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B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B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正确答案】:D
第 58 题:B1型题(本题1分)
A.肝气犯胃,胃气阻滞 B.肝气不疏,横逆犯脾 C.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D.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E.邪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肝胃不和痞满的病机为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疫毒型痢疾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B
第 50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休息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D
第 51 题:B1型题(本题1分)
【正确答案】:D
第 29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开郁、润燥、化痰 C.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D.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E.益气健脾,滋养津液 以启膈散治疗噎膈,其功效是
【正确答案】:B
第 30加味 C.补中益气汤加减 D.吴茱萸汤 E.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治疗吐酸寒证的代表方为
【正确答案】:C
第 1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湿热壅滞之腹痛 B.湿热阻胃之胃痛 C.湿热伤中之泄泻 D.虚寒痢 E.休息痢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是何病证的病机
【正确答案】:E
第 13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温胆汤 B.四君子汤 C.归脾汤 D.黄芪建中汤 E.补中益气汤 嘈杂(胃热)主方是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虚寒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E
第 5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香苏饮 B.胃苓汤 C.羌活胜湿汤 D.参苓白术散 E.藿香正气散 外感风寒致呕吐的治疗宜选用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A1型题 2)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A1型题 2)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A1型题 2)1、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A.《千金方》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内经》E.《景岳全书》2、最早强调腹痛”痛则不通”病理学说的是A.张仲景B.巢元方C.孙思邈D.李东垣E.刘河间3、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者为A.气痛B.虚痛C.寒痛D.虫痛E.热痛4、以腹痛的部位辨证,胁痛、少腹疼痛者,多属A.肝胆病B.肠痈C.虫积D.胃痛E.膀胱病5、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的腹痛特点是A.少腹拘急冷痛B.腹中冷痛C.脐中痛不可忍D.腹中雷鸣切痛E.脘腹胀满疼痛6、腹痛虚证常见何证A.脾胃虚弱B.中虚脏寒C.脾胃阳虚D.脾肾阳虚E.阴虚津亏7、与腹痛有关的脏腑一般不包括A.肝B.大肠C.小肠D.膀胱E.肾8、腹痛胀满,按之痛甚,烦热口渴,大便秘结,中医辨证为A.实热证B.虚寒证C.食滞证D.气滞证E.寒实证9、腹痛,以少腹拘急疼痛为主,得温可减,其中医病机为A.寒邪直中少阴B.寒邪直中太阴C.厥阴经受寒D.寒凝气滞E.寒凝血瘀10、下列哪项为寒性腹痛的疼痛特点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B.腹痛绵绵,时作时止C.腹部胀满,疼痛拒按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E.饥则痛甚,得食稍减11、中虚脏寒型腹痛宜选何方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B.大承气汤C.小建中汤D.少腹逐瘀汤E.柴胡疏肝散12、腹痛急暴,得温则减,畏寒,手足不温,其病机为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B.气机壅滞,湿热内结C.中虚脏寒,经脉失养D.气机郁滞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13、肝郁气滞型腹痛宜选方A.柴胡疏肝散C.大四七汤D.金铃子散E.香连丸14、脘腹疼痛,痛处不移,痛如针刺,此证候属于A.血瘀腹痛B.虚寒腹痛C.热结腹痛D.气滞腹痛E.寒凝腹痛15、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烦渴引饮,其治法是A.温中健脾,散寒止痛B.通腑泄热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E.活血化瘀止痛16、瘀血内停型腹痛宜选方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D.失笑散E.桃红四物汤17、泄泻在《内经》中称为A.下利B.下痢C.泄D.泻E.滞下18、治泄有九法出自何书A.《医宗必读》B.《景岳全书》C.《脾胃论》D.《医学必悟》E.《伤寒杂病论》19、泄泻主要是由哪个脏器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B.肝C.脾D.肾E.心20、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的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失调D.体虚久病E.房劳过度2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哪项是错误的A.泄泻没有里急后重,痢疾有里急后重B.泄泻病情轻,痢疾病情重C.泄泻为水谷不化,痢疾为脂血伤败D.泄泻病在脾胃,痢疾病在大肠E.泄泻大便无赤白脓血,痢疾有赤白脓血22、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属下列哪项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食滞胃肠D.脾胃虚弱E.肾阳虚衰23、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点,下列哪项无鉴别意义A.泻下稀薄或赤白黏胨B.泻下爽利与否C.里急后重之有无D.泻下次数之多少E.泻下有无脓血24、从下列泻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A.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B.泄下粪色黄褐而臭C.泄泻如水D.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之物E.时溏时泄,水谷不化25、肾阳虚衰泄泻的临床主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泄泻多在黎明之前B.肠鸣即泻,泻后痛减C.形寒肢冷D.粪便黄褐而臭E.腰膝酸软26、腹痛病因病机与下列哪项无关A.外感时邪B.饮食不节C.情志失调D.阳气素虚E.年高体虚27、湿热泄泻的代表方是A.葛根芩连汤B.清中汤C.保和丸D.藿香正气散E.桃花汤28、脾胃虚弱,泄泻不止而脱肛者,治疗首选方为A.人参养营汤B.补中益气汤C.理中汤D.香砂六君子汤E.右归丸29、寒湿泄泻选用下列何方最佳A.葛根苓连汤B.理中汤C.保和丸D.藿香正气散E.六君子汤30、泄泻调护不正确的是A.多吃瓜果以补充体液B.注意饮食调养C.大便后温水清洗肛门D.痊愈后体育锻炼E.精神调养31、”大瘕泄”是哪部著作提出的A.《内经》B.《外台秘要》C.《丹溪心法》D.《千金要方》E.《难经》32、哪个时期开始称痢疾为”痢”A.秦汉B.宋元C.明清D.晋唐E.战国33、在治疗痢疾上,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的医家是A.刘河间B.张子和C.朱丹溪D.张景岳E.吴道琼34、痢疾在《千金要方》称为A.下利B.滞下C.肠澼D.大瘕泄E.重下35、下列哪项不是痢疾的必有症状A.里急后重B.下痢赤白脓血C.痢下白冻D.腹痛E.肛门下坠感36、一般说来,初痢实则A.通之B.补之C.濡之D.燥之E.温之37、寒湿痢的表现是A.痢下赤白脓血,不甚臭秽B.痢下鲜紫脓血C.痢下纯为白冻D.痢下赤多白少E.痢下脓血黏稠38、暴痢多属于A.实证B.虚证C.热证D.寒证E.湿证39、下痢赤白脓血,赤多重用A.补药B.气药C.理气药D.血药E.利尿药40、痢下白多赤少,一般多重用A.温药B.寒药C.气药D.血药E.补药41、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湿热痢的主症A.腹痛,里急后重B.下痢赤白相兼C.肛门灼热D.小便短赤E.苔白腻,脉濡缓42、症见痢下赤白黏胨,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系统教学法的应用

