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研究

合集下载

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技术李庆海【摘要】The vehicle gasoline engine rareness burning technology,can greatly improve the fuel economy of engine emissio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and has great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echnology. The rareness bur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ixture stratified combus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how to form in cylinders for mixture of concentration gradient distribution is the key to the rareness burn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asoline en- gine combustion mode,PFI thin combustion technology,GDI combustion technology and rareness burning gasoline engine control method.%车用汽油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能大幅度地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并改善发动机排放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稀薄燃烧技术建立在混合气分层燃烧的基础上,在气缸内如何形成适合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是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

介绍汽油机稀薄燃烧方式、PFI稀薄燃烧技术、GDI稀薄燃烧技术和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方法。

关于稀薄燃烧的燃烧系统构造研究

关于稀薄燃烧的燃烧系统构造研究

的是 ,两个火花塞使用可能需要注入燃料时被划分 成两个 地幔柱 ,向每部分布置一个点火源 ,这可以
Ke y wo r d:l e a n b u m ;s ys t e m s t r uc t u r e; t e c n o h l og y
1 前 言
汽油机直喷燃烧系统一般来说分为均质燃烧和 分层燃烧两种运作模式 ,经过精细的设置允许两者 之 间的无 缝过渡 。这就要求燃烧系统不仅是一个最 佳的燃烧 系统机构 ,而且还是相互关联且匹配的控
关 于 稀 薄 燃 烧 的 燃 烧 系 统 构 造 研 究
苏 芮锋 ( 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摘 要 :发 动机采 用稀 薄燃烧技 术 ,能有效地提 高燃油的 经济性从 而改善发 动机排放性 能 ,具有 巨大的发展 潜 力。是发
动机技 术发展 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 了稀薄燃烧 系统 的特 点, 结合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从选择喷 油器和 火花 塞的相 对位 置
Ab s t r a c t :Ca r g a s o l i n e l e a n — b u r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n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i mp r o v e f u e l e c o n o my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p e r — f o r ma n c e o f e n g i n e e mi s s i o n s , i t h a s g r e a t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a t i s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t r e n d o f d e v e l — o p me n t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l c o mb u s t i o n e n g i n e t e c h n o l o g y . T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l e a n — b u n r c o mb u s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c o mb i n e d wi t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 By t h e wa y t o c h o o s e t h e r e l —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稀薄燃烧的优势:

热效率随空燃比增加而增加 降低CO、HC和NOx的排放 改善发动机部分负荷性能

当今汽车工业面临的两大问题:环境污染加剧和能源使用过 度。这促使人们开发新的发动机技术。


进气道喷射的汽油机稀燃技术
GDI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即缸内直喷汽油机。 优点:具有优良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潜力 国外情况:目前日本的三菱、丰田、本田,美国的福特、通 用,欧洲的AVL、Bosch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都开 发了比较成熟的GDI机型和产品。 我国:技术还不太成熟,主要依靠国外技术支持来开发自己的 产品,如奇瑞与AVL公司共同开发的2.0升发动机同时具备以下 技术:TCI(废气涡轮增压中冷)、GDI(汽油直喷)、VVT(可变气 门正时)
• • •
一个螺旋进气道和一个直进气道控制涡流比 一个切向进气道和一个中性进气道控制涡流比 大幅降低进气门升程控制涡流比
绕气缸中心线的进气涡流
绕气缸中心线的进气涡流
进气道喷射的汽油机稀燃技术


进气涡流比电子控制
喷油正时电子控制

点火正时电子控制 稀薄燃烧λ闭环控制 稀燃极限电子控制 NOx排放的控制策略
扭矩调节 变质调节 变量调节
充量 分层 均质
喷油正时 压缩冲程的晚期 吸气冲程的早期
喷油压力 喷油雾化 油束穿透 高 的 好 差 浅 深
GDI电子控制策略
GDI技术的优点及其存在问题
4.1 GDI的优点 4.2 GDI技术存在的问题
4.2.1 排放问题 4.2.2 积炭 4.2.3 催化器问题 4.2.4 功能问题



GDI还减少了燃烧室壁的传热损失。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本田、三菱、雷诺的稀薄燃烧技术详解本田飞度1.3匹配的发动机从结构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亮点,甚至有些落后――每缸两气阀设计,单顶置凸轮轴。

