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发展史

合集下载

天线的发展研究报告

天线的发展研究报告

天线的发展研究报告天线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将无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的作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线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进。

首先,天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马克尼尔实验。

当时,马克尼尔实验通过电感线圈和电容片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天线结构,实现了电磁场的辐射和接收。

随着电磁波理论的发展和突破,20世纪初的天线研究开始重视天线特性的分析和天线结构的优化。

著名的霍恩天线理论提出了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数学模型,为后来的天线设计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并且,天线结构也从线形天线发展到了方向性天线、环形天线、盘形天线等多种形态。

20世纪中期,随着雷达和卫星通信等应用的兴起,天线的工作频率也逐渐增大,对天线的性能和尺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线材料的研究和天线结构的优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这一时期,金属天线和微带天线等新型天线结构被广泛应用,并显著提升了天线的性能。

而在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无线通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天线的性能和尺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天线的宽带化、迷你化和多功能化。

宽带化要求天线在更宽的频段内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能;迷你化要求天线的尺寸尽可能小巧;而多功能化则要求天线能够同时满足多种通信系统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在天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根据通信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天线的工作参数,提高通信质量。

另外,天线阵列技术通过多个天线的组合,可以实现更高的增益和指向性,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距离。

综上所述,天线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基本原理研究到结构优化,从工作频率提高到性能改进和多功能化。

未来,天线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更高频段、更小尺寸、更高增益等问题。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天线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无线通信发展的需求。

关于天线的科普,看完这篇就够了

关于天线的科普,看完这篇就够了

关于天线的科普,看完这篇就够了说起天线,首先要了解一下天线的来历,1948年5月7日“无线电之父”波波夫在这一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为无线电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天线也就此产生。

言归正传,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天线究竟是什么样的?天线的作用是啥?原理是啥?都有哪些性能参数?下面将一一道来。

天馈线结构天线的作用天线是发射机发射无线电波和接收机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发射天线将传输线中的高频电磁能转换为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接收天线将自由空间的电磁波转换为高频电磁能。

因此,天线是换能装置,具有互易性。

天线性能将直接影响无线网络的性能。

通俗的讲天线就是一个转换装置,把传输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进行相反的变换。

下面来了解一下导行波,导行波是全部或绝大部分电磁能量被约束在有限横截面内沿确定方向传输的电磁波。

通俗的来讲导行波就是一种电线上的电磁波。

天线是怎么实现导行波和电磁波之间转换的呢?下面就来说一下天线的工作原理。

天线的工作原理当导线载有交变电流时,就可以形成电磁波的辐射;如果两导线的距离很近,导线中电流方向相反,感应电动势互相抵消,因此辐射很微弱;如果将两导线张开,由于两导线的电流方向相同,辐射较强;当导线的长度可与波长相比拟时,导线上的电流就大大增加,因而就能形成较强的辐射;通常将上述能产生显著辐射的直导线称为振子;两臂长度均为1/4波长的振子叫做对称半波振子;有了电场,就有了磁场,有了磁场,就有了电场,无限循环,就有了电磁场和电磁波。

产生电场的这两根直导线,就叫做振子。

通常两臂长度相同,所以叫对称振子。

长度像下面这样的,叫半波对称振子。

目前对称振子是市面上最常用的天线。

半波对称振子内部组成:槽板、馈电网络、振子外部组成:天线罩、端盖、接头电磁波的极化极化是描述电磁波场强矢量空间指向的一个辐射特性,当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以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作为电磁波的极化方向,而且是指在该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矢量来说的。

喇叭天线发展历程

喇叭天线发展历程

喇叭天线发展历程
喇叭天线是一种用于手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的重要组件。

它受到了电磁波传输和接收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喇叭天线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棒状天线发展到了目前的复杂多样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手机喇叭天线是一根直立的棒状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

这种天线的设计相对简单,但效果有限,通信距离较短且易受干扰。

90年代初,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喇叭天线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改进——碟状天线的出现。

碟状天线是一种圆形的天线,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金属片的形状和位置来调整接收和发送的频率。

这种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和稳定性,使手机的通信距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0年代初,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需要支持更多的频段和通信标准。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喇叭天线的设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多频段天线和可调谐天线开始出现,可以在不同频段和通信标准之间切换,以提高通信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传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喇叭天线的设计迎来了新的挑战。