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系统教学法的应用

中医临证 的步骤是“ 、 、 、 ”其 中理是基 础 . 理 法 方 药 . 对脾 胃 藏象理论的把握 ,对 于学好各个具 体疾病具 有重要 的指导意 义。 如 :运化水湿” 例 “ 是脾 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 对这 一功能作 深入细致地理解 必然 有助于对 多个 疾病 中均出现 的脾虚生湿 证型的学 习。“ 诸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脾喜燥恶湿” 故临床对 。
脾虚的论治常“ 健脾 ”“ 、运脾” 燥湿” 与“ 并举 。 具体疾病如泄泻 、
呕吐、 痞满等均 可见该证 , 其治疗多酌选 温燥之 方药 , 以收健脾 化湿之效 . 方选 香砂六君子汤 、 苓白术散 等。 参 如此加 以横 向比 较。 便可对该证 型牢 固掌握 。 相对于“ 脾喜燥恶湿” 胃的生 理特 点为“ , 喜润恶燥 ” 。胃为 燥土, 易化热伤及 阴津 , 胃阴不足为 临床一 常见证候。 胃痛 、 故 呃逆 、 痞满 、 呕吐等疾病都常见到该证 型, 治宜柔润和降之 品滋 养 胃阴 , 方选麦 门冬汤 、 增液汤 、 胃汤等 。 益 再如 . 脾升 胃降 , 斡旋于 中焦 。 为脏腑经络之枢 。李东 垣臼
Ap i a i n o y t m i a hi g i s a e o l e a d t m a h n pl to f S s e c Te c n n Die s f Sp e n n S o c c i Tr d to a Ch n s n e na e c n a ii n l i e e I t r l M dii e
W ANG h ~ iZ S u me , HANG e -in , I Ro g h n , W n l g L n — e g RONG Xio fn a a—e g
(o eeo ai nl hns M d i hnq gU i r t o e i l c ne,hnqn 0 0 C i ) C lg fT d i a C i e e in o C ogi n e i M d a Si csC ogi 4  ̄5 , h a l r t e o c ef n v syf c e g n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试题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试题