但是本田却宣称它的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是世界同步的,甚至比它1.5的4气阀VTEC发动机还要先进,这是为什么呢?熟悉飞度的都知道,飞度1.3的这款发动机被本田称作i-DSI发动机,之所以先进,也就是这个i-DSI。

那这个i-DSI有什么特殊呢?是不是本田在搞噱头?从参数看,60千瓦的功率也却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款发动机显然注重的不是高功率输出。

从本田的宣传来看,i-DSI就是双火花塞点火,它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其实,这款发动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稀薄燃烧”技术,双火花塞的设计只是为了实现这种“稀薄燃烧”所采用的手段而已。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讨论一下“稀薄燃烧”技术。

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比条件下困难,暴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本田的i-DSI发动机的稀燃技术。

本田这款发动机采用的是比较少见的缸外稀薄燃烧技术,虽然没有缸内直喷先进,但是相对于直喷发动机而言成本低廉。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什么叫做稀薄燃烧吧。

所谓稀薄燃烧,是指通过提高发动机内混合气的空燃比,让混合气在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数值的状态下燃烧。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让汽油在很稀的混合状态下燃烧。

我们知道,理论空燃比是发动机的一个基本参数,普通发动机是不能随便改变空燃比的,那如果要让发动机实现稀薄燃烧,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稀薄燃烧技术需要很强的点火能量。

这一点很好理解,混合气里面汽油的比例小了,混合气被点燃就需要更大的能量,而i-DSI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设计,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稀薄燃烧技术需要空气能跟汽油充分混合。

关于稀薄燃烧的燃烧系统构造研究

关于稀薄燃烧的燃烧系统构造研究

关于稀薄燃烧的燃烧系统构造研究作者:苏芮锋来源:《科技探索》2014年第02期摘要:发动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能有效地提高燃油的经济性从而改善发动机排放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分析了稀薄燃烧燃烧系统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从选择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相对位置及实现分层运作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稀薄燃烧系统结构技术1 前言汽油机直喷燃烧系统一般来说分为均质燃烧和分层燃烧两种运作模式,经过精细的设置允许两者之间的无缝过渡。

这就要求燃烧系统不仅是一个最佳的燃烧系统机构,而且还是相互关联且匹配的控制系统。

想要实现在分层燃烧运作模式的优越性能,相比对应的均质燃烧需要做的还很多,主要的困难在于准备和维持一种恒定的可燃混合气,还有就是在发动机整个的运行范围内有一个合理的点火时刻和时间。

具体的分类取决于喷雾动力学,活塞表面或者是混合流场的喷雾状态,主要就是通过以上方法是用来实现分层。

2 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相对位置研究燃料喷射器相对点火源的位置和方向其关键在于汽油直喷燃烧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的几何参数。

火花塞间隙必须始终被定位在易燃和可燃混合气区的火花发生时,这个时刻在汽缸的空气以及喷雾锥角,平均液滴尺寸,注射和火花定时旋流和滚流都会影响到可燃混合气。

选定的喷油器、喷射轴的方向和喷雾锥角等,在高负荷运转的发动机必须促进快速感应空气和混合燃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空气的利用率。

后期喷射的燃油,火花塞和喷油器的位置最好在火花点火时间的间隙完成,从而将产生一个合理的发动机转速范围的最大工作周期从而提供可燃混合气。

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套单一的装置是可以实现在所有速度荷载状态下的最佳选择,因此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确定几乎总是一种妥协。

最后,应当指出,火花塞的电极必须有适当前伸进入燃烧室,从而作为衡量相对的内壁表面,其位置必须最大程度地屏蔽散流差距的影响,火花间隙突出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

燃烧系统设计的细节上的不同,最低突起(正确屏蔽)需要达到一个稳定的分层燃烧,比如在三菱GDI点火系统中采用了一个突出了7毫米的铂金电极。

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均质压燃(HCCI)是一种全新的燃烧模式,它是预混均质可燃混合气在压缩行程中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后自燃的燃烧模式。

作者主要阐述了均质压燃(HCCI)燃烧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标签:均质压燃;低温燃烧;燃料改质引言当前,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然而能源日趋匮乏,排放法规越来越严重,因此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技术不得不受到重视,研发节能、清洁和高效的内燃机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有的汽油机和柴油机仍然不能同时符合我们在经济性与排放性方面的需求。