天线的大小和形状需要更加紧凑和精密,以适应手机的薄型化和美观化设计。

同时,喇叭天线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在更多的频段上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信号接收。

目前,喇叭天线的发展仍在不断进行中。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喇叭天线的创新和改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小型化、高性能和多功能的喇叭天线出现,以满足人们对无线通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天线是波波夫发明的

天线是波波夫发明的

天线是波波夫发明的,还是赫兹发明的?
都世民
百度网上有一词条:“天线”【1】。

文章说天线是由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发明的。

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有问题。

该文说法问题在于以下方面:
1. 1887年,赫兹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一历史记载,该文作者沒有否认。

但却认为无线电天线是波波夫发明的。

无线电天线是线天线,这可以看成现在的拉杆天线,也就是偶极子天线。

2.偶极子天线在早年教材上,也称之为赫兹偶极子(Hertz dipole)。

至今港台专业书上仍然这样写。

言下之意是说赫兹发明偶极子。

3.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曽向我国天线学界前辈:任朗教授(西南交大)、李苾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王端瓖教授(上海交大)、茅于宽教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谢处方教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请教过这一问题。

他们都认为是赫兹发明了天线。

4. 赫兹发明的天线是什么样子的呢?近年来有些教材对此有介绍【2】:
赫兹发明的发射天线是电容加载的偶极子天线,电,容是由两个40cm正方形金属薄板构成,而偶极子是由30cm长细金属杆构成。

接收天线是另一种形式,是用半径为35cm的细金属圆环构成,即磁偶极子。

此作者未注明资料来源。

5.百度网对天线词条的来源注明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笔者认为权威发布岀此问题应尽快纠正。

6.希望科学网、百度网、道里巴巴网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家关注此事。

【1】天线,百度网词条。

【2】王朴中,石长生,天线原理,凊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见中国囯防科技网。

天线发展史

天线发展史

天线发展史天线是一种用于在电磁波频段内进行无线通信和信号传输的装置。

它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技术初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天线的形态、性能和应用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传统天线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天线最早是用于收听收音机和电报的无线电技术中,最初的天线只是纯粹的直线导线,称为“单线天线”。

后来又发展出“振荡棒天线”、“小环天线”、“线圈天线”等。

这些传统天线有着简单、易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它们的特性并不稳定,无法满足更高级别的无线通信需求。

第二阶段:新型天线和较高频率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随着从20世纪40年代起,雷达、导航和雷达警报系统等新型无线电设备的出现,对天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们开始研制一些新型天线,如“耳状天线”、“宽带天线”、“超短波天线”、“抛物面天线”等。

这些新型天线具有宽带、方向性、高效率等特点,拓展了天线的应用领域,并催生了较高频率的无线通信发展,如VHF(甚高频)、UHF(超高频)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微波技术开始应用于无线电通信领域,要求的天线频率越来越高,传统天线频带和单一频率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人们开始研制微波天线,如“圆极化天线”、“半波天线”、“宽带圆极化天线”、“贴片天线”等。

这些天线广泛应用于微波通信领域,如卫星通信、雷达、航空等领域。

第四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天线和5G时代(21世纪)21世纪以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线作为无线电通信的重要部分,也不断改进和升级,从数字天线到智能天线,再到如今的5G天线,天线的性能和能力也呈现出飞跃式的提升。

智能天线采用了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和天线阵列等新技术,实现了像信道估计、波束赋形、自动定向等功能,可大大提高无线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效率。

总的来说,天线的发展史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从最初的纯线性天线,到现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5G天线,人们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新思路,改进和创新天线的形状、性能和应用。

天线

天线

天线班级:08电子信息工程(2)学号:0805070183姓名:曹芳彤天线(antenna)是一种变换器,它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通常是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

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

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电子对抗、遥感、射电天文等工程系统,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

此外,在用电磁波传送能量方面,非信号的能量辐射也需要天线。

一般天线都具有可逆性,即同一副天线既可用作发射天线,也可用作接收天线。

同一天线作为发射或接收的基本特性参数是相同的。

这就是天线的互易定理。

1、天线的发展史最早期的一个实验家名叫怀尔(Whire),他发明的无线电发射机可以发出很大的火花,实际上他发明的就是以火花放电原理,来产生无线电波的火花放电发射机。

