市东北17 km的襄、郏两县交界处。

井田东西走向长15km,南北倾斜宽2.3—5.0km,井田面积45km2。

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吨,采用一对立井两个水平,一水平上、下山开采,二水平下山开采,现开采一水平。

主要可采煤层为己组煤层,平均厚度5.85m,2011年在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期间,全矿井共有二组主要通风机实行分区抽出式通风,主要生产采区己一、己二、己三共三个采区, 同属一个水平,己15-17煤层。

2011年度瓦斯等级鉴定工作分七个工作小组,共15人,每旬分三个小班(0点班、8点班、4点班)分别对各地点风量、瓦斯、二氧化碳、温度进行测定义,使用DFA—1、DFA—2、DFA —3型风表13块,AQJ—1光学瓦斯鉴定器7块(所使用风表、瓦斯鉴定器全部经过平顶山市中南矿用产品检测检验有限公司检验合格),尺子7把。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

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管理制度1. 引言为维护矿井生产安全,防范和掌控矿井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确保矿井工人和设备的安全,特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的管理程序、职责和考核标准,以确保矿井安全稳定运行。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矿井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包含矿井生产管理、瓦斯检测与监测、法务人员等。

3. 定义3.1 矿井瓦斯等级:指依据矿井内瓦斯浓度等级划分制度,对矿井瓦斯浓度等级进行分类和定义的标准。

3.2 二氧化碳涌出量:指矿井内二氧化碳气体的涌出量,反映矿井的通风状态和安全风险。

4. 管理标准4.1 矿井瓦斯等级管理 4.1.1 矿井应订立瓦斯等级管理制度,将矿井划分为不同的瓦斯等级,确保各等级的通风排放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4.1.2 矿井瓦斯等级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结合矿井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划定不同等级对应的瓦斯浓度范围和相应的安全措施。

4.1.3 对于每个瓦斯等级的标准和措施,应编制相应的管理文件,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4.2 二氧化碳涌出量管理 4.2.1 矿井应建立二氧化碳涌出量管理制度,依据矿井通风系统情况和作业情况,订立相应的二氧化碳涌出量标准和掌控措施。

4.2.2 矿井二氧化碳涌出量管理应与瓦斯等级管理相结合,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维持良好运行状态,保证工作区域内二氧化碳浓度掌控在允许范围内。

4.2.3 矿井应定期进行二氧化碳涌出量监测和评估,对超出标准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掌控和处理措施。

5. 职责分工5.1 矿井生产管理部门 5.1.1 负责订立和实施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管理制度,并进行宣传和培训。

5.1.2 负责订立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标准,并组织实施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工作。

5.1.3 负责建立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档案,对矿井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向上级报送相关报告。

5.2 瓦斯检测与监测部门 5.2.1 负责矿井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监测和测定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010年瓦斯和二氧化碳等级鉴定报告(新

2010年瓦斯和二氧化碳等级鉴定报告(新

盘县三丘田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书(2010年度)贵州煤田矿山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八月盘县三丘田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书(2010年度)(矿井设计能力9万吨/年)(整合)签订单位:贵州煤田矿山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审核人:项目负责:测定人:编制人:贵州煤田矿山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八月一、矿井概述1.位置盘县盘江镇三丘田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盘江镇境内,位于盘关向斜西翼南段月亮田井田,两(头河)一水(城)公路(S217省道)和盘西支线从井田外西部经过,矿井距月亮田火车站2km,距红果站22km,距盘县城关镇38km,矿井现有公路与S217省道相连,交通方便,矿山所生产的煤炭外运较方便。

盘县三丘田煤矿交通位置见图:图盘县三丘田煤矿交通位置图2、矿井基本情况(见表一)表一矿井基本情况表3.地形地貌本区总体属构造一剥蚀山地地貌,发育单面山,单面山脊之间组成单斜谷地,西南部为龙潭组含煤地层出露的山间平缓地带,北部、北东部、东南部为飞仙关组地层构成的剥蚀坡,在剥蚀坡之间发育有地势垂直地层走向的沟谷,在井田西南部有一小型滑坡。

井田内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边界附近,标高+1920.Om,最低点为井田西南边界附近,标高+1565.Om,相对高差为355.Om。

矿区地形较陡,有公路、居民点分布于矿区北西侧。

含煤地层多被第四系坡积物覆盖。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21)、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 l f)和永宁镇组,以及零星出露的第四系(Q)。

上二叠统龙潭组(P21):为井田内含煤地层,厚度225--245m,平均235m,岩性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煤45--55层,煤层总厚31---35m,根据岩性共分为下、中、上三段: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厚568米,分上、下两段。

下段(P2L1):龙潭组底界(铝土岩或铁铝岩底界)至24#煤层顶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项目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报告审查: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声明1、本报告未加盖本中心公章无效。

