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汇总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汇总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汇总

小学数学教材(1~6 年级)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情景创设要找准情景的切入点;突出重点要得到充分体现;突破难点要恰当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力求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过程”要口、手、脑并用。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力求处理好四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综合实践课等。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

铺垫练习,复习联想;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展开情境,教授新课;

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巩固深入,共同建构;

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2、建立模;

3、模型解释;

4、模型应用;

5、表示法。

(三)初步运用巩固理解

(四)深化练习培养能力

1、综合练习

2、变式练习

(五)应用拓广发展思维

1、应用

2、延伸

(六)归纳小结整理反思

又如:教学“几何图形”(概念课)时

(1)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了解;

(2)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平面图形拼成丰富多彩图案的设计;

(3)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常见几何体的认识;

(4)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其实,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计算教学新授课的教学过程: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

解决问题新授课的教学过程:新课展开(情境创设、复习引入)——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策略——应用已有算法解决问题、用算法、懂优化(重点)——解答问题——练习设计、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尊重教材、树立应用意识)。

关于两种课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联系生活,以“用”引“算”;

联系生活,以“算”激“用”;

联系生活,以“用”促“算”。

真正做到“算用结合”。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对于计算题教学的三点意见:1、抓好算理;2、讲清方法;3、适当的笔头、口头训练。

计算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

2、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

3、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

4、学生探究与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

5、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的有效结合。

故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过多追求花样的翻新,亦不要太多的关注形式的求异,要求使双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教学落到实处,平实中见新奇。

解决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生活化;

2、问题解决活动化;

3、解决策略多样化;

4、学习方式开放化;

我们的追求就是:“扎实、朴实、真实”的有效课堂风格。

例如:又如:在上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后,学生都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的。”既然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可以

用“两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的公式来计算,那么这条公式还适用与其它图形吗?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果“两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是成立的话,那么它一定与原长方体面积计算公式相等。根据要求得出字母公式:底面积×2+侧面积a×b×2+(a+b) ×2×h

=2ab+2ah+2bh

=(ab+ah+bh) ×2

经过变式证明,可知“底面积×2+侧面积”对于长方体同样适用。此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加强公式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证明”的好处。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复习课要系统整理有关概念,重视查漏补缺,对易错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复习。

复习课课型分类:①小结复习课②专题复习课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结构:①知识回顾②课前诊断③典型例题④巩固训练⑤课堂小结⑥课外拓展

复习课教学的重点及目标:①归纳、梳理所学知识,要体现课标要求;②复习过程既落实“四基”又培养“四能”;③保证大多数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小结复习课教学的探究:①全面概括本章所学知识,突出本章重点;②典型例题选择要针对性强;③做好查漏补缺,重在知识落实。

复习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情境导入进入复习

2、基础练习建构体系

3、发现问题反思分享

4、重点例题方法剖析

5、灵活应用综合提升

6、课堂小结善学善思

7、课堂检测看我真功

旋转复习课设计说明:

一种复习模式:本节复习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再现——练习诊断——例题引路——变式训练——拓展深化”的流程设计的。

一条教学主线: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始终抓住旋转(“变”与“不变”)的本质特征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的。变化的是图形的位置,不变的是:①对应边相等;②旋转角相等;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揭示一种联系:本节课从一般三角形的旋转开始,逐步进行图形变式,从一般到特殊的揭示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不变”,深化学生对旋转变换的认识。

讲评课就是简短地概述此次测试的情况,明确指出还存在的问题,表扬学习有进步的学生等。具体的授课准备是:①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②学生典型错误分析与选择;③典型题目的分析与变式;④学生“矫正”试题命制。

讲评课具体可分:

(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

(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有针对讲评。有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效果。

(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可以将典型题的多种解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作辨析的主人。

讲评课的过程分析:①课例的设计:目标的确定与结构安排;②学生活动的安排:自查自纠与小组互帮;③教师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及变式;分析方法的选择“变式”题的灵活处理;④反馈矫正与小结方法的选择。