均质压燃(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作为一种全新的燃烧技术,有别于现有汽油机的点燃式与现有柴油机的压燃式,它兼具现有汽油机均质燃烧与现有柴油机压燃点燃的优点,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同时大大降低发动机NOx和碳烟的排放。

1 HCCI燃烧技术的概念与特点从内燃机被发明以来,内燃机的点火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柴油机的压燃点燃方式;另一种是汽油机的点燃燃烧方式。

因为柴油机的热效率高,动力性好,可靠性高,常常被用在动力机械上,例如工程机械、载重货车等。

同时,汽油机凭借其构造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转速高、振动噪声小等优点占领了大多数的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小轿车上多半配置的是汽油机。

因为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全球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环境也日趋恶化,能源越来越紧张,迫使人们不断地改进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性能,同时积极地寻找更为清洁环保的发动机燃料。

在对这些新型清洁环保的发动机燃料研究时,研发人员使用了一些汽油机和柴油机比较完善的技术。

比如,尝试在柴油机中使用燃点较高的醇类燃料;为了让醇类燃料在汽油机中稳定燃烧,把汽油机的压缩比增加到11~13。

其中最为大胆和最有创新性的研究是結合柴油机和汽油机的优点,最后建立一种崭新的燃烧模式——均质充量压缩燃烧,即均质压燃(HCCI)。

HCCI

HCCI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廖水容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 人们对高效能、低污染动力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对柴车油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目前车用传统发动机从燃烧过程上无法同时降低 NOX 和碳烟的排放, 降低 NOX 排放导致温度降低, 不利于碳烟的氧化反应, 使碳烟排放量增加, 即不能同时解决碳烟和 NOX 生成的 trade-off 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一种预混合燃烧和低温燃烧相结合的新型燃烧方式: 依靠预混合燃烧形成的均匀混合气和低温燃烧较低的缸内温度来同时降低碳烟和 NOX 排放。

这种燃烧方式被称作均质压燃式燃烧方式, 即 HCCI( Homoge- 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

1.HCCI 简介HCCI 的中文意思是“均质充量压缩点燃”。

从理论上讲, HCCI 燃烧过程中, 均匀的空气与燃料混合气及残余废气被压缩点燃, 燃烧在多点同步发生且无明显的火焰前锋, 燃烧温度比较均匀, NOX 和碳烟 PM 的形成能够被有效抑制。

2.种燃烧方式发动机的比较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方式的出现,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均质稀薄点燃燃烧速度慢的缺点, 是有别于传统的汽油机均质点燃预混燃烧、柴油机非均质压燃扩散燃烧和 GDI 发动机分层稀薄燃烧方式的第四种燃烧方式。

3.HCCI 的优缺点HCCI 燃烧方式综合了传统的压燃式发动机和传统的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优点。

HCCI 燃烧方式的优点如下 1) 热效率高。

( 2) HCCI 燃烧与传统的柴油机相比, 可以减少90%~98%的 NOX 排放。

( 3) 据研究表明, HCCI燃烧会产生低水平的烟雾和微粒排放。

然而, HCCI 燃烧方式也具有如下缺点 1) 运行范围有限。

发动机采用HCCI 方式运行受到失火( 混合气过稀) 和敲缸( 混合气过浓) 的限制[ 2] 。

( 2) HC 和 CO 排放较高。

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

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

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作者:普忠正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14-02稀薄燃烧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是为了让混合气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达到减低油耗和排放的目的。

稀薄燃烧应用于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因此,要实现分层燃烧必须基于缸内直喷。

近些年来,对以分层稀薄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为代表的新型稀薄燃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

一、稀薄燃烧的概述稀薄燃烧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英文缩写,意指燃油分层喷射。

什么叫稀燃?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空燃比可达30~40∶1。

理论上,一份汽油完全燃烧需14.7份空气。

即理论空燃比为14.7。

一般发动机只有在中等负荷时以稍稀的经济混合气,空燃比在16~18∶1范围内运转,完全混合时,40∶1的混合气是无法点燃的。

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条件下困难,爆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