但是在实验过程当中让他最纳闷的是,试用了无数的方法,就是无法很清楚地接收到这部火花发射机所发射出来的讯号。

后来有个用来印证电波是不是会受一般有形物阻挡的试验,试验过程中他就把发射机摆桌子底下,为了想取得讯号,于是把接收机用一条导线吊在天花板上,就这样用来验证电波是否可以穿透实验桌面。

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吊接收机的这条导线,竟然使接收机的效率好了许多,因此他就把吊着的导线留在那里,从此便称他的接收机为无线电接收机在Whire发现天线的雏形之后好几年,另一位名叫Ground的发现到,供电给桌子上的台灯有两条导线,但是接收机的天线只有一条,为什么只有一条天线可以做得那么好,因此他就针对这个问题继续探讨下去。

这个问题让Ground困扰不已,但是事情就是如此之巧,就在不久后他买了一部车子,且发现车灯也是使用一条导线而已,当然还有另一条线是接车子的外壳。

这促使他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若同样把发射机的其中一条导线接到一个共同的接点上,是不是会比较好?于是他就用了一条金属管打入地底下,并拉出一条线接到发射机上头,这竟然使讯号增强了许多,同样地他也把这重要的发现发表在QST杂志上,于该文中建议每一座无线电台都需要有接地(Ground)。

天线的发展历程

天线的发展历程

天线的发展历程天线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天线的重要里程碑:1. 马克尼天线(Marconi Antenna):在1895年至1901年期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开发出第一个实用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他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马克尼天线”的垂直导线来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

2. 耦合共振天线(Coupled Resonant Antenna):在20世纪初期,美国电气工程师雷琳(Reginald Fessenden)发明了一种称为“耦合共振天线”的双线天线系统。

这种天线通过将两个导线以特定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增强了信号的传输效率。

3. 倒底反射天线(Folded Dipole Antenna):在20世纪初期,瑞典工程师布拉格(Ivar Kreuger)改进了天线的设计。

他发明了“倒底反射天线”,它是一种折叠的电偶极子天线,具有更广泛的频率响应和较低的波束宽度。

4. 广播天线:随着广播无线电的发展,天线设计经历了进一步改进。

在1920年代,美国电气工程师柯勒尔(Harold Beverage)和特尼森(William H. Tunell)分别发明了接收和发射用的大型定向天线。

这些广播天线利用了天线构型和方向性发射来提高无线电信号的质量和范围。

5. 盘形天线(Parabolic Antenna):在1940年代,美国雷达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盘形天线的研究和应用。

这种天线使用了一个盘形的反射器,将电磁波聚焦在一个点上,以增强信号的接收和发射。

6. 微带天线(Microstrip Antenna):在20世纪60年代,微带天线成为天线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

由于其简单的制造工艺和减小的尺寸,微带天线在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7. 多频段天线:目前,天线的发展重点之一是设计多频段操作的天线。

这些天线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频率范围的信号,适应多种通信标准和应用需求。

天线发展简史

天线发展简史

天线发展简史天线是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测遥控等各种无线电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从天线发明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纵观天线的发展,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线天线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个天线是德国物理学家在1887年为验证英国数学家及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而设计的。

其发射天线是两根30cm 长的金属杆,杆的终端连接两块40cm见方的金属板,采用火花放电激励电磁波,接收天线是环天线。

此外,1888年赫兹还用锌片制作了一个抛物柱面反射器天线,它由沿着焦线放置的振子馈电,工作在455MHz。

1901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1874-1937)采用一种大型天线实现了远洋通信,其发射天线为50根下垂铜线组成的扇形结构,顶部用水平横线连在一起,横线挂在两个高150英尺,相距200英尺的塔上,电火花放电式发射机接在天线和地之间。

这可认为是付诸实用的第一副单极天线。

早期无线电的主要应用是长波远洋通信,因此天线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长波波段上。

自1925年以后,中、短波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开始实际应用,各种中、短波天线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面天线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二战前夕,微波速调管和磁控管的发明,导致了微波雷达的出现,厘米波得以普及,无线电频谱才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这一时期广泛采用了抛物面天线或其他形式的反射面天线,这些天线都是面天线或称口径天线。

此外,还出现了波导缝隙天线、介质棒天线、螺旋天线等。

1940年后有关长、中、短波线状天线的理论基本成熟,主要的天线形式沿用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的应用促进了微波天线特别是反射面天线的发展,微波中继通信、散射通信、电视广播的迅速发展,使面天线和线天线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