脾胃系病◎<A型选择题>◎<B型选择题>◎<X型选择题>◎<名词解释>◎<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病案分析>◎<答案>※<标题一>一、A型选择题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B.肝脾C.胆肾D.脾肾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A.隐痛B.灼痛C.胀痛D.暴痛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B.胃失濡养C.气机不畅D.胃腑积滞E.瘀血内停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方应首选()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桃仁红花煎D.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枳实导滞丸D.小陷胸汤E.理中汤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A.心痛B.胃痞C.胁痛D.胆胀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B.暑邪C.寒邪D.湿邪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B.气怯C.气陷D.气滞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E.疼痛的诱因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E.保和丸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刘汶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病理表现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脾胃与它脏关系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虚证(1)脾阳虚衰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脾阳不振过用寒凉药物运化无权久病失养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病机概要:素体气虚劳倦过度升清无权病久耗伤脾气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中阳被困,脾失运化过食生冷内湿素盛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

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

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

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

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证 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 状。
诱因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 较急。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呃逆与嗳气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分清生理现象、病理反应
虚: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 实: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 寒: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2、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遂 3.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
生胃
饮 食 因
冷 寒 凉
阳 被 遏
素辛











气 逆
情 恼情 肝气 志 怒志 气逆 因 气抑 犯痰 素 逆郁 胃阻


动膈 于 喉
呃逆

久 病 体 虚
久或 病吐 及下 肾太

冲肾 气失 上摄 逆纳
三、病因病机小结
1、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 肺、肾诸脏腑有关。
7月18日(三诊):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 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 再进。
空沙参12克 山楂炭9克 青木香6克 藿香梗6克 鲜荷梗1尺
姜川朴3克 焦槟榔9克 炒稻芽9克 焦鸡金9克
六神曲9克 盐砂仁6克 黄郁金6克 佛手片9克
7月22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 胃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3、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4、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4.脾胃阳虚证 主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 兼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5.胃阴不足证 主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 兼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空沙参12克 焦冬术9克 炒枳壳9克 川朴3克 黄郁金9克 制乳没各9克 沉香曲9克 生熟稻芽各9克 佛手片9克 焦鸡金9克 白蔻仁9克 甘草梢6克 鲜荷梗1尺 生荸荠3枚捣
7月13日(二诊):腹痛巳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 尚微作痛。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南沙参12克 槟榔9克 郁金9克 炒枳壳9克 焦鸡金9克 佛手片9克 蔻仁6克 六神曲9克 炒稻芽 9克 杭芍9克 甘草3克 鲜荷梗1尺
旋复花9克 代赭石9克 公丁香3克
大黄6克
芒硝9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 排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例二 邵X X,男,63岁。初诊7月11
食物下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 入腹之后,其痛更剧。此乃肝脾不和,气 食两滞为患。业经月余,亟当和化,勿使 成为膈证。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3.气机郁滞证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预防调护
1. 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 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 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 消化食
例一 王X X,男,31岁。 呃逆连连,巳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巳
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 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优选)中医内科学脾胃系 统疾病
概述
一、定义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
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素问·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病深者,其为哕。” (二)治疗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 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颇有参考价值。 (三)治则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
空沙参9克 苦桔梗9克 沉香曲9克 真郁金9克 广木香6克 盐砂仁6克 川牛膝9克 蔻仁3克 花槟榔 9克 首乌藤12克 炒稻芽9克 甘草梢3克 鲜荷梗1尺 8月1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 不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 仍当从本治。
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 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 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 致。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主证
诊断依据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
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 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相同
不同
病机特点
主证
呃逆 两者同属胃气上 逆的表现
嗳气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常伴酸腐气味, 食后多发
三、相关检查
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 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胃扩张、 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 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 腔肿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