课例《圆的测试》试卷评讲课:

教学目标:1.通过错例分析,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2.遇到圆的相关问题,我们要学会结合图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分析解决问题;3.通过综合分析圆的相关题目,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1、试卷统计与教师总评; 2、根据目标与学生自查;3、交流展示与分步推进;4、反馈练习与当堂落实;5、谈谈感悟与分享收获。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实践性;应注重创设情景,彰显综合性;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现探索性;应遵循多样化原则,体现趣味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实践活动开题课;活动策略指导课;成果总结整理课;展示分享课。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完整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要求(试行) ——备课常规—— 备课是一切教学常规活动的起始阶段,更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为了进一步规范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备课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服务,促使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基于以上思考,特制定本细则。? 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认真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通览全册教材及有关教学资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教材内容分析。把握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理清本册知识脉络;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3.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要做到提前一周备课。体现个人教学特色。采用电子备课教案的要在每一个环节写出备课意见及建议且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反思杜绝泛泛的描述,要针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写,做到具体有实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 注重梳理教材的体系,通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挖掘教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的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延伸点。并注意挖掘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1、概念教学;2、计算教学;3、规律性质教学;4、解决问题教学;5、图形与测量教学;6、统计教学;7、“图形的运动”教学;8、“图形与位置”教学;9、可能性教学;10、综合与实践教学;11、练习课;12、复习课;13、达标评研课。 、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 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 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如“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由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之后,还要适当对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绍,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 调整、增删、穿插、渗合。 二、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汇总

小学数学教材(1~6 年级)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情景创设要找准情景的切入点;突出重点要得到充分体现;突破难点要恰当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力求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过程”要口、手、脑并用。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力求处理好四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综合实践课等。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 铺垫练习,复习联想;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展开情境,教授新课; 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巩固深入,共同建构; 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2、建立模; 3、模型解释; 4、模型应用; 5、表示法。 (三)初步运用巩固理解 (四)深化练习培养能力 1、综合练习 2、变式练习 (五)应用拓广发展思维 1、应用 2、延伸 (六)归纳小结整理反思 又如:教学“几何图形”(概念课)时 (1)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了解; (2)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平面图形拼成丰富多彩图案的设计; (3)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常见几何体的认识; (4)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其实,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并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不过,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推敲教材,发表意见,这无疑有益于教材建设,促进教材日臻完善。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上面已经指出,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计算为主线,将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等内容随数与计算教学内容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这样,还可以避

小学数学试讲案例及专家点评

立知教育教研部整理发布经典小学数学试讲案例 【课题】可能性 【课型】讲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实录】 第一环节: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将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学生表情愉悦)提醒大家:在玩的同时,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从玩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 引入新课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开心课堂”,我不是主持人王小丫,我是王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游戏题,分别装在红、蓝两个不同颜色的信封里。其中,有一个信封里装着一个有趣的“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猜,它可能在哪个信封里呢?(学生兴趣浓厚) 生1:它可能在红色信封里。 生2:蓝色。 师:告诉你们正确答案:在红色信封里。(猜对的孩子一片欢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板书“抛硬币”) 第二环节:实践验证,探究新知