这时期建立了口径天线和基本理论,如几何光学、口径场法等,发明了天线测试技术,开发了天线阵的综合技术。

第三阶段:大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开发宇宙的新时代,也对天线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型天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线发展史
最早的发射天线是H.R.赫兹在1887年为了验证J.C.麦克斯韦根据理论推导所作关于存在电磁波的预言而设计的。

它是两个约为30厘米长、位于一直线上的金属杆,其远离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约40厘米2的正方形金属板相连接,靠近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金属球并接到一个感应线圈的两端,利用金属球之间的火花放电来产生振荡。

当时,赫兹用的接收天线是单圈金属方形环状天线,根据方环端点之间空隙出现火花来指示收到了信号。

G.马可尼是第一个采用大型天线实现远洋通信的,所用的发射天线由30根下垂铜线组成,顶部用水平横线连在一起,横线挂在两个支持塔上。

这是人类真正付之实用的第一副天线。

自从这副天线产生以后,天线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①线天线时期:在无线电获得应用的最初时期,真空管振荡器尚未发明,人们认为波长越长,传播中衰减越小。

因此,为了实现远距离通信,所利用的波长都在1000米以上。

在这一波段中,显然水平天线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地中的镜像电流和天线电流方向相反,天线辐射很小。

此外,它所产生的水平极化波沿地面传播时衰减很大。

因此,在这一时期应用的是各种不对称天线,如倒L形、T形、伞形天线等。

由于高度受到结构上的限制,这些天线的尺寸比波长小很多,因而是属于电小天线的范畴。

后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很远的距离,A.E.肯内利和O.亥维赛发现了电离层的存在和它对短波的反射作用,从而开辟了短波波段和中波波段领域。

这时,天线尺寸可以与波长相比拟,促进了天线的顺利发展。

这一时期除抗衰落的塔式广播天线外,还设计出各种水平天线和各种天线阵,采用的典型天线有:偶极天线(见对称天线)、环形天线、长导线天线、同相水平天线、八木天线(见八木-宇田天线)、菱形天线和鱼骨形天线等。

这些天线比初期的长波天线有较高的增益、较强的方向性和较宽的频带,后来一直得到使用并经过不断改进。

在这一时期,天线的理论工作也得到了发展。

H.C.波克林顿在1897年建立了线天线的积分方程,证明了细线天线上的电流近似正弦分布。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他并未解出这一方程。

后来E.海伦利用δ函数源来激励对称天线得到积分方程的解。

同时,A.A.皮斯托尔哥尔斯提出了计算线天线阻抗的感应电动势法和二重性原理。

R.W.P.金继海伦之后又对线天线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计算工作。

将对称天线作为边值问题并用分离变量法来求解的有S.A.谢昆穆诺夫、H.朱尔特、J.A.斯特拉顿和朱兰成等。

②面天线时期:虽然早在1888年赫兹就首先使用了抛物柱面天线,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振荡源,一直到30年代才随着微波电子管的出现陆续研制出各种面天线。

这时已有类比于声学方法的喇叭天线、类比于光学方法的抛物反射面天线和透镜天线等。

这些天线利用波的扩散、干涉、反射、折射和聚焦等原理获得窄波束和高增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

为了迅速捕捉目标,研制出了波束扫描天线,利用金属波导和介质波导研制出波导缝隙天线和介质棒天线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天线阵。

在面天线基本理论方面,建立了几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和口径场法等理论。

当时,由于战时的迫切需要,天线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天线的实验研究成了研制新型天线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测试条件和误差分析等概念,提出了现场测量和模型测量等方法(见天线参量测量)。

在面天线有较大发展的同时,线天线理论和技术也有所发展,如阵列天线的综合方法等。

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期:微波中继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射电天文和电视广播等工程技术的天线设备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大型反射面天线。

这时出现了分析天线公差的统计理论,发展了天线阵列的综合理论等。

1957年美国研制成第一部靶场精密跟踪雷达AN/FPS-16,随后各种单脉冲天线相继出现,同时频率扫描天线也付诸应用。

在50年代,宽频带天线的研究有所突破,产生了非频变天线理论,出现了等角螺旋天线、对数周期天线等宽频带或超宽频带天线。

q-d#b KIf
④50年代以后: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对天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要
求天线有高增益、高分辨率、圆极化、宽频带、快速扫描和精确跟踪等性能。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天线的发展空前迅速。