2、报告内容不得自行涂改、增删,否则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与本中心无关。

3、未经本中心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测试报告。

4、送样委托检验,本中心不对样品来源负责,报告结果仅对所鉴定样品有效。

5、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请在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中心提出。

《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内审意见2014年1月25日,XXX单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XXX 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经认真审查,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如下:(1)本检测报告依据较充分,使用规范恰当,工作方法合理。

(2)隧道区地质条件分析较为详尽,对隧道区瓦斯等气体的形成原因以及涌出形式的分析基本符合实际。

(3)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的测定方法与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基本准确。

(4)在瓦斯涌出量分析基础上,对隧道瓦斯等级的认定符合规定,由此提出的瓦斯等气体防治方案的建议基本可行。

同意上报相关部门审查后实施。

审查负责人:XXX单位二0一四年一月二十二日目录1 概况 (1)1.1 项目概况 (1)1.2 目的及任务 (1)1.3 执行的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 (2)1.4 以往地质资料 (3)1.5 鉴定工作情况 (3)1.5.1工作组织情况 (3)1.5.2完成工作量 (3)2 隧道区地质条件简述 (5)2.1 自然地理 (5)2.1.1 地形地貌 (5)2.1.2 气象及水文 (5)2.2 地层岩性 (6)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7)2.4 水文地质 (8)3 隧道瓦斯地质分析 (10)3.1 瓦斯成因分析 (10)3.2 瓦斯涌出形式分析 (10)4 瓦斯(二氧化碳)测定与计算 (12)4.1 测定方法 (12)4.2 参数计算 (14)5 鉴定结果与分析 (15)5.1鉴定结果 (15)5.2鉴定结果分析、评价 (16)6 瓦斯(二氧化碳)防治方案建议 (16)附表附表一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原始记录表附表二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基础数据表附表三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附件1、资质文件2、华川巴西[2014]6号3、现场工作照片4、XXX隧道瓦斯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1 概况1.1 项目概况XXX隧道(以下简称XXX隧道)是四川省301线XX村至XXX过境公路新建重点工程,隧道左右洞共计4091.2m,隧道设计速度为60km/h。

左线隧道长2043.59m,纵坡为-2.946%的下坡,隧道起止桩号分别为:ZK4+760—ZK6+796;右线隧道长2047.519m,纵坡为-2.95%的下坡,隧道起止桩号分别为:K4+760—K6+809。

目前,XXX隧道进口左洞已施工230m,右洞已施工70m;隧道出口左洞已施工234.8m,右洞已施工234.6m。

在施工过程中,XXX 隧道出口左洞于2013年12月25日发现不明气体(掌子面桩号ZK6+549.2,进尺234.8m),右洞于2014年1月8日发现不明气体(掌子面桩号YK6+560.87,进尺234.6m),现已全面停止隧道出口洞内作业,采取了封闭洞口、加强通风等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汇报了监理、业主等相关单位及部门,并联系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工作。

隧道各工区施工均采用2×55KW对旋压入式局部通风机通风,其额定风量为1250~680m3/min。

1.2 目的及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XXX隧道工区瓦斯鉴定工作,确定出隧道瓦斯等级(低瓦斯、高瓦斯和突出危险瓦斯隧道),为隧道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瓦斯依据,防止XXX隧道瓦斯事故的发生,保证隧道施工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隧道施工顺利完成。

其主要任务如下:(1)调查了隧道区瓦斯地质及隧道施工情况,对隧道区的瓦斯成因与瓦斯涌出形式进行了初步分析;(2)重点调查了施工期间两次瓦斯涌出情况及瓦斯在隧道中的涌出位置、强度、气味(压力)以及处理措施等。

(3)通过调查分析,结合相关规范,制定本次检测方案,主要包括瓦斯测压和涌出量测定,并在现场准备测压工具等。

(4)通过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和风量测定,计算隧道瓦斯涌出量、划分隧道瓦斯等级。

(5)提出瓦斯防治方案及建议。

1.3 执行的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本次隧道瓦斯等级鉴定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有:(1)《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2)《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AQ 1047-2007);(3)《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8月;(4)《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3月;(5)《煤矿安全规程》(20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1);(7)《矿山安全法》;(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

1.4 以往地质资料根据资料收集,该区前人地质工作及成果资料主要有:(1)1977~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第5份对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提交有《仪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S301 线XXX村至XXX过境公路新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2009年10月至今,XXX先后在巴中市通南巴平地域进行了自然气中浅层勘察工作,进一步探明区域储量,初步探明天然气储量1700亿立方米。

1.5 鉴定工作情况1.5.1工作组织情况(1)收集隧道工区瓦斯地质与隧道施工情况,调查隧道瓦斯涌出情况,了解掌握在隧道中的瓦斯涌出位置、强度、气味以及处理措施等。