活动一:抛硬币游戏 师:这是什么? 生:1元钱硬币。 师:写有1元字样的是正面,画着菊花的是反面,我把它往上一抛,你们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学生争先恐后地猜) 生1:正面朝上。 生2:反面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验证一下,请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学生积极参加)师每次抛之前都先请学生猜一猜哪面朝上。(玩3次) 师: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请2人一组,1人抛,1人猜,每人轮流抛5次,抛硬币前先让同桌猜一猜哪个面朝上,然后再抛。. (学生兴高采烈地玩抛硬币游戏,师巡视并指导) 师:你们抛出来的硬币都是正面朝上或者都是反面朝上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情况? 生:不都是正面朝上,也有反面朝上的时候。 师:你每次都能猜对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每次都猜对? 生(无奈):我猜正面朝上时,硬币摇了摇,又反面朝上了。 师:看来硬币落地之前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前,我们是不能确定的,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材分析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更富有活力。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及要求和重难点: (见《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内容分布及教学要求》)以“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活动来理解,并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能正确进行计算。而在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和变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计算教学的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各册计算教学要求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来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整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末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要求小数点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分数计算必须是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同样是必须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还是减法的简算。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起点,开展计算教学。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小学数学课型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新授课、(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练习课、 复习课、 讲评课、 测验课、 活动实践课。 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计算教学: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 解决问题: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复习引入)——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策略——应用已有算法解决问题、用算法、懂优化(重点)——解答问题——练习设计、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尊重教材、树立应用意识) 关于两种课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联系生活,以“用”引“算” 联系生活,以“算”激“用”。 联系生活,以“用”促“算” 真正做到“算用结合”。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计算教学: 计算题教学的三点意见:1、抓好算理;2、讲清方法;3、适当的笔头、口头训练。 计算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过多追求花样的翻新,亦不要太多的关注形式的求异,要求使双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教学落到实处,平实中见新奇 1、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 2、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 3、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 . 4、学生探究与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 5、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的有效结合. 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应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浅释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解决问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小学教育届人士的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但是这样的课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不好教学。 教材的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仅仅有策略最终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去所未曾出现过的,也是小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教师的教更多地是促进学生策略的形成,组织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如何最好最快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基本程序一共分为5个环节: “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提炼策略——尝试应用、理解策略——灵活运用、内化策略——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一个是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分析: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

数学各课型及流程

课型一:单元整体感受课 一、单元整体感受课得定义 单元整体感受课就是“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得一种全新课型,它就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得重要体现。 单元整体感受课就就是体验式学习、活动式设计,这种在“做中学”得方式,能够将学生得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得有效方式、感受课得设计通常就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得,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部分得内容,设计一系列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尝试运用经验与直觉猜测进行描述与交流,从而大大拓宽学生收集、呈现、交流、讨论与思考得空间,达到对整个单元得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得初步感知。 三、单元整体感受课得实施 (一)教学设计应包括得内容 1、明确课标对本单元内容得要求。 2、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3、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4、确立本单元得教学重点与难点。 5、确定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 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即基于单元整体感受思路下得尝试小研究得设计) 2、体验式活动1、2、3、4…… 3、我得发现(学生得初步感知,可以有收获,可以有疑问;可以就是文字、可以就是自出习题、可以就是知识树……) 课型二:尝试研究课 这种课型得核心就是“尝试”与“研究"。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得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通过与本组同学,或者就是其她小组同学以及老师得再次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自主构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目得。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分析 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 教师都知道,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教学大 纲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作以下不成熟的分析。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各课型基本教学环节及实施建议