一方面是大型地面站天线的修建和改进,包括卡塞格伦天线的出现,正副反射面的修正,波纹喇叭等高效率天线馈源和波束波导技术的应用等;另一方面,沉寂了将近30年的相控阵天线由于新型移相器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多目标同时搜索与跟踪等要求的需要,而重新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到70年代,无线电频道的拥挤和卫星通信的发展,反射面天线的频率复用、正交极化等问题和多波束天线开始受到重视;无线电技术向波长越来越短的毫米波、亚毫米波,以及光波方向发展,出现了介质波导、表面波和漏波天线等新型毫米波天线。

此外,在阵列天线方面,由线阵发展到圆阵;由平面阵发展到共形阵;信号处理天线,自适应天线、合成孔径天线等技术也都进入了实用阶段。

同时,由于电子对抗的需要,超低副瓣天线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高速大容量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60年代发展起来的矩量法和几何绕射理论在天线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方面获得了应用。

这两种方法解决了过去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大量天线问题。

随着电路技术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微带天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在飞行器上获得了应用。

同时,由于遥感技术和空间通信的需要,天线在有耗媒质或等离子体中的辐射特性及瞬时特性等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在天线结构和工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成了直径为 100米、可全向转动的高精度保形射电望远镜天线,还研制成单元数接近 2万的大型相控阵和高度超过500米的天线塔。

在天线测量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微波暗室和近场测量技术、利用天体射电源测量天线的技术,并创立了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测量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大天线的测量问题,提高了天线测量的精度和速度。

/view/d9630daedd3383c4bb4cd207.html E与方贴片堆栈短路天线设计
/s/blog_51863ae801008wbi.html 高增益全向天线设计
/lovefayfaycat/blog 报告大全
/BLOG_ARTICLE_4334.HTM 全向高增益天线设计目的及意义
天线作为无线电通讯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直接影响电波信号的质量,因而,天线在无线电通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个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天线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整个无线系统的要求,从而可以节约系统成本,同时可以提高整个无线系统的性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视接收系统,它用一个高性能的天线覆盖了所有的电视频道,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

我们也可以说天线是一种导行波与自由空间波之间的转换器件或换能器。

在现代无线系统中,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天线能够对环境做出灵敏的反应,操纵其波束指向所需要的信号,而同时使其波束零点方向对着不需要的干扰信号,从而使所需信号的信噪比最大化。

可见天线对通讯系统的作用好比眼睛对人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天线所处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化,并且通讯系统尤其是移动通讯为了提高信号质量,对天线的各项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当前高增益天线的设计问题倍受关注。

在无线通讯中,全向天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平全向天线指的是一种在水平面内360度均匀辐射的天线,它广泛应用于点对多点通讯、广播、数据传输、组建无线扩频网等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讯和广播系统在功能、容量、质量和服务业务上不断地升级,所以它们对水平全向天线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性能指标要求;同时,天线系统通常工作在复杂的移动传播环境下,电波在空中传播时将受到多方面的衰落,信道也受到地形、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现在采取了高增益全向天线、分集天线技术手段和方法来改善通讯质量。

在个人通讯中,全向天线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地台、车载台、终端等场合的通讯中。

在军事上,雷达信标、敌我识别等领域中,水平全向天线也有广泛应用。

与机械扫描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相比,全向天线有其突出的优点:结构相对简单,制造成本低.同时高增益和全向性对天线来说是一个矛盾的要求,所以研究高增益的全向天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向天线中常见的多是垂直极化天线,水平极化的不多。

然而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却有着独特的应用,如在电视广播领域中,电视的发射信号大部分是采用的水平极化。

在城市或者室内无线环境中,虽然基站发射的都是特定的极化信号,比如常见的垂直极化信号,但是很难直接传播到移动终端,一般要经过多径传播,才能到达移动终端。

在传播的过程中,极化要发生旋转,可能既有水平极化信号,又有垂直极化信号。

可以考虑在移动终端安装一个水平极化天线和一个垂直极化天线,从而获得较好的接收信号。

或者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安装两个天线,一个水平极化天线和一个垂直极化天线,以得到两个不相关的信号,这就是极化分集,它正是利用了空中水平路径和垂直路径的不相关性来实现抗快衰落的。

据研究,发射端和接收端都采用水平极化天线的系统比发射端和接收端都采用垂直极化天线的系统可以多获得平均10dB的功率。

因此研究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