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二、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特点1.缸内直喷实现分层燃烧的前提是缸内直喷(又叫GDI),喷油器安装在汽缸盖上,将汽油直接喷入气缸。

且喷油压力可达5Mpa(缸外喷射方式汽油的喷油压力0.1~ 0.5Mpa),这归功于一个高压油泵的作用。

与传统汽油机不同,缸内直喷发动机类似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汽油泵从油箱吸出燃油,经过高压泵加压,存在高压分配管(共轨),再送至各缸喷油器。

喷油器接收ECU信号将高压汽油喷入气缸,如图1所示。

(图1)2.涡流的形成和分层燃烧涡流的形成的实现分层燃烧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配两次燃油喷射量的参数,这在 控制软件上是很容易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钱耀义.汽车发动机的电控汽油喷 射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
[2]何文华等.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的 研究.内燃机工程,1994.03.
[3]史绍熙.汽车发动机燃烧技术的新 进展.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7.
2014 年第 10 期
型跨越,个人认为首先需做到以下 合农机经销商,开展形式多样的现
2.1 培养科技人才
几点:
场演示活动,大力推广新机具、新
建设专门的科技人才队伍,打
造农业工程与装备科研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袁鹏程,男,大学专科,助理工程师。
能够做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门
!!!!!!!!!!!!!!!!!!!!!!!!!!!!!!!!!!!!!!!!!!!!!!!!
30
2014 年第 10 期
河北
HEBEINONGJI 农 机