小学数学各课型基本教学环节及实施建议 一、新授课 1、情境导入:其要义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旧知。要起到的效果是激起学习疑问,焕发兴趣。贴切的情境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情境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的要点是:有数学问题蕴藏其中;信息比较集中,可能干扰学习的无关信息尽量剔除;简洁明了,利于教学,一般耗时不应多于5分钟。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形式:数学问题情境可以简单地分为基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基于直观形象的情境,和基于抽象知识的情境,所以,可以对应地运用视频、回顾调查情况、挂图、操作、虚构的故事、直接面对数学问题等方式。 2、探究新知:(1)思索探究:其根本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要义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其最终的出发点是促使孩子思考,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并不唯一地崇尚探究式学习方式,更科学更贴近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的发展状况的,应该是思索、操作、探究、听讲等多种方式的综合,绝对不应该是单一学习方式把持课堂的始终。 实施要点: 提出问题。由前述的情境出发,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或分析激发疑惑,引发思考。 自主思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尝试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适时引领。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给予点拨或提示:或组织操作,或引发相互间讨论,或精要讲解,或题组引导… (2)交流共享:其要义是课堂成员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要达到的效果是把握和完善思考探究的数学结论、技能要点。数学学习经历思考过程重要,掌握数学结论也重要。 可以运用的形式: 个人展示大家补充:请个别学生汇报想法,其他同学补充; 组际间交流完善:以一个学习小组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完善; 教师重点补充提示:就同学们没有考虑到的方面,新知识的重点、易错点,与旧知识的混淆处,教师做精要讲解提示,并辅之于关键词板书。 “思考探究”和“交流共享”表达上的分列,并不表示这两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分开实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备课时,如果融合在一起,标题可以为“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简要流程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简要流程 一、联系实际,情境引入。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三、思维训练,明确方法。四、阶段测试,检测提高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简要流程 一、选择课题,制定方案。二、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 三、组际交流,成果展示。四、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五、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 广州市越秀区沙涌南小学苏炼科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及构建 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程序的组合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提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功能”紧密联系。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和优效性。教学模式可以为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提供具体素材,由个别特殊经验上升转化为层次较高的教学理论,又可为某种教学理论运用实践提供较切实的、可行的实施程序,利于人们把握运用。教学模式的结构应包括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及程序、师生的相互作用、保障条件等。例如“促、探、练、测、评”五字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为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尤其针对优化新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所探索研究总结概括的易于教师接受,便于教师操作,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 各种课型教学特点、规律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有助于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要求。但前者研究的基础扎实,才有可能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要开展对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掌握、选择运用和构建的研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复杂的教学活动决定了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实践中的开放性,所以教学模式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提示一条思路,不是机械模仿的样板。对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把握,要从模仿借鉴走向发展创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灵活掌握。掌握课型特点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课型的定义及小学数学课型的分类 课型,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二是指模型,它是在各种类型的课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课型分类是以基点选择不同而区别的,小学数学课型的分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小学数学教与学的特点和规律。②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分类宜精不宜多,要便于教师操作。④结合教学实际宜按教学任务的不同来分类。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我们要把握各种课型的概念作用,如: 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这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 练习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 三、课型 把握各种课型的概念作用,掌握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功能目标和教学特点、规律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必备的业务能力,也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在现代教学思想指

小学数学课型研究

小学数学课型研究 唯1の色彩发表于2011-4-18 下午01:36:00 学者布莱基曾说过这样的话: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 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结构决定功能。 课堂教学结构实质上就是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及其作用的方式或序列。 由于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因此,探索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乃是实现教学优化的基本任务。 按其承担的任务,课型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数学活动课。 一、新授课教学结构 (一)铺垫——强力度(3分左右) 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并非是所有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进入迁移过程,而只是那些在原认知中处于激活和敏感的部分在起作用。为了有效迁移和建构,就应认真寻找和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及时组织改造和咦起这些关键因素,为新知学习提供固定作用的观念加以利用。 1、知识性铺垫。 2、技能性铺垫。 3、原理性铺垫。 (二)导入——高速度(2分左右) 新课导入就是在新旧问题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梁”,从而顺利实现迁移,导入的高速度,主要体现在短、平、快—— 短:寻求新旧问题的最短距离。 平:猫准新旧关系的最佳方位。 快:把握新旧转换的最精表达。 (三)新授——大密度(15分左右) 新授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最活跃、最紧张、最有效的认知高潮、因此,新授过程应确保在教学中的最佳时域进行。 所谓“大密度”,主要指学习活动的大密度,即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思考交流、表现等时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和生动地进行认知建构。 (四)巩固——多角度(10分左右) 巩固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某道范例的思维模式,形成积极有益的认知定势作为学习优势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归一应用题”的练习。 这样的巩固练习,不能单纯停留于对范例的模仿上,而应恰当地变换形式或角度,集中突破数学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重效度(10分左右)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因此,数学课应当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