(2)根据相关规范,制定本次隧道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及隧道掌子面瓦斯压力测定方案。

(3)在隧道瓦斯检测过程中,分别对隧道掌子面、总回风段的瓦斯(主要指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进行风速测定,计算隧道瓦斯涌出,划分隧道瓦斯等级。

1.5.2完成工作量(1)调查了隧道工区瓦斯地质与隧道施工情况,对隧道工区的瓦斯成因与瓦斯涌出形式进行了分析,重点调查了2013年12月25日与2014年1月8日两次瓦斯涌出情况,详细询问了在隧道中的瓦斯涌出位置、强度、气味(压力)以及处理措施等。

(2)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合相关规范,制定了本次隧道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及隧道掌子面瓦斯压力测定方案。

(3)按照检测方案,首先使用CJG-10(A)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CD4型多参数气体测定器对隧道各工区掌子面、总回风段进行有害气体浓度检测,现场发现隧道出口左右洞掌子面探眼内最大瓦斯浓度分别为0.80%和0.90%,洞掌子面拱顶部瓦斯浓度分别为0.10%和0.12%,总回风段瓦斯浓度分别为0.05%和0.06%,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硫化氢浓度为零;隧道进口左右洞均无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硫化氢。

然后分别在隧道出口左右洞、进口左洞(进口右洞仅施工70m,无需测压)掌子面各施工了满足测压条件的四个探孔,安装了测压表,连续5天观察测定各孔的瓦斯压力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收集隧道瓦斯参数。

(4)在隧道瓦斯检测过程中,使用CJG-10(A)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CFJ5型机械风速表、CD4型多参数气体测定器等仪器,分别对隧道出口左右洞、进口左洞(进口右洞仅施工70m, 经检测无有害气体,无需进行瓦斯等级鉴定)掌子面、总回风段的瓦斯(主要指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对对应处的风速进行了测定,为计算隧道瓦斯涌出量和划分隧道瓦斯等级取得了可靠参数。

2 隧道区地质条件简述2.1 自然地理2.1.1 地形地貌隧址区为构造剥蚀低山、深丘地形,地势北高南低,顺地层走向沟脊相间,受砂泥岩软硬岩类组合特征的影响,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下总体表现为深谷、台梁式地貌。

隧址区最高点位于XXX一带,海拔标高775.5m。

山体大致呈南北向台梁式展布,隧道进、出口段为冲沟谷地。

地形切割最低点位于彭家沟,海拔标高484.80m,相对高差291m。

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泥质岩段多形成谷地或宽缓的剥蚀槽状地形,砂岩段常形成鳍脊陡坡、陡壁。

区内自然斜坡坡角一般12°~26°。

区内植被茂密,沟谷深切。

场地斜坡表层多为粉质粘土,出口段沟口可见块石零星分布,山体基岩大片出露,在谷地、缓坡一带垦有水田、旱地,农舍多沿谷底溪沟分布。

2.1.2 气象及水文隧址区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北有米苍山、东北有大巴山阻隔寒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多雾少霜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为16.9℃,最低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气温-5℃,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9.3℃,极端最高气温4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39.0 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506.2 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639.5 毫米,且年内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每年的5~10 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80%左右。

主要河流为巴河,属于长江水系,位于隧道出口东约2.3km,为本区的侵蚀基准面,工作期间,河面宽80-118m,流速0.47~0.78m/s,流量约320m3/s。

工作期间在本线路终点段水面高程约341.10m。

2.2 地层岩性隧址区地层属“四川盆地川北通江小区”区划,出露有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的砂、泥岩。

地表上覆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

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苍溪组(K1c)地层,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灰色中至厚层状砂岩、青灰色粉砂岩,紫红、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粉砂岩及泥岩。

区内砂泥岩地层普遍含钙质,多为泥质、钙泥质胶结。

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以褐黄色为主,局部为灰紫、紫红、灰色,可塑~硬塑状。

含约25~30%的碎石、角砾等,进洞口段含30-40%的大块石,石质成份多为砂岩、粉砂质泥岩。

主要分布于场地平缓斜坡地带,局部垦为旱地。

(2)白垩系白龙组(K1b)白垩系白龙组分布于K5+270~K6+180,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

泥岩(K1b-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成分组成,泥质胶结,中厚层~厚层状,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分布于XXX山顶平台。

砂岩(K1b-Ss):灰色,主要由长石、岩屑、石英及云母等矿物成分组成,钙泥质胶结,厚层~巨厚层状,斜层理发育,底部粒度渐粗,底部见底砾岩层,底面凹凸不平与下伏苍溪组第四段(K1c4)泥岩呈假整合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