摘 要:阐述了制约浑源农机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浑源农机化;创新;思考;对策
关于浑源农机化发展转型跨越之思考
山西省浑源县农机局 袁鹏程
农机化转型跨越是 2010 年山
1 大力宣传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技术。
西省农机局响应省委书记袁崇清
混合气燃烧,进而一步一步引燃到 外层的混合气,最终实现整个气缸 内混合气的燃烧。由此可以看出这 种燃烧方式只有一个火源就是火 花塞附近的浓混合气。用一个火 源,源源不断地引燃外层混合气, 既避免了多种火源的存在而引发 爆震现象,又可以使外层的稀混合 气得以充分的燃烧,显然这是一种 比较理想的燃烧方式。要实现这种 均质稀薄燃烧,混合气的形成是关 键因素。实践证明,二次喷射以一 种较灵活的供油方式,比较成功地 解决了这一问题。
过不断深入宣传,截至目前,新增 高的新型机具倾斜,引导农民购置 县海拔高度为 1050-2333 米之间。
大中型拖拉机 25 台,小型拖拉机 质优价廉、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的 可以算是南边是山、中间是川、北
66 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91 台。 新型机具,使购机补贴成为新技 边则为坡。其中山区面积比较大,
31
浑源县的地貌类型结构多样,比较 术、新机具研发和推广的主杠杆。 占全县总面积的 54%;其次坡区面
复杂。可以算是南边是山、中间是
1.2 抓好农机推广和农机化宣传 积占 29%;川区面积占 17%,有着
川、北边则为坡。其中山区面积比 相结合
起伏较大的地势。这样的地貌导致
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 54%;其次
进气冲击力在气缸内把燃油打散, 形成稀薄不等的混合气,进而实现 燃烧。
2 均质稀薄燃烧的原理 混合气进入气缸后并非我们 想象中的“一锅粥”的情况,而是类 似“ 千 层 饼 ”一 样 ,一 层 一 层 分 开 的,这种分层燃烧的情况跟进气的 力 度 、气 缸 的 温 度 、气 缸 的 结 构 形 式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这种 分层是比较明显的,即火花塞附近 的混合气比较浓,然后距离火花塞 越远的区域混合气逐渐变稀。但是 当发动机转速比较低(比如怠速状 态 下)或 者 负 荷 比 较 大(比 如 满 载 爬 坡 时)的 时 候 ,火 花 塞 附 近 的 浓 混合气因为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 不能完全燃烧甚至会出现熄火的 情况。此外由于最外层的混合气浓 度过低,其平均浓度有可能比常理 状态下的稀混合气浓度还要低,此 时燃烧就会产生过多的废气(比如 HC 等)。产生以上两种不良情况的
2 农机化技术创新
号召,将深化农机改革,创新发展 补贴相结合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
作为核心,专门抽出各站技术精英
从县情出发,农机购置补贴向 不断深入作业实践, 在农业生产中
下基层、去乡村山区展示农机化新 玉米机收、深耕深松、旋耕施肥播 产生的一些问题就显露了出来,浑
技术,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经 种、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含量 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全
交流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北农 机HEBEINONGJI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直喷式汽油机混合气燃烧的核心问题—— —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展开研究,分别 研究了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的原理。
关键词:稀薄燃烧;二次喷油;混合气
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与二次喷油研究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刘海亮 郇新
1 概述 传统的混合气形成方式是进 气气流的冲击力把燃油油滴打散 在气缸之外,混合气在气缸之外就 已经形成,然后已经形成的混合气 经过进气总管逐个的再次分配到 进气歧管中,最终混合气在气缸中 得以燃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 油是在气缸之外喷射的。而二次喷 油技术和稀薄燃烧则是把燃油经 过喷油器直接喷在气缸中,强大的
原因是由于整个气缸内混合气的 分层度过高,换句话说就是分层界 限太明显所造成的,当然这并不是 我们的理想方案。于是便出现了另 外一种燃烧方式— ——均质混 合气 稀薄燃烧,这种燃烧方式区别于传 统的燃烧方式,传统的燃烧方式是 “一锅粥”的燃烧,即只要条件允许 整个燃烧室内的混合气同时燃烧, 同时产生能量。而均质混合气稀薄 燃烧则是先允许火花塞附近的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农机
1.3 抓好农机推广与农机合作
同志提出的山西经济综合转型跨 化正处于突飞猛进的状态,随着将 社、农机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相结合
越号召,结合自身职能提出当前和 来农业合作社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积极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
今后一个时期农机补贴工作和创 农机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它在农业 组织,使他们成为农机科技推广的
新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对此 生产的重要地位,因此,做好宣传 示范带头人,使每位合作社成员、
后全省农机化快速崛起有着重要 推广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所以本人 农机大户都成为新技术新机具推
的倡导作用。2014 年以来,浑源县 建议:
广使用的“播种机”。
农机局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
1.1 抓好农机推广与农机购置
目的是形成均质混合气,也就是外 层的稀混合气。这次的喷油量占整 个一次喷油量的绝大部分,其混合 气形成的能量来自于高温的气门 口,由于这次喷油的时间长所以雾 化的效果好。第二次喷油时间掌握 在进气过程中,严格来说是当活塞 速度最大、气缸内温度最高时喷 射,因为这次喷射的目的是在火花 塞周围形成少量的浓混合气,速度 高于燃油可以高速的冲破第一次
利用电视台、网络平台、各乡 了一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更加缓
坡 区 面 积 占 29% ; 川 区 面 积 占 镇农机管理站等,举办实用易懂的 慢。农民不认可,作业生产不如牲
17%。这样的地形地貌很大地制约 技术讲座,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 畜方便,所以,没有创新的农机化
了农机化的发展。要做到农机化转 民使用新机具的积极性。同时,联 技术是不行的。所以本人建议:
3 二次喷油的原理 传统的化油器发动机是无法 实现二次喷油的,二次喷油只能实 现在直喷发动机上。二次喷油的理 论是把一个喷油过程分成两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在进气形成之前喷 射,第二个阶段是在进气过程中喷 射。第一个阶段要求喷射的时间掌 握在进气门开启之前,此次喷油的
稀混合气的“包围圈”直接到达“目 的地”,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当第二次燃油喷射到位后,火花塞 正 好 点 火 ,由 此 就 可 以 实 现“ 以 浓 带稀”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在整个喷油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喷 油的间断点,就是第一次喷油和第 二次喷油之间的时间,这个时间要 求很短 (不到 1ms), 如此短暂的时 间,稍控制不准就有可能出现偏 差,进而影响整个喷油过程。现代 电控技术的不断改造升级为实现 这一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 障。一般说来,普通的喷油器在发 动机工作的转速范围内实现每循 环(720°CA 期间)喷油两次是没 问题的。每循环内二次间隔为 360°CA 的燃油等量喷射是简单 的二次燃油喷射方式,可看作是独 立燃油喷射方式在发动机每循环 内工作两次。从控制角度来看,二 次燃油喷射方式不过是在独立燃 油喷射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